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分課時教學設計第1課時《1.1.1直線的相交 》教學設計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口 試卷講評課口 其他課口教學內容分析 經歷探究對頂角的位置關系的過程,建立空間觀念.通過分析具體的圖形理解對頂角的概念,培養抽象的概括能力.學習者分析 理解對頂角的概念,掌握對頂角的性質,并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 1.了解相交線、對頂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認對頂角; 2.掌握對頂角的性質.教學重點 對頂角相等的探索過程,對頂角的性質.教學難點 利用有關余角、對頂角的性質,并且包含較多的說理過程. 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景.如圖若把交叉的兩條公路看成兩條直線AB、CD,則直線AB、CD相交于點O. 兩條直線相交與交點: 如果兩條直線只有一個公共點,就說這兩條直線相交. 該公共點叫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 學生活動1: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很快回憶相關問題. ? 帶著問題參與新課. 活動意圖說明:激發學生興趣,引入新課主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理解學生思考,進行探索.通過分析具體的圖形理解對頂角的概念,培養抽象的概括能力. 環節二:新知探究教師活動2: 對頂角: 如圖,直線AB與CD相交,其交點是O,∠1,∠2, ∠ AOD和∠COB是AB與CD相交所成的角.我們把其中相對的任何一對角: ∠1與∠2,或∠AOD與∠COB叫做對頂角. 對頂角的特點: 1、頂點相同, 2、角的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 學生活動2: 學生自學、互動。在具體計算時,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放手讓學生去思考、討論,猜想、發現結論. 學生自主解答,教師適時的進行提示 學生思考 活動意圖說明:從舊知識出發,呼應引課問題,學生通過自己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共同合作.通過練習,理解對頂角的概念,掌握對頂角的性質,并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典例精析 例1 如圖三條直線相交于點O,說出圖中的6組對頂角. 解: ∠FOA與∠EOB: ∠AOC與∠BOD; ∠COE與∠DOF; ∠FOC與∠EOD; ∠AOE與∠BOF; ∠COB與∠DOA. 對頂角的性質: 如圖,如果∠1=52°,那么∠2等于多少度?請說明理由. 對于任意兩個對頂角相等嗎?為什么? 練習:1. 如圖,點O, P是直線AB上的兩點,∠1=∠2. ∠1和∠2是對頂角嗎?請說明理由。 ∠1和∠2不是對頂角,因為不在同一個頂點. 2.圖中共有幾組對頂角? 圖中有六組對頂角. 對頂角的性質: 對頂角相等. 例2 如圖,已知直線AD與BE相交于點O,∠DOE與∠COE互余,∠COE=62°,求∠AOB的度數. 解:∵∠DOE與∠COE互余(已知), ∴∠DOE+∠COE=90°(互余的意義), ∴∠DOE=90°-∠COE=90°-62°=28°, 又∵∠AOB與∠DOE是對頂角(已知), ∴∠AOB=∠DOE ∴∠AOB=28°. 學生活動3: 參與教師分析和講例題. 活動意圖說明:熟練掌握.鞏固學的知識,學生通過自己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通過例題及針對練習的完成會運用對頂角的性質及余角、補角解決問題.板書設計課堂練習 【知識技能類作業】 必做題: 1、下列各圖中,∠1與∠2是對頂角的是( ) A. B. C. D . 選做題: 2. 已知直線AB、CD、EF相交于點O,∠1∶∠3=3∶1, ∠2=20°. (1)圖中的對頂角有哪幾對? (2)求∠DOE的度數. 【綜合拓展類作業】 3. 平面上有9條直線,無任何3條交于一點,試問這9條 直線的位置關系如何,才使它們的交點恰是26個?課堂總結作業設計 【知識技能類作業】 必做題: 1、如圖所示,直線AB、CD相交于點O,且∠AOD+∠BOC =100°,則∠AOC是( ) A. 150° B. 130° C. 100° D. 90° 選做題: 2.如圖,已知直線AD與BE相交于點O,∠DOE與∠COE互余,∠COE=65°,求∠AOB的度數. 【綜合拓展類作業】 3.觀察下列圖形,尋找對頂角(不含平角). 圖1 (1)如圖(1)所示,圖中共有____對對頂角; (2)如圖(2)所示,圖中共有____對對頂角; (3)如圖(3)(4)研究(1)~(3)小題中直線條數與對頂角的關系,若有n條直線相交于一點,則可形成__________對對頂角; (5)若有180條直線相交于一點,則可形成_________對對頂角. 所示,圖中共有____對對頂角.教學反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