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美版美術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 對稱的魚形 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湘美版美術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對稱的魚形》,屬于“造型 表現”學習領域。這一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欣賞魚的形態,發現對稱之美,并運用對稱的方法創作魚形作品,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與審美素養。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魚是孩子們熟悉且喜愛的動物,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同時,以對稱作為知識切入點,既符合一年級學生初步感知圖形特點的認知水平,又為后續學習更復雜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奠定基礎。通過對魚形對稱特征的探究,讓學生初步了解對稱在美術創作中的運用,鍛煉手部精細動作,提升創造力與想象力,感受美術創作的樂趣。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清晰認識魚的基本形狀和特征,深入理解對稱的概念,包括軸對稱圖形的特點。熟練掌握用對折剪、畫等方法制作對稱魚形,能夠運用不同線條、色彩裝飾魚,創作出富有個性的魚形作品。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觀察、欣賞、討論、實踐等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通過對不同魚形作品的賞析,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在創作中發展創新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中魚類的喜愛之情,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讓學生充分體驗美術創作帶來的成就感與喜悅感,培養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三、教學重點深入理解對稱概念,精準把握魚的外形特征,尤其是對稱特點在魚形中的體現。熟練運用對折剪、畫及裝飾手法,創作出美觀且具個性的對稱魚形作品。四、教學難點能夠精準地剪出形狀獨特、線條流暢、對稱完美的魚形,對于一年級學生手部精細動作要求較高。用豐富多樣、富有創意的線條與色彩裝飾魚形,展現獨特的審美與個性,避免裝飾的單一與模式化。五、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教師通過展示大量魚的圖片、視頻以及現場示范制作對稱魚形,讓抽象知識變得直觀形象,易于學生理解接受。設計意圖: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直觀演示能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他們建立清晰認知,降低學習難度。啟發提問法:在教學各個環節,教師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如“魚的身體左右兩邊有什么相同之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欲望。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思維能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而非被動接受知識。小組合作法:在創作環節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讓學生在交流協作中相互學習、拓展思路。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不同學生創意碰撞能催生更多新穎作品。游戲教學法:設計如“小魚找對稱伙伴”等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氛圍中鞏固對稱知識。設計意圖:契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愛玩的天性,使學習變得趣味盎然,增強學習效果。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海底世界視頻,視頻中有各種各樣游動的魚,色彩斑斕,形態各異。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剛才我們一起潛入了神奇的海底世界,看到了好多好多漂亮的魚兒,誰能說一說你印象最深的魚是什么樣子的呀?”引導學生回憶并描述魚的外形,如身體形狀、顏色、魚鰭的樣子等。設計意圖:利用精彩的視頻迅速抓住學生注意力,將他們帶入充滿魅力的海底情境,激發學生對魚的興趣與表達欲望,為后續教學鋪墊。教師拿出一張畫有不對稱魚形的卡片(故意將魚的一側魚鰭畫小,一側畫大,身體歪扭),展示給學生,說:“老師這里也有一條小魚,可是它游起來總覺得怪怪的,大家幫老師看看,問題出在哪呢?”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魚形不對稱的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自然引出“對稱”這一核心概念,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對物體形態美感的重要性。(二)新授知識認識魚形特征再次展示多張大高清魚的圖片,有側面、正面、俯視等不同角度,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提問:“大家仔細看看,魚的身體一般分為哪幾個部分呀?”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總結出魚有頭、身體、尾巴、魚鰭等主要部分。接著問:“魚的身體從側面看,像什么形狀呢?”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幾何形狀,說出像橢圓形、三角形等,教師適時用簡筆畫勾勒出魚的基本形狀在黑板上,強化學生認知。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了解魚的基本構成,為后面精準繪制魚形打基礎,同時將復雜的物體形狀簡單化,符合一年級學生認知規律。理解對稱概念教師將一張彩色紙對折,用剪刀快速剪出一個簡單的對稱魚形,打開后展示給學生,問:“小朋友們,看看這條小魚,你發現它兩邊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引導學生說出兩邊一模一樣。教師講解:“像這樣,把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后,直線兩邊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這就是對稱,這條小魚就是對稱圖形,這條對折的線我們叫它對稱軸。”并用手指沿著魚形對稱軸比劃,加深學生印象。組織學生玩“折一折,找對稱”小游戲,給每個學生發放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卡片(如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讓學生自己動手對折,找出哪些是對稱圖形,并說一說對稱軸在哪里。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表揚鼓勵。設計意圖:通過直觀的剪紙演示與動手操作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氛圍中深刻理解對稱概念,強化學生對對稱軸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欣賞對稱魚形作品展示古今中外各種以對稱魚形為元素的藝術作品,如民間剪紙魚、裝飾畫魚、青花瓷魚紋等,引導學生欣賞,提問:“這些漂亮的魚形作品,它們是怎么用對稱方法做出來的呢?又用了哪些好看的顏色和花紋來裝飾呀?”重點展示一幅精美的剪紙魚作品,詳細講解其制作過程:先對折紙張,畫出半條魚的形狀,注意魚頭、魚尾、魚鰭的設計,然后沿著線剪下來,打開就得到對稱魚形,最后用彩色筆添畫上眼睛、魚鱗等裝飾。教師邊講邊在黑板上簡單示范畫半條魚的步驟,強調線條要流暢、連接要緊密。設計意圖: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感受對稱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魅力,汲取創作靈感,同時通過詳細示范,讓學生直觀了解創作方法與步驟,降低創作難度。(三)實踐創作布置作業任務:“小朋友們,現在輪到你們當小藝術家啦,用我們學到的對稱知識,剪出或畫出一條最漂亮的小魚,然后用你喜歡的顏色和線條給它穿上美麗的衣裳,讓它成為海底最耀眼的明星!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也可以和小組小伙伴一起合作,看看哪個小組的魚兒最有創意。”學生開始創作,教師巡視指導。對于動手能力稍弱的學生,教師手把手輔助對折紙張、剪出魚形,鼓勵他們大膽下剪,不要怕剪壞;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安全。引導學生在裝飾魚時,回憶生活中的圖案,如魚鱗像菱形、波浪線,魚鰭像羽毛等,鼓勵大膽用色,可多種顏色搭配。關注小組合作情況,鼓勵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如有的負責剪、有的負責畫、有的負責想創意,提醒輕聲交流,避免吵鬧。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實踐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培養創造力與動手能力;分層指導照顧不同學生需求,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并有所收獲;小組合作促進學生交流協作,提升綜合素養。(四)作品展示與評價作品展示:組織學生將完成的魚形作品用小夾子夾在教室后面預先拉好的“海底世界”展示線上,營造海底魚群游動氛圍。評價環節:自評:邀請幾位學生上臺,拿著自己的作品,向大家介紹自己創作的魚叫什么名字,是怎么運用對稱方法制作的,用了哪些裝飾元素,覺得自己作品最滿意的地方是哪里。例如:“我做的這條小魚叫彩虹魚,我先對折紙,剪出了魚的形狀,然后用紅、黃、綠三種顏色畫了魚鱗,我最喜歡它的大尾巴,像彩虹一樣漂亮。”互評:引導其他學生說一說喜歡哪條小魚,為什么喜歡,如“我喜歡這條藍色小魚,它的線條畫得很整齊,魚鱗的裝飾很特別,像閃閃發光的寶石”,培養學生欣賞他人、發現美的能力。師評:教師從對稱是否精準、造型是否獨特、裝飾是否美觀有創意、團隊協作是否默契(小組作品)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多肯定鼓勵,對不足之處委婉提出改進建議,如“這條小魚的形狀剪得很對稱,要是魚鱗的顏色再豐富些就更完美了”,最后評選出“最美魚形獎”“最具創意獎”“最佳合作獎”等若干獎項,頒發小貼紙獎勵。設計意圖:通過多元評價方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增強自信心,同時從他人作品與評價中學習借鑒,提升審美與創作水平,獎項設置激發學生競爭意識與創作熱情。(五)課堂總結回顧本節課重點知識:“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在美術課上暢游了海底世界,認識了好多漂亮的魚兒,還學會了用對稱的魔法變出小魚,誰能說一說對稱圖形有什么特點,我們是怎么制作對稱魚形的呀?”引導學生回顧對稱概念與創作方法,鞏固知識。情感升華:“魚兒是我們的好朋友,它們讓大海變得更加美麗生動,希望大家以后都能愛護魚類,保護我們的海洋家園。今天大家都創作出了超棒的作品,課后可以把小魚帶回家,和爸爸媽媽分享你的快樂,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再做一些其他的對稱小動物哦!”培養學生保護動物意識,鼓勵課后拓展創作,延續美術學習熱情。七、板書設計對稱的魚形(一)魚形特征:頭、身體、尾巴、魚鰭(二)對稱概念:對折重合,對稱軸(三)制作步驟:對折紙畫半條魚(流暢線條)剪、畫裝飾(多彩創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