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蘇教版●X一年級下冊核心素養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撿石頭》一課,旨在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類和描述不同類型的石頭,激發學生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分類思維。本課內容貼近生活,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融入了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探究精神,為后續的科學學習打下基礎。學情分析一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但對科學的概念和方法還較為陌生。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主要基于直觀感受,缺乏系統的分類和邏輯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注重活動的趣味性和實踐性,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表達,逐步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核心素養分析核心素養:健全人格 學習目標: 1. 科學觀念:使學生認識到石頭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物質,了解石頭的基本特征和多樣性。 2. 科學思維:通過觀察、比較和分類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類思維,初步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 3. 探究實踐:通過撿石頭、觀察石頭的活動,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4. 態度責任:激發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興趣和愛護意識,培養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教學重點觀察石頭的特征,學會簡單的分類方法。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準確描述石頭的特征,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分類。教具準備石頭樣本(種類多樣) 觀察記錄表 放大鏡 小籃子或袋子(用于收集石頭)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關于自然界中石頭的短片,引導學生思考:“你在哪里見過石頭?它們有什么不同?” 觀看視頻,小組討論并分享自己的觀察和想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本課主題。二、講授新課 帶領學生到戶外或校園內撿石頭,指導使用放大鏡觀察石頭的顏色、形狀、紋理等特征,并記錄在觀察表上。 展示不同用途的石頭(如建筑用石、裝飾石、化石等),引導學生思考石頭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分組行動,撿拾石頭,使用放大鏡觀察并記錄,小組內交流發現。 小組討論,嘗試列舉石頭在生活中的用途,并嘗試將撿到的石頭進行分類。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記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將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應用能力。三、課堂練習 1. 石頭都是硬的。( ) 2. 所有石頭都能浮在水上。( ) 3. 石頭可以用來鋪路。( ) 4. 石頭只有一種顏色。( ) 5. 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石頭的顏色來分類。( ) 判斷對錯,并嘗試解釋理由。 鞏固所學知識,檢驗理解程度。四、課堂小結 總結石頭的基本特征、分類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強調觀察與分類的重要性。 回顧本課內容,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 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板書設計撿石頭 一、石頭的基本特征:顏色、形狀、紋理 二、觀察與分類 1. 觀察方法:放大鏡 2. 分類依據:特征相似度 三、石頭在生活中的應用 1. 建筑 2. 裝飾 3. ...教學反思成功之處:通過戶外實踐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觀察記錄表的使用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不足之處:部分學生在描述石頭特征時語言不夠準確,分類時存在混淆,需要在后續教學中加強指導和練習。 教學建議:增加更多樣化的石頭樣本,提供更豐富的觀察材料;在分類環節引入更多互動游戲,如“石頭連連看”,以增強分類的趣味性和準確性。同時,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鼓勵他們用更豐富的詞匯描述觀察結果。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