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技的利與弊——2025屆高考模考作文導寫及范文展示【原題再現】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電視機誕生時,人們曾有過“信息過剩”的顧慮;互聯網推出各種游戲,人們擔憂游戲會毀掉下一代;克隆技術出現,人們擔心人倫觀念會被摧毀;ChatGPT 升級版本出來了,人們產生了未來職業危機的恐慌……科技發明除了給人以震撼,還經常使我們陷入新的憂慮。對此,校園雜志社擬開設專欄展開討論,請積極思考并參與投稿。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凡涉及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寫字母代替;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不得抄襲。【文題解析】材料首先列舉了電視機、互聯網游戲、克隆技術、ChatGPT等等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并且,從語句表述來看,材料側重于展現這些新興科技給人帶來的問題與憂慮。由此,第二句點明科技使人們獲得新的東西,讓人們為新發現而震撼,但也有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陷入新的憂慮。材料的關鍵句是第二句話,考生應緊扣這句話,闡明科技發展的利與弊并展開感悟與思考。科技的輔助極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并極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拓展了人類的認識。正是工業革命下機械的產生帶動了生產效率的提升,方使更多人獲得賴以為生的生活必需品,也正是交通工具的發展方使世界文明得以溝通流動。恰如荀子所言:“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有了科技的輔助,人們方得以提升自我,達到更為高遠的目標。然而,在得到科技所給予的便利后,也不可忽視科技帶來的一些不利影響,比如:環境污染,人心的隔閡,科技犯罪等。寫作時當扣住科技的利弊展開論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為創造人類的幸福提供了空前無限的能力和廣闊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又為破壞自己的生存基礎,造成自我毀滅提供了條件,給人類的未來籠罩上陰影。這就是說,科學技術既是福星,又不是福星;既是禍患,又不是禍患。科技是利是弊,由人類自己決定。因此,我們需要適當使用科技,讓科技成為福星而不是禍患。行文構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如:善假科技之利,規避科技之弊。接下來從為什么的角度展開論述,一、科技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二、科技不是萬能的,不能、也不該涉足所有的領域,比如說,克隆人是各國明令禁止的科技活動,它會損害人的本質和價值。所以,我們可以思考科技創新的底線和界限何在。最后從怎么辦的角度展開論述,科技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我們既要學會客觀的看待科技發展的利與弊,也要明白人類只有正確的控制和掌握,學會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科技才能剛能更好的造福人類。【參考立意】1.善假科技之利,規避科技之弊。2.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好用但容易割手。3.科技普及為便民,人文關懷是底色。【范作展示】讓科技為生活賦能 ,讓你我為科技賦能自賽因斯先生步入國門,科學與技術便如影隨形,相伴你我左右。如今,我們早已不用再高喊賽先生這洋味十足的名銜追趕他人的步伐,我們欣慰地看到,科技已在祖國生根發芽,滲透進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卻也看到,ChatGPT讓學生的作業效率大大提高,卻也容易產生學術欺詐;一些智能繪圖軟件可以根據個性化需求進行創作,但也令許多設計師倍感行業危機……人們享受著諸如ChatGPT等人工智能科技發展的成果時,也在被動接受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在亡羊補牢中奔忙不已。科技是天使還是魔鬼?實際上,技術的革新總會給人們帶來某些困惑。比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把人類帶進了電氣時代。福特汽車發明的生產流水線,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應用到各個領域,推動了技術革新。流水線的生產模式,也一直沿用至今。然而,生產的高效化卻帶來了人的工具化,流水線上的工人長期重復從事一種簡單勞動,像機器的附屬物。但是,在中國發展史上,我們卻也能看到,“兩彈一星”的國之重器,是科技;萬物互聯的宏偉藍圖,仍是科技。“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夢想的實現,靠的是科技;“稻下避暑,禾下乘涼”,民生的保障,還是離不開科技。毋庸置疑,科技正為生活的各個角落“賦能”,為“復興號”列車提供更為強勁的動力;放眼整個賽區,風馳電掣的清潔能源汽車,由“工業巨獸”華麗轉身的國家大跳臺,這是巴赫所稱賀的“科技真正的潛力”。而這份潛力,正由新時代的我們不斷挖掘與開發,為你我賦能,為中國賦能。然而,站在更深遠的視角眺望,科技為我們的生活賦能,其背后卻是一個個大寫的“人”,在為科技“賦能”,推動著科技的進步,延續著文明的血脈。“給文明以歲月”,反觀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不止息,其中最為基礎與客觀的一點便是科學的存續;而科學的薪火,正是靠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傳遞至今的。從趙爽弦圖到楊輝三角,從《天工開物》對中華科技火種的堅守到祖沖之、祖暅“碾壓式”領跑世界的學術成就,沒有人能否認是這些巨擘為科技注入了無限能量,默默地推動著中華文明的延續與發展。如今,中華科技熾熱的接力棒已然傳遞到你我的手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出之”,這是對科學精神的最佳詮釋,也是向新時代的你我提出的使命與要求。正如《三體》所言,“弱小和無知從來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我們應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學姿態,挺進在時代的旗幟下。科技為你我生活賦能,而新時代的你我,則應循著“賽先生”的足跡,用雙手,為科技賦能。也許,在新時代的百花園里我們并不耀眼,可若干年后回首,我們定會為自己在文明長河里發過的光而驕傲。讓我們一同,借科技之力,給文明以歲月,給歲月以文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