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七章 相交線與平行線7.2.3 平行線的性質(第二課時)1.能夠靈活應用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解決問題。2.加深對平行線的三條判定和三條性質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平行線的判定:(1)同位角________,兩直線平行.(2)內錯角________ ,兩直線平行.(3)同旁內角________ ,兩直線平行.2.平行線的性質:(1)兩直線平行,同位角________ .(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________ .(3)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________ .相等相等互補相等相等互補前面我們學行線的判定和性質,在解決問題時,經常需要把它們結合起來使用。判定性質例1:如圖所示,已知直a//b,∠1=∠3,那么直線c與d平行嗎?為什么?分析:由于∠2和∠3是直線c與d被直線b所截形成的同位角,所以如果能推出∠2=∠3,就可以判斷直線c和d是平行的。而已知∠1=∠3,所以只需由直線a//b,推出∠1=∠2。例1:如圖所示,已知直a//b,∠1=∠3,那么直線c與d平行嗎?為什么?解:直線c與d平行。理由如下:如圖所示,∵a//b,∴∠1=∠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又∠1=∠3,∴∠2=∠3.∴c//d(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你能用其他方法判定直線c與d平行嗎?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的選擇(1)由兩直線平行得到角的關系,用的是平行線的性質.(2)由角的關系得到平行,用的是平行線的判定.例2:如圖所示,∠1=∠2,∠3=50°,∠ABC等于多少度?分析:由于∠3的大小是已知的,所以可以嘗試推導∠ABC與∠3的大小關系。而由已知條件∠1=∠2,可以推出a//b,從而可以得到∠ABC=∠3。解: ∵∠1=∠2,∴a//b(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3=∠ABC(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又∠3=50°,∴∠ABC=50°。利用平行線求角的度數(1)如果有平行線,那么先考慮平行線的性質。(2)利用平行線的性質時,一定要弄清楚所求角與已知角的關系。 例3:如圖,CD⊥AB 于點 D,點 F 是 BC上任意一點,FE⊥AB 于點 E,∠1=∠2,∠3=62°,求∠BCA的度數.解:∵CD⊥AB,FE⊥AB,∴∠BEF=∠BDC=90°.(垂直定義)∴FE//CD(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2=∠BCD(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1=∠2,∴∠1=∠BCD(等量代換).∴DG//BC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BCA=∠3(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3=62°,∴∠BCA=62°(等量代換).遇到平行線的條件時就要聯想到角的相等或互補;遇到角的相等或互補時就要聯想到兩直線平行;遇到垂直的條件時就要聯想到垂直的性質.【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1.如圖,若,,,則( ) A.B.C.D.D【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2.將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圖放置,使含角的三角板的短直角邊和含角的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對齊,則的度數為( )A.B.C.D.D【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3.如圖,直線分別與直線相交于點平分,交直線于點G.若,射線,交于點P,則的度數為 .【知識技能類作業】選做題:4.補全解答過程:如圖,,.求證:.證明:∵,∴ ( ).∴( )又∵,∴ .∴( )∴( )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綜合拓展類作業】5.如圖,點B,E分別在上,連接,分別交于點M,N,若,,試說明:.證明: ,,∴.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應用判斷兩直線的位置關系計算角的度數【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1.如圖,已知,,則( )A.B.C.D.D【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2.如圖,已知直線,則、、之間的關系是( )A.B.C.D.D【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3.如圖,于,于,,請寫出所有與相等的角: .,【知識技能類作業】選做題:4.完成下面的推理填空:如圖,已知,,求的度數.解: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___+∠B=1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又∵∠B=60°(已知),∴∠C= ______ °.已知等式的性質AB CD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C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120【綜合拓展類作業】5.如圖,已知點E、F在直線上,點N在線段上,與交于點M,,.(1)求證:;(1)證明:,,,又,,.【綜合拓展類作業】5.如圖,已知點E、F在直線上,點N在線段上,與交于點M,,.(2)若,,求的度數.(2)解:,,,,,,,.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同步探究學案課題 7.2.3 平行線的性質(第二課時) 單元 第七章 學科 數學 年級 七年級學習 目標 1.能夠靈活應用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解決問題。 2.加深對平行線的三條判定和三條性質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 熟練掌握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難點 靈活應用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解決問題。探究過程導入新課 【引入思考】 1.平行線的判定: (1)同位角________,兩直線平行. (2)內錯角________ ,兩直線平行. (3)同旁內角________ ,兩直線平行. 2.平行線的性質: (1)兩直線平行,同位角________ . (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________ . (3)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________ .新知探究 本節課來研究: 前面我們學行線的判定和性質,在解決問題時,經常需要把它們結合起來使用。 例1:如圖所示,已知直a//b,∠1=∠3,那么直線c與d平行嗎?為什么? 分析:由于∠2和∠3是直線c與d被直線b所截形成的_______角,所以如果能推出∠2_____∠3,就可以判斷直線c和d是____的。而已知∠1=∠3,所以只需由直線_____//____,推出∠1=∠2。 想一想:你能用其他方法判定直線c與d平行嗎? 例2:如圖所示,∠1=∠2,∠3=50°,∠ABC等于多少度? 分析:由于∠3的大小是已知的,所以可以嘗試推導∠_____與∠3的大小關系。而由已知條件∠1=∠2,可以推出____//____,從而可以得到∠ABC=∠3。 例3:如圖,CD⊥AB 于點 D,點 F 是 BC上任意一點,FE⊥AB 于點 E,∠1=∠2,∠3=62°,求∠BCA的度數.課堂練習 【知識技能類作業】 必做題: 1.如圖,若,,,則( ) A. B. C. D. 第1題圖 第2題圖 2.將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圖放置,使含角的三角板的短直角邊和含角的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對齊,則的度數為( ) A. B. C. D. 3.如圖,直線分別與直線相交于點平分,交直線于點G.若,射線,交于點P,則的度數為 . 選做題: 4.補全解答過程: 如圖,,. 求證:. 證明:∵, ∴ ( ). ∴( ) 又∵, ∴ . ∴( ) ∴( ) 【綜合拓展類作業】 5.如圖,點B,E分別在上,連接,分別交于點M,N,若,,試說明:.課堂小結 說一說:今天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作業設計 【知識技能類作業】 必做題: 1.如圖,已知,,則( ) A. B. C. D. 第1題圖 第2題圖 2.如圖,已知直線,則、、之間的關系是( ) A. B. C. D. 3如圖,于,于,,請寫出所有與相等的角: . 選做題: 4.完成下面的推理填空: 如圖,已知,,求的度數. 解: , , __________ , ______ , 又(已知), ______ . 【綜合拓展類作業】 5.如圖,已知點E、F在直線上,點N在線段上,與交于點M,,. (1)求證:; (2)若,,求的度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分課時教學設計第七課時《7.2.3 平行線的性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口 試卷講評課口 其他課口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對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進行運用。通過本課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平行線判定和性質的能力,也為今后學習三角形、四邊形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石”,因此本課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習者分析 學生已經學了平行線的相關知識,探究了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和性質定理,具備了探究綜合運用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教學目標 1.能夠靈活應用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解決問題。 2.加深對平行線的三條判定和三條性質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教學難點 靈活應用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解決問題。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學習目標教師活動1: 師出示學習目標: 1.能夠靈活應用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解決問題。 2.加深對平行線的三條判定和三條性質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活動1: 學生齊聲讀本課的學習目標活動意圖說明: 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效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與積極性。環節二:新知導入教師活動2: 1.平行線的判定: (1)同位角________,兩直線平行. (2)內錯角________ ,兩直線平行. (3)同旁內角________ ,兩直線平行. 答案:相等,相等,互補 2.平行線的性質: (1)兩直線平行,同位角________ . (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________ . (3)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________ . 答案:相等,相等,互補 引言:前面我們學行線的判定和性質,在解決問題時,經常需要把它們結合起來使用。 學生活動2: 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活動意圖說明: 對前面學行線的判定和性質進行復習回顧,為本課的學習提供理論依據.環節三:新知講解教師活動3: 例1:如圖所示,已知直a//b,∠1=∠3,那么直線c與d平行嗎?為什么? 分析:由于∠2和∠3是直線c與d被直線b所截形成的同位角,所以如果能推出∠2=∠3,就可以判斷直線c和d是平行的。而已知∠1=∠3,所以只需由直線a//b,推出∠1=∠2。 解:直線c與d平行。理由如下: 如圖所示, ∵a//b, ∴∠1=∠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又∠1=∠3, ∴∠2=∠3. ∴c//d(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追問:你能用其他方法判定直線c與d平行嗎? 歸納: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的選擇 (1)由兩直線平行得到角的關系,用的是平行線的性質. (2)由角的關系得到平行,用的是平行線的判定. 例2:如圖所示,∠1=∠2,∠3=50°,∠ABC等于多少度? 分析:由于∠3的大小是已知的,所以可以嘗試推導∠ABC與∠3的大小關系。而由已知條件∠1=∠2,可以推出a//b,從而可以得到∠ABC=∠3。 解: ∵∠1=∠2, ∴a//b(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3=∠ABC(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50°, ∴∠ABC=50°。 歸納:利用平行線求角的度數 (1)如果有平行線,那么先考慮平行線的性質。 (2)利用平行線的性質時,一定要弄清楚所求角與已知角的關系。 例3:如圖,CD⊥AB 于點 D,點 F 是 BC上任意一點,FE⊥AB 于點 E,∠1=∠2,∠3=62°,求∠BCA的度數. 解:∵CD⊥AB,FE⊥AB, ∴∠BEF=∠BDC=90°.(垂直定義) ∴FE//CD(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BCD(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1=∠2, ∴∠1=∠BCD(等量代換). ∴DG//BC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BCA=∠3(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 ∠3=62°, ∴∠BCA=62°(等量代換). 歸納:遇到平行線的條件時就要聯想到角的相等或互補;遇到角的相等或互補時就要聯想到兩直線平行;遇到垂直的條件時就要聯想到垂直的性質.學生活動3: 學生認真審題后,小組合作探究,找到角與角之間的對應關系,線與線的位置關系,然后通過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綜合應用來解答并班內匯報,最后認真聽老師的點評。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例題,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可綜合應用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來解題,并靈活求解或進行證明。環節四:課堂小結教師活動4: 問題:本節課你都學習到了哪些知識? 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 學生活動4: 學生積極回顧本節課學習到的知識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學生自己回顧、總結、梳理所學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與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緊密聯系,完善認知結構和知識體系。板書設計 課題:7.2.3 平行線的性質(第二課時)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綜合應用 1.判定兩直線的位置關系 2.計算角的度數教師板演區學生展示區課堂練習 【知識技能類作業】 必做題: 1.如圖,若,,,則( ) A. B. C. D. 答案:D 2.將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圖放置,使含角的三角板的短直角邊和含角的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對齊,則的度數為( ) A. B. C. D. 答案:D 3.如圖,直線分別與直線相交于點平分,交直線于點G.若,射線,交于點P,則的度數為 . 答案: 選做題: 4.補全解答過程: 如圖,,. 求證:. 證明:∵, ∴ ( ). ∴( ) 又∵, ∴ . ∴( ) ∴( ) 答案:;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綜合拓展類作業】 5.如圖,點B,E分別在上,連接,分別交于點M,N,若,,試說明:. 證明: , ,∴.作業設計 【知識技能類作業】 必做題: 1.如圖,已知,,則( ) A. B. C. D. 答案:D 2.如圖,已知直線,則、、之間的關系是( ) A. B. C. D. 答案:D 3如圖,于,于,,請寫出所有與相等的角: . 答案:, 選做題: 4.完成下面的推理填空: 如圖,已知,,求的度數. 解: ______ , 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 , ______ ______ , 又(已知), ______ . 答案:已知;等式的性質;;;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120 【綜合拓展類作業】 5.如圖,已知點E、F在直線上,點N在線段上,與交于點M,,. (1)求證:; (2)若,,求的度數. (1)證明:, , , 又, , . (2)解:,,,, ,, , .教學反思 在平行線判定和性質綜合運用教學中,我先通過復習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引入,讓學生熟悉相關知識。然后通過3道例題講解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的綜合運用,并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在練習時發現,部分學生對兩者混淆,解題思路不清晰,可以增加對比練習,強化辨析,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幫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升應用能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7.2.3 平行線的性質(第二課時)-同步探究學案.docx 7.2.3 平行線的性質(第二課時)-教案.docx 7.2.3 平行線的性質(第二課時)-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