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勸學》【學習目標】1.通過自主學習,知人論世,能說出作者生平以及本文寫作背景。2.通過朗讀文章,識記生字詞。3.通過小組合作,研讀文章1-2段,掌握其中的文言現象。【學習重點、難點】學習重點:知人論世,能說出作者生平以及本文寫作背景。學習難點:研讀文章1-2段,掌握其中的文言現象。【考點鏈接】1.通假字與古今異義。2.詞類活用: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使動用法,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作動詞。3.判斷句:“······者,······也”。4.倒裝句: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知識鏈接】一、荀子荀子名況,字卿,又名孫卿,戰國中后期趙國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年代為公元前298-前238年左右。他先后到過齊、楚、秦、趙,曾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并三為“祭酒”(學宮之長),此后又遭讒適楚,楚相春申君以為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廢,晚年在蘭陵著書,終老于蘭陵。李斯韓非、浮丘伯皆嘗受業為弟子,其書《荀子》卓然立于諸子之林,而歷千百年而不廢,風格渾厚?!盾髯印范酁閷n}論文,標志著說理散文體制的定性,篇目較長,有一個明確的主旨標題,論點明確,中心突出,論證精密,注意謀篇布局,結構渾然一體,表明說理文體制已經成熟。其理論涉及哲學、倫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乃至語言學、文學。以哲學觀而論,荀子乃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之代表。荀子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庇兄鲝垺爸铺烀弥保皯獣r而使之”。既揭示了自然規律不可抗拒,有強調人類之能動性。除此之外,荀子還是“性惡論”的代表,以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避髯拥男詯褐撨\用于政治領域,則為禮治主義。政治之基礎又在經濟,因此荀子又詳論“足國之道”,主張“節用裕民,而善喊其余”。戰國時期整句動蕩,荀子又提出“仁人之兵”無敵的理論。因為他提倡性惡論,因此特別強調后天學習,顧其論學者甚詳,《勸學》等之為警策。二、勸學《勸學》為《荀子》第一篇,旨在勸勉人們勤奮學習。篇中所論述的學習,不局限于學習書本知識,還包括學習各種其他方面的知識以及修身、養道等。文章涉及到學習的效用、意義、目的、態度、方法以及有關教育的一系列問題。【學習過程】知人論世:荀子名況,字卿,又名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其書《荀子》卓然立于諸子之林,而歷千百年而不廢,風格渾厚。以哲學觀而論,荀子乃先秦樸素唯物主義之代表。除此之外,荀子還是“性惡論”(天性論)的代表。。一、自主學習(10min)1.大聲朗讀課文,并通過手邊的資料和工具書識記課文中的生字詞,并給下列字注音。槁(gǎo) 暴(pù,) 礪(lì) 參(cān,)?。▁ǐng) 知(zhì) 明(míng) 跂(qǐ)須臾(yú) 輿(yú) 生(xìng) 蛟(jiāo)跬(kuǐ) 騏(qí) 驥(jì) 駑(nú)鍥(qiè) 鏤(lòu) 螯(áo) 鱔(shàn)二、合作學習(20min,大家先獨立完成,有疑問的地方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翻譯下列句子,并結合考點鏈接,判斷這些句子中有哪些文言現象。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翻譯: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文言現象:介詞結構后置:“取之于藍”“青于藍”“寒于水” 都是介詞結構后置句,正常語序應為 “于藍取之”“于藍青”“于水寒”。省略句:“冰,水為之” 完整表述可能是 “冰,(乃)水為之”,省略了判斷動詞 “乃”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翻譯: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文言現象古今異義:“博學” 在文中是廣泛地學習,今義是學問廣博精深;“參” 古義是檢驗,今義多為參加等意思;“知” 通 “智”,古義指智慧,今義常為知道等意思。詞類活用:“日” 是名詞作狀語,意為 “每天”。省略句:“參省乎己” 應為 “參省于己”,省略了介詞 “于”。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翻譯: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用火烤使它彎曲成這樣的。文言現象通假字:“有” 通 “又”,“暴” 通 “曝”,“輮” 通 “煣”。判斷句:“…… 者,…… 也” 是判斷句的標志,該句為判斷句。4.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翻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文言現象:詞類活用:“輮”,動詞的使動用法,“輮以為輪” 中的 “輮”,意為 “使…… 彎曲”。“中”,名詞作動詞,“符合” 的意思。省略句:“輮以為輪” 是 “輮之以為輪” 的省略,省略了代詞 “之”,指代木材。三、當堂檢測(5min)1.下列黑體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D)A.輮(róu)以為輪 金就礪(lì)則利 智(zhì)明而行無過矣B.雖有槁暴(bào) 須臾(yú) 駑(nú)馬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 金石可鏤(lòu)D.跂(qì)而望 騏驥(jì) 爪(zhǎo)牙2.句子翻譯(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翻譯: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文言現象:詞類活用:“直” 和 “利”,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解釋為 “變直”“變鋒利”。(2)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翻譯:州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文言現象:介詞結構后置:“急于星火” 是介詞結構后置句,正常語序是 “于星火急”,表示比較,意思是比星火還要急。(3)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翻譯: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邊上的,是醉翁亭。文言現象:判斷句:“…… 者,…… 也” 是判斷句的典型句式,該句中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是一個判斷句,用來判斷亭子的名稱和位置。詞類活用:“翼” 名詞作狀語,“像鳥的翅膀一樣”。四、課堂小結(3min)【課后作業】抄寫第1-2段并翻譯。《勸學》【學習目標】1.通過研讀文章3-4段,掌握其中的文言現象。2.通過合作學習,歸納文言虛詞“而”字的用法。3.通過梳理課文,能背誦并默寫整篇課文。【學習重點、難點】學習重點:研讀文章3-4段,掌握其中的文言現象。學習難點:歸納文言虛詞“而”字的用法。【考點鏈接】1.通假字與古今異義。2.詞類活用: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作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數詞作形容詞。3.判斷句:“······者,······也”“······也”4.倒裝句:定語后置句,被動句,固定用法(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學習過程】一、課前復習:總結判斷句的翻譯模式。二、自主學習(10min)翻譯下列句子的意思,并結合考點鏈接概括句子中的文言現象。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翻譯: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文言現象通假字:“生” 通 “性”,資質、天賦。古今異義:“假” 古義為憑借、借助,今義與 “真” 相對;“利” 古義為使…… 快,走得快,今義常指利益等;“致” 古義為達到,今義為贈送、給予等。詞類活用:“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 快,走得快。特殊句式:“善假于物也” 是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 “善于假物也”。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翻譯: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文言現象古今異義:“爪牙” 古義為爪子和牙齒,今義為壞人的黨羽、幫兇;“用心” 古義為因為用心,今義為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跪” 古義為腿腳,今義為跪下;“寄托” 古義為藏身,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詞類活用:“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一”,數詞用作形容詞,專一。特殊句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是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 “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都是判斷句,“…… 也” 表判斷。3.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翻譯: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強,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文言現象古今異義:“疾” 古義為疾勁、強、大,這里指聲音宏大,今義為疾??;“彰” 古義為清楚,今義有彰顯等義。詞類活用:“高”,形容詞作名詞,高處。虛詞用法:“而”,連詞,表轉折,可譯為 “卻”。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翻譯:(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文言現象詞類活用:“鏤” 在此處可理解為動詞的被動用法,被雕刻。虛詞用法:“而”,在這里表示假設或承接關系。特殊句式:“金石可鏤” 是被動句。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翻譯: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文言現象古今異義:“跬步” 古義指半步,今義無此用法;“小流” 古義指細小的流水,今義基本意思不變,但在文中更強調積累的概念。特殊句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是固定句式,“無以……” 意為 “沒有用來…… 的辦法”。三、合作學習(20min,大家先獨立完成,有疑問的地方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而”是文言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文言虛詞,而在《勸學》一篇課文中,出現的頻率竟達到16次,將《勸學》一文中“而”的用法加以分析歸納,可以發現這16個“而”都是連詞,用以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了多種關系,找出文章中的“而”字并歸納他們的用法。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 “卻”“但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更寒冷。“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聲音并沒有加大,但是聽的人卻聽得很清楚。“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并不是能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這里 “而” 表假設后的轉折,如果刻了卻放棄,就無法折斷朽木。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 “地” 或不譯“吾嘗跂而望矣”: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摆枴?是 “望” 的方式,“而” 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登高而招”:登上高處招手。“登高” 是 “招” 的方式,“而” 表修飾。“順風而呼”:順著風呼喊?!绊橈L” 是 “呼” 的方式,“而” 表修飾。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 “和”“并且” 或不譯“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條腿和兩個蟹鉗?!傲颉?與 “二螯” 是并列關系,用 “而” 連接。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 “就”“接著” 或不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前后句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而” 表承接。“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鍥” 與 “不舍” 是先后的動作,“而” 表承接。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 “而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安W” 與 “日參省乎己” 是遞進關系,不僅要廣泛學習,還要每天反省自己。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 “因而”“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那么就會智慧明達因而行為沒有過錯了。因為 “知明”,所以 “行無過”,“而” 表因果。四、當堂檢測(5min)1.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D)A.假舟楫者(借助,利用)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B.冰,水為之(凝結成)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放棄)C.而致千里(到達) 金就礪則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D.勸學(勸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曾經)2.句子翻譯(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嘗” 是 “曾經” 的意思;“終日” 即 “整天”;“而” 在這里表修飾,連接 “終日” 和 “思”,可不譯;“須臾” 表示 “片刻”;“跂” 是 “踮起腳后跟”;“博見” 指 “見得廣”。(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中 “焉” 是兼詞,相當于 “于此”,在這里可譯為 “從這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中 “焉” 同樣是兼詞 “于此”;“積善成德” 即 “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而” 表順承,可不譯;“神明” 指 “精神和智慧”;“自得” 是 “自然獲得”;“圣心” 指 “圣人的精神境界”;“備” 是 “具備” 的意思 。3.理解性默寫:(1)《論語》中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述了學習和思考的關系,在荀于的《勸學》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學與思的關系的句子是: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2)以雕刻為喻,強調學習應當堅持,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3)“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通過“木”于“金”的變化來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五、課堂小結(3min)【課后作業】抄寫課文3-4段,并翻譯。《勸學》【學習目標】1.通過通讀全文,能夠劃分文章層次。2.通過閱讀、思考,小組合作,能夠歸納本文的議論方法。3.通過閱讀課文、結合資料,能夠概括荀子關于“學”的基本理論。【學習重點、難點】學習重點:歸納本文的議論方法。學習難點:閱讀課文、結合資料,概括荀子關于“學”的基本理論。【考點鏈接】九大論證方法1.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2.道理論證: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3.對比論證: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二者對比突出一者。4.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采用以爾之矛,攻爾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其實就是比喻的修辭手法在議論文中的應用。5.類比論證: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特殊到特殊的論證方法。由已知事物推導出未知事物,有點像假說演繹法。6.歸納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7.引用論證: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或趣聞軼事,權威數據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交代其出處,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出處。8.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別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9.因果論證,它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因果論證可以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可以因果互證。【學習過程】一、自主學習(10min)1.大聲朗讀課文,劃分課文層次并概括層次大意。第一層(第 1 段):提出中心論點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大意:開篇以 “君子曰” 引出中心論點 “學不可以已”,明確指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和持續性,為全文奠定了論述的基礎。第二層(第 2 段):論述學習的意義原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大意: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如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等,從不同角度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有所提高,進而類比人通過學習能夠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強調了學習對于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讓人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第三層(第 3 段):論述學習的作用原文: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大意:通過 “終日而思” 與 “須臾之所學”、“跂而望” 與 “登高之博見” 的對比,以及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等比喻,說明借助外物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進而指出君子的資質與常人并無差異,只是他們善于借助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強調了學習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幫助人們超越自身的局限。第四層(第 4 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原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大意: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一方面,強調學習要注重積累,以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不積小流” 等為例,說明只有不斷積累,才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用 “騏驥” 與 “駑馬”、“鍥而舍之” 與 “鍥而不舍”、“蚓” 與 “蟹” 的對比,突出了堅持和專心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才能學有所成。2.結合考點鏈接,找出文中運用到的論證方法并寫出來。比喻論證文中大量運用比喻來論證觀點,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生動、通俗易懂。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以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 比喻人經過學習可以超越自己的過去,說明學習可以使人進步?!澳局敝欣K,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用木材經輮加工后變成車輪,不再恢復原狀,比喻學習對人的改造作用,論證了學習的意義。還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通過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等一系列比喻,說明借助外物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在于能幫助人彌補自身不足。對比論證通過對比鮮明的事物或現象來突出所要論證的觀點。在論述學習的態度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將騏驥的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的堅持不懈能走很遠進行對比,強調了學習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膀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把蚯蚓的用心專一和螃蟹的用心浮躁進行對比,突出了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重要性。舉例論證以具體的事例來證明觀點。在論證學習需要積累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以土堆積成山能興起風雨、水匯聚成淵能生出蛟龍為例,說明積累的重要性,進而論證學習需要不斷積累知識,才能有質的飛躍。歸納論證在論證過程中,通過多個事例和比喻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如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通過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等多個比喻,最后歸納出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的結論,即人通過廣泛學習和不斷反省,就能變得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二、合作學習(20min,大家先獨立完成,有疑問的地方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先秦時期,士階層崛起,由此中國從巫、鬼社會正式進入到一個崇尚文化和文明的時代。因此學校與教育在存在近千年的東西周進入到歷史上第一個野蠻發展時期,那個時代人才輩出,以“稷下學宮”為首的官學,以孔子為首的私學都在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明白“學習”對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文明的重要性,不少學者寫下了勸學文章,荀子更是將《勸學》作為其著作的第一篇,那么大家在閱讀了《勸學》之后,你覺得荀子認為“學習”的重要性體現在哪里呢?提升個人素質:荀子認為人通過學習可以改變和提升自己。如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木材經過墨線測量會變直,金屬經過磨礪會變鋒利,人通過廣泛學習和每天反省自己,就能達到 “知明而行無過矣” 的狀態,即智慧明達且行為沒有過錯,使自己的品德和智慧都得到提升。彌補自身不足:荀子指出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人僅僅依靠自身思考是有限的,學習可以讓人借助外界的知識和經驗來彌補不足。就像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人借助車馬能行千里,借助舟楫能渡江河,通過學習能讓人突破自身能力的局限,取得更好的成果。培養道德品質:學習是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的途徑。“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人通過不斷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就能夠達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具備圣人的思想。這表明學習能幫助人塑造良好的道德,成為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實現人生價值:荀子強調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學習是為了完善自己,實現自身的價值。通過學習將知識融入到言行舉止中,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乎規矩,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從而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將學習作為炫耀和交易的手段。助力社會發展:在荀子的思想中,個人通過學習提升素質和道德后,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當社會中的人都重視學習,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會得到提升,社會秩序也會更加穩定,國家也能走向繁榮昌盛,學習對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三、當堂檢測(10min)1.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A.這段文字,用“積土成山”和“積水成淵”兩種不同類型事物設喻,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學習要逐步積累、堅持不懈的道理。B.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C.以雕刻朽木與金石為喻,說明“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的關鍵區別在于“舍”還是“不舍”。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對比論證,意在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2.如果讓你勸說自己的同學學習,你準備怎樣勸說他?請寫一段不少于100字左右關于學習的簡評,并且至少運用一種論證手法。同學,學習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基石,如同建造高樓大廈的一磚一瓦。不學習,知識的大廈就無從談起。就像荀子說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前進的一小步,積累多了,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F在的努力學習,就是在為未來的自己儲備能量,讓我們一起在學習的道路上奮力前行吧。四、課堂小結(3min)將九大論證方法用更為簡化的語言概括出來。舉例論證:用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用經典見解、名人名言、科學原理等證明觀點。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論點或論據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比喻論證:用打比方的方式,以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論證觀點。歸納論證:通過列舉具體事例,歸納出一般結論。演繹論證:根據一般原理或結論,論證個別事例。類比論證:從已知事物推出同類事例,即從特殊到特殊。因果論證: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引用論證: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課后作業】1.默寫整篇課文,并糾正錯別字。2.搜集其它的有關《勸學》的作品,了解古人對于勸學的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勸學》,.docx 《勸學》..docx 《勸學》.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