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不確定性與確定性”導寫及范文展示【模擬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材料一:在校園中,大大小小的考試往往都會有標準答案;而現實世界我們面對的事情充滿不確定性,絕大多數沒有標準答案。材料二:俞敏洪在新東方轉型時說:“要在不確定性中做確定的事情。”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聯想 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寫作指導】審材料。材料一是并列關系的復句,考生要抓住關鍵詞“考試”“標準答案”“現實世界”“不確定性”等關鍵詞。現實世界絕大多數沒有“標準答案”。“標準答案”是指那些無爭議、固定不變的答案,它們不具備靈活性。沒有標準答案是因為現實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到底什么是“不確定性”呢?一種叫做已知的未知(知道后果但無法測定其發生的概率),一種叫做未知的未知(它指的是事前不知道所有可能后果)。就是說無法根據以往的經驗和分析知道它會不會發生,也無法用任何方法計算出它要發生的概率,更無法用多次的嘗試來換取更大的或至少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充滿不確定性”,說明事情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這也是“現實世界”與“考試”之間最大的區別之一。由于目的不同、對象不同,不同人選擇的路徑會有不同,再加上現實世界也在不斷地變化,要求我們在面對各種事件時,根據變化不斷地做出調整,因此,這里的“沒有標準答案”,既不是指沒答案,也不是指沒有正確答案,而是指沒有唯一固定的答案。材料二中俞敏洪這句“要在不確定性中做確定的事情”。可以理解為:面對現實生活的不確定因素,我們應快速地適應調整,去分析面對,而不是逃避,說不定我們可以借此化危為機(危中尋機)。“確定性”的事情,既可以指確定要發生的事情、會發生的事情,或是事物發展的大趨勢;也可指用來應對“不確定事件”的事情。“確定性”并不是不變化,而是遵循一定的規律。這個規律可以是周期性變化,例如四季的更替;還有可能是線性的變化,它可以是硬趨勢(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可以為未來做準備),也可以是軟趨勢(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的東西,不到終點不能確定,這可以改變未來)。在行文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明確“確定的事情”是什么?不能泛泛而談。綜述,我們要洞察先機,把準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從整體和全局上來把握事件,將局部的隨機性(不確定性)轉化為整體的確定性,要吸納新的信心,使自己的預測更加準確;要做到比別人跑得快一點,在動態中獲得博弈的成功(找到確定的東西)。很多時候安全感來自確定性,但機會卻藏在不確定中,所以兩者又不是全然對立的。例如:現階段很多人會認為自己處于“躺不平又卷不贏”的狀態,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最好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蹲下,先“救命”再“活著”再“養生”。這樣才能夠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的東西,讓自己真正感到安全。有時候進行一點這樣的反向思考,文章才會走向深入。審任務。“認識和思考”提示寫作者可以聯系到自身的成長、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等,寫作的寬度和深度都可以自由開拓。寫作時要從思辨性思維角度分析“不確定性”與“確定”的辯證關系,將兩者的關系講清楚,切忌轉移話題、似是而非、混為一談。如果寫成議論文,應在文章開頭簡短概括材料,然后運用多種方法引入中心論點。建議不要寫成記敘文。【立意標題】(1)堅守確定因素,圖新求變(2)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奔赴美好共前行(3)解不定變局,尋確定力量(4)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的航線(5)“浪”縱不確定,航向要確定(6)直面不確定,邁向確定性(7)人生無標答,不變應萬變【閱卷反饋】1.概念不清。很多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不確定性”與“確定”的內涵,整篇文章概念不清,導致行文思維混亂,繞來繞去,讓人很是費解。有的干脆另立山頭,自說自話。2.觀點和材料沒有進行勾連。文章點明了“不確定性”與“確定”,可是寫作的時候,沒有將觀點和材料進行勾連,有油水分離之感。純粹是“貼標簽”的寫法。3.轉移話題。在行文中不顧及在“不確定性中做確定的事情”這個大前提,只是一味的寫做確定的事情需要什么樣的品質。寫成一個好像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寫成的文章有宿構之嫌。所以我們寫作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在“不確定性中做確定的事情”這個大語境。考場佳作直面不確定,邁向確定性面對考試,我們曾無數次看著所謂的“標準答案”感嘆不已,而當我們走進現實世界,又不禁會發問:答案究竟在哪里?世事有太多的不確定,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確定的答案。好比有很多條路可以穿過森林,面向渴望已久的大海。當我們心中的目標已定,又何必再去糾結那片森林里有什么,有“確定”方向的大海足矣!俞敏洪在新東方轉型時說:“要在不確定性中做確定的事情。”這種“不確定性”固然讓人恐懼,但只要我們心中有“確定的”目標,有確定的事,那么直面“不確定性”其實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人生來就害怕未知,一種不確定性,總能讓人惶惶不安。但我們不妨設想,世界如果失去了不確定,所有東西的運行都被模式化和標準化,這真的值得高興嗎?一時半會,人們可能會因為了解明天一定會發生什么而安然入睡。但每個人的人生只不過是被縮成了一面時針----在精確地無意義地轉圈。對未來不抱期待,對明天不抱希望,這不禁讓人毛骨悚然。慶幸一番,我們還有不確定,還有機會可以積極地面對它。時常會想起毛姆筆下的斯特里特蘭德,當已經有了事業、家庭這樣似乎是“標準答案”的人生,卻走向了“不確定性”,僅憑自己“確定”的理想便去作畫,這是為什么?電影《楚門的世界》中主人公楚門給出了他的答案:當走出那個被定義確定的世界之后,選擇了未來不確定的楚門,才真正的走向了他自己的世界。敢積極地面向不確定,懷著的不過是自己能確定的目的、底氣與決心。外部的環境往往風云變化,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自身。就如孟子所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生活中誰能確定下一步是“窮”還是“達”?但無論如何,我們總是還能退一步,守好自己的一隅清白。錢學森面對回國可能的種種“不確定”,仍懷著自己明確的志向回國發展。《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直面橫跨大西洋的不確定性,依然確定自己要逃離原生家庭,過好自己的人生……到底什么是確定?它正是一種內心堅定的聲音,告訴我們——即使前方有無盡的不確定,我們依然有走下去的勇氣。然而現實中的人們,太在意外部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全然忘了這種內心的呼喊,總是試圖合算好自己能在最大程度上投機取巧,榨盡一切“確定”的好處,而面對不確定的東西卻避之不及!沒有了敢于面對不確定的勇氣,也沒有了邁向內心確定的底氣,終日在偌大的森林中爭搶寥寥無幾的果實,卻不會開辟那條通向大海的道路,人生便真的只留下了蒼白的不確定。懷有楚門向前走的勇氣,堅定著選擇“月亮”的步伐——這樣我們才能夠活出自己“有答案”的人生。點評文章依據“標準答案”,圍繞“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提出中心論點“面對不確定的事,要有確定的目標”,審題精準,在意義、做法與現實層面進行了論證,全文脈絡清晰、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論證方法多樣,假設論證、引用論證都貼合文意,很具有說服力。觀點和材料能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月亮與六便士》《楚門的世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素材的運用恰切,文末回扣材料,深化主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