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世紀教育網 –全國領先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年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知識點歸納第四單元生活在法治社會第四單元 生活在法治社會第九課 法律為我們護航第一框 日益完善的法律體系1、我國法律體系的性質。(P77)(1)法律是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體現。(2)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法律體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因此,我國的法律體系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法律體系。2、我國法律體系的形成過程。(P77)(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立足國情和實際需要,加快推進各領域立法工作,形成并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3、我國法律體系的組成。(P77)(了解)(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統帥,以法律為主干,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重要組成部分,(2)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4、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什么意義?(P78)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良好法治環境。5、我國怎樣完善法律體系,健全法律制度?(P78)(1)我國積極推進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生態文明、防范風險等重要領域立法,(2)加快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立法步伐,(3)努力健全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律制度。6、如何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P79)(1)作為社會一員,我們不僅要關注法律體系建設,為法律的完善貢獻力量,(2)而且要從內心深處擁護法律,信仰法律的力量和價值,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衛法律,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1、為什么需要法律來保障生活?(P80-P81)(1)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2)法律維護社會秩序。(3)法律保護社會公共利益。(4)法律促進社會發展。2、法律如何維護社會秩序?(P80)(1)法律通過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實現社會的有序運行;(2)通過建立和實行各種社會制度,維護社會的文明和諧;(3)通過調解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3、法律如何保護社會公共利益?(P80)(1)社會公共利益是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利益,蘊含每個人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2)法律通過設定個人權利的界限,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3)個人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不得濫用權利損害社會公共利益。4、法律如何促進社會進步?(P81)(1)法律為促進各行業各領域事業發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會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2)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強調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新時代社會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社會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第十課 走近民法典第一框 認識民法典1、什么是民法典?(P83)(1)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2)民法典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法律。2、民法典的作用。(P84-85)(1)實施民法典能夠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有利于營造一個穩定、公平、透明且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并促進社會更加和諧。(2)民法典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體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3)民法典規定了人們從事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3、民法典確立基本原則和目的?(P85)(1)原則:民法典確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綠色等基本原則。(2)目的:為確保各成員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第二框 保護人身權1、保護人身權的重要性。(P87)(1)我們都希望享有充分的人身自由,擁有健康的體魄和樂觀的精神狀態,能夠有尊嚴地生活。(2)擁有人身權,我們才能獨立、自由、有尊嚴地生活。2、保護人身權的要求。(P87)我們既要保護自己的人身權,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權。3、人身權包括哪些類型?(P87)人身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肖像權、隱私權等。4、保護生命權和健康權的意義和做法?(P87)(1)意義:生命和健康是我們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2)做法:①當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時,我們有權依法自衛和請求法律保護。②我們要關愛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5、什么是肖像?(P87)(1)肖像是每個人人體容貌的有形識別標志,再現了個人基本特征。(2)我們有權依法制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6、保護肖像權有什么要求?(P87)(1)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丑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2)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7、什么是隱私?(P88)隱私是我們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8、保護隱私權的作用。(P88)(1)法律規定隱私權,劃定了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保障了我們私生活的自由與安寧,保護我們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擾、內心世界不被侵擾。(2)尊重和保護隱私權既是法律規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第三框 保障財產權1、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的原因和做法?(P89)(1)原因:①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財產,財產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②我們擁有的合法財產,是實現其他權利的物質基礎。(2)做法:當合法財產受到侵害時,我們可以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2、財產權有哪些類型?(P89-P91)(1)法律保護合法財產的所有權。(2)法律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3)法律保護知識產權。(4)法律保護繼承權。3、財產所有權和意義。(P89)(1)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權人對自己的財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2)意義:切實保護合法財產的所有權,對于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激勵人們創造和積累財富、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4、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意義。(P90)(1)遵循誠信原則、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當事人的義務,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2)有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5、為什么要保護知識產權?(1)知識產權是人們對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權利,是社會財富的重要來源。(2)保護知識產權就是尊重勞動、保護創新。6、知識產權的類型保護要求。(P90)(1)類型: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2)要求:我們要積極參與社會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尊重他人的勞動,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7、繼承方式的分類。(P91)(1)在我國,繼承的方式有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2)法定繼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繼承人的范圍及繼承順序,按法律規定的遺產份額分配原則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方式。(3)遺囑繼承是指繼承人按照被繼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遺囑,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方式。(4)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它的最大優點在于被繼承人能夠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處分財產。8、什么是遺產?(P91)【了解】遺產是指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9、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及繼承順序(P91)【了解】(1)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法定第二順序繼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2)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10、遺產份額分配原則(P91)【了解】(1) 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2)對生活有特殊困難又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3)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4)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5)繼承人協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第十一課 遠離違法犯罪第一框 法不可違1、法律的作用。(P94)(1)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明確告知人們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違法的,為人們是否實施某種行為提供了方向指引。(2)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2、違法行為和分類。(P94)(1)含義: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應受懲罰的行為。(2)分類:違法行為通常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①違反民事法律規范,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是民事違法行為。②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是行政違法行為。③違反刑事法律規范,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行為是刑事違法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犯罪。3、違法的后果。(P95)(1)違反法律必須承擔法律責任。(2)只要是違法行為,都會對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造成損害,都具有社會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3)我們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尊嚴和社會公平正義。4、一般違法行為類型。(P95)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5、一般違法行為的責任。(P95)一般違法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1)民事責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等。(2)行政責任:①國家對違法的公職人員處以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處分,②以及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暫扣或吊銷許可證件、責令停產停業、行政拘留等處罰。第二框 犯罪與刑罰1、刑法含義和作用。(P96)(1)含義:刑法是規定什么行為是犯罪、應當承擔何種刑事責任和對犯罪人處以何種刑罰的法律。(2)作用:我國刑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懲治犯罪的有力武器。2、犯罪的特征。(P97-P98)(1)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嚴重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任何違法行為都有社會危害性,當危害性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就構成犯罪。(2)犯罪是具有刑事違法性的行為。刑事違法是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現,即犯罪是觸犯了刑法的行為。刑事違法性是區分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的法律分界線。(3)犯罪是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刑罰是指審判機關依法對犯罪人所適用的、最嚴厲的強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剝奪犯罪人權利為主要內容。3、刑罰的分類。(P98)我國的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4、如何同犯罪行作斗爭?(P98)(1)面對犯罪行為,我們要敢于斗爭,及時對受害者給予聲援和救助;(2)更要善于斗爭,在保全自己、減少傷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會的力量,采取機智靈活的方式,有勇有謀地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第三框 嚴于律己1、怎樣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P99-102)(1)認清危害,增強法治觀念。(2)明辨是非,杜絕不良行為。2、不同年齡承擔的刑事責任。(P100-101)【了解】(1)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2)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3)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4)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5)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3、為什么要杜絕不良行為?(P102)(1)“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鑄成的,而是有一條從不良行為到違法行為、再到犯罪的變化軌跡。(2)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干預、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作了明確規定,給我們劃出了明確的是非界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