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1《地球“發燒”了》教學設計教材解析(一)課標解讀課標如航燈,它決定了教師要把學生帶到哪里。2022 版新課標中最為明顯的是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本節課主要指向的核心素養為“責任意識”。聚焦核心素養內涵中責任意識的第二條擔當精神,課程目標中具體要求為“熱愛自然,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在總目標中進一步提出了“敬畏自然,保護環境,形成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意識”的要求。在核心素養和總目標的基礎上,學段目標細化為“熱愛自然,了解自然是我們生活的共同家園,懂得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同時,課程內容中規定學習環境保護的基本常識,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學業質量描述板塊規定勤儉節約,能夠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自覺保護自然環境。(二)教材分析本課是《低碳生活每一天》第一課時,一共有 4 頁。教材呈現了三幅氣候在悄悄發生變化的插圖,主持人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地球發燒的癥狀呢?”,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到生活中去了解、感受地球“發燒”的癥狀;下面的“相關鏈接”呈現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IPCC)的全球氣候變暖的具體數據,引導學生從數據中進一步感受氣候在變暖。第二頁用三張照片和文字說明地球變暖給全球帶來了災害,“想一想”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有多可怕。第三頁呈現了地球“發燒”的原因,用擬人化的故事進行了解釋,便于學生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人類活動產生過量的溫室氣體導致的。三幅插圖引導學生了解大量溫室氣體的來源,鼓勵他們再到生活中去探究;“相關鏈接”讓學生知道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意識到地球繼續變暖將會帶來的嚴重后果,激發他們對自己生存環境的憂患意識,懂得“減碳”的意義所在。四年級上冊《讓生活多一些綠色》這一單元,承接低年級“認識并懂得節約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資源,有保護環境意識,學習有創意生活”教學目標,進一步培養兒童的環保意識和綠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每一天》是本單元最后一課,是學生在學習《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增強環保意識和《變廢為寶有妙招》認識到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在生活中變廢為寶基礎上,側重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減少碳排放,學會過綠色生活,并積極參與環保活動,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意識,能夠具備承擔責任的認知、態度和情感,并能轉化為實際行動。三、教學目標1.通過課前“氣候變化在身邊”的資料搜集,觀看世界各地高溫的新聞視頻,了解地球發燒有“發熱”和“發冷”兩大癥狀。2.通過“我們制造的二氧化碳”的小組活動和觀看“溫室效應”的科普小視頻知道地球發燒的根本原因是人類活動,知曉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與每個人都有關。3.通過觀看“災難頻發”的視頻,合理推測災難最終導致的可怕后果,并通過災難的“多米諾骨牌”的倒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地球發燒后,真正的受害者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三個教學目標活動明晰、各有側重、層層遞進,最終指向“責任意識”這一核心素養的達成。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1.通過課前“氣候變化在身邊”的資料搜集,觀看世界各地高溫的新聞視頻,了解地球發燒有“發熱”和“發冷”兩大癥狀。2.通過“我們制造的二氧化碳”的小組活動和觀看“溫室效應”的科普小視頻知道地球發燒的根本原因是人類活動,知曉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與每個人都有關。教學難點:通過觀看“災難頻發”的視頻,合理推測災難最終導致的可怕后果,并通過災難的“多米諾骨牌”的倒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地球發燒后,真正的受害者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五、資源與工具多媒體課件、天平、多米諾骨牌、學生搜集的資料六、教學過程環節一:探索發現,智慧啟程1. 回顧梳理:回顧之前進行的“植此青綠”主題探索,本節課走進“碳路未來”的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拿出評價表回顧之前的收獲,制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2. 課前談話:同學們,在上課前咱們來聊一個話題,你發過燒嗎?總之,發燒是一件特別難受的事兒。今天咱們學習的這一節課呀,也和發燒有關,齊讀課題。3.質疑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呢?接下來咱們一起解決一下這些問題吧。4.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發燒了要由醫生測溫診斷,地球發燒了也有專門的機構。觀看數據變化曲線。引導學生發現了地球體溫一直在上升。5.思考質疑:1.25 這個數字,相對于巨大的地球來說,影響大不大?地球已經升溫 1.25 度了,那它有什么樣的癥狀呢?【設計意圖:大單元教學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在教學組織當中還需要為學生提供積極參與、不斷探究的活動空間,因此通過“植此青綠”的主題探索活動,我們從學生的身邊事入手,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保證實現校內和校外,線上和線下,一體融合、相互穿插的“雙場雙式”教學模式。同時用當前的熱點問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不斷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地球發燒”這一現象。】環節二:今昔對比,診斷癥狀活動一:地球發熱1.引導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成果:回家采訪家里的老人,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爺爺奶奶 10 歲時候的氣候和現在氣候的對比。誰來交流一下我們威海地區氣候的什么變化。小結:通過剛才交流的這些具體的事例和數字,感覺我們整個威海地區的夏天更熱了,冬天不冷了。2. 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將視野從威海放寬到其他地區。同學們,從這段視頻中你看到了什么?活動二:地球發冷(極端天氣)1.引導學生辨析:身邊人認為地球根本就沒發燒,理由是今年冬天冷和早春的暴雪。這明明是地球變冷了呀。你認為呢?聽國家氣候中心的報告,展示圖表,引導學生思考。用一時的感覺來概括整體感受錯誤的,我們在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時候,一定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用數據用事實來說話。小結:“發熱”是地球發燒的一個癥狀之外,同樣的“發冷”(極端天氣)也是地球發燒的另一個重要的癥狀。【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生觀看世界各地高溫的新聞視頻,了解地球發燒有“發熱”和“發冷”兩大癥狀,同時進行辨析,認識到地球“發燒”的癥狀,達成教學目標一。】環節三:追蹤足跡,尋找“元兇”活動一:1.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尋找病因。2.觀看圖片,認識二氧化碳、甲烷。3.觀看視頻,了解溫室效應。視頻。引導學生說說從視頻中看到了什么?演示氣候天平,一邊是不多不少的溫室氣體,一邊是穩定適宜的溫度。當有一方發生變化時,平衡馬上被打破,另一方隨即發生改變。查找原因,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失衡。活動二:1. 出示小組活動要求,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活動,交流展示。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地球發燒的元兇是人類。2.出示森林減少數據,亞馬孫雨林減少數據。再次重申地球發燒的元兇是人類。【設計意圖:小組合作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因此我們引導學生通過“我們制造的二氧化碳”小組合作和觀看“溫室效應”的科普小視頻知道地球發燒的根本原因是人類活動,從而達成教學目標二。】環節四:后果嚴重,行動緊迫1.觀看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現在的平衡已經被打破,所以,失去平衡后的地球會怎樣?同時在卡片上記錄看到的可怕災難,進行推測。2.引導學生小組交流。小結:當地球發燒更厲害,當災難一個一個來臨,當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天天臺風暴雨,各種可怕的病毒橫行地球,動物,植物,莊稼,我們的國家呢?我們的文登呢?我們的家呢?你呢?3.進行多米諾骨牌演示,引導學生意識到:作為“元兇”的人,成為最終的“受害者”。【設計意圖:“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是新課標提出的最新要求,為了能讓學生真正實現知識的遷移,我們在再次小組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理推測災難最終導致的可怕后果,并通過災難的“多米諾骨牌”的倒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地球發燒后,真正的受害者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進而有效達成目標三。】環節五:行動正當時1.國家在行動:西北造林,沙漠變綠洲,讓更多的樹木森林來調整平衡。3 月植樹節,每人一棵,近 14 億人口,13 億棵樹,逐漸恢復平衡。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講話,向全世界人們表明我們大國在減排低碳方面的決心和行動。2.我們要行動:我們的國家已經開出了治療的處方,并且用行動開始了治療,有了不錯的效果。但是,為了更快地恢復更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處方,每個人的參與。下節課,我們再來具體學習我們到底可以怎樣做,讓打破的平衡恢復,讓地球不再發燒,讓“元兇”改正錯誤,人類不再成為受害者。【設計意圖:評價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我們在設計實踐作業時,不僅關注到了課前、課中的學生表現,還注意到了課后作業的落實,設想通過課后的實踐作業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作業設計1.課前作業:回家采訪家里的老人,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爺爺奶奶 10 歲時候的氣候和現在氣候的對比。通過采訪爺爺,了解威海地區氣候的變化。2.課中作業設計:小組活動:每個小組選擇“衣食住行用”其中一個方面,對照“碳排放”表,找到生活中我們的哪些生活用品或者生活活動制造出的“碳排放量”寫在代表碳排放重量的卡紙上(不同大小的卡紙)。3.課后作業設計:繼續踐行減少碳排放的實踐活動,完善主題刊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