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自力更生 揚眉吐氣》教學設計本課教材:本課是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第11課第三課時的內容,本單元以時間為軸,以精神為核,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為主線,進行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雖然本課時所涉及的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雷鋒精神在教材沒有提及,但都滲透在具體的史實中。這也提示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運用強化與有機融入等不同的呈現方式、有層次的處理教材,讓“精神”的光芒處處閃耀,最后落位于為實現中國夢做新時代好少年的責任擔當,用“精神”照亮未來之路。三、教學目標1.通過翻閱“國家記憶相冊”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各行各業取得的巨大成就。2.通過“揭秘第一”“老物件搜集”以及觀看視頻《激情燃燒的歲月》等活動,認識唯有自力更生,才能揚眉吐氣。3.通過看視頻《他們“拼”啦!》、進行小組活動“拼”搏模范故事匯,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建設者們的創業精神,喚起學生對建設者們的敬仰之情。四、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通過翻閱“國家記憶相冊”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各行各業取得的巨大成就。2.通過“揭秘第一”“老物件搜集”以及觀看視頻《激情燃燒的歲月》等活動,認識唯有自力更生,才能揚眉吐氣。(二)教學難點:通過看視頻《他們“拼”啦!》、進行小組活動“拼”搏模范故事匯,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建設者們的創業精神,喚起學生對建設者們的敬仰之情。五、資源與工具(一)多媒體課件(二)學生課前搜集相關資料:調查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哪些“第一”,了解家中物品過去叫什么名字,了解中國老一輩的導彈航天建設者、好干部及好戰士。六、教學過程環節一:走進“國家記憶”感受多個“第一”活動一:情境回顧激趣導題1.導語:回首“百年追夢”路,勇擔“復興中華”使命。同學們,本單元咱們開啟了一次紅色場館里的尋路之旅,誰來說說從這些研學中你都有哪些收獲?2.出示板貼“第一”,交代情境,繼續完成“尋路”主題性學習,一起走進第三站——走向復興!繼續打卡——奮斗啟航館!活動二:走進“國家榮譽”展廳1.翻閱相冊,提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哪些“第一”?2.展示“國家榮譽”相冊,引導學生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并追問: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小結:如果回到60、70年前,了解這“第一”背后的故事,相信你的感受會不太一樣。設計意圖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新課程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調查活動是活化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本課的課程設計中,我主要采用小組合作法和資料搜集法,每個小組進行合理分工,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文字、圖片、視頻與音頻、實物等資料。由于課前準備充分,學生在課堂中充分了解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各行各業都取得的“第一”成就,體驗到了活動的成功感。環節二:初悟藏在“第一”背后的——“洋”活動一:初識“第一”背后的“洋”1. 引導學生猜測這些“第一”(出示第一板貼)的背后都藏著什么?誰想到前面來找找答案?2.展示板貼:“洋”,大家有什么問題要問?3.引導學生走進“國家記憶”展覽廳尋找答案,提問:展廳里放著什么?并追問:你有什么問題要問?活動二:揭秘“第一”背后的“洋”1.交流、展示學生課前調查的老物件,并隨機糾正老物件的名字。(1)展示結束后提問學生:聽了這些名字,你發現了什么?(2)追問:猜猜為什么都有一個“洋”字?(3)小結:這種“洋”字打頭的背后,是當時的中國在經歷了百年的列強入侵、割地賠償、幾十年的國內外戰爭后留下的百廢待興,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在工業方面已經破碎到了一無所有的地步。2.出示圖片后引導學生思考:“洋”字背后隱含的是什么?設計意圖問題化教學是本環節教學一大亮點。教師以一個“洋”字引導學生不斷追問,形成問題串,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承接學生的問題,教師再以此為切入點,梳理出“洋”字背后隱含的東西,體會到國家落后就要受制于人的心情,從而逐步展開教學,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真正做到以生為本,讓學習真發生。環節三:體會藏在“第一”背后的——“貧”活動一:初識“第一”背后的“貧”1.其實這個“第一”的背后它還藏著一個字,你想繼續探究嗎?誰來揭秘?2.走進“崢嶸歲月”展廳,出示展廳展示的新中國成立初期“貧”的照片并提問:從這些圖片中你看懂了什么?活動二:揭秘“第一”背后的“貧”1.教師因勢利導,所以當時外國人給中國戴了很多“貧字頭”的帽子。2.播放視頻《一窮二白》提問:什么是“貧油國”?追問:咱們干脆不用石油,行吧?活動三:石油是個寶,處處少不了1.播放視頻《石油知多少》,提問:石油都可以用來干什么?2.追問尋方法:以后難道要繼續靠洋油嗎? 還要受制于人嗎?還要低聲下氣嗎?我們該怎么辦?設計意圖核心素養的關鍵是思維能力,如何讓學生的道德邏輯思維看得見、摸得著,實現價值觀的引導?我認為設置問題情境是最合適的方法。首先這是基于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一個教學方式,通過合理設置問題:為什么外國人給中國戴了很多“貧字頭”的帽子?有助于學生在“學德”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分析、探明原因。其次,引導學生形成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思維方式,進一步理清思路,梳理關系,從而認識到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改變國家在各行各業積貧積弱的局面。環節四:尋找藏在“第一”背后的字——“拼活動一:愛“拼”才會贏1.承接前兩個環節,教師出示板貼“拼”,繼續去第四展廳尋找答案:要自力更生,就得敢拼,那究竟要怎么拼?2.承接上一環節,設置情境:中國為了擺脫“貧油國”的身份,怎樣才能將藏在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國土地下的石油開采出來?3.播放微視頻《他們“拼”啦!》,引導學生暢談對李四光、王進喜事跡中,印象最深的場景。活動二:感悟愛國情懷1. 播放視頻《共和國血脈》,引導學生了解支撐李四光、王進喜“拼”的動力并交流感受。活動三:“拼”搏模范故事匯1.小組活動:出示郭永懷、焦裕祿、雷鋒的畫像,引導學生探究他們分別代表的不同行業的“拼”搏事跡。2..小組匯報。小結:正是因為有他們,所以我們的新中國在不長的時間里,實現了經濟領域的全面恢復和發展,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中國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設計意圖知其一,還要曉其二。本節課的落腳點,不僅僅是讓學生感受舊中國依賴“洋”,各行各業都呈現“貧”的狀況,還要找到改變這些問題的方法,將已知的狀況與未知的方法相結合,最終找到新中國揚眉吐氣的真正原因——自力更生!為此,我通過李四光等不同領域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感受前輩們身上的“拼”勁,知道在當時的中國,各行各業的前輩都在為了實現中國的自力更生而不懈奮斗,為學生樹立起榜樣作用。環節五:用“拼”為民謀福,用“搏”為國筑脊教師活動活動一:回顧過去!1.播放《激情燃燒的歲月》微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看到新中國初期,中國人民靠著自力更生創造了多個“第一”,慢慢去掉“洋”、告別“貧”,讓我們的國家、人民揚眉吐氣后,你是什么心情?2.追問:我們面對這樣的成績是不是可以滿足了呢?活動二:展望未來1.播放視頻:《中國不能制造的九種產品》,引導學生樹立繼續突破難關的信念!2.小結:愿你繼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世界還等著你為中國揚眉吐氣!活動三:尋路主題性學習同學們,不知不覺,紅色場館尋路之旅的第三站就要結束了,你想說些什么?小結:中華民族能夠在內憂外患之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民能夠在水深火熱之后過上小康生活,中國能夠在滿目瘡痍之后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這些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只有跟著中國共產黨,才能走向復興之路。【設計意圖】道法教材與課堂源于生活,也回歸生活。在學用教材時,教師要有一顆“敏感心”,能基于學生生活,緊扣當前時事熱點進行有效教學。將道法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聯系,讓生活走進課堂,用時事說話,培養學生的全球視角,喚起學生的當擔意識,從而讓學與教、知與行變成激發學生德育發展的“活性因子,真正做到為成長服務,為社會服務,為未來服務。作業設計1.課前作業:“國防科技組” “黨的好干部組” “社會好風氣組”2.課中作業設計:小組活動:每個組員將搜集到的人物資料在小組內交流,利用展示板,合作完成一份“名人簡歷”。3.課后作業設計:繼續完成“尋路“主題性學習,完善主題刊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