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年級寒假提升-第九講 《出師表》(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年級寒假提升-第九講 《出師表》(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九講 出師表
一、文學常識
表,是古代向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言辭往往恭敬、懇切。本文是諸葛亮呈給后主劉禪的表。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克復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一篇奏章。此文不僅以其懇切委婉的言辭、深沉厚重的情感著稱,更因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
背景:
1.劉備托孤
公元223年,蜀漢昭烈帝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中大敗于東吳,羞憤交加之下病逝于白帝城。臨終前,他將國家大事和年幼的兒子劉禪(阿斗)托付給了丞相諸葛亮。這一托孤之舉,不僅體現(xiàn)了劉備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也為諸葛亮后來的治國理政和北伐中原奠定了政治基礎。
2.蜀漢內(nèi)憂外患
劉備去世后,蜀漢面臨著嚴重的內(nèi)外危機。內(nèi)部,益州本土勢力與荊州集團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外部,北方的曹魏政權日益強大,東吳雖與蜀漢結盟,但盟約脆弱,隨時可能破裂。加之南中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叛亂頻發(fā),使得蜀漢的統(tǒng)治基礎受到嚴重威脅。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精忠報國之心,或獻攻略之策。
歷來以戰(zhàn)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后者頗少。唯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燦然于文苑。這是因為孔明之作,持論賢明通達,行文情濃義明,因而被奉為理政的規(guī)范,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
二、作者簡介及相關典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此篇需背誦。
諸葛亮素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建安十二年( 207 ),劉備三顧草廬,請他出山共圖大業(yè)。次年,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劉備聯(lián)合孫權,在赤壁擊敗曹操。其后又進占荊州,襲取益州,形成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劉備稱帝,拜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后,蜀漢事無巨細,都取決于他。他曾南征,平定了諸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七擒孟獲等事。后又率諸軍北駐漢中,六出祁山、多次伐魏,終因兵少勢單,且糧草不繼,未能成功,最后病逝于軍中。謚忠武侯,后世稱諸 葛武侯。諸葛亮的文學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稱。其代表作有《出師表》(又稱“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正議》等篇。
相關典故:
三顧茅廬 舌戰(zhàn)群儒 草船借箭
借東風 三氣周瑜 七擒孟獲
空城計 揮淚斬馬謖
課外積累: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書 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原文:
出師表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櫍孕惺缇瑫詴耻娛?,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釋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出:出征。
師:軍隊。
先帝:這里指劉備。
創(chuàng):開創(chuàng),創(chuàng)立。
業(yè):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
而:表轉折。
賞:受賞。
刑:受罰。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代稱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益州疲弊: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益州,這里指蜀漢。疲弊,人力疲憊,民生凋敝,困苦窮乏。
三分:天下分為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
此:這。
誠:確實,實在。
之:結構助詞,的。
秋:時候。
然:但是
侍:侍奉。
衛(wèi):守衛(wèi)
懈:懈怠,放松。
于:在。
忠:忠誠。
內(nèi):朝廷上。
外:朝廷外,指戰(zhàn)場上。
士:將士。
忘身:奮不顧身。
蓋:連詞。連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對待,即優(yōu)待、厚遇。
欲:想要。
報:報答。
之:代詞。
于:向,對。
誠:實在,確實。
宜,應該。
開張圣聽:擴大圣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后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開張:擴大。圣:圣明
以:來。
光:發(fā)揚光大。
遺德:遺留的美德。
恢弘:這里是動詞,形作動,意思是發(fā)揚擴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寬。
氣:志氣。
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妄:隨便,胡亂,輕率。菲薄:微薄。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引用、比喻。這里是說話的意思。義:適宜,恰當。
以:因而。
塞;阻塞。
忠:忠誠。
諫: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這里指進諫。
俱:全,都。
宮中:指皇宮中。
府中:指朝廷中。
體:整體。
陟(zhì):提升,提拔。
罰:懲罰。
臧否(pǐ):善惡,這里形容詞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的好壞”。臧否:善惡。
異同:這里偏重在異。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作奸:為非作歹。
科:科條,法令。
及:和。
為:做。
付:交給。
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
論:評定。
刑:罰。
以:來。
昭:彰顯,顯揚。
平:公平。
明:嚴明。
理:治。
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內(nèi)外異法:宮內(nèi)和丞相府內(nèi)刑賞之法不同。
內(nèi)外:指宮內(nèi)和朝廷。
異法:刑賞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yī)、董允:郭攸之、費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
良實:善良誠實,這里形容詞做名詞,指善良誠實的人。
志:志向。
慮:思想,心思。
忠純:忠誠純正。
簡拔:選拔。簡:挑選。拔:選拔。
遺(wèi):給予。
悉以咨之:都拿來問問他們。悉:副詞,都,全。咨:詢問,征求意見。
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裨(bì):彌補,補救。闕,通“缺”, 缺點。
有所廣益:得到更多的好處。
廣益:很多的益處。
益:好處、益處。
性行:性情品德。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淑:善。
均:公平,平均。
曉暢:諳熟,精通。
試用:任用。
能:能干,有才能。
是以:因為這,因此。
眾:大家。
舉:推舉。
督:武職,向?qū)櫾鵀橹胁慷健?br/>營:軍營、軍隊。
行(háng)陣:指部隊。
和睦:團結和諧。
優(yōu)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親:親近。
信:信任。
得所:得到恰當?shù)奈恢谩?br/>先漢:西漢。 興隆:興盛。
后漢:東漢。 傾頹:衰敗。
每:常常。
桓、靈:東漢末年的桓帝和靈帝。他們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敗。
嘆息:感嘆惋惜。
痛恨:感到痛心遺憾。
恨:遺憾,不滿意。
尚書、長史、參軍:都是官名。尚書指陳震,長史指張裔,參軍指蔣琬。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悉:全、都。
貞:堅貞。
良:善良可靠。
死節(jié):能夠以死報國。死:為……而死。
?。号d盛。
計日:計算著日子。
布衣:平民百姓。
躬:親自,自身。
耕:耕種。
躬耕:親自耕種,實指隱居農(nóng)村。
南陽:東漢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陽市。
茍:茍且。
全:保全。
于:在。
求:謀求。
聞達:聞名顯達。
以:因為。
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下。鄙,見識短淺。與今義不同。
猥(wěi):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委屈。
顧:拜訪,探望。
咨:詢問。
由是:因此。
感激:感動奮激。
許:答應。
驅(qū)馳:驅(qū)車追趕。這里是奔走效勞的意思。
后值傾覆:后來遇到兵敗。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大敗劉軍;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聯(lián)合孫權打敗曹操于赤壁才轉危為安。
值:遇到。
傾覆:指兵敗。
爾來:那時以來。
二十有一年:從劉備訪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師北伐已經(jīng)二十一年。
有:通“又”,跟在數(shù)詞后面表示約數(shù)。
故:所以。
寄:托付。
以:把。
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并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迸R:將要。
夙夜憂嘆:早晚/整天擔憂嘆息。夙,清晨。憂,憂愁焦慮。夙夜:早晚。
瀘:水名,即金沙江。
不毛:不長草。這里指人煙稀少的地方。毛,莊稼,苗。
兵:武器。
甲:裝備。
獎率:激勵率領,獎勵統(tǒng)帥。獎,鼓勵。
庶:希望。
竭:竭盡。
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
駑 ,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
鈍,刀刃不鋒利,指頭腦不靈活,做事遲鈍。
攘(rǎng)除:排除,鏟除。
奸兇:奸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還:回。
于:到。
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或西漢都城長安。
所以:用來……的。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斟酌:考慮,權衡。
損:除去。
益:興辦,增加。
損益:增減,興革。
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
托,委托,交給。
效,效命的任務。
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取得成效。
告:告慰,告祭。
興:發(fā)揚。
德:道德。
言:言論。
興德之言:發(fā)揚圣德的言論。
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
彰:表明,顯揚。
咎:過失,罪。
咨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諏(zōu),詢問。
察納:認識采納。察:明察。
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
深追:深切追念。
先帝遺詔:劉備給后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br/>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fā)的詔令。
當:在……時候。
臨:面對
涕:眼淚。
零:落下。
不知所言: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話。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謙詞。
譯文
  先帝開創(chuàng)的大業(yè)未完成一半?yún)s中途去世了?,F(xiàn)在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wèi)臣僚在內(nèi)勤勞不懈,戰(zhàn)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這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廣泛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來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過分的看輕自己,援引不恰當?shù)钠┯鳎远氯已赃M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為非作歹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nèi)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后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qū)櫍愿窈推沸猩屏计秸〞攒娛?,從前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贊說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務農(nóng)親耕,只想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fā),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jīng)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唯恐先帝托付給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lián)p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F(xiàn)在南方已經(jīng)平定,兵員裝備已經(jīng)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yè),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圣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征求、詢問治國的好方法,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話。
文章梳理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么說“益州疲弊”?
(1)說“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2)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是聯(lián)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zhàn)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qū),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tǒng)治者也乘機發(fā)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qū)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jīng)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第1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當時的有利條件是?
分析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希望劉禪“居安思危”。
有利條件:內(nèi)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內(nèi)”“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目的是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竟先帝之業(yè)。
第一段中諸葛亮提出了什么治國建議?
建議1:廣開言路?!罢\宜開張圣聽”。
一為發(fā)揚光大先帝遺德,激勵振奮忠心為國的臣下士氣;二為避免阻塞“忠諫之路”?!耙怨庀鹊圻z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譯成“來”;“咨臣以當世之事”的“以”表憑借,可譯成“用”。
第2-5段又提出了什么治國建議?
建議2: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建議3: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文章第6段由勸諫轉入自敘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
作者自敘本志,說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無意于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敘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贊先帝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敘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
目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師伐魏,“北定中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以報答先帝。
第七段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說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這是他“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安撫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戰(zhàn)備。
出師的目的是什么?
“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作者出師后的國內(nèi)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的是什么?
⑴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祎、董允等。
⑵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qū)櫋?br/>⑶其他:推薦貞良死節(jié)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⑴以出師為己任?!按顺紙笙鹊勖嬷冶菹轮毞忠病?;
⑵定下軍名狀?!霸副菹峦谐家杂戀\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寫作特點
1.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
第一部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談各方面的責任,也表達了完成先帝遺愿的決心。具體說來有三方面特點。
(1)反復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在文章的重要關節(jié)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說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后13處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勵劉禪“光先帝之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大業(yè)。
(2)常從自身的經(jīng)歷、體驗和感情談起,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后主的激勵。
(3)處處從“陛下”的帝業(yè)、威望、聲譽著想。
由于上面三個特點,使本文達到了“忠言不逆耳,辭切見情深”的藝術效果,使劉禪再昏庸糊涂也當欣然聽取,甘愿采納。
2. 語言樸素無華,字斟句酌。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
(1)與受表者的對象有關。劉禪本人的年齡識見,文化素養(yǎng),決定了該文語詞樸實,叮嚀周備。
(2)寫表與受表者之間特殊關系,決定了該表委婉、懇切、字勘句酌的特點。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長輩,劉備臨終時云“以父事之”。
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①必能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點。
②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③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簡”通“揀”,挑選、選擇。
古今異義
出 句┃古義┃今義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時候 ┃指四季中的秋季
誠宜開張圣聽 ┃ 擴大 ┃指商店開始營業(yè)
引喻失義┃適宜,恰當 ┃正義,意義
陟罰臧否┃ 功過好壞 ┃表示否定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關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見識短淺┃現(xiàn)指品質(zhì)低劣 、下流
猥自枉屈 ┃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駑鈍 ┃希望,期望 ┃眾多
曉暢軍事 ┃ 精通,熟練 ┃通順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心遺憾 ┃十分憎恨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由是感激。┃ 感動激動 ┃意指激動感謝
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偏袒和私心 ┃照顧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普通的百姓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謹慎┃ 嚴謹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 ┃眼淚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或 不效則治臣之罪┃任務(實現(xiàn)) ┃效果
不宜異同┃不同┃1不;不一致。2 引申為反對。3 反對意見;異議。
當獎率三軍┃激勵┃獎勵,獎品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奔走效勞 ▏速度快
后值傾覆┃失敗┃倒塌
臣不勝受恩感激┃感慨激動┃感謝
一詞多義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詞)
宮中府中(內(nèi),里,中間,方位名詞。下文“愚以為宮中之事”中的“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詞)
以咨諏善道(道理,名詞)
3.分
今天下三分(分開,動詞)
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本分,名詞。讀fèn)
4.然
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然而,可是,轉折連詞)
然后施行(這樣,指示代詞)
5.遺
以光先帝遺德(遺留,動詞。下文“深追先帝遺詔”中“遺”同)
以遺陛下(給予,動詞)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與“無”相對,動詞。下文“有所廣益”中“有”同此)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與零數(shù),數(shù)詞)
7.論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判定,動詞)
每與臣論此事(談論,議論,動詞)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嚴明,形容詞)
以傷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詞)
9.行
然后施行(做,執(zhí)行,動詞)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詞)
必能使行陣和睦(行列,這里指軍隊,名詞)
10.能
必能裨補闕漏(能夠,助動詞。下文“必能使行陣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稱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動詞)
11.所
有所廣益(……的動詞,特殊的指示代詞。下文“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此后漢所以傾頹也”、“此臣所以報先帝”中“所”均為特殊的指示代詞,具體的指代對象可以從上下文來體會)
優(yōu)劣得所(地方,處所,名詞)
12.當
咨臣以當世之事(正在……的時候,介詞。下文“今當遠離”中“當”同此)
當獎率三軍(應當,應該,助動詞)
13.任
受任于敗軍之際(任用,委任,動詞)
則攸之、祎、允之任(責任,職責,名詞)
14.臨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副詞)
臨表涕零(面對。動詞)
15.效
恐托付不效(實現(xiàn),副詞。下文“不效則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責任,名詞)
16.言
進盡忠言(話,言論,名詞。下文“若無興德之言”、“察納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說,動詞)
17.以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詞,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以光先帝遺德。(連詞,來)
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致于)
受命以來。(表限定)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因為)
咨臣以當世之事(用)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因為 )(用來)
18.為
俱為一體(是)
眾議舉寵為督(擔任)
19.臣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謹慎(自稱,我)
20.良
此皆良實(形作名,善良的人)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賢良)
21.于
還于舊都(到)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對)
茍全性命于亂世(在)
22.所以
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表原因,...的原因)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以所,用這些來)
23.益
有所廣益(好處)
至于斟酌損益(興辦,增加)
詞類活用
1.親賢臣,遠小人。
親、遠:形容詞做動詞。
親,親近。遠,疏遠。
2.茍全性命于亂世。
全:形容詞做動詞,保全。
3.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奸:形容詞做名詞,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詞做名詞,忠善之事。
4.此皆良實。
良實:形容詞做名詞,善良誠實的人。
5.優(yōu)劣得所。
優(yōu)劣:形容詞做名詞,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兇。
奸兇:形容詞做名詞,奸邪兇頑的敵人。
7.陟罰臧否。
臧否:形容詞做動詞,評論人物好壞。
8.以光先帝遺德。
光:名詞作動詞,發(fā)揚光大
9.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毛:名詞作動詞,長草木(暗指荒涼)
五月:名詞作狀語,在五月
10. 恢弘志士之氣。
恢弘:形容詞作動詞,擴大、發(fā)揚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詞作狀語,北上
12??滞懈恫恍?br/>托付:動詞作名詞,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忠:形容詞作動詞,對……盡忠
14。志慮忠純
慮:動詞作名詞,心思
15. 駑鈍
駑:劣馬 鈍:不鋒利的刀
這里指平庸的才能,是諸葛亮的自謙之詞
相關成語:
優(yōu)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汉翢o根據(jù)地、過分地看輕自己。
作奸犯科:為非作歹,違法亂紀。
三顧茅廬: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
不毛之地:指貧瘠的土地或荒涼的地區(qū)。
不求聞達: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來是自謙的話,表示自己語無倫次。泛指思想混亂,說的話讓人摸不著頭緒。
感激涕零:形容極為感激。多用于諷刺。
計日可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xiàn)。
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
親賢遠佞:親近有才能的賢人,疏遠阿諛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義: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危急存亡:情勢危險急迫,關系到生存或滅亡。
臨危受命: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陟罰臧否:泛指對下級的獎罰或提拔,賞罰褒貶。
課堂鞏固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D )
A.疲弊(bì) 陛下(bì) 陟罰臧否(pǐ)
B.行陣(háng) 駑鈍(dùn) 裨補闕漏(quē)
C.崩殂(cú) 恢弘(hóng) 夙夜憂嘆(sù)
D.攘除(rǎng) 以彰其咎(chù) 妄自菲薄(fěi)
【解析】D項,“咎”應讀jiù。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1)先帝不以臣卑鄙 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2)以光先帝遺德__發(fā)揚光大__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__給予__
(4)悉以咨之__都__
(5)由是感激__感奮激發(fā)__
(6)遂許先帝以驅(qū)馳__奔走效勞
(7)深入不毛__不生長草木。文中指貧瘠、未開墾的地方__
3.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B )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駑鈍/殫精竭慮
C.三顧茅廬/顧此失彼
D.猥自枉屈/猥瑣不堪
【解析】A項,“毛”在“深入不毛”中指長植物的地方,在“吹毛求疵”中指皮毛。B項,“竭”都是竭盡的意思。C項,“顧”在“三顧茅廬”中指拜訪,在“顧此失彼”中指顧得上。D項,“猥”在“猥自枉屈”中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在“猥瑣不堪”中指鄙陋卑下。
4.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C )
A.不效則治臣之罪 B.以告先帝之靈
C.愿陛下親之信之 D.漢室之隆
【解析】C項是代詞,其他三項均為“結構助詞,的”。
5.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C )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也叫“奏章”或“奏疏”。
B.本文是奏章,全文以議論為主,同時在議論中融入敘事和抒情,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
C.諸葛亮以敏銳的洞察力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向劉備提出了三條建議。
D.《出師表》表達出諸葛亮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解析】是諸葛亮向劉禪提出的建議。
6.根據(jù)要求填空。
(1)《諸葛亮集》中有這樣一句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一致。
(2)文中揭示西漢興隆原因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
(3)文中表現(xiàn)作者無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4)文中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7.學完本課后,你所在班級舉行了以“走近諸葛亮”為主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請你參加并完成相關任務。
【對聯(lián)續(xù)寫】請根據(jù)下面提供的有關諸葛亮的事跡,續(xù)寫下聯(lián)。
他忠心耿耿,為報知遇恩,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巧布八陣圖,鞠躬盡瘁,病死五丈原。
上聯(lián):忠肝義膽,關云長華容義釋曹孟德
下聯(lián):鞠躬盡瘁,諸葛亮蜀中誠報劉豫州
課后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④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⑤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8.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以光先帝遺德
(3)必能裨補闕漏
9.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確實 發(fā)揚光大 通“缺”,缺失
9.這些都是忠正賢明、能夠以死報國的節(jié)義臣子,誠愿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則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乙】
伏念臣賦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臣初奉先帝,資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臣身在外,別無調(diào)度,隨時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選自諸葛亮《自表后主》)
10.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何期病在膏肓(期:約定)
B.約己愛民(約:約束)
C.以厚風俗(厚:使……變得淳樸忠厚)
D.悉仰于官(悉:全,都)
11.請用“/”給【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12.【甲】【乙】兩文中諸葛亮都向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議?結合你的閱讀積累,簡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10.A A.句意:誰料想疾病已在膏肓(病重到無法醫(yī)治的地步)。期:預料、料想。
11.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12.建議:親賢臣,遠小人。原因:①親近賢臣才能聽到治理國家的忠言,遠避小人才不會走上歧途;②后主當時正表現(xiàn)出“親小人遠賢臣”的苗頭。
【導語】文本選自諸葛亮的兩篇名作《出師表》和《自表后主》,展現(xiàn)了他忠君愛國的思想和高尚人格?!冻鰩煴怼芬躁惽殚_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諫后主勵精圖治、親賢遠佞;《自表后主》則表達了自己直言敢諫的忠誠和清貧無私的品質(zhì)。兩篇文章語言質(zhì)樸、情感真摯,條理分明,邏輯嚴謹,充分體現(xiàn)了諸葛亮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和對后主劉禪的殷切期望,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與文學價值。
【譯文】【乙】我想我天性笨拙耿直,正趕上天下艱難之時,興兵北伐,沒有獲得完全成功,誰料想疾病已在膏肓(病重到無法醫(yī)治的地步),生命垂危。希望陛下清心寡欲,約束自己,愛護百姓,向先帝盡孝道,對天下存仁愛之心,提拔隱逸之士,來進用賢良人才,摒棄奸邪讒佞之人,以淳厚風俗。我當初侍奉先帝時,生活依賴官府,不自己經(jīng)營生計。成都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薄田,子孫的衣食,自然有富余。我在外任職,沒有其他的財物調(diào)度,隨時的衣食,都依賴官府供給,不另外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來增加財富。到我死的時候,不使家中有多余的布帛,家外有多余的錢財,而辜負了陛下啊。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1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2)夙夜憂嘆 (3)當獎率三軍
1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答案】 驅(qū)車追趕,這里是奔走效勞的意思 清晨 勉勵、鼓勵 14.(1)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謀求在諸侯之中聞名顯達。
(2)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啊。
【乙】
段干木者,晉人也。少貧且賤,心志不遂,乃治清節(jié),游西河,師事卜子夏。與田子方、李克等居于魏,皆為將,唯干木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見,就造其門,段干木逾墻避文侯。文侯以客禮待之,出過其廬而軾。其仆問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軾?”文侯曰:“段干木,賢者也。不移勢利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吾敢不軾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勢。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勢不若德貴,財不若義高。”又請為相,不肯。后卑己,固請見;與語,文侯立倦不敢息。夫文侯名過齊桓公者,蓋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選自皇甫謐《高士傳》,有刪改)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唯干木守道不仕/學而優(yōu)則仕 B.勢不若德貴/孰若孤
C.蓋能尊段干木/蓋以誘敵 D.友田子方故也/溫故而知新
16.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斷三處)。
不 移 勢 利 懷 君 子 之 道 隱 處 窮 巷 聲 馳 千 里
17.魏文侯為什么要以行撫軾禮來“尊段干木”?魏文侯與【甲】文中的“先帝”有何共同點?請結合【甲】【乙】兩文,簡要回答。
15.本題考查一詞多義理解。
A.都是“做官”的意思; B.都是“比得上”的意思;
C.都表示推測,可譯為:大概、原來是; D.緣故/舊的知識;
故選D。
16.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結合語法,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常見虛詞、結構對稱、固定句式等。
句意為:(他)不趨附勢利,心懷高尚的道德,雖隱居在偏僻的里巷,聲望卻遠馳千里。根據(jù)句意可知,“不移勢利”“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為四個并列關系的分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述段干木的品德、操守、生活狀態(tài)和聲譽,因此可斷句為:不移勢利/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
17.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
第一問考查內(nèi)容概括。根據(jù)【乙】文“段干木,賢者也。不移勢利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吾敢不軾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勢。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勢不若德貴,財不若義高”可知,魏文侯認為段干木是賢者;他不移勢利,堅守君子之道,雖然隱居在窮巷之中,但是聲名遠揚。魏文侯認識到道德比權勢更尊貴,正義比財富更高尚,段干木品德高尚,富有正義,所以魏文侯尊敬他。
第二問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據(jù)【乙】文“魏文侯欲見,就造其門,段干木逾墻避文侯。文侯以客禮待之,出過其廬而軾”“后卑已,固請見”可知,魏文侯為了見到段干木,親自到他家拜訪,段干木翻墻躲避后,他還以客禮相待,經(jīng)過段干木的住處還撫軾表示敬意,并且多次請求和段干木相見交談;根據(jù)【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可知,“先帝”不以諸葛亮身份低微而輕視他,三次親自到草廬拜訪諸葛亮,咨詢當世之事,誠意滿滿地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由此可以看出,二者都是求賢若渴的人。
根據(jù)【乙】文“段干木,賢者也。不移勢利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吾敢不軾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勢。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勢不若德貴,財不若義高”“又請為相,不肯。后卑已,固請見;與語,文侯立倦不敢息”可知,魏文侯在和段干木交往過程中,始終以禮相待,把段干木的品德放在自己的權勢之上,即使段干木拒絕擔任相國,他也放低姿態(tài),堅持請求相見交談;根據(jù)【甲】文“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可知,“先帝”對諸葛亮極為尊重,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后,將大事托付給他,讓諸葛亮充分施展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他們都能夠禮賢下士,他們尊重賢才,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以謙遜的態(tài)度對待賢能之士。
根據(jù)【乙】文“夫文侯名過齊桓公者,蓋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可知,魏文侯因為尊重段干木、卜子夏、田子方等賢士,他的威名超過齊桓公;根據(jù)【甲】文“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可知,“先帝”臨終時,將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由此可以看出,他們二人都能夠知人善用,委以重任。
【點睛】參考譯文:
【乙】段干木是晉國人。年少時貧窮且地位低下,心中的志向得不到實現(xiàn),于是就修為自身高潔的情操,到黃河以西游歷,拜卜子夏為師。和田子方、李克等居住在魏國,他們都任大將軍,只有段干木堅持高尚道德不愿出來做官。魏文侯想見他,就登門拜訪,段干木卻翻越墻躲開。魏文侯以上賓之禮對待他,外出經(jīng)過他的住處,總是撫軾而立表示敬意。他的仆役問:“段干木是一介平民,您為什么對他撫軾致敬呢?”魏文侯說:“段干木是個有德行的人,他不趨附勢利,心懷高尚的道德,雖隱居在偏僻的里巷,聲望卻遠馳千里。我怎么能不表示敬意呢?段干木以德行為先,而我卻以勢利為重;干木多的是道義,我多的卻是財富。勢利不如德行高尚,財富不如道義貴重?!庇终埱蟾赡咀鱿啵豢?。魏文侯后來屈尊,堅持請求與他見面,和他交談,雖站立得很疲倦也不敢休息。魏文侯的威名超過齊桓公,原來是他尊重段干木、卜子夏、田子方的緣故啊。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材料二
備之既死,舉國而屬之孔明??酌饔辛⒐χ?,而無成功之量。乃以區(qū)區(qū)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復劉氏。故常千里負糧以邀一日之戰(zhàn),不以敗還,即以饑退。其數(shù)動其眾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為國,巖僻而固,非圖天下者之所必爭。然亦未嘗不忌其動,以其有窺天下之變,乘之而出也。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曹公雖死,有司馬仲達以制其兵,而魏未有變??酌饔诖耍艘騻渲?,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無意于我。勵兵儲粟,伺其一旦之變,因河、渭之上流,裹糧卷甲,起而乘之,則莫不得志。
(選自何去非《蜀論》,有刪改)
下列對材料二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B.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C.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D.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1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與《杞人憂天》“天地崩墜”中的“崩”意思不同。
B.屬,同“囑”,委托,與《三峽》“屬引凄異,空谷傳響”中的“屬”意思不同。
C.怠,使……懈怠,與《送東陽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
D.乘,趁,趁著,與《行香子》“偶然乘興,步過東岡”中的“乘”意思相同。
2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備信任諸葛亮,臨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諸葛亮牢記先帝遺愿,盡忠盡職。
B.諸葛亮接受遺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卻因治國無方導致了伐魏失敗。
C.作為一個國家,蜀漢不是圖謀天下的人的必爭之地,是因為這里偏僻,地形險固。
D.曹操死后,司馬仲達掌管著魏國的軍隊,魏國的形勢沒有發(fā)生變化,比較穩(wěn)定。
2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2)乃以區(qū)區(qū)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復劉氏。
22.對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諸葛亮觀點不同,請簡要分析原因。
18.A 19.C 20.B 21.(1)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只恐怕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
(2)他率領著新生的蜀漢,不斷地向北進軍,意圖吞并魏國,恢復劉氏的漢朝統(tǒng)治。 22.諸葛亮認為出兵伐魏是對先帝托付的忠誠履行,同時也是為恢復漢室而努力。他積極采取進攻策略,目的明確且具有強烈的責任感。
何去非則認為諸葛亮在實力對比不利的情況下冒然進攻,使得兵力未能有效利用,導致失敗。他主張用“深自示弱”的策略來以逸待勞,儲備實力以待時機。因此,兩人觀點的不同在于對形勢的判斷與對戰(zhàn)術選擇的不同,諸葛亮傾向于主動進攻,而何去非主張防守待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諸葛亮傳
①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樂毅①,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②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南中諸郡并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與為盟。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③十二年春,亮率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②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患糧不繼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百姓安居,軍無私焉。相持百余日。
④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遺時物,不需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無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選自陳壽《三國志》,有刪改)
(注)①樂毅:樂氏,名毅。戰(zhàn)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②流馬:諸葛亮發(fā)明的運輸工具。
9.下列加點詞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因結和親/周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B.百姓安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記》)
C.亮每患糧不繼/出則無敢國外患者(《生于優(yōu)患死于安樂》)
D.咸決于亮/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
10.對下列句子的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亮每患糧/不繼/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B.亮每患糧不繼/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C.亮每患糧/不繼/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D.亮每患糧不繼/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1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諸葛亮遺命的核心意思是什么?請結合選文和鏈接材料,說說諸葛亮備受后人推崇的一致緣由。
【鏈接材料1】
《孟子》曰:聞伯夷之風,貪夫廉。余以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節(jié)矣。
(西晉張鋪《名士優(yōu)劣論》)
【鏈接材料2】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出師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D 10.D 11.根據(jù)諸葛亮的遺命,他被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利用山作墳,墓坑剛剛能夠容納棺材。 12.(1)核心意思:厲行節(jié)儉。
(2)理由:材料一、材料二與選文都彰顯了諸葛亮之“忠”,選文中第2段所提到的情節(jié)為白帝城托孤,此后諸葛亮殫精竭慮,一心為蜀國謀劃,兩袖清風,至死都不忘報恩陛下;材料一中張鋪直言諸葛亮的“忠”足以改變奸臣;材料二中“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帶之明”更是看出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分析】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A.于是/按照;
B.居住/停留
C.擔心/禍患;
D.都/都;
故選D。
10.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亮每患糧不繼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句意為:諸葛亮經(jīng)常擔憂軍糧供應不上,使自己的大志不能實現(xiàn),因此分兵屯田,為長期駐兵打下基礎?!傲撩炕技Z不繼”主謂結構,應在“繼”后停頓;“已志不申”主謂結構,應在“申”后停頓;“分兵屯田”并列結構,作“為久駐之基”的主語,應在“田”后停頓。故選D。
11.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重點詞語:遺命:猶遺囑。因:憑借、利用。為:作為。冢:墓坑、墓穴。足:剛剛。容:容納。
12.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一問,根據(jù)選文④段“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遺時物,不需器物”“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無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無以負陛下”等句,可知諸葛亮遺命的核心意思是節(jié)儉入葬或厲行節(jié)約。
二問,根據(jù)選文“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及“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文韜武略;
根據(jù)【鏈接材料1】“余以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節(jié)矣”,可知諸葛亮忠心耿耿;
根據(jù)【鏈接材料2】“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帶之明”看出他忠君愛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這些都是諸葛亮備受推崇的理由。
【點睛】參考譯文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國陽都縣人,身高八尺,經(jīng)常把自己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人沒有不贊同,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州徐庶與諸葛亮是好朋友,認為確實如此。
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將后事托付給他。建興元年,后主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建丞相府,設置官屬,以處理政事。政事不論大小,都取決于諸葛亮,南中幾郡同時起來叛亂,諸葛亮因為新遭國喪,所以還不便發(fā)兵征討,而是姑且先遣使訪問吳國,并締結和親。于是蜀與吳成為盟國。三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亂。
建興十二年春天,諸葛亮統(tǒng)率全部大軍,由斜谷開出,用流馬運輸,占據(jù)武功縣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在渭水之南對壘。諸葛亮經(jīng)常擔憂軍糧供應不上,使自己的大志不能實現(xiàn),因此分兵屯田,為長期駐兵打下基礎。百姓安居,軍隊從不擾民以利己。就這樣相持了一百多天。
這年八月,諸葛亮病重,死在軍中。根據(jù)諸葛亮的遺命,他被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利用山作墳,墓坑剛夠容納棺材。以平時穿的衣服放殮,不須陪葬器物。起初,諸葛亮自己上表給后主說:“我在外任官,沒有別的用度,隨身衣食,都仰賴公家,不另外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以增加絲毫財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內(nèi)有剩余的絹帛,外有贏余的錢財,以免辜負陛下?!彼乐?,的確正像他所說的那樣。
【鏈接材料1】
《孟子》上說:“聽說了伯夷的風范,本來性情貪婪的人也會不自覺的變廉潔了?!蔽艺J為,看到孔明的忠心(忠誠),原本是奸臣也會變得奉公守節(jié)了。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九講 出師表
一、文學常識
表,是古代向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言辭往往恭敬、懇切。本文是諸葛亮呈給后主劉禪的表。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克復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一篇奏章。此文不僅以其懇切委婉的言辭、深沉厚重的情感著稱,更因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
背景:
1.劉備托孤
公元223年,蜀漢昭烈帝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中大敗于東吳,羞憤交加之下病逝于白帝城。臨終前,他將國家大事和年幼的兒子劉禪(阿斗)托付給了丞相諸葛亮。這一托孤之舉,不僅體現(xiàn)了劉備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也為諸葛亮后來的治國理政和北伐中原奠定了政治基礎。
2.蜀漢內(nèi)憂外患
劉備去世后,蜀漢面臨著嚴重的內(nèi)外危機。內(nèi)部,益州本土勢力與荊州集團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外部,北方的曹魏政權日益強大,東吳雖與蜀漢結盟,但盟約脆弱,隨時可能破裂。加之南中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叛亂頻發(fā),使得蜀漢的統(tǒng)治基礎受到嚴重威脅。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精忠報國之心,或獻攻略之策。
歷來以戰(zhàn)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后者頗少。唯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燦然于文苑。這是因為孔明之作,持論賢明通達,行文情濃義明,因而被奉為理政的規(guī)范,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
二、作者簡介及相關典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此篇需背誦。
諸葛亮素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建安十二年( 207 ),劉備三顧草廬,請他出山共圖大業(yè)。次年,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劉備聯(lián)合孫權,在赤壁擊敗曹操。其后又進占荊州,襲取益州,形成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劉備稱帝,拜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后,蜀漢事無巨細,都取決于他。他曾南征,平定了諸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七擒孟獲等事。后又率諸軍北駐漢中,六出祁山、多次伐魏,終因兵少勢單,且糧草不繼,未能成功,最后病逝于軍中。謚忠武侯,后世稱諸 葛武侯。諸葛亮的文學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稱。其代表作有《出師表》(又稱“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正議》等篇。
相關典故:
三顧茅廬 舌戰(zhàn)群儒 草船借箭
借東風 三氣周瑜 七擒孟獲
空城計 揮淚斬馬謖
課外積累: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書 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原文:
出師表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釋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出:出征。
師:軍隊。
先帝:這里指劉備。
創(chuàng):開創(chuàng),創(chuàng)立。
業(yè):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
而:表轉折。
賞:受賞。
刑:受罰。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代稱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益州疲弊: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益州,這里指蜀漢。疲弊,人力疲憊,民生凋敝,困苦窮乏。
三分:天下分為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
此:這。
誠:確實,實在。
之:結構助詞,的。
秋:時候。
然:但是
侍:侍奉。
衛(wèi):守衛(wèi)
懈:懈怠,放松。
于:在。
忠:忠誠。
內(nèi):朝廷上。
外:朝廷外,指戰(zhàn)場上。
士:將士。
忘身:奮不顧身。
蓋:連詞。連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對待,即優(yōu)待、厚遇。
欲:想要。
報:報答。
之:代詞。
于:向,對。
誠:實在,確實。
宜,應該。
開張圣聽:擴大圣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后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開張:擴大。圣:圣明
以:來。
光:發(fā)揚光大。
遺德:遺留的美德。
恢弘:這里是動詞,形作動,意思是發(fā)揚擴大。也作“恢宏”?;郑捍蟆:耄捍?、寬。
氣:志氣。
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妄:隨便,胡亂,輕率。菲?。何⒈ ?br/>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引用、比喻。這里是說話的意思。義:適宜,恰當。
以:因而。
塞;阻塞。
忠:忠誠。
諫: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這里指進諫。
俱:全,都。
宮中:指皇宮中。
府中:指朝廷中。
體:整體。
陟(zhì):提升,提拔。
罰:懲罰。
臧否(pǐ):善惡,這里形容詞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的好壞”。臧否:善惡。
異同:這里偏重在異。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作奸:為非作歹。
科:科條,法令。
及:和。
為:做。
付:交給。
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
論:評定。
刑:罰。
以:來。
昭:彰顯,顯揚。
平:公平。
明:嚴明。
理:治。
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內(nèi)外異法:宮內(nèi)和丞相府內(nèi)刑賞之法不同。
內(nèi)外:指宮內(nèi)和朝廷。
異法:刑賞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yī)、董允:郭攸之、費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
良實:善良誠實,這里形容詞做名詞,指善良誠實的人。
志:志向。
慮:思想,心思。
忠純:忠誠純正。
簡拔:選拔。簡:挑選。拔:選拔。
遺(wèi):給予。
悉以咨之:都拿來問問他們。悉:副詞,都,全。咨:詢問,征求意見。
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裨(bì):彌補,補救。闕,通“缺”, 缺點。
有所廣益:得到更多的好處。
廣益:很多的益處。
益:好處、益處。
性行:性情品德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淑:善。
均:公平,平均。
曉暢:諳熟,精通。
試用:任用。
能:能干,有才能。
是以:因為這,因此。
眾:大家。
舉:推舉。
督:武職,向?qū)櫾鵀橹胁慷健?br/>營:軍營、軍隊。
行(háng)陣:指部隊。
和睦:團結和諧。
優(yōu)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親:親近。
信:信任。
得所:得到恰當?shù)奈恢谩?br/>先漢:西漢。 興?。号d盛。
后漢:東漢。 傾頹:衰敗。
每:常常。
桓、靈:東漢末年的桓帝和靈帝。他們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敗。
嘆息:感嘆惋惜。
痛恨:感到痛心遺憾。
恨:遺憾,不滿意。
尚書、長史、參軍:都是官名。尚書指陳震,長史指張裔,參軍指蔣琬。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悉:全、都。
貞:堅貞。
良:善良可靠。
死節(jié):能夠以死報國。死:為……而死。
?。号d盛。
計日:計算著日子。
布衣:平民百姓。
躬:親自,自身。
耕:耕種。
躬耕:親自耕種,實指隱居農(nóng)村。
南陽:東漢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陽市。
茍:茍且。
全:保全。
于:在。
求:謀求。
聞達:聞名顯達。
以:因為。
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下。鄙,見識短淺。與今義不同。
猥(wěi):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委屈。
顧:拜訪,探望。
咨:詢問。
由是:因此。
感激:感動奮激。
許:答應。
驅(qū)馳:驅(qū)車追趕。這里是奔走效勞的意思。
后值傾覆:后來遇到兵敗。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大敗劉軍;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聯(lián)合孫權打敗曹操于赤壁才轉危為安。
值:遇到。
傾覆:指兵敗。
爾來:那時以來。
二十有一年:從劉備訪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師北伐已經(jīng)二十一年。
有:通“又”,跟在數(shù)詞后面表示約數(shù)。
故:所以。
寄:托付。
以:把。
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并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迸R:將要。
夙夜憂嘆:早晚/整天擔憂嘆息。夙,清晨。憂,憂愁焦慮。夙夜:早晚。
瀘:水名,即金沙江。
不毛:不長草。這里指人煙稀少的地方。毛,莊稼,苗。
兵:武器。
甲:裝備。
獎率:激勵率領,獎勵統(tǒng)帥。獎,鼓勵。
庶:希望。
竭:竭盡。
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
駑 ,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
鈍,刀刃不鋒利,指頭腦不靈活,做事遲鈍。
攘(rǎng)除:排除,鏟除。
奸兇:奸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還:回。
于:到。
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或西漢都城長安。
所以:用來……的。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斟酌:考慮,權衡。
損:除去。
益:興辦,增加。
損益:增減,興革。
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
托,委托,交給。
效,效命的任務。
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取得成效。
告:告慰,告祭。
興:發(fā)揚。
德:道德。
言:言論。
興德之言:發(fā)揚圣德的言論。
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
彰:表明,顯揚。
咎:過失,罪。
咨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諏(zōu),詢問。
察納:認識采納。察:明察。
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
深追:深切追念。
先帝遺詔:劉備給后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fā)的詔令。
當:在……時候。
臨:面對
涕:眼淚。
零:落下。
不知所言: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話。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謙詞。
譯文
  先帝開創(chuàng)的大業(yè)未完成一半?yún)s中途去世了?,F(xiàn)在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wèi)臣僚在內(nèi)勤勞不懈,戰(zhàn)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這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廣泛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來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過分的看輕自己,援引不恰當?shù)钠┯?,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為非作歹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nèi)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后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qū)?,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從前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贊說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務農(nóng)親耕,只想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fā),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jīng)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唯恐先帝托付給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lián)p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F(xiàn)在南方已經(jīng)平定,兵員裝備已經(jīng)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yè),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圣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征求、詢問治國的好方法,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話。
文章梳理
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么說“益州疲弊”?
第1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當時的有利條件是?
第一段中諸葛亮提出了什么治國建議?
第2-5段又提出了什么治國建議?
文章第6段由勸諫轉入自敘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
第七段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出師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出師后的國內(nèi)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的是什么?
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寫作特點
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
第一部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談各方面的責任,也表達了完成先帝遺愿的決心。具體說來有三方面特點。
(1)反復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在文章的重要關節(jié)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說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后13處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勵劉禪“光先帝之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大業(yè)。
(2)常從自身的經(jīng)歷、體驗和感情談起,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后主的激勵。
(3)處處從“陛下”的帝業(yè)、威望、聲譽著想。
由于上面三個特點,使本文達到了“忠言不逆耳,辭切見情深”的藝術效果,使劉禪再昏庸糊涂也當欣然聽取,甘愿采納。
2. 語言樸素無華,字斟句酌。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
  (1)與受表者的對象有關。劉禪本人的年齡識見,文化素養(yǎng),決定了該文語詞樸實,叮嚀周備。
  (2)寫表與受表者之間特殊關系,決定了該表委婉、懇切、字勘句酌的特點。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長輩,劉備臨終時云“以父事之”。
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①必能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點。
②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③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簡”通“揀”,挑選、選擇。
古今異義
出 句┃古義┃今義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時候 ┃指四季中的秋季
誠宜開張圣聽 ┃ 擴大 ┃指商店開始營業(yè)
引喻失義┃適宜,恰當 ┃正義,意義
陟罰臧否┃ 功過好壞 ┃表示否定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關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見識短淺┃現(xiàn)指品質(zhì)低劣 、下流
猥自枉屈 ┃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駑鈍 ┃希望,期望 ┃眾多
曉暢軍事 ┃ 精通,熟練 ┃通順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心遺憾 ┃十分憎恨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由是感激。┃ 感動激動 ┃意指激動感謝
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偏袒和私心 ┃照顧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普通的百姓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謹慎┃ 嚴謹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 ┃眼淚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或 不效則治臣之罪┃任務(實現(xiàn)) ┃效果
不宜異同┃不同┃1不;不一致。2 引申為反對。3 反對意見;異議。
當獎率三軍┃激勵┃獎勵,獎品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奔走效勞 ▏速度快
后值傾覆┃失敗┃倒塌
臣不勝受恩感激┃感慨激動┃感謝
一詞多義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詞)
宮中府中(內(nèi),里,中間,方位名詞。下文“愚以為宮中之事”中的“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詞)
以咨諏善道(道理,名詞)
3.分
今天下三分(分開,動詞)
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本分,名詞。讀fèn)
4.然
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然而,可是,轉折連詞)
然后施行(這樣,指示代詞)
5.遺
以光先帝遺德(遺留,動詞。下文“深追先帝遺詔”中“遺”同)
以遺陛下(給予,動詞)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與“無”相對,動詞。下文“有所廣益”中“有”同此)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與零數(shù),數(shù)詞)
7.論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判定,動詞)
每與臣論此事(談論,議論,動詞)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嚴明,形容詞)
以傷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詞)
9.行
然后施行(做,執(zhí)行,動詞)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詞)
必能使行陣和睦(行列,這里指軍隊,名詞)
10.能
必能裨補闕漏(能夠,助動詞。下文“必能使行陣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稱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動詞)
11.所
有所廣益(……的動詞,特殊的指示代詞。下文“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此后漢所以傾頹也”、“此臣所以報先帝”中“所”均為特殊的指示代詞,具體的指代對象可以從上下文來體會)
優(yōu)劣得所(地方,處所,名詞)
12.當
咨臣以當世之事(正在……的時候,介詞。下文“今當遠離”中“當”同此)
當獎率三軍(應當,應該,助動詞)
13.任
受任于敗軍之際(任用,委任,動詞)
則攸之、祎、允之任(責任,職責,名詞)
14.臨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副詞)
臨表涕零(面對。動詞)
15.效
恐托付不效(實現(xiàn),副詞。下文“不效則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責任,名詞)
16.言
進盡忠言(話,言論,名詞。下文“若無興德之言”、“察納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說,動詞)
17.以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詞,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以光先帝遺德。(連詞,來)
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致于)
受命以來。(表限定)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因為)
咨臣以當世之事(用)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因為 )(用來)
18.為
俱為一體(是)
眾議舉寵為督(擔任)
19.臣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謹慎(自稱,我)
20.良
此皆良實(形作名,善良的人)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賢良)
21.于
還于舊都(到)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對)
茍全性命于亂世(在)
22.所以
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表原因,...的原因)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以所,用這些來)
23.益
有所廣益(好處)
至于斟酌損益(興辦,增加)
詞類活用
1.親賢臣,遠小人。
親、遠:形容詞做動詞。
親,親近。遠,疏遠。
2.茍全性命于亂世。
全:形容詞做動詞,保全。
3.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奸:形容詞做名詞,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詞做名詞,忠善之事。
4.此皆良實。
良實:形容詞做名詞,善良誠實的人。
5.優(yōu)劣得所。
優(yōu)劣:形容詞做名詞,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兇。
奸兇:形容詞做名詞,奸邪兇頑的敵人。
7.陟罰臧否。
臧否:形容詞做動詞,評論人物好壞。
8.以光先帝遺德。
光:名詞作動詞,發(fā)揚光大
9.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毛:名詞作動詞,長草木(暗指荒涼)
五月:名詞作狀語,在五月
10. 恢弘志士之氣。
恢弘:形容詞作動詞,擴大、發(fā)揚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詞作狀語,北上
12??滞懈恫恍?br/>托付:動詞作名詞,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忠:形容詞作動詞,對……盡忠
14。志慮忠純
慮:動詞作名詞,心思
15. 駑鈍
駑:劣馬 鈍:不鋒利的刀
這里指平庸的才能,是諸葛亮的自謙之詞
相關成語:
優(yōu)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汉翢o根據(jù)地、過分地看輕自己。
作奸犯科:為非作歹,違法亂紀。
三顧茅廬: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
不毛之地:指貧瘠的土地或荒涼的地區(qū)。
不求聞達: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來是自謙的話,表示自己語無倫次。泛指思想混亂,說的話讓人摸不著頭緒。
感激涕零:形容極為感激。多用于諷刺。
計日可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xiàn)。
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
親賢遠佞:親近有才能的賢人,疏遠阿諛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義: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危急存亡:情勢危險急迫,關系到生存或滅亡。
臨危受命: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陟罰臧否:泛指對下級的獎罰或提拔,賞罰褒貶。
課堂鞏固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疲弊(bì)  陛下(bì)   陟罰臧否(pǐ)
B.行陣(háng) 駑鈍(dùn) 裨補闕漏(quē)
C.崩殂(cú) 恢弘(hóng) 夙夜憂嘆(sù)
D.攘除(rǎng) 以彰其咎(chù) 妄自菲薄(fěi)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1)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_______
(2)以光先帝遺德_______________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__________
(4)悉以咨之________
(5)由是感激_____________
(6)遂許先帝以驅(qū)馳______________
(7)深入不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駑鈍/殫精竭慮
C.三顧茅廬/顧此失彼
D.猥自枉屈/猥瑣不堪
4.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不效則治臣之罪     B.以告先帝之靈
C.愿陛下親之信之     D.漢室之隆
5.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也叫“奏章”或“奏疏”。
B.本文是奏章,全文以議論為主,同時在議論中融入敘事和抒情,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
C.諸葛亮以敏銳的洞察力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向劉備提出了三條建議。
D.《出師表》表達出諸葛亮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6.根據(jù)要求填空。
(1)《諸葛亮集》中有這樣一句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边@與《出師表》中的“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一致。
(2)文中揭示西漢興隆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 , ________ ”。
(3)文中表現(xiàn)作者無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4)文中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7.學完本課后,你所在班級舉行了以“走近諸葛亮”為主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請你參加并完成相關任務。
【對聯(lián)續(xù)寫】請根據(jù)下面提供的有關諸葛亮的事跡,續(xù)寫下聯(lián)。
他忠心耿耿,為報知遇恩,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巧布八陣圖,鞠躬盡瘁,病死五丈原。
上聯(lián):忠肝義膽,關云長華容義釋曹孟德
下聯(liá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④將軍向?qū)櫍孕惺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⑤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8.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以光先帝遺德
(3)必能裨補闕漏
9.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伏念臣賦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臣初奉先帝,資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臣身在外,別無調(diào)度,隨時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選自諸葛亮《自表后主》)
10.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何期病在膏肓(期:約定)
B.約己愛民(約:約束)
C.以厚風俗(厚:使……變得淳樸忠厚)
D.悉仰于官(悉:全,都)
11.請用“/”給【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12.【甲】【乙】兩文中諸葛亮都向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議?結合你的閱讀積累,簡析其中的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1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2)夙夜憂嘆 (3)當獎率三軍
1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乙】
段干木者,晉人也。少貧且賤,心志不遂,乃治清節(jié),游西河,師事卜子夏。與田子方、李克等居于魏,皆為將,唯干木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見,就造其門,段干木逾墻避文侯。文侯以客禮待之,出過其廬而軾。其仆問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軾?”文侯曰:“段干木,賢者也。不移勢利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吾敢不軾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勢。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勢不若德貴,財不若義高?!庇终垶橄?,不肯。后卑己,固請見;與語,文侯立倦不敢息。夫文侯名過齊桓公者,蓋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選自皇甫謐《高士傳》,有刪改)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唯干木守道不仕/學而優(yōu)則仕 B.勢不若德貴/孰若孤
C.蓋能尊段干木/蓋以誘敵 D.友田子方故也/溫故而知新
16.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斷三處)。
不 移 勢 利 懷 君 子 之 道 隱 處 窮 巷 聲 馳 千 里
17.魏文侯為什么要以行撫軾禮來“尊段干木”?魏文侯與【甲】文中的“先帝”有何共同點?請結合【甲】【乙】兩文,簡要回答。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材料二
備之既死,舉國而屬之孔明??酌饔辛⒐χ?,而無成功之量。乃以區(qū)區(qū)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復劉氏。故常千里負糧以邀一日之戰(zhàn),不以敗還,即以饑退。其數(shù)動其眾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為國,巖僻而固,非圖天下者之所必爭。然亦未嘗不忌其動,以其有窺天下之變,乘之而出也。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曹公雖死,有司馬仲達以制其兵,而魏未有變。孔明于此,宜因備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無意于我。勵兵儲粟,伺其一旦之變,因河、渭之上流,裹糧卷甲,起而乘之,則莫不得志。
(選自何去非《蜀論》,有刪改)
下列對料二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B.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C.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D.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1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與《杞人憂天》“天地崩墜”中的“崩”意思不同。
B.屬,同“囑”,委托,與《三峽》“屬引凄異,空谷傳響”中的“屬”意思不同。
C.怠,使……懈怠,與《送東陽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
D.乘,趁,趁著,與《行香子》“偶然乘興,步過東岡”中的“乘”意思相同。
2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備信任諸葛亮,臨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諸葛亮牢記先帝遺愿,盡忠盡職。
B.諸葛亮接受遺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卻因治國無方導致了伐魏失敗。
C.作為一個國家,蜀漢不是圖謀天下的人的必爭之地,是因為這里偏僻,地形險固。
D.曹操死后,司馬仲達掌管著魏國的軍隊,魏國的形勢沒有發(fā)生變化,比較穩(wěn)定。
2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乃以區(qū)區(qū)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復劉氏。
22.對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諸葛亮觀點不同,請簡要分析原因。
整體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諸葛亮傳
①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樂毅①,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②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南中諸郡并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與為盟。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③十二年春,亮率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②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患糧不繼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百姓安居,軍無私焉。相持百余日。
④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遺時物,不需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無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無以負陛下?!奔白?,如其所言。
(選自陳壽《三國志》,有刪改)
(注)①樂毅:樂氏,名毅。戰(zhàn)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②流馬:諸葛亮發(fā)明的運輸工具。
9.下列加點詞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因結和親/周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B.百姓安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記》)
C.亮每患糧不繼/出則無敢國外患者(《生于優(yōu)患死于安樂》)
D.咸決于亮/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
10.對下列句子的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亮每患糧/不繼/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B.亮每患糧不繼/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C.亮每患糧/不繼/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D.亮每患糧不繼/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1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諸葛亮遺命的核心意思是什么?請結合選文和鏈接材料,說說諸葛亮備受后人推崇的一致緣由。
【鏈接材料1】
《孟子》曰:聞伯夷之風,貪夫廉。余以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節(jié)矣。
(西晉張鋪《名士優(yōu)劣論》)
【鏈接材料2】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出師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安市| 陆川县| 新余市| 丹江口市| 贡嘎县| 徐汇区| 陆河县| 札达县| 务川| 论坛| 南通市| 光泽县| 萍乡市| 长汀县| 许昌市| 宿松县| 万安县| 汝南县| 林甸县| 濉溪县| 祁连县| 雷波县| 双峰县| 霍林郭勒市| 日土县| 井冈山市| 巢湖市| 长寿区| 潜江市| 察哈| 明溪县| 夏河县| 湘潭市| 营山县| 霍邱县| 金门县| 万安县| 通州市| 永清县| 泸西县| 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