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人教版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第34頁《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目標】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知道比例各部分名稱。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發(fā)現(xiàn)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關鍵】引導觀察比例中內項和外項的關系。【教法與學法】教法: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發(fā)現(xiàn)。學法: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學準備】自制掛圖。【整體設計說明】本節(jié)課的重點放在了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質上。在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時,重點突出學生的思考過程,強調學生有根據(jù)地思考,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什么叫做比例?(2)、出示掛圖: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6∶10和9∶15 4.5∶1.5和10∶64∶5和8∶10 16∶14和7∶8(學生根據(jù)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師:現(xiàn)在同學們都能夠根據(jù)比例的意義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了,那么還有別的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比例的基本性質)二、教授新課過渡:同學們,以前我們學習過“比”,“比”有各部位的名稱,誰給咱們說一說比的各部分的名稱?(學生回答)師:比例中的四個數(shù)也有名稱,現(xiàn)在咱們一起來認識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稱。(1)、引導學生自學教材第34頁第1行、第2行的內容。(在比例中,我們把組成比例的四個數(shù),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2)、教師板書:2.4∶1.6 = 60∶40,(指名讓學生找出外項與內項,教師板書。)(3)、你能把比例改寫成分數(shù)形式嗎?改寫成分數(shù)后你還能找到比例的外項和內項嗎?試試看。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過度: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1)師: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存在著一種關系,你們能發(fā)現(xiàn)嗎?請同學們用我們學過的運算方法算算看,是不是所有比例都存在這樣一種關系,請你驗證一下。(2)學生探究驗證,教師指導。(3)出示準備好的掛圖: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四、鞏固練習完成課本第34頁的“做一做”。組織學生獨立思考,指名說說,全班訂正。五、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設計意圖】六、布置作業(yè)1、課本第37頁的第5題。2、課本第38頁的第12題。【板書設計】比例的基本性質2.4∶1.6 = 60 ∶ 40 外項2.4 60 內項內項 —— = ——外項 內項1.6 40外項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學生對比的知識了解甚多,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的過程。練習主要是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與用比例的意義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形成對比。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并且留給孩子質疑問難的空間。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fā),為新課做好鋪墊。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學習組成一個比例的兩個比哪兩個數(shù)是外項,哪兩個數(shù)是內項。因為比例的基本性質與比例的外項和內項密切相關,而有的孩子會由于粗心、隨意而找錯外項和內項,所以這一部分花的時間要較多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