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方形周長(1)》教學設計(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一、教學目標1、助力學生深度領會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概念,熟練掌握其周長計算公式,并能夠精準運用公式,對給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進行周長計算。2、借助觀察、測量、計算以及討論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操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數學語言表達能力。3、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強烈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塑造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與勇于探索的精神,促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聯。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切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并能準確無誤地運用公式計算它們的周長。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透徹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特別是長方形周長公式中 “長 + 寬” 的和乘 2 所蘊含的意義。三、課前準備教師:準備若干長方形、正方形卡片,直尺、繩子等測量工具以及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好直尺、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四、教學流程(一)新課導入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長方形。標注長為 5cm,寬為 3cm,然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那今天老師想考考大家,如何算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呢?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嘗試計算一下。” 教師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和操作時間,巡視學生的表現,觀察學生可能采用的方法。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圖形和問題,直接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二)推進新課方法探究教師邀請幾位學生上臺展示他們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和過程。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學生甲:“我是把長方形的 4 條邊的長度都量出來,然后再加起來,就是 5 + 3 + 5 + 3 = 16(厘米)?!?教師對這種方法給予肯定,強調這是根據周長的定義來計算的,即圖形一周的長度。學生乙:“我先分別量出長和寬,然后把 2 個長和 2 個寬加起來,算式是 5×2 + 3×2 = 16(厘米)?!?教師引導其他學生思考這種方法的合理性,提問:“為什么要分別乘 2 呢?” 讓學生明白長方形有兩條長和兩條寬,所以要這樣計算。學生丙:“我是先把 1 個長和 1 個寬加起來,再乘 2,也就是(5 + 3)×2 = 16(厘米)?!?教師著重講解這種方法,通過在黑板上畫圖演示,將長方形的兩條長和兩條寬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標記出來,然后把一條長和一條寬看作一組,說明有這樣的兩組,所以先相加再乘 2,幫助學生理解這種計算方法的原理。教師總結學生的方法,并在黑板上清晰地列出長方形周長的三種計算方法:長方形的周長 = 長 + 長 + 寬 + 寬;長方形的周長 = 長 ×2 + 寬 ×2;長方形的周長 =(長 + 寬)×2。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展示交流,發現長方形周長的多種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數學表達能力,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演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每種方法的含義和原理,突破教學難點。正方形周長探究教師接著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邊長為 3cm 的正方形。問學生:“那正方形的周長又該怎么計算呢?大家也像剛才計算長方形周長一樣,自己動手量一量、算一算,然后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學生開始操作和討論,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學生的討論并給予指導。討論結束后,每組派代表匯報計算方法??赡苡袑W生說:“把 4 條邊的長度加起來,3 + 3 + 3 + 3 = 12(厘米)?!?也有學生說:“因為正方形的 4 條邊都相等,所以直接用邊長乘 4 就行,3×4 = 12(厘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評價,在黑板上寫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長 = 邊長 + 邊長 + 邊長 + 邊長;正方形的周長 = 邊長 ×4。教師引導學生對比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提問:“同學們,你們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讓學生思考和回答,進一步加深對兩種圖形周長計算方法的理解。設計意圖:通過類比長方形周長的探究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類比推理能力,通過對比分析,加深學生對兩種圖形周長計算方法的記憶和區分。歸納總結教師再次強調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齊聲朗讀公式,加深記憶。然后教師提問:“誰能說一說在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時,我們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導學生回答要準確測量邊長,注意單位的統一等。教師通過幾個簡單的例子,如已知長方形長 4 分米、寬 2 分米,求周長;已知正方形邊長 5 厘米,求周長等,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快速計算,鞏固所學公式。設計意圖:通過歸納總結和簡單練習,強化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掌握,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三)隨堂演練基礎練習教師在 PPT 上展示一些圖形。包括長 4cm、寬 1cm 的長方形,邊長 2cm 的正方形,以及長 3cm、寬 2cm 的平行四邊形,要求學生量一量(如果圖形已經標注尺寸則直接計算),再算出它們的周長。學生獨立完成計算后,教師請幾位學生上臺展示計算過程和結果。對于長方形:4 + 1 + 4 + 1 = 10(cm),4×2 + 1×2 = 10(cm),(4 + 1)×2 = 10(cm)。對于正方形:2 + 2 + 2 + 2 = 8(cm),2×4 = 8(cm)。對于平行四邊形:3 + 2 + 3 + 2 = 10(cm),3×2 + 2×2 = 10(cm),(3 + 2)×2 = 10(cm)。教師對學生的計算過程進行點評,強調計算的準確性和方法的選擇,對于出現錯誤的學生,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設計意圖:通過基礎練習,讓學生熟練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同時也檢驗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周長計算的遷移能力,鞏固所學知識。拓展練習教師要求學生在方格紙上分別畫出 2 個長方形和 2 個正方形(小正方形邊長看作 1 厘米),并求出它們的周長。學生畫圖和計算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畫圖的規范性和計算的準確性。學生完成后,同桌之間相互交流和檢查,教師選取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評價,表揚畫得好且計算正確的學生,同時對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設計意圖:通過拓展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理解和應用,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思維提升教師畫一個長 6cm、寬 4cm 的長方形,然后提問:“如果我們把這個長方形的長增加 2cm,寬不變,那么它的周長會增加多少呢?如果長不變,寬增加 2cm,周長又會增加多少呢?”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最后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計算原來長方形的周長和變化后的長方形周長,來找出周長增加的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思維提升題,讓學生深入理解長方形周長與長、寬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靈活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四)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誰能來說一說長方形周長有哪幾種計算方法?正方形周長怎么計算?在計算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什么呢?” 請幾位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長方形周長可以用長 + 長 + 寬 + 寬,長 ×2 + 寬 ×2 或者(長 + 寬)×2 來計算;正方形周長可以用邊長 + 邊長 + 邊長 + 邊長或邊長 ×4 來計算。在計算時要準確測量邊長,注意單位的統一,并且要理解公式的含義,根據圖形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br/>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強化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的記憶,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五)課后作業教師布置課后作業:“同學們,課后請大家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并且回家找一些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體,如書本、桌面、地磚等,測量它們的長和寬(或邊長),然后計算出它們的周長,下節課我們一起分享。”設計意圖:通過課后作業,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讓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五、教學反思通過多種方法的探究和練習,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表現出較高的興趣,通過教師的演示和引導,能夠較好地理解其含義。然而,仍有部分學生在應用公式時容易混淆,特別是在計算長方形周長時,對于 “(長 + 寬)×2” 的方法運用不夠熟練。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個別輔導,增加一些實際應用的練習,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熟練運用公式,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計算準確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