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認識民法典1.(教材改編題) 道德與法治課上,老師向同學們出示了某部法律的兩個相關條款(如下所示)。據此判斷這部法律是 ( )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條: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A.《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B.《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高空拋物傷人、App個人信息保護、見義勇為免責……生活中的這些大小事均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說明 ( )A.民法典調整的是生活中的瑣碎小事B.其他法律與我們生活的關系不大C.民法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D.民法典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3.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憲法規定了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我國民法典規定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據此我們可體會到 ( )A.憲法與民法典內容相同B.民法典只保護老年人的合法財產C.民法典彰顯中華傳統美德D.民法典規定了公平的基本原則4.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在立法時,充分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家風、門風建設與法律約束并重的經驗,把中華傳統家庭美德和善良風俗上升為法律。這說明 ( )①民法典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專門法律②民法典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③民法典體現著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 ④道德與法律是沒有區別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原創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指出,落實民法典綠色原則,引導民事主體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民法典確立的綠色原則 ( )①意味著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理念貫穿整個民事活動 ②符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 ③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法治保障 ④能夠徹底解決我國的環境問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易錯題) 寧某撿到老韓6 300元錢款,未及時聯系歸還失主,也未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而是將現金據為己有。當被監控證實撿錢行為后,寧某又謊稱自己撿到的是1 000元。最終,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寧某向老韓返還6 300元。寧某違背了 ( )A.平等原則 B.公平原則 C.誠信原則 D.公序良俗原則1.(2024重慶沙坪壩區二模改編)2024年3月,熱詞“提燈定損”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它諷刺的是江西上饒一房東在租客退租時,刻意提著燈、照著墻尋找退租房屋被損害的情況,以便于向租客索取巨額賠償的現象。為此,某校七年級(3)班同學查閱了法律資料,下列說法合理的是 ( )民法典第七百一十條:承租人按照約定的方法或者根據租賃物的性質使用租賃物,致使租賃物受到損耗的,不承擔賠償責任。A.房東和承租人不存在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B.上述規定有利于營造公平、法治化的營商環境C.承租人正常使用租賃物致其損耗,侵犯了房東的財產權D.承租人法律地位高于房東,因此民法典維護承租人利益2.現實生活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時有發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擾公眾。民法典明確了侵權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責任,同時也明確了見義勇為者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有助于解決“英雄流血又流淚”的問題。上述材料表明民法典 ( )A.是調整平等主體間財產關系的法律B.有利于弘揚正氣、促進社會更加和諧C.內容與道德規范完全一樣D.保證每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3.善意施助,關愛他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民法典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對于一切違法犯罪行為,我國嚴厲打擊,保社會安定,保人民安康。以上材料體現了 ( )①民法典彰顯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 ②民法典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③民法典的主要內容是道德規范 ④道德是我國制定法律的依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為認真貫徹落實最高法院、省高院相關工作要求,進一步推動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濟陽區法院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普法活動,向群眾宣傳法律常識,積極營造治理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的濃厚氛圍。活動中,干警向群眾發放了《抵制高額彩禮、樹立文明新風倡議書》,倡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和戀愛觀,在擇偶時以人品、感情為重,不被物質、錢財所累,自覺抵制高額彩禮,樹立文明新風,建設幸福家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普法活動,揭示了二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 5.(法治觀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 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實施民法典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詳解答案】課堂達標1.C 解析:本題考查民法典。材料中兩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C符合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已廢止,A排除;B、D不符合題意。故選C。2.C 解析:本題考查民法典。生活中的大小事均被寫進了民法典,體現了民法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C符合題意;民法典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不能僅僅用“瑣碎小事”來概括,A說法錯誤; B說法錯誤;材料中未體現民法典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D不符合題意。故選C。3.C 解析:本題考查民法典。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憲法與民法典中也有相應的規定,這說明了民法典彰顯中華傳統美德,C符合題意;憲法與民法典的內容不同,A錯誤;B中“只保護老年人”的說法錯誤;“公平”在材料中未體現,D排除。故選C。4.C 解析:本題考查民法典。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在立法時,充分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家風、門風建設與法律約束并重的經驗,說明了民法典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著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②③符合題意;民法典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①說法錯誤;道德與法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④說法錯誤。故選C。5.A 解析:本題考查民法典的綠色原則。民法典確立的綠色原則意味著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理念貫穿整個民事活動,符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法治保障,①②③符合題意;“徹底解決”的說法絕對化,④排除。故選A。6.C 解析:本題考查民法典規定的人們從事民事活動的誠信原則。材料中寧某的做法違背了誠信原則,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課后提升1.B 解析:本題考查民法典。分析題文可知,“提燈定損”的行為有違公平,受到社會批評,民法典的相關規定有利于營造公平、法治化的營商環境,B符合題意;該事件中房東和承租人存在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A說法錯誤;依據民法典第七百一十條,承租人正常使用租賃物致其損耗,沒有侵犯房東的財產權,C說法錯誤;房東和承租人是平等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遵循平等原則,D說法錯誤。故選B。2.B 解析:本題考查民法典。材料中民法典的相關規定有利于弘揚正氣、促進社會更加和諧,B符合題意;民法典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內容與道德規范并不完全一樣,A、C說法錯誤;D說法絕對化。故選B。3.A 解析:本題考查民法典。題干中民法典的規定,鼓勵人們在緊急情況下積極救助他人,有利于弘揚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保障救助人的合法權益,說明民法典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①②正確。民法典是一部法律,③說法錯誤;道德不是制定法律的依據,④說法錯誤。故選A。4.民法典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體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5.實施民法典,能夠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有利于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