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初中化學九下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魯教版)單元教學主題 學習主題“化學與健康”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五個學習主題之一“化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的核心知識。 本單元主要涉及的單元大概念: 1.物質組成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了解人體所需的各類營養素,如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等的化學組成,認識到這些物質在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以及缺乏或過量攝入對健康的影響。 2.化學元素與健康:明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存在及作用,知曉某些元素缺乏或過量會引發的疾病。 3.食品中的化學與健康:理解食品加工和儲存過程中的化學變化,以及如何通過化學知識選擇安全、營養的食品,不吃變質食物,保障健康。拒絕煙草,拒絕毒品。 本單元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 1.有機物 2.營養素的種類 3.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4.均衡膳食 5.預防重金屬鹽中毒 6.食品安全 7.拒絕煙草,遠離毒品 學科 化學 年級 九年級單元 第十單元《化學與健康》 授課人 Xxx單元內容 本單元教學內容:主題1“食品中的有機物”:主要探討了食品中常見的有機物。介紹了糖類,包括葡萄糖、淀粉等,是人體主要的供能物質。油脂能提供大量能量。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基礎,對生長發育至關重要。還講述了維生素在調節新陳代謝中的作用。闡述了這些有機物的化學組成、性質及在人體內的轉化。強調了合理攝入各類有機物以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并通過實驗讓學生深入理解有機物的特性及檢測方法。 主題2“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本教學內容首先介紹人體中常見的化學元素,如常量元素鈣、鈉、鉀等,以及微量元素鐵、鋅、碘等。講解這些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比如鈣有助于骨骼發育,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接著闡述元素缺乏或過量對健康的影響,如缺鈣會導致骨質疏松,碘缺乏會引發甲狀腺疾病。最后強調合理飲食,以保證攝入適量的各種元素,維持身體的健康平衡。 主題3“遠離有毒物質”:本部分教學內容首先介紹了生活中常見的有毒物質,如一氧化碳、甲醛、黃曲霉素等。講解它們的來源、性質及對人體的危害。接著闡述人體蛋白質的性質,解釋重金屬鹽等能使蛋白質變性從而危害健康。然后強調預防有毒物質侵害的方法,如保持良好的生活環境、注意飲食衛生等。最后教育學生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注意食品安全,遠離有毒物質,遠離毒品,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單元內容的邏輯結構:本單元首先從整體上介紹了人體健康與化學的密切關系,引出化學對維持健康的重要性。接著,分別闡述了食品中的有機物,如糖類、油脂、蛋白質等,讓學生了解這些有機物是人體獲取能量和營養的重要來源。然后探討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講解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作用及缺乏或過量帶來的影響。之后重點講述遠離有毒物質,包括有毒物質的種類、來源以及它們對人體蛋白質等的危害機制。最后,強調了合理飲食、均衡攝入營養元素、防范有毒物質,以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形成一個從認識營養到防范危害,最終回歸健康生活的完整邏輯鏈條。 本單元內容可開發的教學活動與資源:教學活動方面,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調研,了解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并制作營養成分表。開展實驗活動,如檢測食物中的維生素 C 含量、蛋白質的變性實驗等。舉辦健康飲食知識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資源上,利用多媒體展示人體營養需求的科普視頻、化學元素與健康的紀錄片。收集生活中的食品包裝說明,作為分析營養素的素材。邀請營養師來校舉辦講座,提供專業指導。還可建立化學與健康的學習網站,分享學習資料和拓展閱讀。 本單元教學重點:掌握六大營養素的功能、化學元素與健康的關系、常見有毒物質的危害。理解營養均衡及遠離有毒物質的重要性。 本單元教學難點:運用化學知識分析食品成分,判斷營養均衡。理解微量元素適量攝入的原則,以及應對有毒物質侵害的措施原理。z2022新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從物質及其變化的視角,認識資源的綜合利用與新能源的開發、材料的科學利用與新材料的研發,理解化學與生態環境保護、醫藥研制及營養健康的關系; 2.了解酒精、天然氣、有機高分子材料等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知道資源開發、能源利用和材料使用可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樹立環保意識。單元學情 1.學生已有知識能力 學生在之前的化學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學概念和實驗技能,對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物學科中,也對人體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有了初步認識,為理解化學與健康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2.學生學習障礙點 對于本單元較為抽象的化學知識,如某些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復雜作用機制,學生可能難以理解。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對他們來說也較為復雜,不易掌握。此外,將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中的健康問題緊密聯系起來,并進行綜合分析和應用,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可能會成為學習的障礙。 3.學生學習的發展點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可以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能夠更加關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意識。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資料收集與分析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其科學素養。同時,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化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單元目標 1.了解人體的元素組成;了解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體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了解某些無機鹽、變質食品、煙草、毒品等對人體的危害;學會通過實驗探究蛋白質的變性。 3.了解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物質,這些物質大部分是有機物;了解淀粉、油脂、蛋白質和維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機營養成分;認識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對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達 成 評 價 表 探索溶解現象大單元學習評價總表知識點 評價要點 教師評價常見的金屬材料 學生課堂狀態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知識點掌握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任務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練習成果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后作業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金屬的化學性質 學生課堂狀態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知識點掌握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任務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練習成果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后作業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金屬材料的銹蝕與防護 學生課堂狀態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知識點掌握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任務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練習成果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后作業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單元課時規劃課題 學習目標 主要知識 課時課題1食品中的有機物 1.認識常見食品中的有機物,如糖類、油脂、蛋白質等,了解其組成和性質。 2.掌握有機物的檢驗方法,能通過實驗區分不同的有機物。 3.學會從化學角度分析食品中有機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能合理選擇富含有益有機物的食品。 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 1課時課題2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1.了解元素分類與含量:知曉人體化學元素的分類,區分常量和微量元素,了解其大致含量。 2.明白元素生理功能:理解常見元素對健康的作用及缺乏或過量的影響。 3.學會合理飲食搭配:能根據元素知識判斷食物成分,做到合理膳食。 人體中的化學元素、元素在人體內的平衡、均衡膳食 1課時課題3遠離有毒物質 1.認識常見有毒物質:了解一氧化碳、甲醛、重金屬鹽等有毒物質的來源和性質。 2.掌握有毒物質使蛋白質變性等危害人體健康的原理,霉變食物中可能含有劇毒物質。 3.吸煙不僅會危害自身健康,也會使周圍的人受害;遠離毒品。 預防重金屬鹽中毒、不吃變質食物 、遠離煙草、拒絕毒品 1課時課時設計(課題1)課題 食品中的有機物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是魯教版下冊第10章第1節的內容,本部分教學內容圍繞食品中的有機物展開。首先介紹了常見有機物的種類,如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等。接著闡述它們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特點,讓學生理解其性質的內在原因。重點講解這些有機物由何元素構成、在人體中的消化、吸收和代謝過程,以及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通過實驗和實例,幫助學生區分不同有機物,并培養其從化學角度看待食品營養的思維,為合理膳食奠定基礎。2.教材分析 知識框架:本節內容從常見的食物入手,引出有機物的概念,介紹了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等食物中的有機物,包括它們的組成、性質、在人體內的變化以及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等 與前后知識的聯系:本單元的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基本概念、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常見的物質及其性質等基礎上展開的,是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同時,也為后續學習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遠離有毒物質等內容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化學與健康的關系。 編寫特點:教材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列舉大量常見的食物,引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有機物,體現了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教材還安排了多個實驗和探究活動,如淀粉的檢驗、蛋白質的性質實驗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理解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3.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在學習此內容前,已具備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但對于有機物的概念和性質可能較為模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品有一定的認知,但對于食品中有機物的具體類別和作用缺乏系統了解。學生對實驗探究有較高興趣,但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還有待提高。部分學生可能存在學習動力不足的情況,需要通過生動有趣的實例和實驗來激發其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索。4.核心素養 【化學觀念】:認識到化學物質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化學與生命息息相關”的觀念。理解食物中的有機物在人體中的轉化和利用過程,建立“物質轉化與守恒”的觀念。通過對食物中有機物的學習,認識到不同有機物具有不同的結構和性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 【科學思維】:通過對食物中有機物的分類、組成、性質和作用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探究淀粉檢驗、蛋白質性質等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 【科學探究與實踐】:經歷淀粉的檢驗、蛋白質性質等實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等。 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探究和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科學態度與責任】:體會化學對人類健康的重要貢獻,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科的積極情感和學習興趣。了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和健康意識,增強學生對自身健康和社會責任的認識。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糖類、油脂、蛋白質等常見有機物的組成、性質及在人體中的作用。熟悉各類有機物的檢驗方法。教學難點:理解有機物的化學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區分相似有機物的特點。綜合運用知識分析食品中有機物的含量和變化。6.評價量表知識點“實驗操作”的評價量表任務列表評價標準(總分50分)學生 自評生生 互評教師 評價任務一:引入新課①請簡述有機物的定義。(5分)②有機物有哪些?請舉幾例。(5分)任務二:糖類①淀粉遇碘變藍的原理是什么?(5分)②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危害有哪些?(5分)任務三:油脂①血脂高會有什么危害?(5分)②成年人每日需要攝多少油脂?(5分)任務四:蛋白質①請舉例生活中的蛋白質。(5分)②蛋白質燒焦有什么味道?(5分)任務五:維生素①維生素有什么作用?(5分)②缺乏維生素A有什么危害?(5分)7.學習活動設計任務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課標解讀】 2022 年新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食品中的有機物”時,能辨識常見的有機物,如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等。了解這些有機物在人體中的作用和食物來源。通過實驗探究或生活實例,認識有機物的組成和性質。能從化學視角分析食品營養成分,培養合理膳食的觀念。強調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與食品有機物相關的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和生活能力。【教師講解】 米飯、饅頭等食物如果不慎燒焦了,就會變成黑色的殘余物。這些黑色殘余物的主要成分是碳單 質,說明米飯、饅頭等食物中含有碳元素。食醋(主要成分為醋酸 CH3COOH)、酒精(主要成分為乙醇C2H5OH)等許多物質中也含有碳元素。通常人們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作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將除有機物以外的其他化合物統稱為無機化合物。 比如:CH4、C6H12O6等 有機物中除含有碳元素外,還可能含有氫、氧、氮、 氯、磷和硫等元素。 有機物種類繁多,在已經發現和創造的億萬種物質中,90% 以上是有機物。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CH4)。在人體所攝入的物質中,除空氣、水、無機鹽等以外,其余主要是糖類、油脂、蛋白質和維生素等有機物。比如:NaCl、KMnO4等 我們熟悉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鈣等少數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由于它們具有典型的無機物的性質,人們仍將它們歸入無機化合物來研究。 判斷有機物三要點: 1.化合物 2.含碳元素 3.排除以上3種物質 【觀察思考】認識食品成分 仔細閱讀課前收集的食品包裝袋上關于食品成分的說明,將獲得的有關信息填入下表中。 思考:你所收集的食品包裝說明中列出了哪些主要成分?其中哪些屬于有機物? 【觀看圖片】 有機物: 【小組討論】 食品成分: 思考: 主要成分有小麥粉、水、食用豬油、白砂糖、食用玫瑰花、糯米粉。小麥粉:主要成分是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多糖,屬于有機物。- 食用豬油:是動物油脂,主要成分是高級脂肪酸甘油酯,屬于有機物。 白砂糖:主要成分是蔗糖,蔗糖是一種二糖,屬于有機物。食用玫瑰花:含有多種有機成分,如糖類、蛋白質、維生素、花青素等,這些都是有機物。糯米粉:主要成分是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屬于有機物。 而水(H2O)是無機物,它不含碳元素(除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少數簡單含碳化合物外,一般含碳的化合物才是有機物)。 以大方向有機物導入新課,有效地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發學生對后續知識點的探索欲望。設計意圖:旨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發他們主動思考。通過巧妙設置問題,能夠創造認知沖突,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任務二:糖類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教師講解】 糖類是由 C、H、O 三種元素組成的有機物,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糖類物質主要有蔗糖、葡萄糖、果糖、淀粉和纖維素等。人體攝入的糖類物質主要是淀粉。糖類又稱為碳水化合物。 【活動探究】 分別取少許的面包片、米飯、土豆片置于培養皿或玻璃片上,向其中各滴加幾滴碘水,觀察現象。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播放視頻】 【實驗結論】 為淀粉與碘單質(I2)作用呈藍用含有碘單質的碘水(或碘酒)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師講解】 碘(I2)與淀粉溶液作用變藍色,該顯色反應靈敏度很高,常用于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上述實驗中的食物在與碘水作用時,都呈現出藍色,說明它們都含有淀粉[(C6H10O5)n]。淀粉分子是一種長鏈分子,相對分子質量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屬于高分子化合物。 食物中的淀粉在人體內不能被直接吸收,而是在淀粉酶和水的作用下,轉變成葡萄糖(C6H12O6)并溶解在血液中。血液中的葡萄糖經緩慢氧化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放出熱量,供肌體活動和維持體溫。糖類物質是人體的主要供能物質,人體所需熱量的60% ~ 70%來自糖類。每克糖完全氧化時, 可產生大約17kJ的熱量。 中國肥胖率逐年上升,減肥成為一部分年輕人頭疼的問題,而不吃主食成為新型“生酮減肥法”,是年輕人首選的減肥方式,那么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危害有哪些呢? 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會使蛋白質用于能量代謝,同時對脂肪代謝會不利,脂肪氧化不完全,會產生一定數量的酮體,酮體聚集引起血液酸度偏高,導致“酮癥”,表現為疲乏、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致昏迷。長期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會造成生長發育遲緩,體重輕,容易疲勞頭暈等。 如果谷類食物攝入不足還會造成B族維生素的缺之如果膳食纖維缺乏會引起胃腸道構造的損害和功能障礙使諸如潰瘍性結腸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動脈硬化及痛癥等疾病發病的危險。 【板書】糖類 糖類食物 【小組實驗】 分別取少許的面包片、米飯、土豆片置于培養皿或玻璃片上,向其中各滴加幾滴碘水,觀察現象。 【觀看視頻】 【實驗現象】 面包片、米飯、土豆片滴加碘水變藍。 學生在糖類知識點的學習中表現良好。能準確說出常見糖類的種類及化學式,理解其在人體中的作用。實驗操作中,能正確檢測糖類物質。但在復雜情境中運用糖類知識解決問題時,稍顯不足,還需加強綜合練習,鞏固所學。設計意圖:旨在讓學生了解糖類的分類、組成和性質。明白其作為人體重要供能物質的作用,培養學生從化學角度認識生活。引導學生關注飲食中的糖類攝入,形成健康飲食觀念,為后續學習營養均衡知識奠定基礎。任務三:油脂【教師講解】 油脂是一類重要的營養物質,其組成元素與糖類相同,只是它們的分子組成和結構不同。常見的 油脂有花生油、豆油、菜籽油、動物油和奶油等。常溫下,植物油脂呈液態,稱為油;動物油脂呈固態, 稱為脂肪。二者統稱為油脂。 油脂是人體重要的供能物質,每克油脂在人體內完全氧化時,可產生大約 38 kJ 的熱量,約是相同 質量的糖類所釋放熱量的兩倍。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每日需要攝入 50~60 g 油脂,它供給人體每日所 需能量的 15%~25%。人體內的脂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備用能源。如 果攝入的食物提供的能量不足,人體自身的脂肪就會被消耗,以補充人體需要的能量,此時人就會消 瘦。而當人體攝入過多的油脂,又缺乏適量運動時,多余的油脂積累會引發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 血脂是血液中含有的油脂和類似油脂樣的物質的總稱。血脂過高就會導致高脂血癥。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指出,長期高鹽、高油、高糖飲食易引起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問題,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如果長期血脂異常還會引起脂肪肝、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卒中、腎動脈硬化、腎性高血壓、胰腺炎、膽囊炎等多種疾病。 多識一點 二氧化碳“變”葡萄糖和脂肪酸 2022 年 4 月 28 日,著名的《自然·催化》雜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我國科研人員通過電催化與生物合成相結合的方式,成功地以二氧化碳(CO2)和水(H2O)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C6H12O6)和脂肪酸(油脂水解的產物之一),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糧食”提供了新路徑。 【板書】油脂 學生對油脂知識點的掌握總體較好。能清楚其分類和組成,理解油脂在人體中的作用。在實際應用方面,部分學生對于油脂的合理攝入及與健康的關系認識稍顯不足。仍需加強練習鞏固。設計意圖:是為讓學生認識油脂的組成與性質。了解其在飲食中的地位及對人體的影響。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油脂的合理運用,培養科學飲食觀念。通過學習,為后續營養知識的綜合運用打下基礎,促進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任務四:蛋白質【教師講解】 蛋白質功能:(1)構成人體細胞的基礎物質 (2)人體生長和修補破損組織所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3)提供人體能量。 注意:蛋白質的攝取量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量: 不足:人體會出現發育遲緩、體重減輕等癥狀; 過量:則加重消化道、肝臟和腎臟的負擔 。 蛋白質的來源: 動物的肌肉、血液、乳汁、毛、角、蹄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有些植物的根莖、種子和果實等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食物中的蛋白質進入人體后,在蛋白酶和水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可被人體吸收的另一類重要有機物——氨基酸。其中一部分氨基酸在體內重新組合成肌肉、皮膚、毛發、血液和激素等。多余的氨基酸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尿素和水等排出體外。 成年人每天需要攝入 60~90 g 蛋白質,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的青少年需要的會更多些。另外,如果人體缺乏糖類和油脂,蛋白質也是備用能量的來源。 【活動探究】蛋白質的性質與檢驗 取約1mL雞蛋清注入試管中,再加入約5mL蒸餾水,振蕩試管,使蛋清與水混合均勻,進行下列實驗。 1. 在酒精燈上加熱試管,觀察現象。 2.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凝結了的雞蛋清,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觀察現象。 3. 用坩堝鉗夾持少量蠶絲或毛發在酒精燈上點燃,聞一聞有什么氣味產生。 【實驗原理】 雞蛋清、蠶絲、毛發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實驗表明,蛋白質加熱時會凝聚,從而失去其生理活性。灼燒含蛋白質的物質時,會產生燒焦羽毛的特殊氣味。日常生活中,可用這種方法檢驗服裝面料是否為絲毛織品。 【板書】蛋白質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飲食中長期缺少蛋白質,身體就容易衰老器官功能失調,嚴重的蛋白質缺乏,使得血液中的蛋白質激素酶和抗體的數量不足,身體抵抗力下降,身體就容易患病。當然,蛋白質也不是越多越好,飲食中的蛋白質越多,超過身體的需要時,多余的氨基酸將被轉化為葡萄糖和脂肪,這些糖和脂肪有可能立即被轉化為能量,也有可能以脂肪的形式被儲存在體內,所以無論你是在減肥(尤其是再減肌肉)或是在增肌體內攝入的蛋白質一定要計算好才能使身體更健康! 【小組討論】 取約1mL雞蛋清注入試管中,再加入約5mL蒸餾水,振蕩試管,使蛋清與水混合均勻,進行下列實驗。 1. 在酒精燈上加熱試管,觀察現象。 2.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凝結了的雞蛋清,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觀察現象。 3. 用坩堝鉗夾持少量蠶絲或毛發在酒精燈上點燃,聞一聞有什么氣味產生。 【實驗現象】 1.加熱過程中,原本均勻混合的蛋清與水的混合液逐漸變渾濁,繼續加熱會出現凝固現象,形成白色的固體狀物質。 2.灼燒凝結的雞蛋清時,會聞到有燒焦羽毛的特殊氣味。 3.灼燒凝固的蛋白質和頭發時都有燒焦羽毛的氣味,灼燒棉紗線時無燒焦羽毛的氣味,有燒紙的氣味。 學生對蛋白質知識點的學習有一定成果。能知曉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存在于動物肌肉等多種食物中,也了解其由氨基酸構成。設計意圖:意在讓學生明白蛋白質的組成與結構。了解其在食品中的存在及對人體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從化學視角認識飲食營養,引導其關注蛋白質攝入與健康的關系,為構建合理膳食觀念奠定基礎。任務五:維生素【教師講解】 維生素是一類組成和結構都較為復雜的有機物,其主要作用是調節肌體內進行的各種化學反應,以保持健康。正常情況下,人體只需非常少量的維生素,可以從含有維生素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獲得。維生素分為許多種,每種都有獨特的功能。例如: 維生素 A 有助于保護視力,缺乏維生素 A,會引起夜盲癥。 維生素 C(也稱抗壞血酸)對人體皮膚和牙齦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缺乏維生素 C,會引起壞血病。 維生素 D 有助于骨骼和牙齒的生長發育。 人體每天除了需要攝取各種營養素以外,還需要從蔬菜、水果中攝入一定量的纖維素。膳食中的纖維素具有促進腸蠕動、幫助消化的功能。 多識一點 美食中的化學反應——美拉德反應 飲食中的各種風味都源自調味料和烹飪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其中,燒烤食物的香味就來源于“美拉德反應”。 1912 年,法國化學家美拉德(L. C. Maillard,1878—1936)發現,甘氨酸與葡萄糖混合加熱時會形成褐色的物質,并產生擬黑素以及上千種不同氣味的分子,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以紅燒肉為例,炒糖色時加入的糖,在高溫條件下分解為葡萄糖和果糖,它們與肉中的蛋白質和醬油中的氨基酸產生美拉德反應,最后收汁時,焦黃色澤便越發誘人,滿室盈香。 長話短說 糖類、油脂、蛋白質等有機物是食物中的主要營養物質,它們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和物質基礎。維生素是能調節人體中的消化、吸收等各種化學反應的一系列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 【板書】維生素 【小組實驗】 學生對維生素知識點的掌握基本達標。能說出常見維生素的種類,如維生素 A、C 等。了解其在人體中的作用,但對于不同維生素的具體功能及缺乏癥記憶不夠準確。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維生素知識進行飲食規劃的能力有待提高。設計意圖:旨在讓學生了解維生素的種類與特性。認識其在人體代謝中的關鍵作用,明白缺乏維生素會導致的疾病。引導學生注重飲食均衡,攝入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培養健康飲食觀念,為提升生活質量奠定化學知識基礎。8.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