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期末試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C D C C B B B D B D B D13.(1)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美麗鄉村;堅持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科技激活興農引擎,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1 點 1 分,3 點滿分)(2)選擇小宇觀點: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選擇小琪觀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是推動人類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有利于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更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等。(1點 1分,3 點滿分)14. (1)排序:③①②④(1分)黨中央推進體現了黨的領導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證;立法過程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體現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1 點 1 分,3點 3分)(2)①有利于普及國防知識,增強青少年國防觀念;②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③有利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國防教育提供法律保障。(1 點 1 分,2點滿分)15. (1)我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著眼于時代發展趨勢,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全球治理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不懈努力。(1 點 1分,3點滿分)(2)對我國:有利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對世界:有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與世界各國分享中國市場機遇;有利于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各國共同發展。(1點 1分,3 點滿分)16. (1)富強(1 分);美麗(1 分)。(2)國家角度: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塑料垃圾處理的監管和規范;加大對塑料回收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創新,提升塑料回收工藝水平;加強宣傳教育,推動塑料垃圾分類的普及和公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出臺相關政策,對積極開展塑料回收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扶持和獎勵。企業角度: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塑料回收效率和質量;加強研發,探索更高效、環保的塑料回收利用方式。個人角度:增強環保意識,自覺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宣傳塑料垃圾危害和回收的重要性;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等。(每角度 1 分,共 3 分)(3)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1 分)新時代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等。(1 點 1 分,2點 2分)2024-2025 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期末學業水平測試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題 2 分,共 40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C D C D C A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D D C A C C B C B二、非選擇題(21 題 8分,22 題 7 分,23 題 7分,24 題 8 分,共 30 分)21、(本題 8 分)(1)核心思想:人文主義。(2 分)影響: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1分)(2)成就: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微積分等。(任答 2點,2 分)關系:牛頓的思想為啟蒙運動奠定了自然科學基礎。(1分)(3)作用:啟蒙思想啟迪人們為爭取人的權利和尊嚴而斗爭。(1 分)說明:在啟蒙思想的指導下,美國獨立戰爭爆發,贏得民族獨立;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理論基礎(任答 1 點,1 分)22、(本題 7 分)(1) 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或俄國 1861 年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1 分)日本明治維新(1分)趨勢: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或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擴大) (1分)(2)主要特點:允許局部地恢復資本主義。(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直接聯系起來)(1分) 意義:緩解了經濟危機,促進國民經濟(或工農業)的恢復發展。 (1 分)(3)新:國家干預經濟(或 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1 分)啟示: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不斷創新;符合本國國情;與時俱進等。(言之有理 1 分)23、(本題 7 分)(1)主要方式:冷戰。(1分)格局:兩極格局。(1 分)(2)特點:既合作又對抗。(1 分)理解: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世界總體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2 分)(3)含義:從兩極格局向多極化趨勢發展。(或在兩極格局的背景下出現了多極化的趨勢。)(1 分)因素:大國綜合實力對比(或大國經濟實力對比)。(1分)24、(本題 8 分)(1)主要手段:奉行自由貿易政策。(1 分)政治前提: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或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1分)(2)主導者:美國。(1 分)主要特點:世界性經濟機構逐步建立;跨國性公司不斷產生,影響日益擴大。(2 分)(3)問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掠奪;貧富差距的加大。(2 分)應對: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技創新,走科教興國之路;加強合作交流,謀求互利共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貿易和金融規則的建立(言之有理 1 分)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期末學業水平測試歷史·道德與法治答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歷史部分和道德與法治部分,共10頁,滿分120分(歷史70分,道德與法治5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2.答案全部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答題使用0.5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對應題號的答題區域書寫答案。注意不要答錯位置,也不要超界。歷史部分一、單項選澤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滑在答題卡上填涂你認為正確的選項。1.下圖是古代四大文明分布示意圖,C處所在地區代表性的文化是A.象形文字、太陽歷B.楔形文字、《漢漠拉比法典》C.種姓制度、佛教D.甲骨文、青銅器2.“中世紀西歐城市向封建領主納稅,封建主放棄對城市的統治權和司法權…城市管理人員由市民選舉產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紀西歐的城市A.獲得了一定的自治權利B.資本主義開始萌芽C.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權力D.完全擺脫了封建統治3.歐洲中世紀文學中的花園大多以《圣經》中的伊甸園為藍本,四季如春的,萬物開而不敗。16世紀英格蘭文學中的花園則轉變為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天地,這給身處花園中的人放松與滿足。這種變化的原因在于A.封建制度的沒落B.古典文化的復興C.人文主義的興起D.理性之光的照耀4.下表為1700-1860年美國人口種族構成變化情況(單位:萬人),導致美洲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時間(年)土著人口白種人口黑種人口合計170075.022.32.7100.0186016.02724.0400.03140.0A.殖民者對美洲人的殘酷殺戮B.傳染病在美洲的廣泛傳播C.歐洲人從事罪惡的三角貿易D.歐洲人對美洲的殖民擴張九年級歷史·道德與法治第1頁共10頁5,有學者指出,現代英國的建立,起主導作用的是經濟因素,即英國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需要一個主權從國王或君主手中轉移到一個民選機構手中的現代國家。作者意在說明英國A.資產階級革命的復雜性B.殖民擴張的必要性C.君主立憲政體的合理性D.工業革命的必然性6.對下面年代尺解讀最全面、最準確的是1689178717891804IIILIL IIIIIIIIIIIIIIIIIIIIIIIlIllIlA歐洲資產階級革命B.拿破侖對外戰爭C.殖民擴張與反殖民斗爭D.西方國家民主化進程7.如果沒有能源革命或動力革命,英國就不會成為歐洲社會經濟“發展的引擎”。下列哪個歷史人物在“把一個以木柴和水利為基礎的英國,變成了以煤炭和鐵為基礎的英國”中作出重要貢獻A.克倫威爾B.牛頓C.瓦特D.達爾文8.第一國際時期,只有一個社會主義政黨,有黨員1萬多名。從第二國際建立到一戰爆發前,參加第二國際的社會主義政黨有30多個,黨員36萬余名,遍布歐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上述變化表明A.國際工人運動范圍與規模擴大B.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完全確立C.一戰推動了工人運動快速發展D.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飛躍9.19世紀初,拉美國家贏得了民族獨立,由從前專制王權殖民統治下的一個個轄區,創建了一系列民族國家,成為了現代化的發展實體。下列領導拉美獲得民族獨立的人物是A.圣馬丁、玻利瓦爾B.章西女王、甘地C.扎格魯爾、納賽爾D.卡德納斯、卡斯特羅10.斯文·貝克特的《棉花帝國部資本主義全球史》寫到“美國南方棉花種植獨特的經濟體與北方工業化和剛剛出現的自由勞動相沖突,給這個新生國家帶來危機·直到奴隸種植在南部倒塌。”哪部文件使“奴隸種植在南部倒塌”A.《民法典》B.《1787年憲法》C.《宅地法》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1,明治以前,受朱子學影響,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時期,日本思想界贊揚王安石輔佐神宗,其取市易、青苗、均輸等干涉主義手段,使國家握有利權,興實利與人民,與當時泰西經濟觀念相同。這一變化反映了A.史學研究應不斷調整研究方向B.新史料的挖掘推動歷史進步C.歷史解釋深受時代背景的影響D.政府加強對學術研究的指導12.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評價19世紀某一事件時說:“它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團的敵視,同時又對生存斗爭的強調極妙地與時代傾向相吻合。”關于這一事件評價正確的是A.使人類進入網絡時代B.有力地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C,極大地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D.沉重的打擊了宗教“神創論”學說九年級歷史·道德與法治第2頁共1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pdf 政史 歷史 道德與法治.pdf 道德與法治期末試卷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