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父母多愛我》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的第一課,旨在讓學生在低年段感受父母愛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去發現愛、感受愛、理解愛、辨析愛,從而形成積極地、相互理解和相互關愛的親子關系。本課有兩個板塊組成,第一板塊的話題是“父母默默的愛”,父母無私地愛著子女,但他們會有一些做法讓子女不能理解,由此引出第二個板塊的話題《多一些理解》。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知道父母愛他們,但是他們容易忽視日常生活中父母給予的愛,這需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去發現隱藏的愛。父母對子女的愛的形式是多樣的,有些愛的表達,三年級學生較難理解,這也需要老師的適當引導學生去理解愛,感受愛。教材整合本課內容比較簡單,書上只有3頁,而且本課學生肯定也是學過的,因此,我做了一些內容的補充和挖掘,舍去了“游子吟”這個內容,增加了讓學生講名字背后的故事發現愛,講生活中父母關愛自己的感人故事來體會愛,對《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為了引導學生體會媽媽藏在心里的愛,深挖了愛的傳承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教學目標1.在日常生活小事的細節中,了解父母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許多的心血,發現和體會父母默默的愛。2.通過回憶父母關愛孩子的感人故事,學生切身理解、感受父母對自己深深的愛,并以恰當的方式孝敬回報父母。教學重點在日常生活小事的細節中,發現和體會父母默默的愛。教學難點感受父母對自己深深的愛,并以恰當的方式孝敬回報父母。教法情境教學法,談話法引,導發現法。學法自主探究法,活動體驗法,小組合作法。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調查了解長輩為自己取名字的故事。教學過程一、激情導入1.最近,網上有一張圖片感動無數人,一起來看??赐昴阌惺裁锤惺埽?br/>2.師小結:我們每個同學從牙牙學語到成長為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都浸透著爸爸媽媽對我們無私的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共同感受、回味父母的愛。板書課題:《父母多愛我》。(設計意圖:用網上一則新聞導入,吸引學生眼球,激發興趣,教會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的同時,又為后面的感悟父母的愛做了情感鋪墊。)二、活動體驗活動一:名字里發現愛1.講述小兔貝貝名字里的故事。2你的名字是誰取的?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名字里的故事。3.師:聽了這么多名字里的故事,你有什么發現?4.師小結:爸爸媽媽用心地為你們取名字,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寄托著爸爸媽媽的期望與祝福,包涵著父母的愛。板:期望與祝福(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名字說起,學生既感興趣,人人都有話可說,又從名字中發現了父母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期盼與祝福。)活動二:生活中感受愛1.小兔貝貝種下一顆幸福樹,他把父母的愛記錄了下來,抽生讀樹葉上的文字。2.你的父母為你做了哪些事情呢 我們也來種一棵幸福樹,拿出愛心記錄單填寫。3.抽生交流并把記錄單貼在大樹上。你們發現哪些事情父母都會重復做?(做飯、倒水、輔導作業)父母為我們做了這么多事情,你有什么感受 過渡:父母為我們做得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里面都藏著對我們的呵護與關愛。板:呵護與關愛(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父母為自己做的一些事,寫在愛心卡上并貼上幸福樹,通過抓“每天,每次”,引導學生從那些父母重復做的小事中感受父母的愛是默默的,是無處不在的呵護與關愛。)活動三:講故事體會愛讀67頁閱讀角《媽媽愛吃魚頭》邊讀邊思考:媽媽和外婆真的愛吃魚頭嗎?他們為什么這么做?預設:媽媽和外婆都把有營養的,肉多的留給我,媽媽的愛藏在哪里 藏在心里。深挖追問:媽媽是小時候就喜歡吃魚頭嗎?文章最后“怎么媽媽的媽媽也喜歡吃魚頭?”“媽媽的媽媽”指誰?為什么要這樣說?引導理解①媽媽小時候也是父母的寶貝,當媽媽以后為愛付出,為愛做出的犧牲。②指外婆,外婆吃魚頭是愛媽媽,媽媽吃魚頭是愛我,體現了一代一代愛的傳承。③媽媽把魚肚子上的肉夾給外婆是尊老,外婆又把肉夾給我是愛幼,這餐桌上看似普通的動作里蘊含了愛的傳承和中華民族的美德??!父母關愛你的感人故事也一定不少,講給大家聽聽吧?學生四人小組交流。抽生上臺講。相機板書:擔心與著急5.奶媽的愛是什么感覺的 (溫柔)6.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愛,來讀一首小詩《媽媽的愛》,男女配樂朗讀。7在你的眼中,爸爸的愛又像什么?來感受一組畫面。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被父愛溫暖著,感動著,父親也許不善言語,但他總是默默地為我們遮風擋雨,愛我們,把最好的給我們。此時此刻,你想對爸爸說什么?(設計意圖:學生讀感人故事《媽媽愛吃魚頭》,通過交流領悟媽媽的愛是無私的,通過教師的深挖追問,引導學生體會故事背后承載的意義是愛的傳承和尊老愛幼的美德 ,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教師引導學生講述父母關愛自己的感人小故事,在交流中適時追問:“哪里最讓你感動?為什么?” 當學生在用真情傾訴他們豐富感受時,其實是在進行一種反思,通過反思觸動心靈,從而獲得感動。活動中讀《媽媽的愛》這首小詩以及后面的《默默地父愛》動畫欣賞,都是情感的渲染和升華。)活動四:用行動回報愛做為爸爸媽媽的孩子.那你們想為他們做什么呢?同桌討論交流。抽生說,預設:為爸爸媽媽捶捶背,送禮物、、、、、、、小結:父母愛我們,我們愛父母,才是一個幸福溫暖的家。(設計意圖:此環節是一個愛的拓展延伸,教會孩子在享受父母愛的同時,懂得感恩、愛父母,從而形成積極的、相互關愛的親子關系,為幸福加分。)三、課堂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父母的愛藏在哪里?我們的健康成長滲透著父母無私的愛,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愛母愛同樣重要,父母愛我們,我們愛父母,家庭更幸福。(沒有課堂小結的課是不完整的,通過談收獲,引導學生對整節課進行回顧總結,達到鞏固的目的。)實踐活動:為父母做一件事,并堅持下來。(設計意圖:看似簡單,重在堅持,告訴孩子一定要堅持下去,把愛父母付諸行動,做到了課外的有效延伸,體現了課程的開放性特點。)五、板書(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父母多愛我期望與祝福呵護與關愛擔心與著急(設計意圖:板書是課的凝練,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直觀體現出父母的愛。)六、課后反思(一)設計思路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取舍。本課內容比較簡單,書上內容只有3頁,因此,我做了一些內容的補充和挖掘,舍去了“游子吟”這個內容,增加了讓學生“講名字背后的故事發現愛”,“講生活中父母關愛自己的感人故事來體會愛”兩個活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側重引導學生回想生活細節,感受父母的愛。對《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我之前感覺有些老套,本來是想換掉的,但找了好多都不合適,回過頭來覺得教材中的素材還是最經典的,為了引導學生體會媽媽藏在心里的愛,在教學中,我深挖了愛的傳承和尊老愛幼這一傳統美德。(二)本課亮點1.緊扣學科內涵,教學目標落實到位。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的民族,尊老愛幼、孝親敬長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時教學緊扣《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第1條“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的要求,遵循品德的發展是知、情、意、行的整體發展的學科規律,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名字里發現愛”、“生活中感受愛”、“講故事體會愛”、“用行動回報愛”四個活動,并將目標細化為具體的任務落實到各環節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層層遞進的活動促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對父母的愛也進一步得到強化,并化作自覺自愿的行動,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2.把握學生特點,因學定教潤物無聲三年級學生知道父母愛他們,但容易忽視父母日常生活細節中付出的愛,而對這種默默的、無私的愛的體悟和發現,靠單純的說教是無法收到良好效果的。在課堂教學中,孩子們在老師充分的尊重和鼓勵下,自愿、自主去發現愛、感受愛、理解愛、辨析愛,自然地實現情感的升華,自覺地完成德育實踐。在說感人的故事環節,我特別考慮到學生可能抓不住“感人”這一關鍵,首先組織了小組內的交流,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感人”事件的提煉,同時也為每位學生創造了充分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充分的關注和尊重。從眾多的細節中,我們看到全體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實現道德和情感的吐穗拔節,看到一個認知與生命共同成長的充滿感染力的課堂。3.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學生認知體驗。本課的教學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引導學生多感官參與,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比如:一開課,“最帥老爸背影”就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沖擊;“名字里的故事”又喚起孩子們記憶深處的美好回憶;“親情樹”上掛滿的不僅有對父母愛的感悟,也是孩子們真情的吐露,有孩子們動手操作和創作的體驗;“媽媽愛吃魚頭”寄托著母愛的傳承和溫暖;“父愛如山”的背影更是令人動容;一首“母愛”的贊美詩,讓孩子們濃濃的感恩之情化為深情并茂的朗誦,想為父母“做點什么”的心理需求成為完成課后實踐任務的強大動力。循序漸進的活動讓學生在聽、說、寫、悟、讀、做的過程中自然地實現了知、情、意、行的整體發展。4.靈活選用資源,有效提升教學效果。資源的合理靈活選用也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我精心組織了豐富多樣、感人至深的素材,作為學習材料,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除了精心選用課文中的素材,引入環節的新聞播報,名字里的故事,結束部分的沙畫,都有效地催化和升華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得表達情感、表達愛成為孩子強烈的道德和情感需求。5.重點品讀感悟,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本課活動內容豐富,每一活動目標明確又重點突出。在品讀《媽媽最愛吃魚頭》的過程中,我抓住“媽媽的媽媽也愛吃魚頭”這一細節,引導學生深入品讀感悟,將母親對“我”的“單一性的母愛”升華到家庭中母愛的傳承,拓展到“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母愛的普遍性,也深入到“媽媽不是生來就愛吃魚頭”——母愛不是理所應當的,使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在探討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也得到有效培養。總之本節課的教學,突出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課堂教學效果良好。三、不足1.在教學語言方面還需再進一步積累和錘煉。教師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評價語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準確的過渡語會讓各教學環節過渡更為自然,情感升華也更為順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