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秋季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九年級道德與法治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8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36 分)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號答D C A B D A D C B D A B D C A B D A案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小題,共 39 分)19.(8分)(1)①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②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③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回答法治的意義,答出其中兩點即可,每點 2 分,共 4 分。回答到“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可給一個觀點分 2 分。本問賦分不超過 4 分)(2)①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②弘揚法治精神,③強化規則意識,④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任意兩點,每點 2 分,共 4 分。其他答案,符合題意即可)20.(9分)(1)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一方面 1分,共 2分)(2)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4分)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3 分)21.(10分)(1)“中國奇跡”表明我國堅持走的文明發展道路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每點 1 分,共 3 分)(2)①“天空藍”“生態綠”說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②優化產業結構,走具有特色的產業優、生態美的綠色發展之路,說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③大力推進風電、光伏、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多元化低碳項目建設,逐步建立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說明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④建立“環境區域負責制”和“環境監管員制”,說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要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但必須對應材作答,每點賦分中,材料占 0.5 分,理由占 2 分。本問共 5 分。不結合材料的最高不得超過4分)(3)示例:①樹立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養成物盡其用、減少廢棄物的文明習慣。②拒絕購買過度包裝產品。③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產品。④節約糧食,減少浪費。⑤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培養垃圾分類好習慣。(答出一點建議,2分。開放性試題,符合題意,表述完整即可)22.(12分)(1)主要原因: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②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③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④我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⑤發揚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任意兩點,每點 2 分,共 4 分。圍繞發展生產力、創新的角度作答,符合題意,表述完整即可)(2)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宗旨:為人民服務。(2分。回答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亦可)堅持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2分)(3)新型國際關系: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2分)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2分)2024年秋季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7.時政興趣學習小組的小故在進行探究式學習時,展示了她收集的2025年市政府重點完成的10件民生實事,右圖展示的是其中4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件實事。這說明該市☆在各縣(區)實施36個農村供水設范項目改逢。A.建設法治社會,培育法治意識☆實選全市城鄉居家健康養老義診服務全覆蓋。B.完善政治制度,保障自由平等☆為市區中小學校更新高度可調節的課來椅2,4萬套。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同堂分卷,閉卷考試。兩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本武卷為C.全面深化改革,提高開放水平道德與法治部分,滿分75分。☆改造270個以上城鎮老1舊小區。D。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指數注意事項:8.2024年某市充分發揮“法律明白人”的作用,“法律明白人”參與政策法規宣講13.6萬余人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的對應位置。次,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4.9萬余起。該市的這一做法2,考生作答時,請在答題卡上作答(答題注意事項見答題卡),在本試基上作答無改」①能確保實現良法之治②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③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8小題,每小題2分,共36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④有力打擊了違法犯罪分子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術選均不得分。)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1.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9.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設計制作的水的江蘇“美的人文”旅游地圖,標注并專題介紹全省革命紀念放”,釋放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的強烈信號。全面深化改革的依據是館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優化升級紅色遺產的傳播生態鏈。江蘇省這樣做的目的是①改革開放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②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①挖掘紅色資源,提供物質保障②增強愛因意識,培養戰斗英雄③牢記先烈功績,弘揚民族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③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④我精神④傳承革命文化,凝聚價值追求國過去4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近年來,在某市自然保護區濱海濕地,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這里越冬棲居,成為該市碧海藍2.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65個天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一亮麗風景線得益于該市作用。依據經濟實力和GDP進行評估,2024年縣域經濟百A,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心工作B.已建成完善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強縣的分布情況如右圖示。這說明20個C.踐行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理念D。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A.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1個1個11,自2025年1月1日起,國家正式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B.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部繩區中部地區西部繩區東地區法定退休年齡調整至63周歲,將女職工法定退休年齡調整至55周歲或58周歲。這表明我國C,需要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縣域經濟百強縣在全園分市情祝A.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剛所采取的措施D.城鄉發展不平衡矛盾亟待解決B。為解決大量的人口流動采取積極的措施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2025年我們繼續逐夢前行,以高質C,深化堅持計劃生有基本國策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需要D.把發展好教育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途徑A。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12.“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化旅游品牌活動自開展以來,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游客與八B。擴大開放,建立國際新秩序,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桂人民共度佳節,深入了解廣西特色民族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廣西的獨特魅力和無限活C。加快民生建設,共享發展成果,不斷滿足公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力。活動的開展有助于D。增加資源利用,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②廣西統一各民族的語言③消除各民族的差異①推進中國4.中國政府網等媒體開展“2025我向總理說句話”建言征集活動,聽取民眾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式現代化廣西新篇章和建議,將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建言轉送《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這樣的做法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A。表明我們國家一切權力屬于公民B,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C.是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D,擴大了我國公民民主政治權利范臣13.習近平主棉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招待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5.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紛紛采取了改務公開、開門立法、價格聽證、重大問題集體決策、社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歷史的車輪誰都無法阻擋!下列措施有助于實現祖國統一的有會公示、問責制度等新做法。其中,政務信息公開制度深受廣大群眾歡迎,這主要是因為A。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執政水平B.政府決策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①自覺行使維護國家統一的權利②兩岸同胞多走動、多交流、多溝通,增進理解、信任③最C,能化解各種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佳方式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④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作斗爭D.透明的政府便于人民群眾監督6.某社區創新“理事”的制度,暢通民意訴求通道,讓人民不斷獲得更大的民主參與機會和當家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主的真實感、成就感、幸福感。該社區的這種做法14.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平安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幸福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②拓寬了民主渠道,擴大了公民權利③是全過的中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提升…這種自豪感體現了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④有利于發展基層民主,提升人民獲得感①對國家有認同②對文化有底氣③對發展有信心④對世界有貢獻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試卷第1頁(共4頁)九年短道德與法治試卷第2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秋季學期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期末學業質量監測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pdf 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