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紅樓夢》學習任務群設計4欣賞小說人物創作的詩詞【任務目標】《紅樓夢》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個性特征的詩詞曲賦。如黛玉、寶釵、寶玉等人寫的一組“白海棠詩”,就顯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小組合作,選擇小說中某位人物,細讀品味其詩詞,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并撰寫短評。還可以組織班級“《紅樓夢》詩詞朗誦鑒賞會”。【品味“白海棠組詩”背后,眾人不同的詩風與性格】(一)薛寶釵詩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姻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詩詞鑒賞】寶釵是封建階級典型的大家閨秀,幾乎到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地步。雖然小時也偷讀過《西廂記》一類的書,但在人前絕不流露;聽到黛玉行酒令時說出《西廂記》中的詞語,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誡;大觀園出了“繡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親有病搬出大觀園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現。她平日不愛花兒粉兒的,穿的也是半新不舊的衣服,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腳”。“淡極始知花更艷”,表明她對自己內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滿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說她“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證。詩社社長李紈以為“要推寶釵這詩有身份”,這身份就是封建社會“淑女”的身份。寶釵既受了封建禮教深深的毒害,又用這種禮教去約束別人,并且自以為是在幫助人。她的悲劇就在于害己害人都不自覺。從本質上說,她不是惡人,更不是陰謀家,她的未來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二)林黛玉詩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抉,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詩詞鑒賞】黛玉作詩與別人不同,別人都交卷了,黛玉還沒作。李紈催她,她提筆一揮而就,擲給李紈等人,這就說明,黛玉才思敏捷,無人可及。而從內容上看,和寶釵“珍重芳姿晝掩門”相反,黛玉是“半卷湘簾半掩門”,任性任情,并不特別珍視貴族小姐的身份。“碾冰為土玉為盆”,表明她玉潔冰清,目下無塵。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潔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絳珠仙子”嗎 在清冷的月窟里縫白色的縞衣,多么頹喪;在秋天的深閨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憐。滿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傾訴,只好在西風落葉的季節,凄凄涼涼地送走一個又一個寂寞的黃昏。詩社眾人看了黛玉的詩,“都道是這首為上”,李紈卻說:“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寶釵)稿。”李紈的評價未必公允,但她的評論確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詩的特點。所謂“風流別致”,就是構思新巧,瀟灑通脫,所謂“含蓄渾厚”,就是溫柔敦厚,哀而不傷。李紈從“大家閨秀”的標準來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穩的寶釵的詩評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寶玉理解了她的詩的內蘊,要求重新評價薛、林詩的高下,被李紈頂了回去。(三)白海棠和韻二首史湘云其一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欲離魂。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卻喜詩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其二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墻角也宜盆。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玉燭滴干風里淚,晶簾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訴,無那虛廊月色昏。【詩詞鑒賞】史湘云的第一首詩,一出手就不同凡響。她并不贊美海棠有多好。而是借神仙種突出海棠的非凡。神仙種自然是人間第一。好到什么程度?像藍田的美玉,你說好不好?然后借霜娥、倩女突出海棠的神性。“秋陰”“雨漬”“何方雪”“隔夜痕”更借自然之景反襯海棠之美。而最能體現湘云性格的是最后一句:卻喜詩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因為海棠的優秀品質,讓當世之人稱頌不絕,些許的寂寞也不那么煎熬,反而振作起來對生活充滿期待。這是史湘云將自己比作白海棠。她感激這么些好姐妹與她精神共鳴。雖無父無母在家不自由,受欺負,也能甘之如飴地享受精神世界。全詩透著一股自傲、滿足和感恩。這首詩讀下來,就是一個詞:灑脫!活出了自我。第二首,史湘云以己喻人,反而有點調侃釵黛的意思。“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墻角也宜盆。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是說薛寶釵隨時就分,豁達大度。可惜冰清玉潔沒人匹配,最終落得一生孤獨。“玉燭滴干風里淚,晶簾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訴,無奈虛廊夜色昏。”是說林黛玉糾結于寶黛姻緣無法自拔的苦悶與彷徨。史湘云說釵黛,反而襯托出她此時看淡姻緣宿命的灑脫。第二首海棠詩,史湘云基本將寶黛釵三人的悲劇結局作了一番“灰暗”的總結。借以反襯她自己“樂中悲”命運的悲情注腳。史湘云的兩首海棠詩。第一首是抒發性情,第二首是刻畫女兒命運,都容易讓人共鳴。(四)詠白海棠賈探春斜陽寒草帶重門,苔翠盈鋪雨后盆。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銷魂。芳心—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謂縞仙能羽化,多情伴我詠黃昏。【詩詞鑒賞】這首詩節奏明快,氣韻生動,感情較為直白。首聯交待了季節、場景;頷聯寫海棠之白;頸聯寫海棠之柔;尾聯寫海棠與詩人融為一體。賈探春以白海棠自喻,既描繪了白海棠的仙姿,又抒寫出自己的超凡脫俗的風范,同時也表達出對于無力扭轉家族和個人命運的無奈。全詩節奏明快,氣韻生動,感情較為直白,充斥著蕭瑟之感。【精練鞏固】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詠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①仙人②縫縞袂③,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詠白海棠薛寶釵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注釋】①月窟:月中仙境,月宮。②仙人:嫦娥。③縞袂:白絹做的衣服。1.下列對林黛玉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交待了海棠花生長的環境。“碾冰為土玉為盆”從側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潔,想象別致。B.頷聯寫白海棠白凈如梨蕊,且具有梅的精魂與風韻。“偷來”“借得”的說法,更增添了詩句的巧致。C.頸聯以月宮仙女縫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白海棠顏色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繪了白海棠的形態。D.尾聯寫看花人,“嬌羞默默”“倦倚西風”,與首句的“半卷湘簾半掩門”相呼應,照應開頭,結束全篇,結構完整。2.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上兩詩的頷聯都著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繪形繪神各有不同,林詩別致,薛詩渾厚。B.林詩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之“白”,較之薛詩的“洗出”,更突出“白”的鮮艷潔凈。C.林詩海棠“偷來”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她寄人籬下的情形和畏縮膽怯的性格。D.林詩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薛詩則以冰雪喻白海棠冰清玉潔之魂。3.這兩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以花寫人,托物言志。請分別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兩人借花寫出了自己怎樣的性格特點 【答案】1.C 2.C 3.相同點:高潔。黛玉: 碾冰為土玉為盆,以冰為土,玉石為盆,可見其高潔。寶釵:冰雪招來露砌魂,以冰雪為魂。可見其高潔。不同點:①寶釵穩重,黛玉靈巧,寶釵“晝掩門”,黛玉“半掩門”。②寶釵淡雅、寧靜,黛玉哀愁、深情(多愁善感),寶釵“淡極”“玉無痕”,黛玉“拭啼痕”“嬌羞默默”。【知識點】詠物言志【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而且形象地描繪了白海棠的形態”錯誤。“月窟仙人縫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是說深閨中幽怨的女兒將嫦娥所縫制的白色絹袖揩拭眼淚。這“秋閨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時黛玉正居父喪,身穿白色孝服,詩人將寫實與幻想糅合,寫出白海棠的寂寞、幽怨、悲愁,這是描繪了白海棠的“質地”。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寫出她寄人籬下的情形和畏縮膽怯的性格”錯誤。“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象新穎,靈巧別致,意趣盎然,突出白海棠的潔靜嬌羞,柔美可人。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相同點:薛詩“冰雪招來露砌魂”以及林詩“碾冰為土玉為盆”都突出了白海棠高潔的特點,同時也是二人自況。不同點:薛詩首聯“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描繪出詩人端凝莊重的性格。首句一語雙關,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晝掩門,既寫詩人珍惜白海棠,又寫詩人珍重自我,刻畫出封建時代貴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詩人用“手甕”盛水親自澆灌白海棠,亦是愛惜花兒,珍重自我的一種表現。頷聯“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使用倒裝,即“秋階洗出胭脂影,露砌招來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 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現出本色,這正是寶釵性愛雅淡,不愛艷裝的自我寫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潔白,亦是寶釵自寫身份。頸聯“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進一步描寫白海棠的色彩、豐韻之美。上句承“胭脂”句發揮,謂白海棠一洗顏色,淡極更艷,頗合藝術辯證法,實寫自我身份:安分隨時,藏愚守拙,而更顯淑女之端莊凝重。下句承“冰雪”句開掘,謂白海棠清潔自勵,寧靜自安,豈如多愁之玉,留下癲痕。“愁多”句應是以寶黛之多愁善感反襯自己的寧靜嫻雅。尾聯“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實指自然,全聯的意思是說:白海棠愿以其清潔之身回報自然,她亭亭玉立,默然不語,迎來了又一個黃昏。這實際上是寶釵的內心獨白和自我寫照。“不語”一詞可見寶釵的穩重,“憑清潔”之語更可見她自譽自信的心理狀態。此詩有意以白海棠關合自己,以花寫人,反映出薛寶釵以穩重、端莊、淡雅、寧靜、清潔自詡的內心世界。林黛玉的《詠白海棠》特點是以人寫花,新穎別致。詩中的種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擬花之“秋閨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寫照。詩中所表現出來的瀟灑、機靈、高潔、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首聯“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寫湘簾半卷,門亦半開,種花人已呼之欲出,但與“珍重芳姿晝掩門”之人風韻卻截然不同:一瀟灑活潑,一穩重矜持,恰成明顯對比。次句寫種花之人“碾冰為土”以“玉為盆”,則種花人之高潔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頷聯“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正面描寫白海棠,特寫其得梨蕊、梅花之長的風度精神。頸聯“月窟仙人縫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為流水對,將白海棠花比作“秋閨怨女”用以“拭啼痕”的“搞袂”,而此“搞袂”又系“月窟仙人”所縫制,可見詩人想象力之豐富。全聯的意思是說: 深閨中幽怨的女兒將嫦娥所縫制的白色絹袖揩拭眼淚。這“秋閨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時黛玉正居父喪,身穿白色孝服,詩人將寫實與幻想糅合,畫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尾聯“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繼續以人寫花,她倦倚昏夜西風之中,嬌羞默默,無處訴說自己的一片深情。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唐多令林黛玉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①。一團團、逐對成逑②。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臨江仙薛寶釵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注】①燕子樓,在今徐州市,唐朝張建封為其愛妾關盼盼所建。張死后,關盼盼獨居此樓十多年。②逐對成速:形容柳絮與柳絮碰到時,粘在一起。“逑”即“球”。4.下面對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林詞“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透露出青春終將逝去的哀怨,完全契合黛玉的形象,與她曾自稱“草木之人”巧妙照應。B.薛詞“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將蘇軾詞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翻出新意,把蘇詞中表達的情感作以逆轉。C.薛詞“蜂圍蝶陣亂紛紛”一句,以蜂蝶紛飛之狀,來喻寫柳絮四處飄飛、疏狂自得,著一“亂”字,尤其傳神。D.兩首柳絮詞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句句詠物,處處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堪稱詠物詩的上乘之作。5.同是寫柳絮,但兩詞卻各有特色,請任選其一并結合整本書閱讀《紅樓夢》的相關內容,分析薛寶釵或林黛玉在境遇、性格方面的特點。【答案】4.C 5.示例(1)林詞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傷感、任性,意境靈動,充滿了理想主義。這與黛玉的性格是相符的。林詞抒發了自己寄人籬下,漂泊無依,凄楚哀婉的境況,表達了無依無靠、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以及內心的孤獨與悲傷。示例(2)薛詞的柳絮自信、隨緣、開朗、積極向上,意境渾厚,充滿了現實主義。這與薛寶釵的性格是相符的。柳絮不隨流水,不墮泥土,憑借風力,飛上云霄。這表現了薛寶釵積極入世、不自怨自艾、志存高遠的心態。【知識點】曹雪芹(1715-1764)、詠物言志【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詞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C.“來喻寫柳絮四處飄飛、疏狂自得”錯誤。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紛紛追隨柳絮”,烘染春意喧鬧的大好時光,并沒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得”。故選C。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形象及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兩首詞中,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詞全詞以飄泊的柳絮自比,抒發了林黛玉寄人籬下感懷傷逝的悲苦之情。這首詞以“粉墮”“香殘”開篇,借柳絮的飄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用柳絮的“逐對成氈”對應自身空自纏綿而傷心絕望的愛情。過片將愁生白發的郁悶移注給柳絮。結尾在“憑爾去,忍淹留”以及“誰舍誰收”的無奈嘆息中道出了自身的凄慘結局及其周圍人物的冷酷無情。意境靈動、富有才情、別具一格,理想主義。林詞用語多雙關,明顯有借柳絮隱說人事的用意,其中寄寓著黛玉對自己不幸身世的悲切哀嘆。她以“粉”“香”暗指自己人格品質的潔白與芬芳,而以“墜”“殘”隱喻自己任憑命運簸弄的不幸。黛玉發出“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的悲嘆。這表面上象是說柳絮命薄,隨風飄流,實際上卻是自嘆命薄,擔心情好雖難分,心事總成空。“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當美好春光即將結束的時候,白茫茫的柳絮掛滿樹冠,猶如愁白了頭,而詩行后面卻透露出自傷青春終將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樣無法逆料最終的結局,因而“嘆今生、誰舍誰收”,柳絮飄墜,無人收拾自比。“嫁與東風春不管”,既是說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擔憂自己將來不知被命運拋向何處,而知己無法過問。薛詞這首詞上片狀物,著力描寫風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狀。詞的開頭“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流露出一種歡愉融洽的欣喜之情。以“蜂團蝶陣亂紛紛”的描寫,來進一步烘染這春意喧鬧的大好時光,從而唱出了詞人對春光的一曲贊歌。“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非常細膩地體現了柳絮盡管四處飄飛,也仍不改初衷,無牽無系,隨緣自適的曠達襟懷。意境渾厚、淳樸,現實主義。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實際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寶釵青云平步的志向。“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此處寫柳絮的不愿意隨波逐流、飄墜塵埃,正好為詞的下片抒寫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線。“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非常細膩地體現了柳絮盡管四處飄飛,也仍不改初衷,無牽無系,隨緣自適的曠達襟懷。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實際上則是薛寶釵這位“人情練達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個性的寫照,表現了薛寶釵的積極入世的心態。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自題一絕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詠 菊林黛玉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6.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題一絕》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來寫的唯一的一首詩。由于作者在書中對許多人物抱有同情心,所以說自己是飽含著“一把辛酸淚”來寫這部著作的。B.《自題一絕》中“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一句,作者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實意圖,全詩表達了作者難以直言又深怕為世俗所不解的苦悶心情。C.《詠菊》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所題寫的是作者面對著凌霜傲雪的菊花時那一瞬間的哀怨。D.《詠菊》的尾聯借寫陶淵明歌詠菊花的高風亮節,暗示作者高潔的品格。7.請比較這兩首詩在內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處以及在表現手法方面的不同之處。【答案】6.C 7.①內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處:我們從林黛玉的詩中聽到了曹雪芹的心聲,這兩首詩是二者之間激起的回響和共鳴,都表達了詩人一懷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悶。②表現手法方面的不同之處:《自題一絕》出現在小說第一回,曹雪芹直接抒情,開篇明義,概述整部小說的大意。結語是一個疑問句,表明了此書誰能讀懂的慨嘆。《詠菊》是林黛玉詠物抒情,借菊的品質抒發自己清高孤傲、目下無塵的情懷。【知識點】曹雪芹(1715-1764)、詠物言志【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是作者面對著凌霜傲雪的菊花時那一瞬間的哀怨”錯誤,“素怨”是指平素的哀怨,故而不是“一瞬間的哀怨”。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比較賞析詩歌內容情感及表現手法的能力。內容情感上的相同處,《自題一絕》說“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說自己的一腔癡心不能被人理解,滿懷心酸苦悶;而《詠菊》中,“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同樣寫了自己詩中表達的都是平素的哀怨,然而誰能夠理解自己的愁苦呢?二者都表達了詩人一懷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悶。表現手法上的不同,《自題一絕》作者是直抒胸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說自己飽含辛酸之淚來寫出這篇“荒唐”故事,“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用問句表達無人能理解自己傾注于書中的滿腔心血之意。而《詠菊》是一首詠物詩,詩歌前三聯寫自己對菊吟詩,抒發情懷的情態,最后一聯說自從陶淵明在詩歌中評說、贊揚菊花以后,千百年來菊花的不畏風霜、孤標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為人們所仰慕傳頌,直到今天,是托物言志,通過描寫菊花欺霜傲雪、淡泊名利的高潔品性,來表達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小題。詠白海棠①賈寶玉秋容淺淡映重門,七節攢成雪滿盆。出浴太真②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獨倚畫欄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黃昏。【注】①此詩是在《紅樓夢》第37回大觀園詩社開社首次詠詩時賈寶玉所作。因此時恰好有人送入白海棠兩盆,就此物吟詩,詩社遂命為“海棠社”。②太真,楊貴妃的號。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正面描寫了秋海棠花潔白如雪的顏色和枝杈繁多、花團錦簇、掩映重門的形態。B.頸聯寫晚上的雨水給秋海棠增添了一抹淚痕,早晨的風亦吹不散海棠花的愁緒。C.尾聯說海棠猶如佳人一般獨自憑倚畫欄,心緒安閑,靜聽遠處的寒砧怨笛,安然揮別又一個黃昏。D.全詩采用擬人等手法,套用“太真”“西子”“清砧”“怨笛”之類常見之詞寫花寄情,淺顯易懂。9.在頷聯中,寶玉其實暗喻了和他關系最密切的兩個人——薛寶釵和林黛玉。你認為哪一句暗喻寶釵,哪一句暗喻黛玉?理由是什么?請聯系《紅樓夢》的有關內容簡要回答。【答案】8.C 9.“出浴太真冰作影”暗喻寶釵,“捧心西子玉為魂”暗喻黛玉。理由:薛寶釵曾被賈寶玉比喻為楊貴妃,則“冰作影”正寫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內心冷漠無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勝三分”的林黛玉以“玉為魂”,恰說明了寶玉心中的林妹妹纖瑕不染,分外清高。【知識點】《紅樓夢》、詠物言志【解析】8.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心緒安閑,靜聽遠處的寒砧怨笛,安然揮別又一個黃昏”錯誤。尾聯寫白海棠如有情意,聽著搗衣聲怨笛聲送走黃昏。古時常秋夜搗衣,詩詞中多借以寫婦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與悲感有關。故選C。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以及對名著內容的把握能力。“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詠白海棠詠寶釵。寶釵長得“肌膚豐澤”,和楊貴妃同具豐滿的美。第三十回書中寶玉就曾以“怪不得他們拿姐姐比楊妃,原來也體豐怯熱”的話譏誚過她。“捧心西子玉為魂”,是借詠白海棠詠黛玉。黛玉行動如“弱柳扶風”,和西施同具病態柔弱的美。第三回書中寶玉送黛玉的“顰顰”稱呼,就是“捧心而顰”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寶釵的肌膚,“玉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靈。所以“出浴太真冰作影”暗喻寶釵,“捧心西子玉為魂”暗喻黛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詠螃蟹呈浙西從事①【唐】皮日休未游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螃蟹詠薛寶釵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②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注釋】①此詩作于唐末動亂時期。當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參加黃巢起義軍,做過黃巢政權的“翰林學士”。②皮里春秋:這里表示心機詭深。空黑黃:這里指花樣再多也徒勞。10.下面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詠螃蟹呈浙西從事》是七言絕句,首句寫詩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達愛慕之情。B.《螃蟹詠》是七言律詩,首聯寫環境,人們坐在飄散著桂花香氣的桐陰下喝酒吃蟹。C.薛寶釵認為縱使螃蟹再橫行,最后還是要落入湯鍋被蒸煮,落得被人吃掉的下場。D.兩首詩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銳,極盡諷刺之能事,具有很強的攻擊性。11.這兩首以“蟹”為主要內容的詩作,都是以小見大。下列詩句中沒有體現這一手法的一項是( )A.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C.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D.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12.這兩首詩分別塑造了怎樣的螃蟹形象?請結合詩句簡要回答。【答案】10.D 11.A 12.皮詩中的螃蟹是個有著錚錚鐵骨、不懼強權的叛逆者形象。“他”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電,不懼龍王的強權,敢于在龍王的龍庭中“橫行”。薛詩中的螃蟹是個不辨是非曲直、橫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測,機關算盡卻徒勞無益,最終也難以逃脫被人食用的滅亡命運。【知識點】詠物言志【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手法、形象、思想情感等的能力。D.“兩首詩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銳,極盡諷刺之能事”錯誤,第一首詩無諷刺之意。故選D。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A.“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首句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第二句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只是描繪春天的柳樹,無以小見大的手法。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詞中形象的能力。形象承載詩詞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觀事物,它可能是現實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體。《詠螃蟹呈浙西從事》,此詩首句寫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聲,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長相,后二句詠螃蟹本無心腸,故無所顧忌,渾身是膽,在海龍王處橫行。螃蟹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電,不懼龍王的強權,敢于在龍王的龍庭中“橫行”。全詩語言幽默傳神,不著一個蟹字,卻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態寫得活靈活現,詩中螃蟹是個有著錚錚鐵骨、不懼強權的叛逆者形象。其藝術特色表現為多側面的形象描寫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橫生的形象中,堪稱詠蟹的佳作。《螃蟹詠》是小說人物薛寶釵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的首聯,點明了食蟹的季節和環境;頷聯為詩中的警句;頸聯寫了對付螃蟹之法;尾聯寫螃蟹的下場。薛寶釵借詠頌螃蟹,以斥責不守禮法、背棄仕途的叛逆行為。全詩以蟹取喻,用筆老辣,極盡諷刺。詩中最能反映寶釵的思想性格的是頷聯和尾聯。頷聯是說螃蟹不管眼前的道路,只是一味橫行;擺上桌來,樣子好看肚子里卻只有黑色的膏膜和黃黃的蟹黃而已。詩寫出來之后,眾人的評論是:小題目內寓有大意思,而且是“諷刺世人太毒了些”。這也說明,薛寶釵是借題發揮,借貶螃蟹以斥責不守禮法、背棄仕途的叛逆行為。尾聯,“于今落簽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是說螃蟹橫行得不到任何好處,最后還是要落入釜中被人吃掉,沒有好的下場。“月浦空余禾黍香”,意思是螃蟹被吃掉了,月夜水邊就只剩下了禾黍香。可見薛詩中的螃蟹是個不辨是非曲直、橫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測,機關算盡卻徒勞無益,最終也難以逃脫被人食用的滅亡命運。13.閱讀《紅樓夢》中的兩首詞,回答問題。唐多令 詠柳林黛玉粉墮百花洲①,香殘燕子樓②。一團團、逐隊成逑。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臨江仙 詠柳薛寶釵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流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注:①百花洲:在蘇州,相傳是西施游玩過的地方。②燕子樓:唐代女子關盼盼居住在燕子樓。(1)“釵黛有其德,各展詠絮才。千秋自本色,高下憑君裁。”結合釵、黛的身世,試分析釵、黛各抓住了柳的哪些特點,抒發了怎樣的感情。(2)對于“東風卷得均勻”一句,湘云評說“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同意?試結合詞句分析。【答案】(1)黛玉:從“粉墮”“香殘”“飄泊”“白頭”“誰拾誰收”描寫出柳絮墮枝飄殘,被東風吹落、飄泊無根的特點,既抒發了紅顏(年華)易逝的感傷,又抒發了自己寄人籬下、無人理解的孤獨和哀愁。寶釵:從“均勻”“蜂圍蝶陣”“休笑本無根”“上青云”描繪出柳絮的輕柔美好、自如飛舞、乘風向上的特點,形象地表現了在大觀園中處事得體,深受眾人喜歡的寶釵不會像落絮那樣“隨流水”“委芳塵”,而是要“憑借力”“上青云”的躊躇滿志。(2)“卷”字傳神,寫出了春風和煦,對柳絮的溫柔多情;“均勻”指柳的舞姿優美,勻稱有度。一改感傷之調,描繪出美好春光,充滿了開朗樂觀的情緒。全句生動傳神、不落俗套。【知識點】曹雪芹(1715-1764)、《紅樓夢》、詠物言志【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思想內容和感情的能力。黛玉:“粉墮”“香殘”說明柳樹隨著的時間的推移季節的變換在慢慢逝去,塑造漂泊無依的柳絮形象。用柳絮隨風飄散,喻指紅顏終將老去;“嘆今生,誰拾誰收”,既是對柳絮命運的哀憐,也是對自己身世的感嘆,其凄涼悲楚之情溢于言表;“逐對成逑”“空繾綣”寫柳樹成團但依然逃避不了隨風飄波的命運,通過柳絮象征自己對愛情執著追求,無奈漂泊無依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的形象。“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寫出柳樹任憑春風吹拂,不由自主的狀態,表達了林黛玉寄人籬下、孤苦無依、任人擺布的感傷凄涼的情緒。林詩抒發了自己漂泊無依、凄楚哀婉的情況,借寫柳傾訴了無依無靠,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抒寫內心的孤獨與悲傷。寶釵:“均勻”寫柳的舞姿優美、勻稱、有度,一改感傷之調,描繪出美好春光,充滿了開朗樂觀的情緒,隱喻薛寶釵意欲攀登封建統治寶座的愿望。“蜂圍蝶陣亂紛紛”一句以蜂蝶紛飛之狀來喻寫柳絮的疏狂自得,著一“亂”字尤其傳神;“幾曾隨流水?豈必委芳塵”,表現了柳絮的志氣和追求,為下文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張本。這首詞上闋感慨柳絮的瀟灑自如和自由自在,賦予了柳積極含義;下闋一句“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過渡到點睛之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整個詞調,充滿了樂觀高雅、積極向上、超然灑脫的情調。寫了柳絮不隨流水,不墮泥土,借助風力飛上云霄,表現積極昂揚的精神,意境雄渾,表現了薛寶釵的積極入世的心態,不自怨自艾,志存高遠。寶釵與黛玉這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對立的。作者讓寶釵作歡愉之詞,來翻黛玉之所作情調纏綿悲戚。薛寶釵的《臨江仙 柳絮詞》,一改林黛玉纏綿悱惻的格調,反其意而和之,賦予了柳絮積極向上、輕浮灑脫的積極含義。這是薛寶釵的獨到之處,該詞表達了一個弱女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抒發了勇于挑戰人生的孤傲情懷。(2)本題考查學生煉句能力。句意為:柳花被春風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緩急有度。薛寶釵在敘述其創作意圖時說過:“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見,該詞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獨運,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筆下所無”的東西。這首詞上片狀物,著力描寫風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狀。詞的開頭非同凡響:“東風卷得均勻”。“卷”這個動詞極具表現力,使用了擬人修辭,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春天的和煦,春風的多情和溫柔,對柳絮的溫柔多情。柳絮飄飛的姿態為歡快輕盈、均勻優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種歡愉融洽的欣喜之情。面對紛繁復雜的眾生相,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想法。有的坦然處之,有的怨天尤人。有的認為上天眷顧了自己,有的認為命運如何的不公。那么寶釵的處事態度如何呢?就看這句“東風卷的均勻”。對于柳絮來說,東風是一視同仁,既不薄此、也不厚彼。所以寶釵在這里用了一個“均勻”,指舞姿柔美,緩急有度,其實是一種很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告示世人不要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去怨天尤人。該句既有意境又表現了人物精神,匠心獨運言簡義豐,曲折有致,可謂在人之上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簪菊①蕉下客②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注]①選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乾淳歲時記》記載:“都人九月九日,飲新酒,泛萸簪菊。”②蕉下客,指小說人物賈探春。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照應題目,瓶中插菊、籬下栽菊、頭上簪菊等鏡頭,傳神地表現出詩人對菊花的鐘愛有加。B.頷聯是詩人的聯想,由眼前菊聯想到“長安公子”“彭澤先生”,“癖”“狂”二字暗含作者對二人的批評態度。C.“三徑露”“九秋霜”均指菊花,這兩句形象地描繪出將掛著露水、帶著幽香的菊花簪在頭上的風流浪漫。D.這首詩圍繞“簪菊”展開,寫得風雅而風流,充溢著靈心才氣,展現出探春個性鮮明的形象。15.中國古代文化研究學者季學原說:“全詩洋溢著一種令人神往的新的生活志趣和人生理想。”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答案】14.B 15.①“折來”“短鬢”兩句相互照應,表明簪菊是因為愛慕菊花的高潔;“高情”二句表現出詩人也以“高情”自許,自拔于流俗、張揚個性的高尚生活志趣。②作為青春少女,引用“杜牧”“陶淵明”等一系列典故,抒寫男子重陽簪菊的種種舉動、心理;“拍手”句意為不懼世俗。這些都體現出探春超出世俗女子的令人神往的高遠人生理想。【知識點】曹雪芹(1715-1764)、《紅樓夢》、詠物言志【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暗含作者對二人的批評態度”錯,杜牧、陶淵明是為數不多的高士,是菊花真正的知己,“批評態度”錯誤。故選B。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內容及人物形象的鑒賞能力。①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詩一開頭,就把一種愛菊如狂的神態表現出來。“折來休認鏡中妝”,意為以菊插頭。“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這兩句十分形象地描繪出“簪菊”的風流模樣、浪漫神態。“折來”“短鬢”兩句相互照應,表明簪菊是因為愛慕菊花的高潔;“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時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種高尚的情操,就讓他們在路上見了詩人插花醉酒的樣子而拍手取笑吧。“高情”二句表現出詩人也以“高情”自許,自拔于流俗、張揚個性的高尚生活志趣。②“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這是用典故表現簪菊這一題目。杜牧是京兆(長安)人,他的《九日齊山登高》有這樣的詩句:“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高嘆落暉。”前句可能是用了這個故事,當然也可能是泛指。彭澤先生則指陶淵明,他曾任彭澤令。蕭統《陶淵明傳》中稱: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萬錢于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又自釀酒,“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所以稱“酒狂”。作為青春少女,引用“杜牧”“陶淵明”等一系列典故,抒寫男子重陽簪菊的種種舉動、心理。“拍手憑他笑路旁”,就讓他們在路上見了詩人插花醉酒的樣子而拍手取笑吧。“拍手”句意為不懼世俗。這些都體現出探春超出世俗女子的令人神往的高遠人生理想。閱讀下面這兩首詩詞,完成下面小題。柳楊慎①垂楊垂柳管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金距斗雞②寒食后,玉蛾③翻雪暖風前。別離江上還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游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南柯子·柳絮詞④ 賈探春 賈寶玉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⑤。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注】①楊慎:楊氏犯顏直諫,結果惹怒嘉靖皇帝,被發配充軍云南,與情投意合的妻子天各一方。這首詩是詩人在云南時所作。②金距斗雞:比喻柳枝的纏繞、起伏。③玉蛾:白蝴蝶。④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紅樓夢》第七十回,該詞上片為賈探春所作,下片為賈寶玉所作。⑤我自知:等于說人莫知。楊柳抽葉開花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16.下列對這兩首詩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詞都運用了字句重疊的手法,形成一種詠嘆抒情的筆調,一唱三嘆。B.楊詩八句皆對,對仗工巧而又自然,在形式上與杜甫的《登高》相同。C.楊詩第四句寫柳絮像白蝴蝶一樣在漫天大雪中翻飛的景象,生動形象。D.楊詩中的柳絮與韓愈《晚春》中的柳絮不一樣:前者有情;后者無情。17.這兩首詩詞雖然都是詠柳,但流露出詩人不同的心境,試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結合詩詞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6.C 17.①楊慎以詠柳為題,借柳喻己,流露出思念妻子的無限愁緒;②以天喻指皇帝,流露出對皇帝依舊忠誠,初心不改的心境。③賈探春借如縷如絲的柳條,也難以挽留到處漫飛的柳絮,流露出她必然要遠嫁不歸,家人也不必對她牽掛的決絕。④賈寶玉以“鶯愁蝶倦晚芳時”喻指賈家的衰落,即使是第二年春天也還會再見,流露出寶玉對探春遠嫁,自己出家后也還是有機會再見的樂觀心態。【知識點】曹雪芹(1715-1764)、《紅樓夢》、詠物言志【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C.“柳絮像白蝴蝶一樣在漫天大雪中翻飛的景象”說法錯誤。這里“雪”和“玉蛾”都喻指柳絮,意思是柳絮在暮春時節就像白蝴蝶、飛雪一樣翩翩飛舞。故選C。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的能力。“游子魂鎖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浪跡絕塞的游子面對高懸的孤月,被青青柳色撩撥起無限的鄉愁;孤居深閨的美人被迷茫的柳煙牽動綿綿的離恨。楊慎以詠柳為題,借柳喻己,流露出思念妻子的無限愁緒。“垂楊垂柳管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不論是柳樹還是楊樹,都只顧自己的盛年;用它們的楊花柳絮取悅遙遙遠天。以天喻指皇帝,流露出對皇帝依舊忠誠,初心不改的心境。“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柳條柔柔細細絲絲縷縷,或空掛,或低垂,真的好無奈。既不能將柳絮系于枝條,也不能阻擋柳絮紛飛,只能任憑它們紛紛揚揚,東南西北,各自分離。賈探春借如縷如絲的柳條,也難以挽留到處漫飛的柳絮,流露出她必然要遠嫁不歸,家人也不必對她牽掛的決絕。“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以柳絮的口吻說,我們飄泊逝去,勸君不要惋惜,我們會回來的(再度開花),什么時候,我們自己知道,但不告訴你。詩句充滿悵然而期待的情緒。“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全句以詩人的口吻說,柳絮再度開放飛揚,要等到明年的晚春,整整隔了一年,表達充滿期盼而迫切的心情。賈寶玉以“鶯愁蝶倦晚芳時”喻指賈家的衰落,即使是第二年春天也還會再見,流露出寶玉對探春遠嫁,自己出家后也還是有機會再見的樂觀心態。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簪菊賈探春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長安公子①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短鬢冷沾三徑露②,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對菊史湘云別圃移來貴比金,一叢淺淡一叢深。蕭疏籬畔科頭③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數去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負,相對原宜惜寸陰。【注釋】①長安公子:指唐代詩人杜牧,他曾寫“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②三徑露:帶露的菊花,“三徑”此處指菊。③科頭:不戴帽子,敞著頭。18.對以上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簪菊”是頭上插菊花之意,首聯說自己插菊并非為了打扮,“鏡中妝”指對鏡妝扮。B.《簪菊》中間兩聯用典,緊扣“簪菊”,呼應詩題,情感上為最后一聯直抒胸臆作鋪墊。C.《對菊》頸聯中的“君”指代世人,表明世上沒有人能清高孤傲,以此反襯菊花之高潔。D.兩首詩都寫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與“霜”相對應;“秋光”則泛指時光。19.從以上兩首詩可以看出賈探春和史湘云兩人形象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8.C 19.相同點:豪爽豁達、脫俗傲世;不同點:探春突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獨立自主)的品性與高遠的追求(颯爽英姿、男子氣概等);湘云還流露出知音難覓、對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知識點】詠物言志【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君’指代世人”錯。“君”應是指代菊花。故選C。1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相同點:豪爽豁達、脫俗傲世。《簪菊》一個少女,以男子的聲口、情懷和語言,不吟詠女子對鏡簪菊的日常生活,吟詠的是高人隱士不懼俗世的雅致情懷,生動地透露了探春不作女兒之態和蔑視流俗的性格特征,全詩洋溢著一種令人神往的新的生活志趣和人生理想。探春貴為賈府小姐卻又并非嫡出,因而才高氣傲、藐視世俗,追求樸而不俗。《對菊》頸聯寫菊花不在春暖時與百花爭艷,又不怕寒冷而在秋天開放,像某些“君子”鄙視爭名逐利的世俗,傲然獨立,故史湘云將菊擬人化,尊稱為“君”。這兩句表明,史湘云對菊的愛慕欣賞不完全在于有深有淺的綠葉,和鮮明奪目的花朵,更著眼于菊的傲世氣質和品格。在“知音”之前冠于“惟有”一詞,更顯示出史湘云的與眾不同,表明史湘云本身就具有“傲世”的思想,故能成為“菊”的知音。不同點:《簪菊》首聯寫詩人平素對菊花便喜愛有加。頷聯寫詩人的聯想。借杜牧、陶淵明等為數不多的高士,表達自己愛菊之情的真摯與濃烈。頸聯承接前面兩聯,點明了簪菊的用意,不是因為女孩子的愛美之心,而是像杜牧、陶淵明等須眉男子一樣,愛慕菊花高潔的情懷。尾聯表達了詩人不顧譏議、自拔于流俗、我行我素的氣概。這首詩反映了古代人重陽登高插花的風俗,也流露出探春企圖如男子一樣要立出“一番事業”的心情。探春突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獨立自主)的品性與高遠的追求(颯爽英姿、男子氣概等);《對菊》后面四句,則更直白地道出人與菊花“知音”。因為二者都有“傲世的風格,所以用的典故是春秋時期鐘子期聽俞伯牙奏琴而心曲相通。鐘子期不久去世,俞伯牙終生不再鼓琴,也就是知音難遇,因此尾聯說能與知情解意的菊花相伴,實屬人生難得,要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陰。湘云流露出知音難覓、對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