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3 聲音與光的傳播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課標要求考點1 光的直線傳播 ☆☆ 1.了解波的簡單知識及其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2.知道光的直線傳播,了解相關現象(如針孔成像等)。3.通過實驗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現象及其特點,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4.通過實驗了解凸透鏡成像特點,能解釋相關問題,如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形成保護視力和用眼衛生的意識。5.通過實驗了解白光的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現象。6.知道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都是電磁波。7.知道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了解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8.知道響度、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關系,知道防治噪聲的方法。考點2 光的反射 ☆☆☆考點3 光的折射 ☆☆☆考點4 凸透鏡成像與平面鏡成像 ☆☆☆考點5 光的色散 ☆☆考點6 不可見光的應用 ☆☆考點7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條件 ☆☆考點8 聲音三要素與噪聲防治 ☆☆■考點① 光的直線傳播 一、光源自身會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如太陽、電燈、螢火蟲和發光的水母等,月亮、鉆石和鏡子不是光源。二、光的傳播1、光在同一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2、光線: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傳播情況,我們常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這樣的線叫做光線。*光線不是真實存在的3、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或現象步槍瞄準 影子的形成(立竿見“影”)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激光準直小孔成像(1)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由光源的形狀決定。如:樹蔭的地面上有圓形的光斑,這些光斑是太陽通過小孔成的像。(2)像的性質:倒立的實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縮小的像(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有關)物距和像距的關系 像的大小物距=像距 等大物距<像距(相當于光屏往后移) 放大物距>像距(相當于光屏往前移) 縮小4、光速:真空>空氣>液體>固體;光年:光在一年時間里傳播的距離。■考點②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1、定義: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2、現象:湖中“倒影”、平面鏡成像、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等。3、反射光路圖一點 入射點 O三線 入射光線 AO法線 ON反射光線 OB兩角 入射角 入射光線 AO 跟法線 ON 的夾角α反射角 反射光線 OB 跟法線 ON 的夾角 β4、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實驗(1)平面鏡 M 放在水平桌面上,硬紙板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2)讓一束光貼著紙板沿著某一個角度射到O點,用紅色筆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徑跡。(3)改變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兩次。(4)將F板繞ON前后轉動,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線。說明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5)取下硬紙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表中數據說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實驗解讀①硬紙板的作用:a、顯示光路b、證明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②在E、F共面的情況下,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線,原因可能是紙板與平面鏡不垂直。③實驗時為了顯示光路,讓光貼著紙板入射是利用了漫反射。④同學們能從紙板前不同的方向看到光的徑跡,這是因為光在紙板上發生了漫反射。⑤若想探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具體的操作是:將F板繞ON前后轉動,觀察是否能在F板上看到反射光線。⑥將F板繞ON前后轉動,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線,是為了證明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⑦多測幾組入射角和反射角數據的目的是尋找普遍規律。⑧為了得到反射角與入射角關系的普遍規律,正確的做法是改變入射角度,多次實驗。⑨若將一束光貼著紙板F沿BO射向O點,光將沿圖中OA的方向射出,說明光路具有可逆性。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②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6、鏡面反射和漫反射(1)眼睛能從不同的方向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發生了漫反射。(2)路邊建筑物的玻璃幕墻造成光污染,這是由于光的鏡面反射引起的。(3)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7、凸面鏡和凹面鏡凸面鏡 凹面鏡對光的作用 發散 會聚圖示應用 汽車反光鏡 太陽灶■考點③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2、現象:筷子“折斷”、河水變淺、海市蜃樓、彩虹等。3、折射光路圖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玻璃) 光從水(玻璃)進入空氣圖示特征 折射光線偏向法線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折射光線遠離法線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聯系 光的可逆性4、折射現象的解釋:如岸上看到水中的魚是虛像,位置比實際高一些。■考點④ 凸透鏡成像與平面鏡成像 一、平面鏡成像1、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實驗(1)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放在白紙上,在紙上記下玻璃板的位置。(2)選取兩支大小相同的蠟燭,把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3)將不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跟點燃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為止。這個位置就是像的位置。(4)移動點燃的蠟燭到另一個位置,重做上面的實驗。(5)將蠟燭和像的位置連起來,用刻度尺測出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記錄在表中。(6)分析與論證:蠟燭所成像的位置和蠟燭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它們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實驗解讀①本實驗最好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目的是為了使像更清晰。②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便于尋找并確定像的位置。③本實驗應該選擇較薄的玻璃板,因為厚玻璃板可能形成兩個像。④透過玻璃板觀察到的像比較模糊,原因可能是玻璃板太厚。⑤取兩支大小相同的蠟燭,目的是便于比較像與物的大小。⑥觀察不到蠟燭A的像或蠟燭B無法與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⑦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該位置放光屏(白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蠟燭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是虛像。⑧蠟燭B與蠟燭A的像能夠完全重合,說明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⑨多次改變蠟燭的位置進行實驗,目的是為了得到普遍規律。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2)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3)像與物的連線和平面鏡垂直(4)正立等大的虛像(注意:像與物左右相反)(5)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二、透鏡1、凸透鏡和凹透鏡特點 圖示 對光的作用 圖示凸透鏡 中間厚 邊緣薄 會聚作用凹透鏡 中間薄 邊緣厚 發散作用2、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1)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方法 平行光折射后過焦點 成等大的像時,u=v=2f圖示 光屏上成等大的像或清晰的像焦距 10cm 15cm(2)調節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為了使像在光屏中央。(3)實驗結論(重難點)物距u 像距v 像的特點 應用u>2f f<v<2f 倒立縮小的實像 照相機u=2f v=2f 倒立等大的實像 測焦距fu=f 不成像u重要規律 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4)拓展①用不透明的紙擋住凸透鏡上半部分,則光屏上所成的像仍然完整,只是亮度減弱。②物體越靠近焦點,像越大。③燃燒的蠟燭逐漸變短,像在光屏上的位置越來越高。■考點⑤ 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1、太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另一側的白紙屏上可以看到一條彩色光帶,從上到下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2、我們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單色光,如:紅光、綠光、藍光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復色光,如白光(太陽光)。二、物體的顏色1、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透過的光決定。如紅玻璃能透過紅光,吸收了其他的光。2、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光決定的。如紅色的衣服反射紅光,吸收其他的光。例如,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只反射(或透過)紅色光,而其他顏色的光幾乎都被吸收了。當只用一束綠光(或其他非紅色的光)照射呈現紅色的物體時,物體便會呈現黑色。3、白色物體反射所有光,黑色物體吸收所有光。4、光的三原色:紅、綠、藍。彩色電視機畫面上豐富的色彩就是由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考點⑥ 不可見光的應用 1、紅外線(1)在光的色散實驗中,如果將溫度計放在彩色光帶的紅光外側時,溫度計的示數會上升,說明紅外線具有熱效應。(2)太陽的熱主要是以紅外線的形式傳送到地球上的。(3)遙控器發出的“光”是紅外線。其他應用:紅外線探測器、紅外線照相機、紅外線夜視儀 、響尾蛇捕食、紅外制導導彈。2、紫外線(1)驗鈔機發出的“光”是紫外線,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從而使我們看到它。(2)紫外線能殺死微生物,常被人們用來消毒滅菌。(3)照射適量的紫外線,有助于人體健康,但過量的紫外線,會使人皮膚變黑,誘發皮膚癌。■考點⑦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條件 一、聲音的產生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實驗 講話時 聲帶在振動 揚聲器發聲 泡沫粒跳動 敲鼓時 紙屑跳動 音叉發聲 濺起水花 音叉發聲 乒乓球彈起圖示二、聲音的傳播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傳聲,但真空不能傳聲。實驗結論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①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②真空不能傳聲2、與水波的傳播相似,聲音在空氣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遠處傳播的,我們把它叫做聲波。*揚聲器發出聲音,燭焰晃動,也能說明聲音具有能量。三、聲音傳播的快慢1、聲音在不同的介質和溫度下,傳播的快慢是不同的。2、聲音在氣體中傳播最慢,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氣溫每升高1℃ , 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3、耳朵貼在足夠長鐵管的一端,讓另一個人輕輕敲一下鐵管的另一端,你會聽到2聲敲打的聲音,因為聲音在固體中比空氣中傳播得快。■考點⑧ 聲音三要素與噪聲防治 一、聲音的特性聲音的特性 定義 影響因素音調 聲音的高低 振動頻率響度 聲音的強弱 振幅音色 聲音的品質和特色 發聲體的材料、結構1、物體振動得越快,頻率就越大,音調就越高;振動得越慢,頻率就越小,音調就越低。(1)鋼尺振動實驗:發聲體是鋼尺,尺子越長,振動頻率越小,音調越低。(2)塑料尺劃木梳實驗:發聲體是木梳,塑料尺劃動越快,振動頻率越大,音調越高。(3)水瓶樂器①敲擊水瓶:發聲體是瓶壁,盛水越多,音調越低。②吹奏瓶口:發聲體是空氣柱,盛水越多,音調越高。(往開水瓶里灌水,音調越來越高)2、物體振幅越大,響度就越大;振幅越小,響度就越小。(1)用不同的力度彈奏或吹奏樂器,主要改變了聲音的響度。(2)響度還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離聲源越遠,響度越小;離聲源越近,響度越大。3、音色可以用來分辨不同發聲體發出的聲音。二、超聲和次聲1、我們把高于20000赫的聲音叫做超聲,低于20赫的聲音叫做次聲。一般人是聽不到超聲和次聲的,但一些動物卻能聽到。2、蝙蝠利用超聲波捕食,大象用次聲波交流;人們用超聲波檢查胎兒的發育情況,用超聲波清洗眼鏡;地震、火山噴發、臺風等自然災害產生的是次聲波。3、聲波的作用:聲波具有能量,聲波能傳遞信息。三、控制噪聲污染的措施措施 舉例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交通繁忙地區禁按喇叭在傳播中減弱噪聲 高架路上安裝隔音屏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在非常嘈雜的環境中工作時佩戴防護耳罩■考點1 光的直線傳播[典例1](2024七上·杭州月考)在晴朗的中午,小樂觀察到樹蔭下出現圓形的光斑,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光斑的形狀與樹葉間隙形狀相同B.到了下午,光斑將移向西側C.光斑是太陽縮小的虛像D.此現象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答案】D【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根據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分析判斷。【解答】在晴朗的中午,小樂觀察到樹蔭下出現圓形的光斑,這其實是太陽光通過樹葉之間的縫隙時形成的小孔成像現象。A.光斑的形狀與樹葉間隙形狀無關,只與太陽的形狀有關,故A錯誤;B. 到了下午,太陽向西移動,根據光沿直線傳播可知,光斑將移向東側,故B錯誤;C.光斑是太陽縮小的實像,故C錯誤;D. 此現象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D正確。故選D。◆變式訓練1.(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圖甲為手機防窺膜結構圖,其原理類似百葉窗,結構簡圖如圖乙。兩側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內容,是由于光的 (填寫光的原理);為了讓防窺效果更好(可視范圍減小),可以適當地 (選填“增大”或“減小”)超細百葉窗的間距。【答案】直線傳播;減小【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光在同種均勻的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此防窺膜貼在手機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視范圍內,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窺視;為了讓防窺效果更好(可視范圍減小),可以適當地減小超細百葉窗的間距。【解答】由圖丙可知,兩側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內容,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此防窺膜貼在手機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視范圍內,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窺視;為了讓防窺效果更好(可視范圍減小),可以適當地減小超細百葉窗的間距。■考點2 光的反射[典例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甲乙為兩種反射類型的模式圖,下列關于它們說法正確的是( )A.新黑板從各個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圖甲所示B.新黑板從各個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用久的黑板會出現反光,其原理如圖乙所示D.用久的黑板會出現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答案】B【知識點】鏡面反射與漫反射【解析】【分析】 當物質表面粗糙時,光照射到上邊會向各個方向發生反射,這就是漫反射現象;光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發生鏡面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條光線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解答】 AB.因為新黑板表面粗糙不平,光線射到新黑板上發生漫反射,如乙所示,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所以我們能從各個方向看清黑板上的字,反射每條光線仍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錯誤、B正確;CD.用久的黑板會出現反光,光線射到舊黑板上發生鏡面反射,如甲所示,反射光線射向同一方向,反射光線遵循反射定律,故C、D錯誤。故選B。◆變式訓練1.(2024七下·武義期末)雨后的夜晚,路上有些積水,甲、乙兩人在較暗的月光下,在路上相向而行,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甲能看到路面,是因為路面發生了 (填“漫反射”或“鏡面反射”);(2)乙能看到水面比路面 (填“暗”或“亮”)。【答案】(1)漫反射(2)暗【知識點】鏡面反射與漫反射【解析】【分析】 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個方向反射的現象。 鏡面反射是指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鏡上,反射光是平行的,這種反射叫做鏡面反射。【解答】(1)因為路面發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有部分會進入甲的眼睛,甲能看到路面 ;(2)乙同學看到的現象是水面比路面暗。月亮在乙的身后,水面發生鏡面反射,反射光進不到乙的眼睛,所以乙同學看到水面比路面暗。■考點3 光的折射[典例3](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天宮課堂中,航天員王亞平將空氣注入水球,形成的氣泡球與水球的球心都在O點。一束光線從空氣射入水球的光路如圖所示,其中球心O與入射點O1的連線為法線。則進入氣泡球的折射光線可能為(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知識點】光的折射規律【解析】【分析】根據光的折射規律分析解答。【解答】當光從水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線遠離法線偏折,如下圖所示:分析可知,進入氣泡球內的折射光線應該為①。故選A。◆變式訓練1.(2024七下·拱墅期末)《康熙幾暇格物篇》中記載:“置錢碗底,遠視若無,及盛滿水時,則錢隨水光而顯現矣。”如圖所示,把銅錢放在碗底B處后加適量水,從A處恰好看到銅錢的像在E處,用激光筆從A點向 處(用圖中字母表示)照射,可照亮銅錢。加滿水,從A處看到像的位置將 (選填“ 變高”、“變低”或“不變”)。【答案】E;變高【知識點】光的折射規律【解析】【分析】(1)根據折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解答;(2)當水面升高后,根據入射點高度的變化分析像點的位置變化即可。【解答】 (1)據題意可知,把銅錢放在碗底B處后加適量水,從A處恰好看到銅錢的像在E處;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可得,他用激光筆從A點向E處射出光束時,光線會原路返回,即可把銅錢照亮。(3)根據光的折射規律可知,他看到的銅錢是因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變高的虛像;加滿水后,由于入射點升高,人眼逆著射來的光線看去,看到像的位置將變高。如圖所示。■考點4 凸透鏡成像與平面鏡成像[典例4-1](2024七下·上城會考)小金在水深2m的池塘上拍到的美麗瞬間,一鳥從距水面0.5m處飛過,試圖去捕捉水中的魚,如圖所示。則下列對飛鳥的分析正確的是( )A.它與自己的像的距離為0.5mB.它看見的魚比實際要淺一些C.它在水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D.羽毛呈現白色是因為羽毛吸收了白光【答案】B【知識點】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解析】【分析】平面鏡成像物象到鏡面距離相等。從水中斜射到空氣中發生折射,看到的魚的像比魚的實際位置淺。【解答】A、一鳥從距水面0.5m, 它與自己的像的距離為1m 故A錯誤;B、魚反射的光線從水中斜射到空氣中發生折射,向下偏折,看到的魚的像比魚的實際位置淺,B正確;C、水中的像是平面鏡成像,故C錯誤;D、羽毛呈現白色是因為羽毛反射了白光,D錯誤。故答案為: B。[典例4-2](2024七下·上城會考)某中學興趣小組在科學課中開展了“制作照相機模型”的項目化學習活動。(1)【原理】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的鏡頭后在影像傳感器上成 的實像,像距與焦距的關系滿足的范圍是 。(2)【制作】興趣小組利用凸透鏡、紙盒、半透明紙等環保材料自制簡易照相機模型,如圖甲所示,并用其將某門店夜晚標牌圖乙所示場景拍攝出圖丙的樣子。【評價】評價量表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自制照相機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結構 結構完整,能成像 結構不完整,能成像 結構不完整,不能成像功能 能調節像距,成像清晰 不能調節像距,成像模糊 不能調節像距,不能成像外觀 材料環保、易得,外形美觀 材料環保、成本高,外形比較美觀 材料不環保、成本高,外形粗糙興趣小組進行模型測試時,發現拍攝不同距離的景物,有時成像清晰,有時模糊。通過與“功能”評價指標比對后,他們認為自制的照相機功能指標為“良好”。【改進】依據評價量表中的評價指標“功能”這一項,寫出具體改進操作 (寫出一條即可)。(3)【拓展】人眼的結構和功能與照相機非常相似,但在觀察遠景和近景時調節略有差異。從下圖丁可知:從看近處的物體B到看遠處的物體A,此時睫狀肌放松,晶狀體變 (選填“薄”或“厚”)。【答案】(1)倒立縮小的實像;2f>v>f(2)將簡易照相機的鏡頭做成可伸縮式(3)薄【知識點】凸透鏡成像的應用【解析】【分析】 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當物體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時,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解答】(1)照相機成像原理: u>2f,2f>v>f、 縮小的實像;(4)興趣小組進行模型測試時,發現拍攝不同距離的景物,有時模糊,該自制簡易照相機模型不能調節像距,因此具體改進操作是:將簡易照相機的鏡頭做成可伸縮式;(5)從看近處的物體B到看遠處的物體A,即物距增大,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為了使像成在視網膜上,對光的會聚能力變弱,因此晶狀體應變薄。◆變式訓練1.(2024七下·濱江期末)小濱利用以下器材完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一個帶支架的玻璃板,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一張白紙,一把刻度尺,一個光屏。(1)當玻璃板后面的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便可確定像的位置。如圖甲所示,若要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找準像的位置后,為探究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相是否對稱,小濱在白紙上標記出a、b、c、d四點,他應分別測出ab和 (選填“ac”、“bd”、“cd”)兩段距離進行比較。(3)如圖甲,若將玻璃板上端向蠟燭A側傾斜,蠟燭A的像會 (選填“向上移動”、“向下移動”或“保持不動”)。【答案】(1)在像的位置放一白紙,觀察是否能夠在白紙成像(2)bd(3)向上移動【知識點】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解析】【分析】(1)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實像能夠成在光屏上,根據像能否成在光屏上來判斷像是虛像還是實像;(2)在探究平面鏡成像時,是按前面的面兒作為反射面;(3)由于物體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據此解答。【解答】(1)若要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可以在像的位置放一白紙,觀察是否能夠在白紙成像;(2)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時候,是利用前面做為反射面,因此物距為ab,像距為bd,因此應分別測出ab和bd兩段距離進行比較;(3)如圖甲所示,若將玻璃板上端向蠟燭A側傾斜,由于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是對稱的,所以蠟燭A的像會向上移動。故答案為:(1)在像的位置放一白紙,觀察是否能夠在白紙成像;(2)bd;(3)向上移動。2.(2024七下·武義期末)在學習“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后,某校項目化小組的同學開展“自制校標logo投影燈”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投影燈設計、制作和評價三個環節。【投影原理】凸透鏡成像規律。投影燈結構包括光源、透明圖標、鏡頭。通過凸透鏡將透明圖標上的圖案呈現在屏幕上。【實驗材料】開關、電池、電池盒、電線若干、小燈泡、透明校標logo、凸透鏡(焦距)、固定材料、熱熔膠(用于粘合)、鞋盒、剪刀等。(每一組材料都相同)【評價量表】投影燈評價量表(部分)評價指標 達標 待改進指標一 結構 結構完整 結構不完整指標二 像的大小 像的大小可調 像的大小無法調節指標三 像的清晰度 像的清晰度可調 像的清晰度無法調節【設計制作】(1)投影燈的原理是凸透鏡成像,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應將透明校標logo放在距離凸透鏡大于10厘米至小于 厘米處;(2)為了在地面上觀察到正立的校標logo,投影燈內校標應 (填“正立”或“倒立”)放置;【評價優化】某小組的設計作品如圖甲所示。老師觀看后說:此作品在指標二評價結果為“待改進”。(3)【評價優化】某小組的設計作品如圖甲所示。老師觀看后說:此作品在指標二評價結果為“待改進”。請你根據圖甲和評價量表,對老師的評價作出解釋,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可結合圖甲)。解釋: ;解決對策: 。【答案】(1)20(2)倒立(3)圖甲所示投影片和凸透鏡的距離是固定,即物距一定, 像的大小無法調節;將投影片的固定裝置C、D,左右適當開槽,使投影片能適當左右移動。或將凸透鏡的固定裝置E、F,向內適當開槽,使凸透鏡能適當左右移動。【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凸透鏡成像的應用【解析】【分析】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和應用判斷。【解答】(1)投影儀的成像特點為倒立放大的實像,此時物體在凸透鏡的-倍和二倍焦距之間,應將透明校標logo放在距離凸透鏡大于10厘米至小于20厘米處;(2)凸透鏡成實像為倒立的像,所以投影燈內校標應倒立放置;(3) 解釋:圖甲所示投影片和凸透鏡的距離是固定,即物距一定, 像的大小無法調節。解決對策:將投影片的固定裝置C、D,左右適當開槽,使投影片能適當左右移動。或將凸透鏡的固定裝置E、F,向內適當開槽,使凸透鏡能適當左右移動。■考點5 光的色散[典例5] (2024七下·濱江期末)下面所做的探究活動與結論不匹配的是( )A 探究活動: 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分解成彩色光帶結論: 太陽光不是單色光,它是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B 探究活動: 讓太陽光透過紅色透明塑料薄膜,照到白紙上,在白紙上看到紅色結論: 紅色透明塑料薄膜反射了紅光C 探究活動: 將溫度計放在彩色光帶的紅光外側時,溫度計示數會上升結論: 紅外線具有熱效應D 探究活動: 將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能產生各種色彩結論: 紅、綠、藍是光的三原色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物體的顏色;光的色散【解析】【分析】太陽光是由可見光和不可見光組成的,可見光包括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不可見光包括紅外線和紫外線。【解答】A.通過光的色散實驗可知,太陽光是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故A的結論與探究是相匹配的,故A不符合題意;B.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透過的色光所決定的,因此太陽光照射到紅色透明塑料上時,紅光透過,其它顏色的光被反射,則B的結論與探究是不匹配的,故B符合題意;C.將溫度計放在彩色光帶的紅光外側,溫度計示數上升,說明紅外線具有熱效應,其結論與探究相匹配,故C不符合題意;D.通過探究得出紅、綠、藍是光的三原色,則結論與探究相匹配,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變式訓練1.(2024七下·鎮海區期末)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下列有關生活中的色彩描述合理的是( )A.我們能看到世界萬物,是因為所有的物體自身都會發光,發出的光進入人眼XB.我們透過紅色的塑料薄膜看到的所有物體顏色都是紅色C.太陽光是復色光,我們可以利用三棱鏡等光學元件將其分解成多種單色光D.我們看到物體之所以是白色,是因為它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答案】C【知識點】物體的顏色;光的色散【解析】【分析】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解答】A.我們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發光或反射光線進入人眼,故A不符合題意;B.紅色塑料薄膜只能透過紅光,而其它顏色都被吸收,所以我們透過紅色的塑料薄膜看到白色和紅色物體的顏色是紅色,而其他顏色的物體變成了黑色,故B不符合題意;C.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這種現象是光的色散,這說明太陽光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符合題意;D.我們看到物體之所以是白色,是因為它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考點6不可見光的應用[典例6]紅外線防盜報警器主要由紅外線發射器、紅外線接收器、喇叭組成(如圖) ,其原理是:紅外線發射器發出一束較強的紅外線到紅外線接收器上,當盜賊遮擋紅外線時,紅外線接收器無法接收到紅外線,喇叭報警,從而達到防盜的目的。(1)喇叭發出的聲音是通過 傳入人耳的。(2)紅外線是人眼看不見的光,具有顯著的 效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 米/秒。(3)紅外線發射器發出的一束較強的紅外線是沿 傳播的。(4)紅外線 (選填“能”或“不能”)穿透人體。(5)肉眼看不見紅外線,你怎樣判別紅外線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是否有紅外線?【答案】(1)空氣(2)熱;3×108(3)直線(4)不能(5)紅外線具有熱效應,可以把溫度計放在紅外線發射器處,測溫度的變化。【知識點】聲音產生的條件;紫外線、紅外線【解析】【分析】(1)根據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解答;(2)根據紅外線的特點解答,根據光速的知識解答;(3)根據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解答;(4)紅外線的波長較大,穿透能力弱,但是繞過障礙物的能力強;(5)根據紅外線的熱效應分析。【解答】(1)喇叭發出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入人耳的。(2)紅外線是人眼看不見的光,具有顯著的熱效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108米/秒。(3)紅外線發射器發出的一束較強的紅外線是沿直線傳播的。(4)紅外線不能穿透人體。(5)肉眼看不見紅外線,判別紅外線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有紅外線的方法:紅外線具有熱效應,可以把溫度計放在紅外線發射器處,測溫度的變化。◆變式訓練1.(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圖自動水龍頭,使用時只需把手伸到水龍頭的下方,就會自動出水。這是因為人體能輻射出( )A.紫外線 B.紅外線C.紅光 D.紫光【答案】B【知識點】紫外線、紅外線【解析】【分析】一切物體都會向周圍輻射紅外線,物體的溫度越高,向外輻射的紅外線越強。【解答】自動感應龍頭接收到人體輻射的紅外線后,會自動打開水閥出水,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考點7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條件[典例7](2024七下·濱江期末)科學需要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下面有關教材中的實驗活動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圖甲,通過乒乓球的彈開可知聲音的產生原因B.圖乙,氣體被抽出的過程中聲音由強變弱,可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C.圖丙,說明鋼尺振動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D.圖丁,戴上防噪聲耳罩,可以在聲源處減弱噪聲【答案】D【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產生的條件;噪聲的危害和防止噪聲的途徑【解析】【分析】A.根據聲音產生的原因進行解答;B.根據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進行解答;C.根據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進行解答;D.根據減弱噪聲的途徑進行解答。【解答】A.在敲擊音叉的時候,音叉發出聲音,同時乒乓球被彈開,就說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故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氣體被抽出的過程中聲音由強變弱,就說明沒有介質時聲音不能傳播,或者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音調與振動的快慢有關,鋼尺振動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故C正確,但不符合題意;D.戴上防噪聲耳罩,是在人耳處減弱噪聲的,故D錯誤,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變式訓練■考點8 聲音三要素與噪聲防治[典例7-1](2024七下·上城會考)如圖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xūn),吹奏時能發出宮、商、角、微、羽五音,相當于現在的do、re、mi、sol、la。五音是指聲音的( )A.音調 B.響度C.音色 D.聲速【答案】A【知識點】響度、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關系【解析】【分析】 音調是指聲音頻率的高低,表示人的聽覺分辨一個聲音的調子高低的程度。音調主要由聲音的頻率決定 。【解答】中國古樂的 五個基本音階,每個音階對應的頻率是逐漸增大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由此可知do.re.mi.sol.la五音實際上是指聲音的音調。故答案為:A。[典例7-2](2024七下·拱墅期末)將每年3月3日設為“國際愛耳日”,是為了引起人們對保護耳和聽覺的重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耳和聽力的是( )A.每次使用耳機時間不超過一小時B.禁用對耳和聽覺造成損傷的藥物C.遇到強烈的爆炸聲及時捂住耳朵D.經常用尖銳和不潔的器具掏耳朵【答案】D【知識點】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解析】【分析】保護耳朵關鍵在于保護耳朵的鼓膜;不讓污水進入,遇到巨大聲響時張口,不用尖銳東西挖耳,感冒呼吸道感染時要防止中耳炎等。【解答】A、耳機使用時間超過一小時將對聽力有害,A不符合題意;B、若是使用對耳和聽覺造成損傷的藥物將損害聽力,B不符合題意;C、當聽到巨大聲響時,用雙手堵耳能避免壓強的突然改變,對鼓膜的影響,C不符合題意;D、經常用尖銳和不潔的器具掏耳朵對耳朵內部結構造成損害,因此不利于保護耳朵和聽力,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變式訓練1.(2024七下·武義期末)如圖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簽制作的“鳥鳴器”,從管口吹氣,能發出類似鳥叫的聲音。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鳥鳴器發聲是由空氣柱振動產生的B.鳥鳴器發出的聲音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C.向吸管口吹氣的力度越大,聲音的音調越高D.拉動棉簽可以改變空氣柱的長度從而改變聲音的音調【答案】C【知識點】響度、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關系【解析】【分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氣體、固體和液體都能夠傳播聲音;音調指聲音的高低,與頻率有關;響度指聲音的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解答】 A、鳥鳴器發聲是由空氣柱振動產生的,故A正確;B、鳥鳴器發出的聲音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故B正確;C、向吸管口吹氣的力度越大,空氣中振動幅度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故C錯誤;D、拉動棉簽,吸管內振動的空氣柱的長度發生變化,造成空氣柱振動的快慢不同,頻率不同,音調就會發生變化,故D正確。故答案為:C。2.(2024八下·海曙期中)每年中考、高考期間,為減小噪聲對考生的影響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屬于從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是( )A.將教室的窗戶關好 B.停止校園周邊工地的施工C.在教室內安裝噪聲監測儀 D.學校周邊道路禁止鳴笛【答案】A【知識點】噪聲的危害和防止噪聲的途徑【解析】【分析】減弱噪聲的三種途徑:①在聲源處減弱;②在傳播過程中減弱;③在人耳處減弱。【解答】A.將教室的窗戶關好,屬于從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故A正確;B.停止校園周邊工地的施工,屬于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B錯誤;C.在教室內安裝噪聲監測儀,只能檢測噪聲的大小,不能減弱噪聲,故C錯誤;D.學校周邊道路禁止鳴笛,屬于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D錯誤。故選A。1.(2019·溫州)將一蠟燭放在裝有水的燒瓶前,調整蠟燭和燒瓶至如圖所示位置,在墻壁上得到清晰的像。該像的性質是( )A.縮小的虛像 B.放大的虛像 C.縮小的實像 D.放大的實像【答案】D【知識點】凸透鏡成像的應用【解析】【分析】(1)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是凹透鏡;(2)實像能夠成在光屏上,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3)當凸透鏡成實像時,如果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實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成縮小的實像。【解答】裝有水的燒瓶在水平方向上中間后邊緣薄,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因為墻壁到燒瓶的距離大于蠟燭到燒瓶的距離,所以肯定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故D正確,而A、B、C錯誤。故選D。2.(2020·杭州)照相機和放大鏡都是凸透鏡成像原理的具體應用。對應右圖,下列關于照相機、放大鏡使用和成像的說法正確的是( )A.照相機:被拍物體應在甲區域內,成倒立縮小實像B.照相機:被拍物體應在乙區域內,成倒立縮小實像C.放大鏡:被觀察物體應在乙區域內,成正立放大虛像D.放大鏡:被觀察物體應在丙區域內,成正立放大實像【答案】A【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凸透鏡成像的應用【解析】【分析】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和應用分析判斷。【解答】A.當被拍物體在甲區域內時,此時物距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是照相機,故A正確,B錯誤;當被觀察物體在乙區域內時,此時物距f當被觀察物體在丙區域內時,此時物距u故選A。3.(2021·寧波)如圖所示,當我們看遠處物體時,遠處物體的光線正好聚焦在視網膜上。處試當我們從看遠處物體改為看近處物體時(一般不小于10cm),為了使近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晶狀體凸度和焦距的變化情況分別是( )A.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短 B.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長C.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短 D.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長【答案】A【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解析】【分析】①凸透鏡的凸度越大,對光線的會聚能力越強,此時焦距越短;②根據凸透鏡成像“物近像遠大,物遠像近小”的規律分析判斷。【解答】①假設晶狀體的凸度不變,當看近處物體時,根據“物近像遠大”可知,此時像距增大,即成像在視網膜后面;②要使像向前移動到視網膜上,必須使光線會聚,則晶狀體的凸度要變大,而焦距要變小。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4.(2022·寧波)某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右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當用力擠壓裝滿水的玻璃瓶,會看到細玻璃管內的水面明顯上升。這是利用細玻璃管內水面的變化來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變,下列實驗中也用到這種放大思想的是 ( )A.將不同的電阻絲分別接到同一電路中,通過比較電流的大小來比較電阻的大小B.將發聲的音叉靠近乒乓球,通過乒乓球被彈開顯示音叉在振動C.讓不同的紙錐從相同高度同時下落,通過落地的先后判斷運動的快慢情況D.將小鐵屑均勻灑在磁體周圍,通過觀察鐵屑的分布情況來認識磁場的分布情況【答案】B【知識點】聲音產生的條件;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物體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斷方法【解析】【分析】轉換法是將看不見的物理量轉化為看得見的現象;放大法是將微小的變化放大。【解答】A、將不同的電阻絲分別接到同一電路中,通過比較電流的大小來比較電阻的大小,采用了轉化法,故A不符合題意;B、音叉的振動幅度較小不易觀察,將乒乓球放在音叉旁邊,乒乓球振動說明音叉在振動,采用了放大法,故B符合題意;C、讓不同的紙錐從相同高度同時下落,通過落地的先后判斷運動的快慢情況,采用了轉化法,故C不符合題意;D、將小鐵屑均勻灑在磁體周圍,通過觀察鐵屑的分布情況來認識磁場的分布情況 采用了轉化法,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5.(2021·嘉興)事物總是在變與不變中相統一。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氣壓改變時,空氣的密度一定不變B.溫度改變時,玻璃的導電性會發生變化C.位置改變時,物體的質量一定不變D.介質改變時,聲的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答案】A【知識點】質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應用;聲音傳播的條件;導體和絕緣體【解析】【分析】(1)根據氣壓和體積的變化關系分析;(2)根據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分析;(3)根據質量的特性分析;(4)根據聲速的影響因素判斷。【解答】A.當氣體的質量不變而氣壓改變時,氣體的體積肯定改變,那么空氣的密度一定改變,故A錯誤符合題意;B. 常溫下的玻璃為絕緣體,當溫度達到熔融狀態時,玻璃會變成導體,故B正確不合題意;C. 質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不隨物體形狀、位置、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故C正確不合題意;D.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速度不同,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6.(2023·金華)某些高層建筑的玻璃幕墻會產生強烈的鏡面反射,造成光污染。下列各圖中光學現象的原理與玻璃幕墻發生鏡面反射的原理相同的是( )A.林中光束 B.拱橋倒影 C.水中鉛筆 D.人手影子【答案】B【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規律【解析】【分析】根據光的特性分析各個選項中包含的光學原理即可。【解答】A.林中光束,原理為光的直線傳播,故A不合題意;B.拱橋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鏡成像,故B符合題意;C.水中鉛筆,是光的折射現象,故C不合題意;D.人手影子,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故D不合題意。故選B。7.(2022·寧波)如圖所示是一個放置于寧波某地水平地面上的簡易計時模型,圭桿垂直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桿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B.一天內,桿影移動是由地球公轉造成的C.一天內,正午的桿影最短D.該模型依據桿影的方位計時【答案】B【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根據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分析判斷【解答】A.桿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故A正確不合題意;B.一天內,桿影移動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故B錯誤符合題意;C.一天內,正午時陽光與地面的夾角最大,此時的桿影最短,故C正確不合題意;D.該模型依據桿影的所對的刻度值進行計時,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8.(2021·衢州)標有甲、乙兩點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圖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虛線處,觀察到如圖2所示場景,此時看到筷子上的甲點或乙點,光的傳播路徑正確的是( )A. B. C. D.【答案】D【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解析】【分析】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和廣的折射規律分析判斷。【解答】甲點始終在空氣中,它發出的光線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射入我們的眼睛,于是我們看到甲點,故A、B錯誤;乙點發出的光線,從水中射入空氣中,在水面發生折射,此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線進入眼睛后,我們看到水中乙點的虛像,故C錯誤,D正確。故選D。9.(2023·衢州)小科選取了“”光源、帶小孔的紙板、光屏等材料,按如圖順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通過左右移動光源和光屏,開展“小孔成像”實驗。實驗中光屏上不可能出現的是( )B. C. D.【答案】B【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根據小孔成像的特點分析判斷。【解答】小孔成像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上面的光線到達下面,下面的到達上面,因此成的是倒立的實像,不可能成正立的實像,故B符合題意,而A、C、D不合題意。故選B。10.(2023·杭州)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幣,人移動到某一位置時看不見硬幣(如圖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夠看見硬幣了(如圖乙)。關于“看不見”和“又看見了”兩種情況,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①“看不見”是由于硬幣沒有反射光②“看不見”是由于硬幣反射的光沒有到達眼睛③“又看見了”是由于硬幣反射的光通過水面的反射到達眼睛④“又看見了”是由于硬幣反射的光通過水面的折射到達眼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解析】【分析】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和折射的知識分析判斷。【解答】硬幣反射的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看不見”是由于硬幣反射的光被杯子的側壁擋住,沒有到達眼睛,故①錯誤,②正確;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硬幣反射的光從水面射入空氣時發生折射,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著折射光線看去,看到的是成在實際位置上方硬幣的虛像,故③錯誤,④正確。那么正確的是②④。故選D。11.(2022·金華)光與影的世界是生活也是藝術,更包含著科學的知識與原理。如圖是湯勺放入裝有水的玻璃杯中,置于平面鏡前的情景。下列現象與原理相對應的是( )A.燈光下玻璃杯的影子——光的折射B.水中放大的“勺頭”——光的反射C.水中彎折的“湯勺”——光的折射D.平面鏡中的“杯子”——光沿直線傳播【答案】C【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解析】【分析】根據有關光的反射、折射和直線傳播的知識分析判斷。【解答】A.燈光下玻璃杯的影子,是光沿直線傳播時形成的光線找不到的黑色區域,故A錯誤;B.水中放大的“勺頭”,是因為水杯中間厚邊緣薄,相當于一個放大鏡,光從水中射入空氣中時發生折射形成的正立放大的虛像,故B錯誤;C.水中彎折的“湯勺”,是勺子發出的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發生折射形成的虛像,故C正確;D.平面鏡中的“杯子”,是光在鏡子表面發生反射形成的虛像,故D錯誤。故選C。12.(2020·衢州)如圖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關實驗的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甲中應選用光滑的硬紙板B.圖甲中∠EOM是入射角C.圖乙中反射光不存在D.圖丙、甲中現象說明光路是可逆的【答案】D【知識點】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漫反射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保證我們從各個角度觀察到物體;(2)入射角是入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3)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相伴而生;(4)在反射光路中,如果讓入射光沿著原來反射光線的光路反向射回去,那么現在的反射光線與原來的入射光線路徑完全重合,這就是光路的可逆性。【解答】A.圖甲中應選用粗糙的硬紙板,這樣會發生光的漫反射,保證我們能夠從紙板上看到光路,故A錯誤;B.圖甲中EO是入射光線,ON是法線,因此∠EON是入射角,故B錯誤;C.圖乙中反射光肯定存在,只是沒有紙板的漫反射,我們無法看到它的存在,故C錯誤;D.圖丙、甲中現象說明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確。故選D。13.(2023·溫州)用玻璃板作為平面鏡,使蠟燭的像成在裝滿水的燒杯中,就能觀察到“蠟燭在水中燃燒”(如圖甲)。若蠟燭的像位置如圖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燒杯中,僅移動玻璃板,則移動的方向應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知識點】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解析】【分析】根據平面鏡成像“物像等距”分析判斷。【解答】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蠟燭成的像與蠟燭關于平面鏡對稱。②水平向左移動鏡子,④為水平向右移動鏡子,此時鏡子所在的那個平面的位置保持不變,因此蠟燭像的位置保持不變,故B、D不合題意;要使像移動到燒杯的位置,就要增大像距。根據“物像等距”可知,此時要增大蠟燭到鏡面的距離,故C正確,A錯誤。故選C。14.(2021·溫州)水平過道上方有一盞燈(如圖)。小明站在1號地磚上時,通過2號地磚看到燈的像;走到2號地磚上時,通過3號地磚看到燈的像。則小明通過兩塊地磚所看到的像(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答案】B【知識點】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解析】【分析】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分析判斷。【解答】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所在的那條直線對稱。地磚2和3都處在同一平面內,即它們處在同一直線上,燈泡的位置不動,則通過地磚看到的像大小相同,且位置不變。故選B。15.(2022·浙江)如圖所示,某人站在湖邊高出水面30m的山頂A 處,望見一艘飛艇停留在湖面上空某處并觀察到飛艇底部標志 P 點的仰角為45°,其在湖中之像的俯角為60°,則飛艇離開湖面的高度為(已知 只考慮鏡面反射,不考慮折射) ( )A.111.96 m B.81.96m C.84.32m D.114.32 m【答案】A【知識點】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圖【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作點P至湖面的對稱點P',連接AP',結合EP'=OE+OP'=AE+60m解RtΔAP'E可得OP的大小,即得到答案。【解答】解:作點P至湖面的對稱點P',連接AP',如圖所示:在Rt△AEP中∠PAE=45°,則∠P=45°,所以PE=AE,由平面鏡成像知識可得OP'=OP=PE+EO=AE+30m,在RtΔAP'E中,,又EP'=OE+OP'=AE+60m,所以,解得AE≈81.96m,所以OP=AE+30≈111.96m。故答案為:A。(15題圖) (16題圖)16.(2022·溫州)將筷子豎直插入裝水的玻璃杯內,從右邊俯視圖中的P 點沿水平方向看到的應該是左圖中的哪一個( )B. C. D.【答案】D【知識點】光的折射規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圖【解析】【分析】光的折射規律: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當光從空氣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并且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折射角總小于入射角;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解答】BC.筷子在水中部分反射的光到達P點后折射,如圖所示筷子的上半部分偏左,下半部分更偏左,故BC錯誤。AD.由于玻璃杯此時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對筷子起到了放大的最用,因此,觀察到的筷子比實際的粗,故A錯誤,D正確。故答案為:D。17.(2021·寧波)科學方法是開啟大自然奧秘之門的鑰匙。(1)如圖所示,用鼓錘分別重敲和輕敲鼓面,銅鼓發出的聲音的響度不同,同時可以通過乒乓球反彈的高度,來顯示出鼓面振動的情況。通過實驗可知:鼓面振動的 越大,響度越大。(2)為了便于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光線的概念,實際上光線并不存在。為了形象地表示磁體周圍磁場分布的強弱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 的概念,實際上它也并不存在。【答案】(1)幅度(或振幅)(2)磁感線【知識點】響度、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關系;磁場和磁感線【解析】【分析】(1)根據響度與振幅的關系解答;(2)根據磁感線的定義和用途分析解答。【解答】(1)如圖所示,用鼓錘分別重敲和輕敲鼓面,銅鼓發出的聲音的響度不同,同時可以通過乒乓球反彈的高度,來顯示出鼓面振動的情況。通過實驗可知:鼓面振動的幅度(或振幅)越大,響度越大。(2)為了形象地表示磁體周圍磁場分布的強弱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磁感線的概念,實際上它也并不存在。(17題圖) (18題圖)18.(2021·寧波)寧波某校課外實踐小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桿,進行為期一年的“觀竿測影”活動。2021 年3月14日正午時刻圭桿的桿影如圖所示,并測得桿影OA長為55.7cm。(1)桿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 傳播。(2)圖中桿影從O到A指向 方。(3)預測2021年6月20日正午時刻,該圭桿的桿影長度將比55.7cm (填“大”或“小”)。【答案】(1)直線(2)北(3)小【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解析】【分析】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回歸線以北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整個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解答】(1)影子是因為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2)3月14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所以影子OA指向北方;(3)6月20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這時的影子長度要比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時短;故答案為:(1)直線;(2)北;(3)小。19.(2022·浙江)去年暑假小明參加學校的生存夏令營,學到了野外生存的很多知識和技能。其中:(1)獲取飲用水。如圖甲所示,用大塑料袋套在樹葉濃密的嫩枝上,扎緊袋口。隨著植物中水的不斷 和 ,經過一段時間,塑料袋的內表面上就會出現一層水珠。(2)用影子辨別方向。如圖乙所示,將一根直桿豎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點。中午前后,用描點的方法在地面上畫出桿的陰影頂端的運行軌跡,在軌跡上找出其中距O點最近的點A,則OA 所指示的方向就是 (選填“東”“西”“南”或“北”)方向,這一判斷應用的光學知識是 。【答案】(1)蒸發(或蒸騰);液化(2)北;光沿直線傳播【知識點】蒸發及其現象;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 (1)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是汽化,汽化的方式有兩種:蒸發和沸騰;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是液化,葉子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氣,水蒸氣又液化為水,據以上分析解答;(2)木桿的影子是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形成的現象,正午的時候,太陽在正南方向,影子在正北方向,陽光與地面的角度最大,形成的影子最短,據以上分析解答。【解答】 (1)植物葉子內有很多的水,葉子上有很多的氣孔,葉子中的水從氣孔蒸發變為水蒸氣,這是汽化過程(或蒸發);水蒸氣遇到冷的塑料袋液化為水,從而獲得飲用水;(2)OA是最短的影子,說明此時陽光與地面夾角最大,這是正午,又由于正午時太陽在正南方,所以影子在正北方,即OA是南北方向的,OA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北,AO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南,影子是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形成的現象。20.(2019·寧波)如圖所示是一種反射式路燈,燈發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經過燈上方粗糙的反射板的反射后照亮路面。(1)光在反射板表面發生了 (填“鏡面反射”或“漫反射”)現象。(2)如果把反射板換成平面鏡,當黑夜燈亮時,地面上會有燈罩的影子,因為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 傳播。(3)該燈銘牌上標有“220V 70W~150W”等字樣。如果某段道路上裝有44盞這樣的燈,該段道路路燈的電路中,干路上熔斷器的額定電流不能小于 A。【答案】(1)漫反射(2)直線(3)30【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鏡面反射與漫反射;電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1)光線在光滑平整的表面發生鏡面反射,在凸凹不平的表面發生漫反射;(2)影子是由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形成的;(3)首先求出44盞路燈的總功率,然后根據公式計算熔斷器的額定電流。【解答】(1)因為反射板表面凸凹不平,所以光在上面發生漫反射;(2)如果把反射板換成平面鏡,當黑夜燈亮時,地面上會有燈罩的影子,因為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3)干路上熔斷器的額定電流最小為:。故答案為:(1) 漫反射 ;(2) 直線 ;(3) 3021.(2020·寧波)自然正在向人類發出“警報”。【材料】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西摩島測得高達20.75℃的氣溫,再次刷新了南極大陸氣象觀測記錄溫度的最高值。【材料二】2020年2月底,南極地區又有新消息:氣候變化引起南極地區藻類大量繁殖,導致出現了“紅雪”、“綠雪”現象,而且雪地表面顏色的改變進一步加速了積雪的熔化。【材料三】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以前在海拔5000m以上植物很難生存。但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珠穆朗瑪峰附近,海拔5000m至5500m范圍內的植被顯著增加。(1)材料二中,積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物體表面顏色越深, 。(2)從上述材料中可以判斷,_______是植物得以生存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填字母)A.海拔 B.緯度 C.溫度【答案】(1)吸收太陽輻射本領越強(2)C【知識點】用心觀察與拓展觀察力;物體的顏色【解析】【分析】1、物體顏色不同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不同。白色反射所有光,黑色吸收所有光,顏色越深的物體吸熱能力越強;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關系植物生長方面的敘述,而三則材料中都是在講述氣溫正在逐漸升高,所以可推出植物的生長與氣溫升高有一定關系;【解答】(1)材料二中有關于積雪加速熔化的信息“ 氣候變化引起南極地區藻類大量繁殖,導致出現了“紅雪”、“綠雪”現象,而且雪地表面顏色的改變進一步加速了積雪的熔化 ”,所以可推知,積 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物體表面顏色越深 ,吸收太陽輻射本領越強;(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關于氣溫的描述,材料二、三都有描述原本并不適合植物生長的區域都有植被的增加,兩者聯系可知這是由于溫度的升高出現的一些變化,說明溫度是植物得以生存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故答案為:(1) 吸收太陽輻射本領越強 (2)C22.(2022·湖州)三棱鏡是一種重要的光學元件,光通過三棱鏡的傳播路線是怎樣的呢?小越用紅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鏡上,光路圖如圖1所示。改變入射角度,光路圖如圖2、圖3所示。(1)經過兩次折射后,紅光均向三棱鏡的 (選填“頂角A”或“底面BC”)偏折。這個規律對于其他的單色光成立嗎?小越選用其他不同的單色光重復上述實驗,發現了同樣的規律。(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師建議小越把凸透鏡分割成兩部分進行思考,如圖4所示。小越經過分析和綜合,理解了凸透鏡對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3)利用三棱鏡還可以進行的探究實驗是 。【答案】(1)底面BC(2)會聚(3)光的色散或凹透鏡對光的作用【知識點】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圖1、圖2、圖3,分析紅光通過三棱鏡后的偏折規律;(2)根據凸透鏡對光線的作用解答;(3)根據三棱鏡的特點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圖1、圖2、圖3可知,經過兩次折射后,紅光均向三棱鏡的底面BC方向偏折。(2)根據圖4可知,凸透鏡相當于兩個相同的三棱鏡將底部重合在一起,根據三棱鏡對光線的作用可知,上面的光線向下偏折,下面的光線向上偏折,其實就是所有的光線都向主軸偏折,即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3)①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后會被分解為七種顏色的色光,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②凹透鏡相當于兩個相同的三棱鏡頂角重合在一起,根據三棱鏡對光線的作用可知,上面的光線向上偏折,下面的光線向下偏折,其實就是使光線遠離主軸,即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那么利用三棱鏡還可以進行的探究實驗為:光的色散或凹透鏡對光的作用。23.(2021·嘉興)某科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探充像距與物距關系時的實驗步驟如下:①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白紙,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中間位置,記下玻璃板的位置:②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用筆記下兩支蠟燭的位置:③移動點燃的蠟燭到另一個位置,重復上述實驗:④用直線連接每次實驗中的蠟燭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測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記錄數據如表。次數 物距/cm 像距/cm1 5.0 5.02 8.0 8.03 12.0 12.0(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實驗本身的限制,要用與實驗對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對象來替代的方法。本實驗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體體現在 。(2)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3)實驗中,有同學用一張白紙擋在玻璃板和像之間,你認為該同學還能觀察到蠟燭的像嗎 并說出你的理由。 。【答案】(1)用未點燃的蠟燭替代像(2)像距等于物距(3)能,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虛像【知識點】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解析】【分析】(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由于成的是虛像,因此不能用光屏承接的方向確定像的位置。需要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一個在前面充當物體,一個在后面不斷移動,直到與前面蠟燭的像重合,從而確定像的位置,比較像和物體的大小關系,這里運用了等效替代法。(2)比較物距和像距的大小,確定二者的大小關系;(3)根據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和特點分析。【解答】(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實驗本身的限制,要用與實驗對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對象來替代的方法。本實驗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體體現在:用未點燃的蠟燭替代像。(2)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像距等于物距。(3)實驗中,有同學用一張白紙擋在玻璃板和像之間,我認為該同學還能觀察到蠟燭的像,理由為: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虛像。24.(2020·紹興)在“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1)某次實驗過程中,小敏移動光屏直到出現清晰的像,蠟燭、透鏡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圖所示,此時所成的是倒立 的實像。(2)若通過移動透鏡,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鏡應該移到 厘米刻度處。(3)實驗一段時間后,原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圖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讓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離②蠟燭下移一段距離③透鏡下移一段距離(4)研究好成像規律后,小敏模擬了近視和遠視的矯正,圖乙中,小敏給透鏡A戴上“眼鏡“(凸透鏡B),光屏上剛好出現清晰的像,摘下”眼鏡“后,光屏上的像變模糊,如圖丙所示,若要通過移動蠟燭使像再次清晰,應將蠟燭向 (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答案】(1)放大(2)45(3)①③(4)遠離【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解析】【分析】凸透鏡成像規律是一種光學定律。在光學中,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且能在光屏上呈現的像稱為實像;由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且不能在光屏上呈現的像稱為虛像。【解答】(1)由圖可知,U=15cm,V=30cm,U(2)由(1)可知,f<15cm<2f ,V=30cm>2f;所以7.5cm2f,f(3)由圖甲可知,像向上移動,所以可以把蠟燭向上移一段距離、光屏上移、透鏡下移均可;故 ①③ 符合題意;(4)圖乙是兩次會聚成清晰的像,因此去掉一個凸透鏡后光線的偏折減小,所以物體要遠離透鏡一段距離即可;故答案為:(1)放大;(2)45;(3) ①③ ;(4)遠離。25.(2022·寧波)如圖甲所示,在小寧與平面鏡之間有一只杯子,為何杯子和杯子的像在小寧眼球視網膜上成的像大小不同 根據“平面鏡成像”、“視覺的形成”等有關知識,我們可以用作圖的方法來解釋上述現象。圖乙為杯子的像CD在視網膜上成像的示意圖,請你在圖丙中畫出杯子AB在視網膜上成的像A'B'。(要求:先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畫出AB,再用圖乙的方法畫出A'B')【答案】【知識點】平面鏡成像的相關作圖;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解析】【分析】①根據平面鏡成像的對稱性找到杯子AB的位置和大小;②在凸透鏡成像時,射向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式不發生改變,據此畫出AB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A'B'。【解答】①通過C點作鏡面的垂線,然后根據“物像等距”的規律在鏡面右側這條直線上找到對應的發光的A的位置;②同理,找到D點對應的發光點B的位置;③將A、B連接,這就是鏡面前的杯子;④將A與晶狀體的中心連接并延長,與視網膜的交點就是像點A';同理,找到B點在視網膜上的像點B';⑤將像點A'B'連接即可,如下圖所示:1.(2024·浙江模擬)某校大力推行開展STEAM項目課程。如圖是學生參與“偽3D全息投影”項目化學習后制作的投影盒、演示視頻、觀察到的投影及成像原理示意圖。下列相關的材料選擇或原理及對應分析錯誤的是( )A.投影盒使用的材料應當透光B.投影成像主要利用的是光的反射C.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終是在大腦中形成的D.人眼觀察到的是投影盒所成的實像【答案】D【知識點】凸透鏡成像的應用【解析】【分析】 根據圖示可知投影成像的主要原理;平面鏡成正立、等大的虛像。【解答】解:根據圖乙可知投影成像的主要原理是光的反射,圖中將手機屏幕上的影像成在投影盒內,形成具有“3D”效果的“全息投影”,實際上就是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此時成正立、等大的虛像;為了具有更好的“3D”效果,投影盒使用的材料應當透光,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終是在大腦中形成的,故ABC正確,D錯誤。故選:D。2.(2024·湖州模擬)有甲、乙兩塊凸透鏡,焦距分別是 將它們分別放在光具座上做燭焰成像實驗。實驗結果如表所示,若兩次實驗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都相等,則 ( )A. B.C.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答案】A【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解析】【分析】凸透鏡成實像的三種情況: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解答】 物體到甲乙凸透鏡的距離都是u,物體經甲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u>2f甲,即。物體經乙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u<f乙。所以f甲<f乙。故答案為:A。3.(2024·溫州三模)我校項目化小組利用紙盒和凸透鏡等材料制作成像儀。凸透鏡固定在紙盒側面,F光源和光屏在如圖所示位置時,光屏上能呈現消晰的像。則像的性質為( )A.放大的實像 B.縮小的實像 C.放大的虛像 D.縮小的虛像【答案】B【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凸透鏡成像的應用【解析】【分析】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解答】根據圖示可知,物距應大于二倍焦,此時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故選B。4.(2024·嵊州模擬)小明在光具座上從左向右依次放蠟燭、凸透鏡、光屏,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數據如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實驗次數 1 2 3 4 5物距 u/cm 60 30 20 15 12像距 v/cm 12 15 20 30 60A.該凸透鏡的焦距為20cmB.從第1次實驗到第5次實驗,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越來越大C.當物距u=45cm時,移動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清晰的像D.第5次實驗后,在透鏡和光屏間放一近視眼鏡鏡片,光屏要向左移才能成清晰的像【答案】B【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解析】【分析】凸透鏡成像數據物距20cm時,像距也為20cm,可知透鏡的焦距為10cm.【解答】A、根據分析可知,透鏡焦距為10cm,錯誤B、凸透鏡成像,像大小與像距成正比關系,根據題表,像距從1-5次實驗中不斷變大,故像不斷變大,正確C、物距為45cm時,即物體位于兩倍焦距之外,成縮小倒立的實像,錯誤D、 近視鏡片為凹透鏡,使光線發散,在透鏡和光屏間放一近視眼鏡鏡片,將會聚光線發散一些,會聚點會遠離透鏡一些,即光屏要向右移動一些才能成清晰的像,錯誤故答B5.(2024·寧波模擬)2022年9月12日超強臺風“梅花”帶來了強降水。關于“梅花”臺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人可以聽到臺風到來前的次聲波B.臺風引發的暴雨會導致山體滑坡,山體下滑時機械能不變C.臺風會掀翻屋頂,說明流體中流速大的位置壓強大D.臺風具有較大的機械能,能夠做的功多,破壞力大【答案】D【知識點】超聲波與次聲波;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功;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解析】【分析】地震、海嘯、臺風、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發出次聲波,人耳不能聽到;流體的流速越大,壓強越小;物體能夠做功,物體具有能,物體具有能越大,能夠做功就越大;【解答】A. 人耳是聽不見超聲波和次聲波的;人耳可以聽到的頻率范圍為20赫茲到20000赫茲;低于20赫茲的叫做次聲波;高于20000赫茲的叫做超聲波;所以人可以聽到臺風到來前的次聲波是錯誤的;B. 臺風引發的暴雨會導致山體滑坡,山體下滑時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所以機械能減小,B錯誤;C. 臺風會掀翻屋頂,說明流體中流速大的位置壓強小,屋外的空氣流速快,壓強小,屋內氣壓大于屋外氣壓,把房頂掀翻,C錯誤;D. 臺風具有較大的機械能,能夠做的功多,破壞力大 ,D正確;故答案為:D.6.(2024·浙江模擬)小科同學暑假去天一閣參觀,它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由明朝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取“天一生水”之說,以水制火,取名“天一閣”。范欽的詩詞,吟誦古今,下列詩句中涉及的科學知識,說法錯誤的是()A.“珠簾影動暗生風”,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露浥中林草”,露的形成是液化現象C.“千村萬村花鳥鳴”,聲音的產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D.“飛塵百道空中起”,飛馳而過的馬車下方灰塵揚起,是因為空氣流速大時,壓強小【答案】A【知識點】汽化及汽化吸熱的特點;聲音產生的條件;光的反射;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析】【分析】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瞄準等都是光沿直線傳播造成的。【解答】A 影子是光沿直線傳播造成的,A錯誤;B 露的形成是液化,B正確;C 聲音的產生是物體的振動,C正確;D 下方灰塵揚起,是空氣流速大,壓強小,D正確;故答案為:A7.(2024·瑞安模擬)如圖所示為溫州市某校園內桿影(虛線表示)的日變化趨勢圖,其中代表早晨桿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 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規律是東→南→西;太陽的高度變化規律是低→高→低;影子位置的變化規律是西→北→東,影子的長短變化規律是長→短→長。【解答】 早晨桿影長,且此時太陽偏東,所以影子位于西方;此時太陽高度角小,影子長,故④正確。故選D。(7題圖) (8題圖)8.(2024·濱江模擬)小濱和小江決定用如圖所示的器材做光學實驗。小濱將一根蠟燭放在如圖所示的位置,此時在薄膜上呈現了一個像;小江用一塊凸透鏡,把它嵌入小孔中,剛好也能在薄膜上出現了一個清晰的像。以下說法錯誤的是A.兩次實驗成像的原理都是光的折射B.兩次實驗在薄膜上成的像都是倒立的C.兩次實驗在薄膜上成的像都是實像D.小濱在第一次實驗的基礎上將薄膜的位置適當向右移動,此時薄膜上的像變大【答案】A【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解析】【分析】A.注意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BC.根據小孔成像和凸透鏡成實像的特點判斷;D.小孔成像大小取決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大小,即比值越大,那么像越大。【解答】 ABC.小濱將一根蠟燭放在如圖所示的位置,此時在薄膜上呈現了一個像,屬于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利用光沿直線傳播原理;小江用一塊凸透鏡,把它嵌入小孔中,剛好也能在薄膜上出現了一個倒立清晰的實像,應用光的折射原理,故A錯誤符合題意,BC正確不合題意;D.小濱在第一次實驗的基礎上將薄膜的位置適當向右移動,根據光沿直線傳播原理可知,像距變大,此時薄膜上的像變大,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9.(2024·舟山模擬)手電筒發出的光豎直向下照射到一個空燒杯底部,光線投射到燒杯底部形成一個圓形光斑(如圖中虛線所示),若再向燒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時,燒杯底部的光圈會變為圖中的( )A. B. C. D.【答案】B【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光的折射定律:光從空氣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質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光線靠近法線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通過最左邊和最右邊的兩條折射光線我們可以想象出光圈的變化。【解答】 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下圖為最左邊和最右邊折射光線的光路(注意黑色光線表示沒有折射時的光線,紅色表示折射后的光線):從圖中可以看出,折射光線在原來光線的內側,由此可以聯想都周圍光線都是如此,故B圖為正確圖形。故答案為:B。10.(2024·龍灣模擬)下列是一些常見的光學實驗,其中實驗設計與實驗目的不相符的是( )甲 乙 丙 丁A.圖甲:改變小孔形狀,是為了研究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是否有關B.圖乙: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為了便于確定像的位置C.圖丙:抬起木板的B端使杯子傾斜,可研究折射角隨入射角變化規律D.圖丁:用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移動光屏,是為了測量凸透鏡的焦距【答案】C【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光的折射規律;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解析】【分析】A.根據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判斷;B.根據對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判斷;C.根據圖片分析入射角是否改變即可;D.根據凸透鏡測焦距的方法判斷。【解答】A.圖甲:改變小孔形狀,是為了研究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是否有關,故A正確不合題意;B.圖乙: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為了便于確定像的位置,故B正確不合題意;C.圖丙:抬起木板的B端使杯子傾斜,水面仍然沿水平方向,即此時入射角不變,那么折射角不變,因此不能研究折射角隨入射角變化規律,故C錯誤符合題意;D.圖丁:用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移動光屏,是為了測量凸透鏡的焦距,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11.(2024·鄞州模擬) 如圖所示,M是豎直放置的平面鏡,鏡子的長度為L,鏡子下端離地面的距離是可以調節的。甲、乙兩人站在鏡前,甲的身高為 乙的身高為 且假設兩個人的眼睛都在頭的頂部。已知甲與乙之間、甲與鏡子之間的距離相等,且兩個人略為錯開,使甲能看到乙在平面鏡中的像。為了使甲能夠看到鏡子中乙的全身像,鏡子長度L 的最小值為 ( )A.0.3m B.0.5m C.0.6m D.1m【答案】C【知識點】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解析】【分析】 本題為平面鏡成像問題,人眼能看到完整的像應讓兩端的光線經反射后進入眼睛;再由作圖法找出能看到全身像的l長度的最小值.【解答】 采用物像對應(虛線a'b'是乙ab的像)和邊緣光線(c是甲的眼睛,aoc與bo'c是邊緣光如線)作出甲能看到乙的像的光路圖所示,則oo'為甲能看到鏡中乙的全身像所需的最小鏡面。在三角形ca'b'中根據相似性可得,oo'是ab的三分之一,即L=。故選C。12.(2024·紹興模擬)有一個三棱柱的玻璃磚,橫截面如圖所示。當平行光線垂直于斜邊射入,通過該玻璃磚折射和反射后,哪些界面會有光線垂直射出 ( )A.只有b B.只有c C.a 和c D.b和c【答案】D【知識點】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規律【解析】【分析】 根據題意畫出對應的光路圖,根據光路圖分析判斷。【解答】 根據題意畫出光路圖,如圖:在界面b和c都有光線垂直射出,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12題圖) (13題圖)13.(2024·杭州模擬)如圖,兩束平行白光A、B照射到透明玻璃球后,在玻璃球與空氣界面處發生一次或兩次全反射后射在水平的白色桌面上,形成 MN 和 PQ 兩條彩色光帶。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光束A、B在玻璃球內均發生一次全反射;M、N、P、Q點的顏色分別為紫、紅、紫、紅B.光束A、B在玻璃球內均發生兩次全反射;M、N、P、Q點的顏色分別為紫、紅、紫、紅C.光束A 在玻璃球內發生兩次全反射,光束 B 為一次;M、N、P、Q點的顏色分別為紅、紫、紫、紅D.光束A 在玻璃球內發生一次全反射,光束 B 為兩次;M、N、P、Q點的顏色分別為紫、紅、紅、紫【答案】D【知識點】光的折射規律;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解析】【分析】根據紅光和紫光的折射率可得出對兩光對應的折射角;只分析兩光的入射點即可得出正確答案。【解答】七色光中白光中紅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由圖可知光束A在玻璃球內發生一次全反射,光束B為兩次,如圖所示:故經玻璃球折射后紅光的折射角較大;由玻璃球出來后將形成光帶,而兩端分別是紅光和紫光;根據光路圖可知說明M、Q點為紫光;N、P點為紅光;故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為:D。14.(2024·舟山模擬)一個點光源S通過平面鏡MN 成像是S',如圖所示。若光源不動,平面鏡MN 以速度v沿OS 方向向光源平移。鏡面與OS 方向之間的夾角為30°,則光源S 的像S'的運動情況是 ( )A.以速度2v平行于OS 向右移動B.以速度 3v平行于OS 向右移動C.以速度3v沿SS'連線向 S 運動D.以速度 v沿SS'連線向 S 運動【答案】D【知識點】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平面鏡成像的相關作圖【解析】【分析】根據平面鏡成像的對稱性作出光路圖,再根據鏡子的運動分析像的移動即可得出速度。【解答】點光源S的像S'與S關于平面鏡MN對稱,由幾何關系可知,OS連線與鏡面交點為O',并有O'S=SS'=O'S',構成正三角形。當鏡面沿O'S平移到S點,同時像點S'由S'處沿S'S連線移到S處,根據速度公式得,像點S'速度等于平面鏡MN移動的速度v,方向由S'指向S.所以選項ABC錯誤,D正確。故答案為:D。(14題圖) (15題圖)15.(2024·仙居模擬)某同學選取了3 只相同的蠟燭,其中只有A蠟燭被點燃。用玻璃板作為平面鏡,使A燭焰的像落在B 蠟燭上,就能觀察到“B蠟燭被點燃” (如圖甲)。俯視圖如圖乙所示。若現在要觀察到“C蠟燭被點燃”,則需要將玻璃板的位置調整為下圖中的( )B. C. D.【答案】C【知識點】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平面鏡成像的相關作圖【解析】【分析】 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可以表述為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解答】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所以鏡面在AC兩點的對稱軸上,結合數學知識可知,只有C選項平面鏡位于AC連線的對稱軸上。故答案為:C。16.(2023·江山模擬)小明發現電吉他的發音是通過電磁拾音裝置連接揚聲器而實現的。拾音器的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由銅線繞成線圈,金屬吉他弦被磁化成一個磁體,撥動吉他弦的時候就相當于銅線圈在切割弦的磁場,從而產生感應電流,電流越大聲音越響。小明想探究吉他的響度與什么有關。用電流檢測儀器測得某一次撥弦的電流情況,如圖2所示。小明得出吉他的響度與弦的振動的幅度有關,越用力撥弦(使弦拉伸幅度變大,振動變快),聲音越響的結論。(1) 小剛同學覺得小明同學的實驗結論不夠科學,你覺得實驗存在哪些問題 。(2)觀察圖2可知電流方向在不斷變化,引起電流方向變化的原因是 。(3)若選用 材質的金屬弦(填“銅質弦”或“鐵質弦”),無論如何撥動金屬弦,揚聲器都不能發音。【答案】(1)該實驗存在兩個變量:振動的幅度和速度(2)切割磁感線的方向在變化(3)銅質弦【知識點】聲音產生的條件;電磁感應【解析】【分析】(1)小明想探究吉他的響度與什么有關時,應采用控制變量法,據此分析;(2)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導體運動的方向和磁場的方向有關;(3)根據銅不能被磁化而鐵能被磁化進行解答。【解答】(1)由題意可知,小明想探究吉他的響度與什么有關時,采用的是控制變量法,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時,應該控制振動的速度不變,只改變振幅的大小,而小明同時改變了振動速度,即錯誤的地方是:該實驗存在兩個變量:振動的幅度和速度;(2)根據圖2可知,感應電流的方向是變化的,是因為琴弦來回振動時,線圈切割磁感線的方向不同,則感應電流的方向不同;(3)由于銅質弦不能被磁化,而鐵質弦能被磁化,因此選用銅質弦,無論如何撥動金屬弦,揚聲器都不能發音。故答案為:(1)該實驗存在兩個變量:振動的幅度和速度;(2)切割磁感線的方向在變化;(3)銅質弦。17.(2023·寧波模擬) 2021年3月6日晚,寧波慈溪亮相央視《中國地名大會》,慈溪市委書記楊勇攜青瓷甌樂團,親自講述跨千年的慈溪故事。(1)寧波杭州灣濕地公園是一個典型的海岸濕地生態系統,大量水鳥棲息于此,故有“鳥類天堂”的美譽。這些水鳥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 。夏日,濕地中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荷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 輸送到地下莖(藕)中貯存。(2)慈溪還守護著秘色瓷穿越千年的秘密。當天寧波的夜晚比白晝更 (填“長”或“短”),而臺下的觀眾聽著青瓷鳥哨吹出宛若天籟的神奇音律,讓人仿佛夢回大唐盛世。青瓷鳥哨是靠 振動發出聲音。【答案】(1)消費者;篩管(2)長;空氣【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莖的運輸作用;聲音產生的條件;地球公轉;晝夜長短變化【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通過莖中的篩管從上而下運輸;植物根吸收的水分,通過莖中導管自下而上運輸;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春分(3月22日左右),秋分(9月22日左右),春分和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全球晝夜等長,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解答】(1)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水鳥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消費者;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通過莖中的篩管從上而下運輸;植物根吸收的水分,通過莖中導管自下而上運輸;(2) 2021年3月6日晚, 太陽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的人晝長夜短,北半球的人晝短夜長;所以寧波在北半球, 當天寧波的夜晚比白晝更長; 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所以青瓷鳥哨是靠空氣振動發出聲音。故答案為:(1)消費者,篩管(2)長,空氣18.(2024·浙江模擬)無人機現在廣泛應用于航拍、農業等領域。某款無人機整機質量為2kg,在普通飛行模式下的噪音為60分貝左右。(1)“在普通飛行模式下的噪音為 60分貝左右”描述的是聲音的 (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2)無人機在加速上升的過程中,它的機械能將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3)某次飛行任務中,該無人機由地面飛至距地面高30m的空中進行拍攝,在這個過程中無人機克服重力做功 J。【答案】(1)響度(2)增大(3)600【知識點】響度、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關系;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1)聲音的特征包括音調、音色和響度;(2)根據影響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進行解答;(3)根據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的計算方法進行解答。【解答】(1)在普通飛行模式下的噪音為60分貝左右,分貝是聲音響度的單位,則描述的是聲音的響度;(2)無人機在加速上升的過程中,速度增大,動能增大,高度增加,重力勢能增大,則它的機械能增大;(3)在這個過程中,無人機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為:W=Gh=mgh=2kg×10N/kg×30m=600J。故答案為:(1)響度;(2)增大;(3)600。19.(2023·寧波模擬)有一款個性化智能鏡子,能識別“主人”的聲音或面部圖像而啟動智能模塊,主人就可以使用該平面鏡了。(1)該智能鏡子是通過 (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來辨別聲音是否由“主人”發出的。(2)人臉識別的主要部件是:平面鏡中內嵌一塊帶攝像頭的顯示屏、檢測用戶是否靠近鏡子的傳感器和智能模塊等。人臉通過攝像頭可成像在感光組件上,其原理如圖所示,則該像的特點是 。(3)當“主人”靠近鏡子時,傳感器開關S1閉合,內部燈泡L工作。圖像識別系統被喚醒后S2閉合,智能模塊啟動。下列電路設計符合該智能鏡子要求的是 。【答案】(1)音色(2)倒立、縮小的實像(3)B【知識點】響度、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關系;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串、并聯電路的設計【解析】【分析】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與振動頻率有關。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與振動幅度,距離生源遠近有關。音色:聲音的特色,與發聲物體本身有關。凸透鏡成像能呈在光屏上的都是實像。結合圖分析像的大小。根據題意分析兩個開關的連接方式、燈泡與智能模塊的連接方式。【解答】(1)因為每個人的發聲音色不同,所以智能鏡子是通過音色來辨別聲音是否由“主人”發出的;(2)人臉通過攝像頭可成像在感光組件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3)根據題意可知,當用戶靠近鏡子時,傳感器開關S1 閉合,內部燈泡L工作,圖像識別系統被喚醒后S2閉合,智能模塊啟動,這說明智能模塊與燈泡互不影響,是并聯的。20.(2023·鄞州模擬)小明用易拉罐制成一個簡易針孔照相機。他從實驗室借來如圖甲所示的“F”形LED光源,將“F”形光源、簡易針孔照相機按圖乙位置放好,觀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圖丙中的 (填序號);針孔照相機的成像原理與凸透鏡的成像原理 (相同/不同);若改變小孔形狀,“F”字樣光源成像的形狀 (會/不會)改變。【答案】B;不同;不會【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解答】(1)小孔成像成的是一個倒立的實像,所以答案為B;(2)針孔照相機是小孔成像,其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原理,而凸透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3)小孔成像成的是實像,當物體不發生改變時,像的形狀不變。【分析】三種不同的光學成像,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原理,成的是倒立的實像,可以是放大的、等大的,也可以是縮小的,像的大小與物距像距的大小有關。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虛像。凸透鏡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可以是實像,也可以是虛像,成像規律有“一倍焦距分虛實,兩倍焦慮分大小”。21.(2024·寧波模擬)圖甲是科學興趣小組設計的光學式指紋鎖模型。當手指按壓在指紋采集面上,指紋經凸透鏡成像在感光組件上,識別系統比對成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3 聲音與光的傳播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課標要求考點1 光的直線傳播 ☆☆ 1.了解波的簡單知識及其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2.知道光的直線傳播,了解相關現象(如針孔成像等)。3.通過實驗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現象及其特點,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4.通過實驗了解凸透鏡成像特點,能解釋相關問題,如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形成保護視力和用眼衛生的意識。5.通過實驗了解白光的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現象。6.知道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都是電磁波。7.知道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了解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8.知道響度、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關系,知道防治噪聲的方法。考點2 光的反射 ☆☆☆考點3 光的折射 ☆☆☆考點4 凸透鏡成像與平面鏡成像 ☆☆☆考點5 光的色散 ☆☆考點6 不可見光的應用 ☆☆考點7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條件 ☆☆考點8 聲音三要素與噪聲防治 ☆☆■考點① 光的直線傳播 一、光源自身會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如太陽、電燈、螢火蟲和發光的水母等,月亮、鉆石和鏡子 光源。二、光的傳播1、光在 中沿直線傳播。2、光線: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傳播情況,我們常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這樣的線叫做光線。*光線 真實存在的3、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或現象步槍瞄準 影子的形成(立竿見“影”)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激光準直小孔成像(1)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 ,由 的形狀決定。如:樹蔭的地面上有 的光斑,這些光斑是太陽通過小孔成的像。(2)像的性質: ,可以成放大、等大、縮小的像(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有關)物距和像距的關系 像的大小物距=像距 等大物距<像距(相當于光屏往后移) 放大物距>像距(相當于光屏往前移) 縮小4、光速: ;光年:光在一年時間里傳播的距離。■考點②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1、定義: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2、現象:湖中“倒影”、平面鏡成像、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等。3、反射光路圖一點 入射點 O三線 入射光線 AO法線 ON反射光線 OB兩角 入射角 入射光線 AO 跟法線 ON 的夾角α反射角 反射光線 OB 跟法線 ON 的夾角 β4、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實驗(1)平面鏡 M 放在水平桌面上,硬紙板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2)讓一束光貼著紙板沿著某一個角度射到O點,用紅色筆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徑跡。(3)改變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兩次。(4)將F板繞ON前后轉動,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線。說明 。(5)取下硬紙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表中數據說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實驗解讀①硬紙板的作用:a、顯示光路b、證明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②在E、F共面的情況下,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線,原因可能是紙板與平面鏡不垂直。③實驗時為了顯示光路,讓光貼著紙板入射是利用了漫反射。④同學們能從紙板前不同的方向看到光的徑跡,這是因為光在紙板上發生了 。⑤若想探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具體的操作是:將F板繞ON前后轉動,觀察是否能在F板上看到反射光線。⑥將F板繞ON前后轉動,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線,是為了證明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⑦多測幾組入射角和反射角數據的目的是 。⑧為了得到反射角與入射角關系的普遍規律,正確的做法是改變入射角度,多次實驗。⑨若將一束光貼著紙板F沿BO射向O點,光將沿圖中OA的方向射出,說明光路具有可逆性。5、光的反射定律: ① ;② ;③ 。6、鏡面反射和漫反射(1)眼睛能從不同的方向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發生了漫反射。(2)路邊建筑物的玻璃幕墻造成光污染,這是由于光的 引起的。(3)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7、凸面鏡和凹面鏡凸面鏡 凹面鏡對光的作用 發散 會聚圖示應用 汽車反光鏡 太陽灶■考點③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2、現象:筷子“折斷”、河水變淺、海市蜃樓、彩虹等。3、折射光路圖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玻璃) 光從水(玻璃)進入空氣圖示特征 折射光線偏向法線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折射光線遠離法線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聯系 光的可逆性4、折射現象的解釋:如岸上看到水中的魚是虛像,位置比實際高一些。■考點④ 凸透鏡成像與平面鏡成像 一、平面鏡成像1、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實驗(1)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放在白紙上,在紙上記下玻璃板的位置。(2)選取兩支 的蠟燭,把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3)將不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 為止。這個位置就是像的位置。(4)移動點燃的蠟燭到另一個位置,重做上面的實驗。(5)將蠟燭和像的位置連起來,用刻度尺測出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記錄在表中。(6)分析與論證:蠟燭所成像的位置和蠟燭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它們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實驗解讀①本實驗最好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目的是 。②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 。③本實驗應該選擇較薄的玻璃板,因為 。④透過玻璃板觀察到的像比較模糊,原因可能是 。⑤取兩支大小相同的蠟燭,目的是 。⑥觀察不到蠟燭A的像或蠟燭B無法與像重合,原因是 。⑦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該位置放光屏(白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蠟燭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是虛像。⑧蠟燭B與蠟燭A的像能夠完全重合,說明 。⑨多次改變蠟燭的位置進行實驗,目的是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2)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3)像與物的連線和平面鏡垂直(4)正立等大的虛像(注意:像與物左右相反)(5)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二、透鏡1、凸透鏡和凹透鏡特點 圖示 對光的作用 圖示凸透鏡 中間厚 邊緣薄 會聚作用凹透鏡 中間薄 邊緣厚 發散作用2、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1)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方法 平行光折射后過焦點 成等大的像時,u=v=2f圖示 光屏上成等大的像或清晰的像焦距 10cm 15cm(2)調節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 。(3)實驗結論(重難點)物距u 像距v 像的特點 應用u>2f f<v<2f 倒立縮小的實像 照相機u=2f v=2f 倒立等大的實像 測焦距fu=f 不成像u重要規律 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4)拓展①用不透明的紙擋住凸透鏡上半部分,則光屏上所成的像 。②物體越靠近焦點,像越大。③燃燒的蠟燭逐漸變短,像在光屏上的位置越來越高。■考點⑤ 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1、太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另一側的白紙屏上可以看到一條彩色光帶,從上到下依次是 ,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2、我們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單色光,如:紅光、綠光、藍光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復色光,如白光(太陽光)。二、物體的顏色1、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透過的光決定。如紅玻璃能透過紅光,吸收了其他的光。2、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光決定的。如紅色的衣服反射紅光,吸收其他的光。例如,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 ,而其他顏色的光幾乎都被吸收了。當只用一束綠光(或其他非紅色的光)照射呈現紅色的物體時,物體便會呈現黑色。3、白色物體反射所有光,黑色物體 。4、光的三原色: 。彩色電視機畫面上豐富的色彩就是由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考點⑥ 不可見光的應用 1、紅外線(1)在光的色散實驗中,如果將溫度計放在彩色光帶的紅光外側時,溫度計的示數會上升,說明紅外線具有熱效應。(2)太陽的熱主要是以紅外線的形式傳送到地球上的。(3)遙控器發出的“光”是紅外線。其他應用:紅外線探測器、紅外線照相機、紅外線夜視儀 、響尾蛇捕食、紅外制導導彈。2、紫外線(1)驗鈔機發出的“光”是紫外線,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從而使我們看到它。(2) 能殺死微生物,常被人們用來消毒滅菌。(3)照射適量的紫外線,有助于人體健康,但過量的紫外線,會使人皮膚變黑,誘發皮膚癌。■考點⑦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條件 一、聲音的產生1、聲音是由 產生的。實驗 講話時 聲帶在振動 揚聲器發聲 泡沫粒跳動 敲鼓時 紙屑跳動 音叉發聲 濺起水花 音叉發聲 乒乓球彈起圖示二、聲音的傳播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 都可以傳聲,但真空 。實驗結論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①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②真空不能傳聲2、與水波的傳播相似,聲音在空氣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遠處傳播的,我們把它叫做聲波。*揚聲器發出聲音,燭焰晃動,也能說明 。三、聲音傳播的快慢1、聲音在不同的介質和溫度下,傳播的快慢是不同的。2、聲音在氣體中傳播最慢,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氣溫每升高1℃ , 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3、耳朵貼在足夠長鐵管的一端,讓另一個人輕輕敲一下鐵管的另一端,你會聽到2聲敲打的聲音,因為 。■考點⑧ 聲音三要素與噪聲防治 一、聲音的特性聲音的特性 定義 影響因素音調 振動頻率響度 振幅音色 發聲體的材料、結構1、物體振動得越快,頻率就越大,音調就越高;振動得越 ,頻率就越 ,音調就越低。(1)鋼尺振動實驗:發聲體是鋼尺,尺子越長,振動頻率越小,音調越 。(2)塑料尺劃木梳實驗:發聲體是木梳,塑料尺劃動越快,振動頻率越 ,音調越高。(3)水瓶樂器①敲擊水瓶:發聲體是瓶壁,盛水越多,音調越低。②吹奏瓶口:發聲體是空氣柱,盛水越多,音調越高。(往開水瓶里灌水,音調越來越高)2、物體振幅越大,響度就越大;振幅越小,響度就越小。(1)用不同的力度彈奏或吹奏樂器,主要改變了聲音的響度。(2)響度還與 有關,離聲源越遠,響度越小;離聲源越近,響度越大。3、音色可以用來分辨不同發聲體發出的聲音。二、超聲和次聲1、我們把高于20000赫的聲音叫做超聲,低于20赫的聲音叫做次聲。一般人是聽不到超聲和次聲的,但一些動物卻能聽到。2、蝙蝠利用 捕食,大象用 交流;人們用超聲波檢查胎兒的發育情況,用超聲波清洗眼鏡;地震、火山噴發、臺風等自然災害產生的是次聲波。3、聲波的作用:聲波具有能量,聲波能傳遞信息。三、控制噪聲污染的措施措施 舉例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交通繁忙地區禁按喇叭在傳播中減弱噪聲 高架路上安裝隔音屏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在非常嘈雜的環境中工作時佩戴防護耳罩■考點1 光的直線傳播[典例1](2024七上·杭州月考)在晴朗的中午,小樂觀察到樹蔭下出現圓形的光斑,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光斑的形狀與樹葉間隙形狀相同B.到了下午,光斑將移向西側C.光斑是太陽縮小的虛像D.此現象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變式訓練1.(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圖甲為手機防窺膜結構圖,其原理類似百葉窗,結構簡圖如圖乙。兩側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內容,是由于光的 (填寫光的原理);為了讓防窺效果更好(可視范圍減小),可以適當地 (選填“增大”或“減小”)超細百葉窗的間距。■考點2 光的反射[典例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甲乙為兩種反射類型的模式圖,下列關于它們說法正確的是( )A.新黑板從各個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圖甲所示B.新黑板從各個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用久的黑板會出現反光,其原理如圖乙所示D.用久的黑板會出現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變式訓練1.(2024七下·武義期末)雨后的夜晚,路上有些積水,甲、乙兩人在較暗的月光下,在路上相向而行,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甲能看到路面,是因為路面發生了 (填“漫反射”或“鏡面反射”);(2)乙能看到水面比路面 (填“暗”或“亮”)。■考點3 光的折射[典例3](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天宮課堂中,航天員王亞平將空氣注入水球,形成的氣泡球與水球的球心都在O點。一束光線從空氣射入水球的光路如圖所示,其中球心O與入射點O1的連線為法線。則進入氣泡球的折射光線可能為( )A.① B.② C.③ D.④◆變式訓練1.(2024七下·拱墅期末)《康熙幾暇格物篇》中記載:“置錢碗底,遠視若無,及盛滿水時,則錢隨水光而顯現矣。”如圖所示,把銅錢放在碗底B處后加適量水,從A處恰好看到銅錢的像在E處,用激光筆從A點向 處(用圖中字母表示)照射,可照亮銅錢。加滿水,從A處看到像的位置將 (選填“ 變高”、“變低”或“不變”)。■考點4 凸透鏡成像與平面鏡成像[典例4-1](2024七下·上城會考)小金在水深2m的池塘上拍到的美麗瞬間,一鳥從距水面0.5m處飛過,試圖去捕捉水中的魚,如圖所示。則下列對飛鳥的分析正確的是( )A.它與自己的像的距離為0.5mB.它看見的魚比實際要淺一些C.它在水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D.羽毛呈現白色是因為羽毛吸收了白光[典例4-2](2024七下·上城會考)某中學興趣小組在科學課中開展了“制作照相機模型”的項目化學習活動。(1)【原理】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的鏡頭后在影像傳感器上成 的實像,像距與焦距的關系滿足的范圍是 。(2)【制作】興趣小組利用凸透鏡、紙盒、半透明紙等環保材料自制簡易照相機模型,如圖甲所示,并用其將某門店夜晚標牌圖乙所示場景拍攝出圖丙的樣子。【評價】評價量表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自制照相機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結構 結構完整,能成像 結構不完整,能成像 結構不完整,不能成像功能 能調節像距,成像清晰 不能調節像距,成像模糊 不能調節像距,不能成像外觀 材料環保、易得,外形美觀 材料環保、成本高,外形比較美觀 材料不環保、成本高,外形粗糙興趣小組進行模型測試時,發現拍攝不同距離的景物,有時成像清晰,有時模糊。通過與“功能”評價指標比對后,他們認為自制的照相機功能指標為“良好”。【改進】依據評價量表中的評價指標“功能”這一項,寫出具體改進操作 (寫出一條即可)。(3)【拓展】人眼的結構和功能與照相機非常相似,但在觀察遠景和近景時調節略有差異。從下圖丁可知:從看近處的物體B到看遠處的物體A,此時睫狀肌放松,晶狀體變 (選填“薄”或“厚”)。◆變式訓練1.(2024七下·濱江期末)小濱利用以下器材完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一個帶支架的玻璃板,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一張白紙,一把刻度尺,一個光屏。(1)當玻璃板后面的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便可確定像的位置。如圖甲所示,若要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找準像的位置后,為探究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相是否對稱,小濱在白紙上標記出a、b、c、d四點,他應分別測出ab和 (選填“ac”、“bd”、“cd”)兩段距離進行比較。(3)如圖甲,若將玻璃板上端向蠟燭A側傾斜,蠟燭A的像會 (選填“向上移動”、“向下移動”或“保持不動”)。2.(2024七下·武義期末)在學習“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后,某校項目化小組的同學開展“自制校標logo投影燈”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投影燈設計、制作和評價三個環節。【投影原理】凸透鏡成像規律。投影燈結構包括光源、透明圖標、鏡頭。通過凸透鏡將透明圖標上的圖案呈現在屏幕上。【實驗材料】開關、電池、電池盒、電線若干、小燈泡、透明校標logo、凸透鏡(焦距)、固定材料、熱熔膠(用于粘合)、鞋盒、剪刀等。(每一組材料都相同)【評價量表】投影燈評價量表(部分)評價指標 達標 待改進指標一 結構 結構完整 結構不完整指標二 像的大小 像的大小可調 像的大小無法調節指標三 像的清晰度 像的清晰度可調 像的清晰度無法調節【設計制作】(1)投影燈的原理是凸透鏡成像,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應將透明校標logo放在距離凸透鏡大于10厘米至小于 厘米處;(2)為了在地面上觀察到正立的校標logo,投影燈內校標應 (填“正立”或“倒立”)放置;【評價優化】某小組的設計作品如圖甲所示。老師觀看后說:此作品在指標二評價結果為“待改進”。(3)【評價優化】某小組的設計作品如圖甲所示。老師觀看后說:此作品在指標二評價結果為“待改進”。請你根據圖甲和評價量表,對老師的評價作出解釋,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可結合圖甲)。解釋: ;解決對策: 。■考點5 光的色散[典例5] (2024七下·濱江期末)下面所做的探究活動與結論不匹配的是( )A 探究活動: 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分解成彩色光帶結論: 太陽光不是單色光,它是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B 探究活動: 讓太陽光透過紅色透明塑料薄膜,照到白紙上,在白紙上看到紅色結論: 紅色透明塑料薄膜反射了紅光C 探究活動: 將溫度計放在彩色光帶的紅光外側時,溫度計示數會上升結論: 紅外線具有熱效應D 探究活動: 將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能產生各種色彩結論: 紅、綠、藍是光的三原色A.A B.B C.C D.D◆變式訓練1.(2024七下·鎮海區期末)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下列有關生活中的色彩描述合理的是( )A.我們能看到世界萬物,是因為所有的物體自身都會發光,發出的光進入人眼XB.我們透過紅色的塑料薄膜看到的所有物體顏色都是紅色C.太陽光是復色光,我們可以利用三棱鏡等光學元件將其分解成多種單色光D.我們看到物體之所以是白色,是因為它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考點6不可見光的應用[典例6]紅外線防盜報警器主要由紅外線發射器、紅外線接收器、喇叭組成(如圖) ,其原理是:紅外線發射器發出一束較強的紅外線到紅外線接收器上,當盜賊遮擋紅外線時,紅外線接收器無法接收到紅外線,喇叭報警,從而達到防盜的目的。(1)喇叭發出的聲音是通過 傳入人耳的。(2)紅外線是人眼看不見的光,具有顯著的 效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 米/秒。(3)紅外線發射器發出的一束較強的紅外線是沿 傳播的。(4)紅外線 (選填“能”或“不能”)穿透人體。(5)肉眼看不見紅外線,你怎樣判別紅外線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是否有紅外線?◆變式訓練1.(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圖自動水龍頭,使用時只需把手伸到水龍頭的下方,就會自動出水。這是因為人體能輻射出( )A.紫外線 B.紅外線C.紅光 D.紫光■考點7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條件[典例7](2024七下·濱江期末)科學需要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下面有關教材中的實驗活動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圖甲,通過乒乓球的彈開可知聲音的產生原因B.圖乙,氣體被抽出的過程中聲音由強變弱,可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C.圖丙,說明鋼尺振動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D.圖丁,戴上防噪聲耳罩,可以在聲源處減弱噪聲◆變式訓練■考點8 聲音三要素與噪聲防治[典例7-1](2024七下·上城會考)如圖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xūn),吹奏時能發出宮、商、角、微、羽五音,相當于現在的do、re、mi、sol、la。五音是指聲音的( )A.音調 B.響度C.音色 D.聲速[典例7-2](2024七下·拱墅期末)將每年3月3日設為“國際愛耳日”,是為了引起人們對保護耳和聽覺的重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耳和聽力的是( )A.每次使用耳機時間不超過一小時B.禁用對耳和聽覺造成損傷的藥物C.遇到強烈的爆炸聲及時捂住耳朵D.經常用尖銳和不潔的器具掏耳朵◆變式訓練1.(2024七下·武義期末)如圖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簽制作的“鳥鳴器”,從管口吹氣,能發出類似鳥叫的聲音。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鳥鳴器發聲是由空氣柱振動產生的B.鳥鳴器發出的聲音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C.向吸管口吹氣的力度越大,聲音的音調越高D.拉動棉簽可以改變空氣柱的長度從而改變聲音的音調2.(2024八下·海曙期中)每年中考、高考期間,為減小噪聲對考生的影響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屬于從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是( )A.將教室的窗戶關好 B.停止校園周邊工地的施工C.在教室內安裝噪聲監測儀 D.學校周邊道路禁止鳴笛1.(2019·溫州)將一蠟燭放在裝有水的燒瓶前,調整蠟燭和燒瓶至如圖所示位置,在墻壁上得到清晰的像。該像的性質是( )A.縮小的虛像 B.放大的虛像 C.縮小的實像 D.放大的實像2.(2020·杭州)照相機和放大鏡都是凸透鏡成像原理的具體應用。對應右圖,下列關于照相機、放大鏡使用和成像的說法正確的是( )A.照相機:被拍物體應在甲區域內,成倒立縮小實像B.照相機:被拍物體應在乙區域內,成倒立縮小實像C.放大鏡:被觀察物體應在乙區域內,成正立放大虛像D.放大鏡:被觀察物體應在丙區域內,成正立放大實像3.(2021·寧波)如圖所示,當我們看遠處物體時,遠處物體的光線正好聚焦在視網膜上。處試當我們從看遠處物體改為看近處物體時(一般不小于10cm),為了使近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晶狀體凸度和焦距的變化情況分別是( )A.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短 B.晶狀體凸度變大,焦距變長C.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短 D.晶狀體凸度變小,焦距變長4.(2022·寧波)某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右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當用力擠壓裝滿水的玻璃瓶,會看到細玻璃管內的水面明顯上升。這是利用細玻璃管內水面的變化來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變,下列實驗中也用到這種放大思想的是 ( )A.將不同的電阻絲分別接到同一電路中,通過比較電流的大小來比較電阻的大小B.將發聲的音叉靠近乒乓球,通過乒乓球被彈開顯示音叉在振動C.讓不同的紙錐從相同高度同時下落,通過落地的先后判斷運動的快慢情況D.將小鐵屑均勻灑在磁體周圍,通過觀察鐵屑的分布情況來認識磁場的分布情況5.(2021·嘉興)事物總是在變與不變中相統一。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氣壓改變時,空氣的密度一定不變B.溫度改變時,玻璃的導電性會發生變化C.位置改變時,物體的質量一定不變D.介質改變時,聲的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6.(2023·金華)某些高層建筑的玻璃幕墻會產生強烈的鏡面反射,造成光污染。下列各圖中光學現象的原理與玻璃幕墻發生鏡面反射的原理相同的是( )A.林中光束 B.拱橋倒影 C.水中鉛筆 D.人手影子7.(2022·寧波)如圖所示是一個放置于寧波某地水平地面上的簡易計時模型,圭桿垂直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桿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B.一天內,桿影移動是由地球公轉造成的C.一天內,正午的桿影最短D.該模型依據桿影的方位計時8.(2021·衢州)標有甲、乙兩點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圖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虛線處,觀察到如圖2所示場景,此時看到筷子上的甲點或乙點,光的傳播路徑正確的是( )A. B. C. D.9.(2023·衢州)小科選取了“”光源、帶小孔的紙板、光屏等材料,按如圖順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通過左右移動光源和光屏,開展“小孔成像”實驗。實驗中光屏上不可能出現的是( )B. C. D.10.(2023·杭州)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幣,人移動到某一位置時看不見硬幣(如圖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夠看見硬幣了(如圖乙)。關于“看不見”和“又看見了”兩種情況,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①“看不見”是由于硬幣沒有反射光②“看不見”是由于硬幣反射的光沒有到達眼睛③“又看見了”是由于硬幣反射的光通過水面的反射到達眼睛④“又看見了”是由于硬幣反射的光通過水面的折射到達眼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2022·金華)光與影的世界是生活也是藝術,更包含著科學的知識與原理。如圖是湯勺放入裝有水的玻璃杯中,置于平面鏡前的情景。下列現象與原理相對應的是( )A.燈光下玻璃杯的影子——光的折射B.水中放大的“勺頭”——光的反射C.水中彎折的“湯勺”——光的折射D.平面鏡中的“杯子”——光沿直線傳播12.(2020·衢州)如圖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關實驗的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甲中應選用光滑的硬紙板B.圖甲中∠EOM是入射角C.圖乙中反射光不存在D.圖丙、甲中現象說明光路是可逆的13.(2023·溫州)用玻璃板作為平面鏡,使蠟燭的像成在裝滿水的燒杯中,就能觀察到“蠟燭在水中燃燒”(如圖甲)。若蠟燭的像位置如圖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燒杯中,僅移動玻璃板,則移動的方向應是( )A.① B.② C.③ D.④14.(2021·溫州)水平過道上方有一盞燈(如圖)。小明站在1號地磚上時,通過2號地磚看到燈的像;走到2號地磚上時,通過3號地磚看到燈的像。則小明通過兩塊地磚所看到的像(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15.(2022·浙江)如圖所示,某人站在湖邊高出水面30m的山頂A 處,望見一艘飛艇停留在湖面上空某處并觀察到飛艇底部標志 P 點的仰角為45°,其在湖中之像的俯角為60°,則飛艇離開湖面的高度為(已知 只考慮鏡面反射,不考慮折射) ( )A.111.96 m B.81.96m C.84.32m D.114.32 m(15題圖) (16題圖)16.(2022·溫州)將筷子豎直插入裝水的玻璃杯內,從右邊俯視圖中的P 點沿水平方向看到的應該是左圖中的哪一個( )B. C. D.17.(2021·寧波)科學方法是開啟大自然奧秘之門的鑰匙。(1)如圖所示,用鼓錘分別重敲和輕敲鼓面,銅鼓發出的聲音的響度不同,同時可以通過乒乓球反彈的高度,來顯示出鼓面振動的情況。通過實驗可知:鼓面振動的 越大,響度越大。(2)為了便于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光線的概念,實際上光線并不存在。為了形象地表示磁體周圍磁場分布的強弱和方向,科學上引入了 的概念,實際上它也并不存在。(17題圖) (18題圖)18.(2021·寧波)寧波某校課外實踐小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桿,進行為期一年的“觀竿測影”活動。2021 年3月14日正午時刻圭桿的桿影如圖所示,并測得桿影OA長為55.7cm。(1)桿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 傳播。(2)圖中桿影從O到A指向 方。(3)預測2021年6月20日正午時刻,該圭桿的桿影長度將比55.7cm (填“大”或“小”)。19.(2022·浙江)去年暑假小明參加學校的生存夏令營,學到了野外生存的很多知識和技能。其中:(1)獲取飲用水。如圖甲所示,用大塑料袋套在樹葉濃密的嫩枝上,扎緊袋口。隨著植物中水的不斷 和 ,經過一段時間,塑料袋的內表面上就會出現一層水珠。(2)用影子辨別方向。如圖乙所示,將一根直桿豎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點。中午前后,用描點的方法在地面上畫出桿的陰影頂端的運行軌跡,在軌跡上找出其中距O點最近的點A,則OA 所指示的方向就是 (選填“東”“西”“南”或“北”)方向,這一判斷應用的光學知識是 。20.(2019·寧波)如圖所示是一種反射式路燈,燈發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經過燈上方粗糙的反射板的反射后照亮路面。(1)光在反射板表面發生了 (填“鏡面反射”或“漫反射”)現象。(2)如果把反射板換成平面鏡,當黑夜燈亮時,地面上會有燈罩的影子,因為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 傳播。(3)該燈銘牌上標有“220V 70W~150W”等字樣。如果某段道路上裝有44盞這樣的燈,該段道路路燈的電路中,干路上熔斷器的額定電流不能小于 A。21.(2020·寧波)自然正在向人類發出“警報”。【材料】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西摩島測得高達20.75℃的氣溫,再次刷新了南極大陸氣象觀測記錄溫度的最高值。【材料二】2020年2月底,南極地區又有新消息:氣候變化引起南極地區藻類大量繁殖,導致出現了“紅雪”、“綠雪”現象,而且雪地表面顏色的改變進一步加速了積雪的熔化。【材料三】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以前在海拔5000m以上植物很難生存。但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珠穆朗瑪峰附近,海拔5000m至5500m范圍內的植被顯著增加。(1)材料二中,積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物體表面顏色越深, 。(2)從上述材料中可以判斷,_______是植物得以生存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填字母)A.海拔 B.緯度 C.溫度22.(2022·湖州)三棱鏡是一種重要的光學元件,光通過三棱鏡的傳播路線是怎樣的呢?小越用紅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鏡上,光路圖如圖1所示。改變入射角度,光路圖如圖2、圖3所示。(1)經過兩次折射后,紅光均向三棱鏡的 (選填“頂角A”或“底面BC”)偏折。這個規律對于其他的單色光成立嗎?小越選用其他不同的單色光重復上述實驗,發現了同樣的規律。(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師建議小越把凸透鏡分割成兩部分進行思考,如圖4所示。小越經過分析和綜合,理解了凸透鏡對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3)利用三棱鏡還可以進行的探究實驗是 。23.(2021·嘉興)某科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探充像距與物距關系時的實驗步驟如下:①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白紙,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中間位置,記下玻璃板的位置:②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用筆記下兩支蠟燭的位置:③移動點燃的蠟燭到另一個位置,重復上述實驗:④用直線連接每次實驗中的蠟燭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測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記錄數據如表。次數 物距/cm 像距/cm1 5.0 5.02 8.0 8.03 12.0 12.0(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實驗本身的限制,要用與實驗對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對象來替代的方法。本實驗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體體現在 。(2)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3)實驗中,有同學用一張白紙擋在玻璃板和像之間,你認為該同學還能觀察到蠟燭的像嗎 并說出你的理由。 。24.(2020·紹興)在“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1)某次實驗過程中,小敏移動光屏直到出現清晰的像,蠟燭、透鏡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圖所示,此時所成的是倒立 的實像。(2)若通過移動透鏡,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鏡應該移到 厘米刻度處。(3)實驗一段時間后,原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圖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讓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離②蠟燭下移一段距離③透鏡下移一段距離(4)研究好成像規律后,小敏模擬了近視和遠視的矯正,圖乙中,小敏給透鏡A戴上“眼鏡“(凸透鏡B),光屏上剛好出現清晰的像,摘下”眼鏡“后,光屏上的像變模糊,如圖丙所示,若要通過移動蠟燭使像再次清晰,應將蠟燭向 (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25.(2022·寧波)如圖甲所示,在小寧與平面鏡之間有一只杯子,為何杯子和杯子的像在小寧眼球視網膜上成的像大小不同 根據“平面鏡成像”、“視覺的形成”等有關知識,我們可以用作圖的方法來解釋上述現象。圖乙為杯子的像CD在視網膜上成像的示意圖,請你在圖丙中畫出杯子AB在視網膜上成的像A'B'。(要求:先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畫出AB,再用圖乙的方法畫出A'B')1.(2024·浙江模擬)某校大力推行開展STEAM項目課程。如圖是學生參與“偽3D全息投影”項目化學習后制作的投影盒、演示視頻、觀察到的投影及成像原理示意圖。下列相關的材料選擇或原理及對應分析錯誤的是( )A.投影盒使用的材料應當透光B.投影成像主要利用的是光的反射C.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終是在大腦中形成的D.人眼觀察到的是投影盒所成的實像2.(2024·湖州模擬)有甲、乙兩塊凸透鏡,焦距分別是 將它們分別放在光具座上做燭焰成像實驗。實驗結果如表所示,若兩次實驗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都相等,則 ( )A. B.C.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3.(2024·溫州三模)我校項目化小組利用紙盒和凸透鏡等材料制作成像儀。凸透鏡固定在紙盒側面,F光源和光屏在如圖所示位置時,光屏上能呈現消晰的像。則像的性質為( )A.放大的實像 B.縮小的實像 C.放大的虛像 D.縮小的虛像4.(2024·嵊州模擬)小明在光具座上從左向右依次放蠟燭、凸透鏡、光屏,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數據如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實驗次數 1 2 3 4 5物距 u/cm 60 30 20 15 12像距 v/cm 12 15 20 30 60A.該凸透鏡的焦距為20cmB.從第1次實驗到第5次實驗,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越來越大C.當物距u=45cm時,移動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清晰的像D.第5次實驗后,在透鏡和光屏間放一近視眼鏡鏡片,光屏要向左移才能成清晰的像5.(2024·寧波模擬)2022年9月12日超強臺風“梅花”帶來了強降水。關于“梅花”臺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人可以聽到臺風到來前的次聲波B.臺風引發的暴雨會導致山體滑坡,山體下滑時機械能不變C.臺風會掀翻屋頂,說明流體中流速大的位置壓強大D.臺風具有較大的機械能,能夠做的功多,破壞力大6.(2024·浙江模擬)小科同學暑假去天一閣參觀,它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由明朝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取“天一生水”之說,以水制火,取名“天一閣”。范欽的詩詞,吟誦古今,下列詩句中涉及的科學知識,說法錯誤的是()A.“珠簾影動暗生風”,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露浥中林草”,露的形成是液化現象C.“千村萬村花鳥鳴”,聲音的產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D.“飛塵百道空中起”,飛馳而過的馬車下方灰塵揚起,是因為空氣流速大時,壓強小7.(2024·瑞安模擬)如圖所示為溫州市某校園內桿影(虛線表示)的日變化趨勢圖,其中代表早晨桿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7題圖) (8題圖)8.(2024·濱江模擬)小濱和小江決定用如圖所示的器材做光學實驗。小濱將一根蠟燭放在如圖所示的位置,此時在薄膜上呈現了一個像;小江用一塊凸透鏡,把它嵌入小孔中,剛好也能在薄膜上出現了一個清晰的像。以下說法錯誤的是A.兩次實驗成像的原理都是光的折射B.兩次實驗在薄膜上成的像都是倒立的C.兩次實驗在薄膜上成的像都是實像D.小濱在第一次實驗的基礎上將薄膜的位置適當向右移動,此時薄膜上的像變大9.(2024·舟山模擬)手電筒發出的光豎直向下照射到一個空燒杯底部,光線投射到燒杯底部形成一個圓形光斑(如圖中虛線所示),若再向燒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時,燒杯底部的光圈會變為圖中的( )A. B. C. D.10.(2024·龍灣模擬)下列是一些常見的光學實驗,其中實驗設計與實驗目的不相符的是( )甲 乙 丙 丁A.圖甲:改變小孔形狀,是為了研究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是否有關B.圖乙: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為了便于確定像的位置C.圖丙:抬起木板的B端使杯子傾斜,可研究折射角隨入射角變化規律D.圖丁:用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移動光屏,是為了測量凸透鏡的焦距11.(2024·鄞州模擬) 如圖所示,M是豎直放置的平面鏡,鏡子的長度為L,鏡子下端離地面的距離是可以調節的。甲、乙兩人站在鏡前,甲的身高為 乙的身高為 且假設兩個人的眼睛都在頭的頂部。已知甲與乙之間、甲與鏡子之間的距離相等,且兩個人略為錯開,使甲能看到乙在平面鏡中的像。為了使甲能夠看到鏡子中乙的全身像,鏡子長度L 的最小值為 ( )A.0.3m B.0.5m C.0.6m D.1m12.(2024·紹興模擬)有一個三棱柱的玻璃磚,橫截面如圖所示。當平行光線垂直于斜邊射入,通過該玻璃磚折射和反射后,哪些界面會有光線垂直射出 ( )A.只有b B.只有c C.a 和c D.b和c(12題圖) (13題圖)13.(2024·杭州模擬)如圖,兩束平行白光A、B照射到透明玻璃球后,在玻璃球與空氣界面處發生一次或兩次全反射后射在水平的白色桌面上,形成 MN 和 PQ 兩條彩色光帶。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光束A、B在玻璃球內均發生一次全反射;M、N、P、Q點的顏色分別為紫、紅、紫、紅B.光束A、B在玻璃球內均發生兩次全反射;M、N、P、Q點的顏色分別為紫、紅、紫、紅C.光束A 在玻璃球內發生兩次全反射,光束 B 為一次;M、N、P、Q點的顏色分別為紅、紫、紫、紅D.光束A 在玻璃球內發生一次全反射,光束 B 為兩次;M、N、P、Q點的顏色分別為紫、紅、紅、紫14.(2024·舟山模擬)一個點光源S通過平面鏡MN 成像是S',如圖所示。若光源不動,平面鏡MN 以速度v沿OS 方向向光源平移。鏡面與OS 方向之間的夾角為30°,則光源S 的像S'的運動情況是 ( )A.以速度2v平行于OS 向右移動B.以速度 3v平行于OS 向右移動C.以速度3v沿SS'連線向 S 運動D.以速度 v沿SS'連線向 S 運動(14題圖) (15題圖)15.(2024·仙居模擬)某同學選取了3 只相同的蠟燭,其中只有A蠟燭被點燃。用玻璃板作為平面鏡,使A燭焰的像落在B 蠟燭上,就能觀察到“B蠟燭被點燃” (如圖甲)。俯視圖如圖乙所示。若現在要觀察到“C蠟燭被點燃”,則需要將玻璃板的位置調整為下圖中的( )B. C. D.16.(2023·江山模擬)小明發現電吉他的發音是通過電磁拾音裝置連接揚聲器而實現的。拾音器的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由銅線繞成線圈,金屬吉他弦被磁化成一個磁體,撥動吉他弦的時候就相當于銅線圈在切割弦的磁場,從而產生感應電流,電流越大聲音越響。小明想探究吉他的響度與什么有關。用電流檢測儀器測得某一次撥弦的電流情況,如圖2所示。小明得出吉他的響度與弦的振動的幅度有關,越用力撥弦(使弦拉伸幅度變大,振動變快),聲音越響的結論。(1) 小剛同學覺得小明同學的實驗結論不夠科學,你覺得實驗存在哪些問題 。(2)觀察圖2可知電流方向在不斷變化,引起電流方向變化的原因是 。(3)若選用 材質的金屬弦(填“銅質弦”或“鐵質弦”),無論如何撥動金屬弦,揚聲器都不能發音。17.(2023·寧波模擬) 2021年3月6日晚,寧波慈溪亮相央視《中國地名大會》,慈溪市委書記楊勇攜青瓷甌樂團,親自講述跨千年的慈溪故事。(1)寧波杭州灣濕地公園是一個典型的海岸濕地生態系統,大量水鳥棲息于此,故有“鳥類天堂”的美譽。這些水鳥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 。夏日,濕地中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荷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 輸送到地下莖(藕)中貯存。(2)慈溪還守護著秘色瓷穿越千年的秘密。當天寧波的夜晚比白晝更 (填“長”或“短”),而臺下的觀眾聽著青瓷鳥哨吹出宛若天籟的神奇音律,讓人仿佛夢回大唐盛世。青瓷鳥哨是靠 振動發出聲音。18.(2024·浙江模擬)無人機現在廣泛應用于航拍、農業等領域。某款無人機整機質量為2kg,在普通飛行模式下的噪音為60分貝左右。(1)“在普通飛行模式下的噪音為 60分貝左右”描述的是聲音的 (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2)無人機在加速上升的過程中,它的機械能將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3)某次飛行任務中,該無人機由地面飛至距地面高30m的空中進行拍攝,在這個過程中無人機克服重力做功 J。19.(2023·寧波模擬)有一款個性化智能鏡子,能識別“主人”的聲音或面部圖像而啟動智能模塊,主人就可以使用該平面鏡了。(1)該智能鏡子是通過 (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來辨別聲音是否由“主人”發出的。(2)人臉識別的主要部件是:平面鏡中內嵌一塊帶攝像頭的顯示屏、檢測用戶是否靠近鏡子的傳感器和智能模塊等。人臉通過攝像頭可成像在感光組件上,其原理如圖所示,則該像的特點是 。(3)當“主人”靠近鏡子時,傳感器開關S1閉合,內部燈泡L工作。圖像識別系統被喚醒后S2閉合,智能模塊啟動。下列電路設計符合該智能鏡子要求的是 。20.(2023·鄞州模擬)小明用易拉罐制成一個簡易針孔照相機。他從實驗室借來如圖甲所示的“F”形LED光源,將“F”形光源、簡易針孔照相機按圖乙位置放好,觀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圖丙中的 (填序號);針孔照相機的成像原理與凸透鏡的成像原理 (相同/不同);若改變小孔形狀,“F”字樣光源成像的形狀 (會/不會)改變。21.(2024·寧波模擬)圖甲是科學興趣小組設計的光學式指紋鎖模型。當手指按壓在指紋采集面上,指紋經凸透鏡成像在感光組件上,識別系統比對成功后開鎖。(1)請寫出感光組件上像的特點: 。(2)圖乙為錄入指紋時的過程,測得采集面的壓強隨壓力變化關系如圖丙所示,分析段壓強增大且不成正比的原因: 。22.(2024·余杭模擬)光刻機常用于半導體芯片上。在制造芯片時,需要使用光刻機將電路圖案“鍍”在芯片表面上,以便進行后續的加工工藝,其工作原理如圖所示。(1)光刻機利用光源將掩膜內容經過縮圖透鏡后在硅晶圓表面的光刻膠上刻出縮小的電路圖案。若想將晶圓上的電路圖案變小,掩膜需 (填“靠近”或“遠離”)透鏡。(2)為防止芯片工作時溫度過高,常用散熱片將熱量散失到環境中,這是通過 (填“做功”或“熱傳遞”)的方式改變芯片的內能。23.(2024·浙江模擬)探究光折射時折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如圖所示,使一束光從甲介質斜射入乙介質,測量并記錄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改變光束射向O點的角度,多次實驗,數據如表所示。實驗次數 1 2 3 4入射角 10° 20° 30° 40°折射角 15° 30° 48° 73°(1)光從甲介質斜射入乙介質發生折射時,折射角 入射角。(2)做完第4次實驗后,小寧又使一束光從乙介質中以48°的入射角射入甲介質,測得折射角恰好為30°,這說明在折射現象中, 。24.(2024·杭州二模) 如圖甲所示是小金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A、B兩根蠟燭的大小和形狀相同,這樣做的目的是 ;(2)小金同學按照如圖甲所示測出來蠟燭和像的位置以及它們到平面鏡的距離后,讓蠟燭以1cm/s的速度在桌面上沿著平面鏡向右水平直線移動,像相對于蠟燭的速度是 cm/s;(3)實驗中,若看到蠟燭A 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如圖乙所示,其中距離觀察者較近的像A' 較 (選填“亮”或“暗”) ;(4)丙圖為貓咪照鏡子的情境,若貓的頭部位置保持不變,把鏡子沿中間截成兩半,將右邊一半沿原來位置直線向右移一段距離,則左、右兩半面鏡子____。A.各成半個像,合起來成一個完整的像;B.左半邊鏡子成完整像,右半邊不成像;C.都成完整的像,但兩個像在不同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兩個像在同一位置。25.(2023·寧波模擬)小科在學習光的折射時發現,折射角會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提出問題】折射角與入射角在數值上有怎樣的關系 【探究】①把玻璃磚放在木板上,下面墊一張白紙;②在白紙上描出玻璃磚的兩個邊α和α’;③用紅光以一定的入射角透過玻璃磚,在入射光線上垂直紙面插入A、B兩枚大頭針;④在眼睛這一側再插第三個大頭針C,使它把A、B都擋住,插第4個大頭針D,使它把 ★ 都擋住。⑤在白紙上描出光線的路徑,測量相應的角度。【數據】序號 入射角 折射角 入射角的正弦值 折射角的正弦值1 15° 10° 0.259 0.1742 30° 19° 0.500 0.3263 45° 28° 0.707 0.469【思考與分析】(1)步驟④中“★”處應填: 。(2)小科進一步了解發現:光從介質1射入介質2發生折射時,入射角與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介質2相對介質1的折射率,簡稱相對折射率,則該實驗中的相對折射率的大小為 。(小數點后保留一位)(3)實驗結束后,小科用紫光重復了上述實驗,發現紫光從空氣射向玻璃的折射率 (填“>”“=”或<”)紅光從空氣射向玻璃的折射率26.(2024·杭州模擬)學校logo是校園文化最直接的體現。學校文化墻上需要一個直徑為1米,圖文均正立的logo,要求可以根據不同的活動需求,更換logo底片,現向同學征集投影方案,小正利用logo底片(直徑2厘米)、紙板、打孔器和手電筒自制了“logo投影裝置”,示意圖如圖甲:(1)第一次調試發現logo投影太小,在不增加器材的情況下,想要進一步放大logo,可以對帶小孔的支架作何調整? 。(2)小正進行了2.0版本的設計(如圖乙),就是用凸透鏡代替小孔,在調試位置的過程中為保證logo投影大小還能達到1米,應在 (選填“A”“B”或“C”)位置固定凸透鏡。(3)小正在使用2.0版本的裝置,想要讓像成在白墻的中央,且在白墻上要看到正立的logo,則在安裝投影裝置時,需要注意什么? 。27.(2024·拱墅二模) 小樂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將測得的物距(u)、像距(v)、計算得到的物距+像距(u+v)、成像情況記錄在表中。實驗序號 物距 (u) /cm 像距 (v) /cm 物距+像距(u+v) /cm| 像與物大小比較 像的虛實1 60.0 12.0 72.0 縮小 實像2 50.0 12.5 62.5 縮小 實像3 40.0 13.3 53.3 縮小 實像4 30.0 15.0 45.0 縮小 實像5 18.0 22.5 405 放大 實像6 16.0 26.7 42.7 放大 實像7 14.0 35.0 49.0 放大 實像8 12.0 60.0 72.0 放大 實像(1)根據實驗序號1~8的數據,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凸透鏡成實像時,v隨u的減小而 。(2)根據實驗序號 的數據,分析比較u和v的大小關系與成像情況,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u>v;通過其他數據的分析,亦可得出“凸透鏡成放大實像時,u(3)根據實驗序號 1~8的數據,分析比較u+v 隨u變化的情況,推測凸透鏡成實像時,u+v存在最小值, 當u在 (選填“16.0~18.0cm”或“18.0~30.0cm”)范圍內可找到這個最小值。(4)某次實驗時,將蠟燭放在圖示 P 點位置,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像。若切除凸透鏡的陰影部分,再將上部剩余部分向下移動,直到下沿在 O 點位置,此時光屏上仍有清晰像,此像的位置在原來成像位置的 (選填“上方” “下方”或“原處”)。28.(2024九下·余姚模擬)小余在學習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后,繼續深入探究。選用表中某一規格的凸透鏡做實驗,調整好器材后如圖甲所示,此時燭焰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凸透鏡編號 焦距/cm 直徑/cm① 5 3.5② 5 4.5③ 10 4.5④ 15 4.5(1)一段時間后,小余發現燭焰的像如圖乙所示,此時將蠟燭向 調節可以使燭焰的像移到光屏中央。(2)小余選的是編號為 的凸透鏡(填“①”或“②”或“③”或“④”)。(3)小余將蠟燭換成F字光源,調整了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仍可觀察到清晰的像,如圖丙所示,則小余看到的像應是 (填字母)。29.(2024·浙江模擬)在學完凸透鏡成像規律后,小明選擇了一塊焦距未知的凸透鏡,對凸透鏡成像特點做了進一步探究。(1)如圖甲所示,當他將一個發光的小燈泡放在圖示位置時,無論怎么移動右側的光屏,在光屏上始終得到一個與透鏡等大的光斑,他又將小燈泡換成點燃的蠟燭,當調整至圖乙位置時,恰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倒立、 的實像;若保持此時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不變,當將凸透鏡向左平移 cm時,光屏上可再次出現清晰的像;(2)如圖乙所示,當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像時,不改變圖乙中蠟燭和透鏡位置:①若僅將凸透鏡換成焦距相同直徑較小的凸透鏡,再次實驗,光屏上所成的像與原來相比 (選填“變小”“變暗”或“變不完整”)了;②若將凸透鏡換成直徑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鏡,再次實驗,則需將屏 (選填“向左”或“向右”)移動才能成清晰的像;(3)有人將他的眼鏡片放在圖乙中的凸透鏡前,光屏上的像變模糊了,適當向左移動蠟燭,像就又清晰了,由此可判斷此人戴的是 (選填“近視”或“遠視”)眼鏡;(4)如圖丙,線段AB為用另一只凸透鏡多次成像時的物距倒數和像距倒數所描繪出的圖像,則該凸透鏡焦距為 cm。30.(2023·慈溪模擬)科技改變生活,某大型立體停車場使用“車位引導及尋車系統”,該系統主要包括:攝像頭、升降停車設備(如圖甲)和信息平臺。系統通過攝像頭收集車位信息。取車時,只要在查詢終端輸入車輛信息,屏幕上就會顯示車主所處位置、車輛停放位置和最佳取車路線,實現車位引導功能。PSH型簡易升降類停車設備相關參數客車最大質量 2000kg升降平均速度 2.2m/min電動機功率 2.2kW升降高度 2.2m電源電壓 220V鋼構表面處理 鍍鋅/噴塑(1)圖甲的攝像頭在抓拍車位信息時在感光屏上能成一個倒立、 實像;(2)對該停車設備的鋼構表面鍍鋅或噴塑處理能防止鋼構生銹,其原理是 ;(3)小柯將質量為1.6噸的汽車停在一層車位后,車輪與車位總的接觸面積為0.08m2,設備以升降平均速度將其升至二層車位,請計算:①汽車停在車位上時,對車位產生的壓強。②電動機在提升汽車過程中的效率。31.(2023·鎮海模擬)小明同學用“F”型電子光源、凸透鏡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1)圖甲中,小明給光屏標上刻度,其目的是 。(2)實驗時,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圖乙。小明把光源向左移動一段距離,若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變,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他的操作是 。(3)實驗中,小明記錄的數據如下表所示:組別 1 2 3 4 5 6物距u/cm 42 37 30 25 20 x像距v/cm 20 25 30 37 42 /小明在做第6次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則x的范圍是 。32.(2024·富陽模擬)汽車抬頭顯示(如圖甲)又叫汽車平視顯示系統(HeadUpDisplay),簡稱HUD.HUD是利用平面鏡成像原理(如圖乙),將顯示器上的重要行車數據通過前擋風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駕駛員透過擋風玻璃往前方看的時候,能夠輕易地將車外的景象與車輛信息通過擋風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駕駛員不必低頭,就可以看到車輛信息,從而避免分散對前方道路的注意力。(1)HUD有一個技術難題,即擋風玻璃所成的像易產生重影,影響使用效果。重影產生的原因是擋風破璃有一定的 (選填“厚度”或“透明度”)。(2)已知某車輛HUD顯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臺上,通過擋風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則擋風玻璃與水平面的夾角為 。(3)某駕駛員發現擋風玻璃所成的像過高,不便于觀察,這時就需要將顯示器沿水平方向 (選填“遠離”或“靠近”)擋風玻璃。(4)冬天在我國北方較寒冷的地方行車時,汽車擋風玻璃的. (選填“內”或“外”)側容易出現冰花。(5)汽車上還有雷達裝置,雷達啟動后發出. (選填“超”或“次”)聲波信號經周邊的物體反射后,可判斷車與障礙物的距離。與汽車喇叭發出的聲音相比,在空氣中,超聲波的速度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汽車喇叭發出的聲音的速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課標·新思維】3.3聲音與光的傳播--2025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學生版.docx 【新課標·新思維】3.3聲音與光的傳播--2025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