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尿的形成與排出第1課時 泌尿系統的組成課題 泌尿系統的組成 授課人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排尿有直觀體驗,但對其背后復雜的生理過程認知模糊。他們已積累一定生物學知識,具備簡單實驗操作技能,不過抽象思維仍在發展,理解腎單位的微觀結構、尿液形成的復雜機制存在困難。在科學探究時,部分學生難以獨立設計實驗方案,需教師引導啟發,借助直觀教具輔助學習。素養目標 生命觀念:①說出泌尿系統的組成器官和各個器官的功能,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②概述腎臟的結構。科學思維:①通過自主學習,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 ②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及合作精神。探究實踐:通過解剖觀察、模型重組等方法,培養小組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態度責任:關注泌尿系統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學重點 ①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器官及各個器官的功能。 ②腎單位的結構。教學難點 腎單位的結構。教學過程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課程 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人們在衛生間排隊如廁。 同學們,大家每天都要排尿,那么尿液中有什么? 是的,那么尿液是怎么來的,又是怎么排出體外的呢? 弄清這些問題就需要了解泌尿系統。 [回答] 大部分水、無機鹽和對人體有害的尿素等廢物。 [思考]新課 展開 活動一 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展示泌尿系統的高清圖片) 同學們,泌尿系統由哪幾部分組成? 是的,這四個部分共同組成泌尿系統,那么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同學們,各器官協同工作對尿液排出的意義? 觀察圖片,找到與腎臟連接的兩根血管:腎動脈、腎靜脈。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推斷血液是怎樣進出腎臟的? 是的,接下來看看腎臟的內部結構。 活動二 腎臟的形態結構 1.觀察腎臟的外部形態 (1)用水將新鮮腎臟洗凈,放在解剖盤中觀察:腎臟是什么顏色?外形像什么? (2)找到與腎臟相連的三根管道,注意它們與腎臟連接的部位,根據圖9-4區分說出三根管道的名稱和結構差異。 2.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 (1)用解剖刀將腎臟縱剖為兩半,觀察腎臟的剖面,注意腎臟內不同部位的顏色差異。 (2)對照圖9-4,區別腎盂、皮質、髓質。用放大鏡觀察腎臟的皮質和髓質,注意這兩種結構的差異。 腎臟的一側有一個凹陷,叫作腎門。腎門是腎靜脈、腎動脈出入腎臟以及輸尿管與腎臟連接的部位。 切開腎臟,從縱剖面可以看到顏色較深的外周部分是皮質,皮質中毛細血管豐富。皮質內側顏色較淺的結構是髓質。腎臟中央的空腔是腎盂。 以上是宏觀上對腎臟的觀察,微觀上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組成,腎臟的功能也是通過一個個獨立的腎單位來完成的。 活動三 腎臟是泌尿系統的重要器官 1.腎單位的組成 (展示電子顯微鏡下的腎單位圖片) 同學們,腎臟的顯微結構能看到什么? 每個腎臟都由100多萬個腎單位組成,每一個腎單位的結構包括哪幾部分呢? 每個腎單位包括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三個部分,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腎小體。 2.腎單位的結構特點 腎單位各部分的結構,即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有什么形態及結構特點? 學生展示概述提前預習畫制的腎單位結構圖。 引導學生討論,并請1~2名學生嘗試描述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的形態、結構特點: ①腎小球:毛細血管球,與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的關系是,腎小球是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匯入出球小動脈。出球小動脈繼續分支形成毛細血管網,最終匯入靜脈。 ②腎小囊:腎小管的盲端膨大凹陷形成,腎小囊與腎小囊腔的關系是:腎小囊內壁與外壁之間形成的空腔是腎小囊腔。 ③腎小管:彎曲細長,周圍纏繞大量的由出球小動脈分支而成的毛細血管。 同學們,腎單位的各部分結構是怎樣連接的? 是的,腎小球是一個由數十條毛細血管彎曲盤繞形成的血管球,血液從入球小動脈流入腎小球,由出球小動脈流出腎小球。腎小球外包圍著腎小囊。腎小囊很薄,其內層緊貼腎小球,內外兩層之間有一囊腔。腎小球與腎小囊主要分布在 腎臟的皮質部分。 腎小管彎曲細長,主要分布在腎臟的髓質部分,外面有與出球小動脈相連通的毛細血管網。大量的腎小管匯集成一些較大的管道通入腎盂。 輸尿管上端與腎臟的腎盂相連,下端開口于膀胱。輸尿管具有輸送尿液的功能。膀胱是一個囊狀結構,位于盆腔內,具有貯存尿液的功能。尿道是泌尿系統通向體外的管道,具有排出尿液的功能。 [觀察] 觀察圖片,了解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回答] 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腎臟:形成尿液; 輸尿管:輸送尿液; 膀胱:貯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思考] [回答] 血液由腎動脈流入腎臟,由腎靜脈流出。 [動手操作、觀察、展示] 【思考】 (1)腎臟的結構分為幾部分? (2)輸尿管與腎臟的哪一部分結構相連接? 【思考】 為什么腎臟的皮質部分比髓質部分顏色深? 【觀察圖片】 結合圖片和模型建立腎單位的立體概念。 【思考、討論】 結合腎單位的模式圖進行觀察、分析和描述。 【回答】 腎小囊套在腎小球外,其內壁緊貼腎小球,下面接腎小管。課堂小結 1.泌尿系統的組成: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2.腎單位的組成: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板書設計第2節 尿的形成與排出第1課時 泌尿系統的組成1.泌尿系統的組成: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2.腎單位的組成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展示圖片,模型講授泌尿系統的組成;讓學生動手解剖觀察腎臟的外部和內部形態;小組提前預習畫制腎單位的結構圖并進行展示;教師提前拍攝視頻強化知識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深化本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層面層層遞進學習本節課的知識。第2節 尿的形成與排出第2課時 尿的形成與排出課題 尿的形成與排出 授課人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排尿有直觀體驗,但對其背后復雜的生理過程認知模糊。他們已積累一定生物學知識,具備簡單實驗操作技能,不過抽象思維仍在發展,理解腎單位的微觀結構、尿液形成的復雜機制存在困難。在科學探究時,部分學生難以獨立設計實驗方案,需教師引導啟發,借助直觀教具輔助學習。素養目標 生命觀念:①理解腎單位與尿的形成相關的結構特點 ②能描述尿液的形成過程。科學思維: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及合作精神。探究實踐:在血漿、原尿、尿液三者成分中,學習用比較法對腎單位血液流動特點進行分析、歸納的方法。推測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發展表達、交流能力和思維能力。態度責任:養成良好的泌尿衛生習慣。教學重點 腎單位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尿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教學難點 尿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課程 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某人近來感到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醫生為他開了一張化驗單,要他檢查尿液。 紅細胞蛋白質葡萄糖尿素尿酸無機鹽患者+30.01.020.00.511.0正常值—0020.00.511.0【提問】與正常人比較,這個人尿液中出現了紅細胞、蛋白質和葡萄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分析】 引起興趣。新課 展開 活動一 尿液的形成 1.血液在腎臟中的流動 【提問】血液在每個腎單位中的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講述】腎小動脈——入球小動脈——腎小球毛細血管——出球小動脈——腎小管外毛細血管——腎小靜脈。 【提問】血液流過腎臟,中間經歷了哪些過程? 【推測】推測尿液應該來自血液;血液流經兩處毛細血管處會發生物質交換,血液與腎小囊腔內的液體交換,腎小管內的液體通過腎小管上皮細胞與其外部的毛細血管網交換。 【提問】如何設計方案驗證我們的推測? 【討論、達成共識】取動脈中的血漿,腎小囊中的液體以及腎小管中的液體進行成分上的比對分析。 【呈現資料】早在100多年前,科學家就取出了腎小囊中的液體與動脈中的血漿成分、尿液進行了比對分析,有了新的發現。 【討論】比較腎動脈中血漿、腎小囊中液體和尿液的主要成分,并進行分析和討論。 2.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提問】血漿和腎小囊中的液體(原尿)的主要成分有什么異同?(與血漿相比,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質,其他成分相似。)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點? 【動畫演示】血液流經腎小球時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特點。 【出示圖片】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特點。 【講述】人體的代謝廢物由血液運輸到腎臟。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由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腔中形成原尿。與血液相比,原尿不含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其他成分兩者相似。 3.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提問】一個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150 L的原尿,最終排出1.5 L的尿液,你能推測原因嗎? 【提問】原尿流經腎小管時,物質在腎小管和腎小管外的毛細血管網之間發生了什么變化? 【出示資料】分析原尿和尿液的成分與含量。 【討論】1.比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差異,原尿中是否存在人體需要的物質,都有什么? 2.(葡萄糖、蛋白質、水、無機鹽等物質)推測原尿在經過腎小管時發生了什么變化? 【講述】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進入毛細血管中。剩下的物質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最后流向腎盂。 【知識反饋】分析此前的尿液化驗單,患者腎臟哪個部分可能出現了病變?你有什么建議嗎? 活動二 尿液的排出 【提問】尿液的排出途徑是什么呢? 腎單位形成的尿液,由腎盂流經輸尿管,進入膀胱,在膀胱暫時貯存。當膀胱尿液達到一定量時,會產生尿意,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尿液經尿道排到體外。 【思考】膀胱在尿液形成與排出過程中具有什么功能? 活動三 適量飲水和適時排尿有利健康 【提問】人為什么要每天喝水? 【講述】人體每天攝取的水量和排出的水量是相對平衡的,水攝取的多,排出的也就多。人體的代謝廢物(如尿素、無機鹽等)只有溶在水中才能排到體外。一個成人一晝夜至少排尿500mL,才能將體內代謝廢物排出。排尿若少于500mL,會造成代謝廢物在體內積累,危害身體健康。因此,我們每天必須飲用適量的水,使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提問】人為什么要及時排尿? 【講述】尿液的形成是連續的,尿液的排出是間歇的。如果尿液太多,膀胱過度膨脹,會影響膀胱的正常功能。所以,必須及時排尿。 【拓展】女性尿道比較短,長度為2~5cm。尿道外口附近有陰道和肛門等器官,容易感染病菌,引起泌尿系統疾病。因此,女性要特別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潔衛生。 【回憶】 【思考、推理】 【討論】 【分析、思考】 【思考】 結合圖片分析,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思考】 【思考】 【回答】 腎小管外的毛細血管將全部葡萄糖、蛋白質,99%的水,部分無機鹽進行了重吸收。——注意重吸收的方向和重吸收的量。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尿液化驗單,進行判斷。 【回憶、思考】課堂小結 尿液的形成過程: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板書設計第2節 尿的形成與排出第2課時 尿的形成與排出1.尿液的形成2.尿液的排出腎單位產生的尿液一腎盂一輸尿管-膀胱-尿道排出3.泌尿系統的健康(1)尿液的形成是連續的,尿液的排出是間歇的。(2)適量飲水和適時排尿有利健康教學反思導入新課時運用生活中的案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學生也擁有了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在模型認識腎單位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師生共同推測尿液在腎單位中的形成過程,完成“尿的形成示意圖”的繪制,在此過程中結合資料分析,理解“腎小球濾過作用”和“腎小管重吸收作用”,區分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成功突破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時 泌尿系統的組成.docx 第2課時 尿的形成與排出.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