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第2課時 人體內的氣體交換課題 人體內的氣體交換 授課人學情分析 雖然前面學習了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功能,但學生對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認識仍僅僅停留在人的呼氣和吸氣現象上;初一學生還未學習過相關物理知識,呼氣和吸氣時涉及到的氣壓、體積等知識,給學生自主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初一學生好奇心強、興趣濃能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的親身體驗、模型制作等各種活動中。素養目標 生命觀念:①氣體在肺與血液之間的交換。 ②氣體在血液與細胞之間的交換。科學思維:①通過嘗試自主學習和觀察圖片,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討論和交流,培養合作學習及語言表達能力。探究實踐:①通過氣體擴散的過程和原理,培養分析問題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態度責任:①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健康,關注環境質量的情感。教學重點 ①氣體在肺與血液之間的交換。 ②氣體在血液與細胞之間的交換。教學難點 ①氣體在肺與血液之間的交換。 ②氣體在血液與細胞之間的交換。教學過程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課程 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剛做好飯菜、鮮花吸引蜜蜂的圖片 廚房飯菜的香味會傳到客廳,盛開的鮮花會引來蜜蜂和蝴蝶,居室某處噴灑清新劑的香氣會很快溢滿全屋。 同學們,這些現象為何會發生? 是的,飯菜的香味運動了,從香氣濃郁的廚房運動到沒有香氣的你的面前,氣體由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運動,這就是氣體擴散。 肺泡內氣體交換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的? [回答] 氣體飄到鼻子里。新課 展開 活動一 肺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氣體擴散實現的 1.肺的換氣 肺的換氣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同學們,氧氣是怎樣從肺泡中到達血液中的呢? 【展示圖片】肺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是的,肺泡內氧氣濃度>肺泡周圍毛細血管內氧氣濃度;肺泡內二氧化碳濃度<肺泡周圍毛細血管內二氧化碳濃度,所以氧氣能通過氣體擴散從肺泡到達血液,二氧化碳能通過氣體擴散從血液到達肺泡。 同學們,氣體交換的結果是什么? 是的,血液流經肺部后由含氧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成含氧多、顏色鮮紅的動脈血。 2.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同學們,血液運輸氧氣的載體是什么? 血液運輸二氧化碳的載體是什么? 是的,人體血液中的氧氣與血紅蛋白結合,以氧合血紅蛋白形式運輸;而大部分二氧化碳在血漿中運輸。 3.組織換氣 血液與細胞之間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過程稱為組織換氣。血液中的氧氣是如何到達組織細胞的? 【展示圖片】血液與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細胞進行呼吸作用時消耗氧氣并產生二氧化碳,使細胞內氧含量遠遠低于血液中氧含量,而細胞內二氧化碳含量遠遠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氣向細胞里擴散,而細胞中二氧化碳向血液里擴散。 同學們,組織換氣的結果是什么? 是的,血液流經組織細胞后由含氧多、顏色鮮紅的動脈血變成含氧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 [回答] 氣體擴散。 [思考、回答] 靜脈血變動脈血。 [回憶、回答] 氧氣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 二氧化碳主要通過血漿運輸。 [回答] 氣體擴散。 [思考、回答] 動脈血變靜脈血。課堂小結 總結人體呼吸的全過程。板書設計第2節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教學反思本節課采用生活經驗、圖形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教學效果較好。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第1課時 呼吸系統的組成與功能、呼吸運動課題 呼吸系統的組成與功能、呼吸運動 授課人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且好動,有著很強的求知欲望,但思維發展水平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較弱。對于“胸腔容積變化引起呼氣和吸氣”“肋間外肌的收縮和舒張”等相關內容都難以理解。同時,由于該階段學生還未學習物理,對于有關體積與壓力的關系等物理知識的學習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因此,在教學中需要盡可能運用多種手段將教學內容直觀化。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已明白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所以可以通過實例使學生明確呼吸系統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素養目標 生命觀念:①描述呼吸系統的組成及與功能之間的聯系。 ②理解肺部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③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科學思維:①通過嘗試自主學習和觀察圖片,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討論和交流,培養合作學習及語言表達能力。探究實踐:①歸納呼吸系統的組成及呼吸道各器官的功能,培養自主分析和識圖能力。 ②通過呼吸運動的模型進行模擬實驗,探究呼吸運動,多角度理解呼吸的過程和原理,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態度責任:①通過學習呼吸道對吸入氣體的處理作用,引導學生講究個人呼吸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②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健康,關注環境質量的情感。教學重點 ①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及與功能之間的聯系。 ②理解肺部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③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教學難點 ①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及與功能之間的聯系。 ②理解肺部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③呼吸與胸腔容積變化的關系,呼吸時胸腔容積變化的原因。教學過程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課程 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魚兒離不開水,花兒離不開陽光?!蹦敲慈祟愐?,離不開什么呢? (憋氣游戲) 學生舉起右手,比賽憋氣,如果無法完成這個活動時,將手放下。記錄憋氣的最長時間,說明什么呢? [思考、回答] 食物,水,空氣。 [回答] 人離不開呼吸。新課 展開 活動一 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系統 1.呼吸系統的組成 人體各項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細胞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釋放的,有機物在氧化分解過程中需要利用氧氣并產生二氧化碳。人體吸入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是通過呼吸系統完成的,那么呼吸系統又是由哪些器官構成的呢? 對的,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同學們,能不能根據呼吸道的名字聯想它的功能是什么? 是的,呼吸道是氣體的通道,其實還有其他的功能。 在灰塵較多的地方停留久了,鼻子會如何?鼻腔前部的鼻毛及鼻腔中黏膜分泌的黏液能粘住灰塵。所以,鼻腔可以使吸入的氣體清潔。 同學們,跑步時用嘴呼吸和用鼻呼吸帶來的感受如何? 用鼻呼吸時,因為鼻內有鼻黏膜,可以濕潤空氣,但是嘴沒有這個結構,所以出現口干的感覺。所以,鼻腔可以使吸入的氣體濕潤。 (展示北歐人和非洲人的鼻子) 觀察圖片中兩種人的鼻子有什么不同? 是的,北歐人的鼻子大,鼻腔長,這有利于預熱寒冷的空氣,與北歐寒冷環境相適應。所以,鼻腔可以使吸入的氣體溫暖。 哪位同學描述鼻子的結構和作用? 鼻是呼吸道的起點,鼻孔與外界相通,內有鼻腔,鼻腔內表面有鼻黏膜。鼻黏膜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這些結構能使吸人鼻腔的空氣變得溫暖、濕潤,減少對肺的刺激。 同學們平時如何感知空氣中的氣味? 對,鼻腔上部黏膜內還有接受氣味刺激的嗅細胞。 (展示平時吃飯不能大聲說笑的漫畫) 為什么吃飯時不能大聲說笑呢? (展示食物吞咽的動態圖) 因為咽是氣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吃飯時,食物經過咽時,會厭軟骨會蓋住喉的入口,如果吃飯時大聲說笑,那么會厭軟骨會來不及蓋住喉的入口,發生嗆到的現象。 (展示喉的圖片) 指導學生手放在頸部,做吞咽動作,感受后喉位置。 同學們,喉有沒有其他的功能嗎 喉是如何發出聲音? 活動:手放在頸部,發出“啊”的聲音,感受聲帶的振動,并出示聲帶振動動態圖片。氣體到達喉之后順利的到達氣管內。 (展示氣管的圖片) 同學們,感冒的時候,偶爾會有痰,它是在哪里形成的? 是的,氣管先分成左右兩支,再分成如樹枝狀較小的支氣管、細支氣管等。氣管壁由C形軟骨支撐,管壁上有黏液腺,分泌的黏液能粘住灰塵;管壁內表面有纖毛,纖毛擺動將黏液推向喉的方向,通過咳嗽排出體外,這就是痰。 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提倡不能隨地吐痰?如何做到正確吐痰? 所以,呼吸道的作用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和清潔、溫暖、濕潤吸入空氣的作用。 2.肺 同學們,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完成氣體交換的重要場所。人有幾個肺?什么顏色?位于身體的哪個部位?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個,分別與左、右氣管相通。 (展示新鮮的肺的圖片) 同學們,取出新鮮的肺,觀察它的顏色,將肺放在清水中,觀察實驗現象(肺浮在水面上)。肺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新鮮的肺是粉紅色的,由細支氣管的樹狀分支和肺泡組成。最細的支氣管末端有許多囊泡,這就是肺泡。人體的肺泡總數約有3億個,肺泡總面積約有100m2。 肺的哪些特點適合氣體交換? 肺泡壁很薄,僅由單層細胞構成,肺泡外表面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這些結構特點有助于肺進行氣體交換。 活動二 呼吸運動 1.體驗胸廓與呼吸 (指導學生深呼吸,感受呼吸) 同學們,深切地感受過呼吸嗎?我們來一起感受呼吸時身體的變化,雙手放在胸兩側肋骨處,深呼吸,感受身體(胸廓)的變化。 同學們,感受到哪些變化? 將你的雙手放在胸部的兩側,呼吸時你會感覺到胸部運動,肺通氣是由胸廓和膈的運動引起的。胸廓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間肌組成,底部由膈封閉。當我們吸氣時胸廓擴大,呼氣時胸廓縮小。胸廓擴大和縮小的運動就是呼吸運動。 呼吸運動是怎樣完成的 為什么通過呼吸運動會實現肺通氣呢 2.活動:呼吸運動模型 模型1:胸骨、肋骨運動模型 教師提醒:在肋間肌收縮和舒張時,分別測量并計算四邊形的面積。 教師巡視,仔細觀察,分析并適當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的問題。 同學們,模型各個部分分別代表哪些結構 胸骨、肋骨上提的動力是什么 胸骨、肋骨的運動方向 胸骨、肋骨的這種運動會使胸廓容積發生怎樣的變化 同學們,膈的運動與胸廓的上下徑變化有關嗎 模型 2:隔肌運動模型 同學們,模型的各個部分分別代表胸廓的哪些結構 膈的位置變化與改變肺泡的形態有什么關系 吸氣導致胸廓擴大還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 呼氣呢? 3.呼吸運動 人體從外界吸入空氣,呼出肺泡內的氣體。外界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就是通常所說的呼吸,也叫肺通氣。肺通氣是通過呼吸運動中胸廓有節律地擴大和縮小來實現。 人體吸氣時,肋間外肌收縮使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的橫徑加大;膈肌收縮,膈頂下降,使胸廓的縱徑加長。這樣,由于胸廓擴大,肺容積增大,此時肺內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新鮮空氣由呼吸道進入肺。呼氣時,由于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胸廓縮小,肺容積縮小,使肺內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肺泡內部分氣體排出體外。因此,通過呼吸運動完成了外界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 4.人工呼吸 (播放人工呼吸視頻) 同學們,視頻中的人在做什么急救措施? 是的,一人因為溺水,暫停呼吸,另一人用力使患者胸廓有節律地擴大和縮小,引起溺水者的肺被動擴張和回縮,使空氣進出肺,幫助溺水者恢復自主呼吸。 [閱讀、回答] 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 [回答] 呼吸道是指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回答] 鼻毛有很多異物。 [回答] 用嘴呼吸,口干。 [回答] 北歐人的鼻子大。 [代表學生回答] 鼻有鼻孔和鼻腔,鼻腔內的鼻毛、鼻黏膜和黏液,可以使吸入的氣體清潔、溫暖、濕潤。 [回答] 氣管。 [回答] 因為痰中有大量病菌存在。 [回答] 2個肺,粉紅色,胸腔。 因為肺有很多肺泡,大約有3億個,里面有氣體,能浮在水面上。 [回答] 肺泡壁薄,單細胞構成,并且肺泡外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 [思考] [回答] 胸部變大。 [思考、回答、實驗] 側面--顯示胸骨、肋骨的運動方向 正面--顯示胸廓容積的改變 [思考、回答、實驗] 胸廓擴大導致吸氣。 胸廓縮小,導致呼氣。 [回答] 人工呼吸。課堂小結 呼吸系統的組成與功能、呼吸運動板書設計第2節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呼吸運動教學反思本節課采用體驗、實驗活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教學效果較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時 呼吸系統的組成與功能、呼吸運動.docx 第2課時 人體內的氣體交換.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