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與朱元思書〔南北朝〕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à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yuān)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經綸(lún)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kē)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①與:給。②書:信。③風煙俱凈:風和煙都消散盡凈。風煙,指煙霧。俱,全、都。凈,消散、散盡。④共色:同樣的顏色。共,同樣。⑤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漂蕩。從,跟隨、順著。⑥任意東西:任憑船隨意向東或向西(漂流)。任意,任憑。東西,名→動,向東或向西(漂流)。⑦自...至... :從...到...⑧許:表約數,大概的數量。⑨獨絕:獨一無二。獨,只。絕,絕妙。⑩縹碧:淺青色。 千丈:千,虛數,此處運用夸張,并不是實指。丈,一種長度單位,一丈=十尺。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里形容江水清澈見底。直,直接。 急湍:形→名,急流。湍,水勢急速。 甚箭:完整應為“甚于箭”,為了字數整齊,省略了“于”,意為比箭還快。甚,勝過、超過。 若:好像。 奔:動→名,文中指飛奔的駿馬。 夾岸:兩岸。 寒樹:這里形容樹密而綠,讓人心生寒意。 負勢競上: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負,憑借。競,動→狀,爭著。上,名→狀,向上。 軒邈: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原)軒,高。邈,遠。(顯)形→動 —— 軒,向高處。邈,向遠處。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成,形成。 激:沖擊,拍打。 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響:形→名,響聲。 好:美麗的。 嚶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悅耳的聲音。 則:助詞,無實意。 千轉:長久不斷地鳴叫。千,表數量多,下文的“百”同上。轉,通“囀”,鳥鳴聲。這里指蟬鳴。 窮:窮盡。 無絕:即“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應。絕,停止。 鳶飛戾天:出自《詩經·大雅·旱麓(hàn lù)》的“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鳶鳥飛到天上,這里比喻極力追求名利的人。【①鳶,俗稱老鷹,善高飛,是一種兇猛的鳥。②戾,至、到達。③旱麓 → 干旱的山腳(山麓:山腳)】 者:......的人。 息心:平息名利之心 / 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 經綸世務:治理國家大事。經綸,策劃,治理。世務,政務。 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忘記返回。窺,看。反,通“返”,返回。 橫柯:橫斜的樹木。柯,樹木的枝干。 上:方位名詞→狀,在上面。 在晝猶昏:在白天,也好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晝,白天。猶,好像。 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枝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日:太陽,陽光。風和煙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融為一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大概一百里左右,一路上奇異的山,靈異的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景色。水都是淺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動的魚群和細小的石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好像飛奔的快馬。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蔥郁的樹木,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間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和猿長久不斷地鳴叫。那些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復自己的心;治理國家大事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間也昏暗如黃昏;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露出陽光。【作者】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 文學家。好學,有俊才。詩文風格清拔而有古氣,稱為“吳均體”。梁武帝天監初年,為郡主簿(bù)。后又被任命為奉朝請。他曾私撰《齊春秋》,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后奉詔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郡主簿:始于漢朝,古代官職名稱,屬文官。主管文書簿(bù)籍及印鑒,即起草文件、管理檔案等,相當于現代的秘書一職(掌管文書的官吏)。《文獻通考》卷六十三:“蓋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監以至郡縣皆有之。”郡,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奉朝請:漢晉時期給予閑散大官的優惠待遇。古代諸侯春季朝見天子叫朝,秋季的朝見叫請。漢代有奉朝請的制度,即對于退職的大臣、將軍、皇室、外戚以奉朝請的名義定期參加朝會。【寫作背景】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響的士人便遁跡山林,避世隱居。吳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過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的其中一個片段(選自《吳均集校注》)。本文描述了作者自富陽至桐廬乘船途中的所見所聞,描繪了這一段路程的水光山色。他曾在《與顧章書》中說:“仆去月謝病,還覓薜(bì)蘿”,表明自己辭官后,將要到石門山中去隱居。因此,這篇文章也不單純是寫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世間追求利祿之徒的諷刺之意。去月:上月。謝病:因病而自請退職。謝,告。仆:古時對自己的謙稱。薜蘿:①薜荔和女蘿。兩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緣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后指隱者或高士的衣服。②借指隱者或高士的住所。→ 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我上個月因病辭官,回到家鄉尋找隱居的地方。【中心思想】全文展現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體現了詩人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對功名利祿的鄙夷以及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課后思考】◎文中所寫的“山水獨絕”體現在哪里?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運用手法】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夸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比喻)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擬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視覺+聽覺)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正側描寫、動靜結合)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視覺)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聽覺)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視覺)【例題】1.總結全文山水特征的是哪一句?全文結構有什么特點?→先總后分/總分奇山異水,天下獨絕。2.文章哪一句或哪幾句體現了作者的主旨思想 / 文章核心?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3.賞析“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中的“共色”二字。“共色”二字不僅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彼此交融,還包含著形體感(立體):青色的山靄(山上的云氣)漸漸地溶入(溶解,變得模糊)灰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之廣大,令人神清氣爽。4.“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表達了作者面對富春江美景的陶醉,自由,瀟灑,無拘無束的情感。5.與《三峽》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異曲同工的語句是什么?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6.作者為什么發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呢?因為作者此時沉浸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人世間爭名奪利、官場角逐的一切,都變得了無趣味。此外,作者被這奇偉瑰麗、和諧美妙的水光山色所陶醉,以此受到激勵,精神得到洗滌,從而變得高尚,境界就超出世俗的追求。→ 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得以暫時遺忘塵世的角逐和俗務的纏身。7.本文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景,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視覺方面:第一段“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概述了富春江富陽至桐廬段的景色。第二段寫“水”,正側描寫,動靜結合。聽覺方面:第三段開頭描述了兩岸群山聳立、奇樹蒼郁之后,又描寫了山中泉喧鳥叫、蟬鳴猿啼的景象。人乘船行于水上,不僅可以觀賞兩岸如畫的景色,而且可以聽到大自然演奏的壯美樂章。使描繪的景物有聲有色,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模板:從題目提及的角度展開描述(詳略看情況)+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