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涼山之最》教案教材分析:《涼山之最》是一首具有濃郁彝族風情的歌曲,五聲商調式,典型的四個樂句使得歌曲很規整,非常適合進行歌表演教學。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涼山彝族的音樂文化。學生通過合作表演,從而愛上大涼山的音樂。結合彝族涼山地區的民俗風情和節日氛圍來幫助學生感受音樂,與作品產生共鳴。結合實際加深學生對彝族民族音樂的理解。教學目標:能感受到歌曲《涼山之最》歡快熱烈的情緒,初步了解涼山彝族的相關風俗文化與歌曲的關系。2. 能用明亮的聲音演唱歌曲,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涼山彝族的音樂文化。3. 學生通過合作表演,從而愛上大涼山的音樂。能嘗試編創簡單的舞蹈動作表演《涼山之最》,能與同伴愉快合作,進行歌舞表演。4. 通過律動、畫旋律線等多種方式,充分地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教學重點:能用明亮的聲音演唱歌曲《涼山之最》。教學難點:用歌聲和動作投入地表演《涼山之最》。教學準備:課件、圖片、鋼琴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二、導入新課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歌曲,首先我們來聆聽歌曲,歌曲的情緒和速度是怎樣的?你聽一聽歌曲描述了什么內容?生:活潑歡快等,描述了涼山的物品等。師:看來大家很認真地聆聽了哦,那么涼山在哪里呢?哪個民族住在這里呢?生:回答相關知識師: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首歌吧,這首歌曲是一首彝族風情的歌曲,那么大家了解彝族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彝族吧~【播放介紹彝族視頻+教師提問視頻相關知識】講授新課師:我們了解彝族后也知道,彝族人居住在美麗的大涼山,那么剛剛歌曲中唱到涼山有三個令他們驕傲的珍寶,你來聽一聽是哪“三最”呢?生:回答師:你對他們的珍寶了解嗎?你知道是什么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最美麗的是什么呢?生:“加師瓦拉”——披氈師:涼山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之說,因此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所以男女常年皆著披氈。披氈形似披風,用捻制的麻線織布縫制而成,彝族人將其白天為衣,夜里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所以“加師瓦拉”成為了涼山之最之一。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吧。師:最好看的是什么呢?生:“日麻杏兒布”——帽子師:師彝族人日常佩戴的帽子,我們可以去歌詞中找找對帽子的描述,來想象一下他的樣子。生:在歌詞中找描述。師:接下來最好聽的是什么呢?師:最美麗的是什么呢?生:“土什火合”——口弦師:“土什火合”之所以最好聽,因為是用銅片來做的,源于涼山境內富集礦產,其中銅的產量居四川第一。彝族口弦是彝族人民在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樂器。長約兩三寸、寬約五寸的竹片,有的用薄銅片制成。演奏時左手將口弦簧牙靠近嘴唇,右手指彈動弦片。師:了解了彝族三最,接下來跟著歌曲一起來律動一下吧【跟隨歌曲拍手拍桌律動】師:這首歌曲歡快活潑,接下來,讓我們跟著旋律來畫一畫,感受歌曲旋律吧。【感受旋律線】師:彝族人能歌善舞,讓我們在每個樂句結尾加入“呦呦”的呼喊聲和拍手動作,為歌曲伴奏吧。【播放音樂教師范唱+學生加入“呦呦”】(設計意圖:通過多次設置不同目標的聆聽,讓學生熟悉歌曲旋律,為教唱打下基礎)師:看來大家都很喜歡這首歡快的歌曲,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這首好聽的歌曲吧。【教師教唱】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結尾的歌詞叮叮咚,“叮叮咚”是在模仿口弦發出的聲音,演唱時要干脆、有力度。師:接下來我們看一組圖片,觀察圖片你知道圖片中這是什么活動嗎?他們在做什么?(視頻中有簡單介紹哦)生:火把節師:火把節是彝族最重要的節日,讓我們來進一步了解火把節吧。【介紹火把節】師:熱情的彝族人民也邀請我們參加他們的火把節,不過,不會舞蹈可不能加入哦,接下來我們分組討論編排舞蹈,我們為歌曲創編適合的舞蹈動作加入火把節吧。【分組創編+教師指導】師:剛剛的練習中大家已經合作編好舞蹈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加入火把節吧。【歌舞表演】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了解了彝族人民的家鄉之最,那么你的家鄉在哪里?你知道家鄉之最是什么嗎?你可以用歌曲唱出來嗎?【創編歌詞】總結今天我們共同走進涼山彝族,領略彝族獨特的風情,感受了彝族火熱的音樂、舞蹈,希望同學們喜歡上彝族,并在課后多了解彝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音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