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踏浪》教學設計【教學意圖】本課設計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歌唱實踐為主體,引導學生感受歌曲、表現歌曲、享受歌曲,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熱情,最終能夠以較好的音色和情感演唱歌曲。本節課運用圖形譜、律動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和表現音樂,了解歌曲的曲式結構,在動靜結合、張弛有度的音樂課堂中得到“美”的享受。【教材分析】《踏浪》由莊奴先生作詞,著名作曲家古月先生作曲,于1980年在臺灣推出的一首輕快活潑的校園歌曲。4/4拍,單二部曲式,音樂結構短小精悍,旋律簡潔樸實,婉轉動人,清新爽朗,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時代感。充分表現出年輕人的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氣,以及他們那富有詩意的浪漫氣息。【教學目標】1.通過學唱歌曲《踏浪》,感受校園民謠的曲風特點,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2.能用活潑歡快的情緒、輕快有彈性的聲音演唱《踏浪》,并完成二聲部合唱。3.運用圖形譜、律動體驗等方式感受歌曲的節奏特點,使學生樂于參與音樂活動,增強音樂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教學重點】1.學唱歌曲,感受歌曲的節奏特點。2.了解歌曲的曲式結構。【教學難點】能用活潑歡快的情緒、輕快有彈性的聲音演唱《踏浪》,并完成二聲部合唱。【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設備、鋼琴、小碰鈴、沙球。【教學過程】一、二聲部練唱,感受和聲之美1.師生問好。2.二聲部平行六度練習。二、聆聽體驗,感受旋律之美1.閉目聆聽,想象畫面。2.二次聆聽,運用圖形譜感受樂句。師:認真聆聽,樂曲中哪幾個樂句相似或相同?3.再次聆聽,律動體驗,了解曲式結構及演唱形式。【設計意圖:運用奧爾夫教學法,讓學生在律動中,在圖形譜體驗中,感受歌曲的樂句特點,了解歌曲的曲式結構及演唱形式,培養學生有意注意的聆聽習慣?!?br/>三、學唱歌曲,感受聲音之美(一)學唱旋律1.學唱歌曲第一部分。(1)輕聲視唱歌曲第一部分旋律。(2)跟琴用“Lu”哼唱歌曲第一部分。2.學唱歌曲第二部分。(1)輕聲視唱高聲部旋律。(2)跟琴用“Lu”哼唱高聲部旋律。(3)輕聲視唱低聲部旋律。(4)跟琴用“Lu”哼唱低聲部旋律。(二)朗讀歌詞1.跟師有節奏朗讀第一段歌詞。(要求:輕跳,短促,有彈性)2.學生自主朗讀第二段歌詞。(三)完整演唱1.分聲部完整合唱歌曲。(要求:高興地、輕快、彈性、十六輕跳)2.全體學生有感情地演唱《踏浪》。四、延伸拓展,感受校園民謠之美1.請學生歸納總結歌曲的特點。2.簡介詞、曲作家。3.師生交流:你還知道哪些校園民謠?4.播放老狼的《同桌的你》。【設計意圖: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多方面了解校園民謠,感受音樂無窮的魅力?!?br/>五、課堂小結校園民謠風雨飄搖20年,總有不少音樂人,想把這份承載青春的夢想傳承下去,讓我們一起接過這個接力棒,把校園民謠傳唱下去!課后,大家再收集一些校園民謠,我們下節課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