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53 糧食安全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措施及途徑(1)生產環節保障措施 途徑保障糧食數量 確保耕地數量 ①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②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③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提高耕地質量 ①用養結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②發展節水灌溉技術;③加強低產坡耕地的改造;④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改善耕層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調動和保護好主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政府抓糧積極性;②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提高糧食單產 ①擴大農田灌溉面積與防洪排澇,平整土地;②培育推廣高產糧食品種,研發綜合配套栽培技術;③大力施用農家有機肥和適度增施化肥;④適度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⑤提高耕地復種指數,發展間作套種模式;⑥發展農業機械化其他措施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糧食質量 提高耕地質量 ①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②減少工業、生活對土壤的污染,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的治理;③增施有機肥,加強生物防治病蟲害保障耕地生態安全 ①推廣綠色安全標準化種植技術;②提高優質糧食品種種植面積;③發展智慧農業;④加強綜合治理,改善環境安全(2)流通環節:進行糧食跨區域調劑,解決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空間配置不均衡問題。(3)進出口環節:加強國際貿易,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是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4)儲備環節:建立糧食儲備庫。糧食儲備庫對國家的糧食安全起著“蓄水池”的作用,且具有調節國內外糧食市場秩序、應對突發事件等功能。(選擇題1~4題,每小題4分,共16分)(2023·1月浙江選考)近年來,我國多地積極實施“小田變大田”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將“一戶多塊地”改造為“一戶一塊地”,并通過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完成1~2題。1.“小田變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流轉費用上漲B.勞動力成本上升C.飲食消費結構升級D.耕地分布不平衡2.該項土地整治可以( )A.增加農業經營主體數量B.提高農業生產多樣化水平C.緩解耕地非糧化的傾向D.減少農村勞動力流出數量(山東地理)家住北方某縣的小王夫婦,效仿村里一些年輕人的做法,在自家5畝耕地上栽植了楊樹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婦將已成材的楊樹出售,獲利24 000元。與原來種植糧食作物、蔬菜等相比,這些收入雖不豐厚,但他們還算滿意。據調查,該縣耕地上栽植楊樹的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0%,這種“農地楊樹化”現象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高度關注。據此完成3~4題。3.當地“農地楊樹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態效益高 B.木材銷路好C.勞動投入少 D.種樹有補貼4.針對“農地楊樹化”引起的問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開荒力度 B.增加木材進口C.增加糧食進口 D.鼓勵農地流轉5.(2022·湖南地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耕地由種植糧食作物改種非糧食作物的現象,稱為種植結構“非糧化”。山東省種植結構“非糧化”率空間差異明顯,2019年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明顯高于魯西北平原地區。下圖示意山東省山脈水系分布。(1)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與魯西北平原地區的種植結構“非糧化”率差異大,請從自然條件方面作出解釋。(2)近年來,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種植結構“非糧化”類型逐漸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轉變,說明其變化的主要原因。(3)為保障糧食安全,請提出防止耕地種植結構“非糧化”的合理建議。(選擇題1~14題,每小題4分,共56分)(2024·河南鄭州模擬)耕地非糧化是將大量耕地轉化為非糧食生產的行為。非糧化程度是指非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比率。目前我國耕地非糧化呈現增長趨勢,且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下圖為南方低山丘陵區某地2001~2020年耕地林果化演變特征。據此完成1~3題。1.該地耕地非糧化中耕地林果化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復雜 ②耕地細碎 ③河網密布 ④土壤肥沃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該地耕地林果化率的變化會( )A.降低農民收入 B.保障糧食安全C.改善生態環境 D.加劇土壤侵蝕3.為協調糧食安全和生態建設,該地應( )A.擴大耕地面積 B.擴大林果面積C.發展立體農業 D.拓展市場范圍(2024·江西南昌模擬)糧食安全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糧食安全狀況的綜合得分,該得分基于多個指標,包括糧食自給率、儲備率、人均糧食占有量等。下表顯示2018 年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糧食安全指數的全球排名。據此完成4~6題。國家 新加坡 菲律賓 緬甸 柬埔寨全球排名 1 70 82 854.新加坡的糧食安全指數被評為全球第一,關鍵在于該國糧食( )A.自給率高 B.海關稅高C.購買力強 D.消費量大5.新加坡糧食安全的最大隱患是( )A.糧食進口渠道單一B.糧食安全意識薄弱C.國際能源價格波動D.全球氣候異常加劇6.菲律賓、緬甸、柬埔寨的糧食安全指數較低的主要原因是( )A.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B.人均消費水平逐漸提高C.全球糧食供應鏈受阻D.國家致力發展高新產業(2024·廣西桂林模擬)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總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48%。山多地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6.54%,平原和臺地占23.46%。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體呈現西北向東南傾斜。下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近40年來不同時段耕地‘非農化’轉化類型及占比情況統計圖”。據此完成7~8題。7.推測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非農化”轉化比重最大的區域最可能位于其( )A.東北部 B.西北部C.東南部 D.西南部8.為緩解耕地“非農化”現象,廣西壯族自治區可以( )A.強化耕地統籌利用B.提高耕地復種指數C.推廣使用大型農機D.推行耕地休耕制度(2024·福建三明模擬)福建某鄉村積極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村莊周邊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級改造成大規模連片的耕地,計劃在一段時間內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據此完成9~11題。9.與多年種植水稻的稻田相比,新建的耕地( )A.機械化水平低 B.土壤肥力高C.受洪澇影響大 D.糧食畝產低10.針對該區域土壤改良措施不合理的是( )A.增施有機肥 B.撒適量熟石灰C.摻適量細砂 D.建設排水渠11.該地退林還耕的根本原因是( )A.增加耕地面積 B.保護生態環境C.保障糧食安全 D.減輕旱澇災害(2024·陜西商洛模擬)下圖示意2000~2020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稻谷、豆類、薯類、小麥、玉米)總產量變化。近2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總體呈增加趨勢,但在2003年有所下滑。據此完成12~14題。12.圖中甲、乙、丙、丁分別表示( )A.稻谷 玉米 小麥 豆類B.豆類 稻谷 小麥 玉米C.稻谷 小麥 玉米 豆類D.小麥 稻谷 豆類 玉米13.200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有所下滑,原因最可能是( )A.市場需求量銳減 B.自然災害頻發C.農業勞動力短缺 D.糧食品質下降14.近2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總體呈增加趨勢,主要得益于( )①耕地面積大量增加 ②糧食價格提升③作物品種更新迭代 ④作物種植結構調整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5.(2024·福建寧德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4分)2001年,我國將31個省級行政區(港澳臺除外)劃分為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表1),三大區域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進程中承擔的責任有所區別。為了對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進行評價,有學者構建了5個維度一級指標,表2示意2018~2020年主銷區和主產區平均值對比情況,其中數值越高,發展水平越高。表1糧食功能區 省級行政區糧食主產區 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蘇、安徽和黑龍江13個省級行政區產銷平衡區 山西、寧夏、青海、甘肅、西藏、云南、貴州、重慶、廣西、陜西、新疆11個省級行政區糧食主銷區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7個省級行政區表2項目 一級指標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主銷區與主產區的差值 產出高效 -0.008 2 -0.001 1 -0.002 5產業升級 0.051 0 0.076 4 0.077 9科學經營 0.007 3 0.007 3 0.006 7綠色生產 -0.006 0 -0.008 0 -0.006 8成果共享 0.019 0 0.020 2 0.019 6備注:成果共享指成果惠及農民,促進農民增收等(1)列舉糧食功能區劃分的主要依據(至少兩條),并分析福建被劃為糧食主銷區的原因。(2)指出表中差距最大的一級指標,并分析糧食主銷區發展潛力大的原因。(3)近期有學者提議應重新劃分糧食功能區,說明該提議的理由。主題53 糧食安全真題演練1.B 2.C [第1題,“一戶多塊地”造成耕地分散,不易實行機械化生產,需投入大量勞動力;“小田變大田”,耕地集中連片,有利于機械化經營,降低勞動力成本。故選B。第2題,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農業經營主體減少,A錯誤;種糧大戶主要種植糧食作物,作物種類較單一,不能提高農業生產多樣化水平,B錯誤;穩定了糧食播種面積,緩解了耕地非糧化傾向,C正確;土地流轉,解放更多農村勞動力,促使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流動,D錯誤。]3.C 4.D [第3題,根據材料可知,小王夫婦因外出打工無法管理自家的耕地,因而效仿一些年輕人的做法栽植基本不用管理的楊樹而獲取一定收入,充分說明了當地“農地楊樹化”的主要原因是勞動投入少,使農民能夠脫離農事活動外出打工,選C。第4題,“農地楊樹化”對耕地資源造成一定的浪費,可通過鼓勵農地流轉,將土地集中在種糧大戶手中進行機械化生產,既能保障農作物種植面積,又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勞動力投入,剩余勞動力也可外出務工獲得經濟效益,D對。加大開荒力度,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并且勞動力投入更多,與當地農民外出就業獲得更高收入相違背,不可取,A錯。當地種植楊樹是想減少勞動力投入,并不是因為木材需求量大,B錯。種植楊樹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0%,當地糧食種植比例依然比較大,暫時不會帶來糧食短缺問題,故不需要增加糧食進口,C錯。]5.(1)與魯西北平原地區相比,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地形多樣,氣候溫暖濕潤,水、熱、土組合多樣,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或與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相比,魯西北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開闊,水、熱、土組合相對單一,適合糧食作物規模經營。)(2)經濟發達地區對蔬菜、瓜果需求量變大;農戶種植蔬菜、瓜果經濟效益更高;農業生產技術經濟條件好。(3)加大糧食種植補貼力度,提高糧食種植的積極性;推進耕地適度規模經營,增加糧食種植收益;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嚴格耕地用途管制,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模擬預測1.A 2.C 3.C4.C 5.D 6.A [第4題,新加坡為城市島國,土地面積小,耕地不足,糧食依賴進口,經濟水平高,購買力強,故選C。第5題,因新加坡糧食依賴進口,氣候變化會影響糧食生產的穩定性,進而沖擊新加坡糧食安全,故選D。第6題,菲律賓、緬甸、柬埔寨經濟相對落后,發展水平低,農業生產能力低,導致糧食安全指數較低,故選A。]7.B 8.A [第7題,讀圖可知,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每十年間耕地轉化為林地比重均最大,可判斷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非農化”以耕地轉林地為主,一般以山地、丘陵區退耕還林為主。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故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非農化”轉化比重最大的區域最可能位于其西北部。第8題,為緩解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非農化”現象,應加強政府調控,強化耕地統籌利用,防止耕地無序轉化;復種指數與當地熱量條件相關;推廣使用大型農機和推行耕地休耕制度并不能緩解耕地“非農化”現象。]9.D 10.D 11.C [第9題,福建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原生土壤是紅壤,比較貧瘠;多年種植水稻的稻田土壤經過改良,比較肥沃。新建的耕地由竹林地改造而成,是原生紅壤,土壤較貧瘠,糧食畝產低,D正確,B錯誤;新建耕地是依地形逐級改造成的大規模連片耕地,機械化水平高,A錯誤;新建耕地地勢較高,不易受到洪澇災害影響,C錯誤。第10題,該區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土壤貧瘠,呈酸性,土質黏重,應增施有機肥、撒適量熟石灰、摻適量細砂;該區域耕地類型是水田,建設排水渠改造土壤不合理。故選D。第11題,退林還耕可以增加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總產量,從而保障糧食安全,因此根本原因是保障糧食安全,C正確,A錯誤;退林還耕降低了植被覆蓋率,保護生態環境作用減弱,B錯誤;森林涵養水源作用更強,D錯誤。]12.C 13.B 14.D [第12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糧食作物北方以小麥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產量較為穩定。與小麥相比,我國水稻種植面積較大、單產較高,所以甲應為稻谷,乙應為小麥;玉米用途廣泛,產量增加趨勢應較為明顯,所以丙應為玉米;豆類種植面積較小,產量較小,丁應為豆類。故選C。第13題,2003年處于我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期,部分耕地轉為林地或其他經濟作物用地,使得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加之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頻發,導致糧食總產量下降,B正確。市場需求和勞動力數量不會在某一年突然發生變化,A、C錯誤。糧食品質和糧食產量之間無直接關系,D錯誤。第14題,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水平提高,作物品種更新迭代加快,利于糧食單產的提高,③正確;我國通過高產作物對低產作物的種植替代,提高平均單產,如單產高的玉米播種面積不斷提高,進而提高了糧食總產量,④正確;近20年我國耕地面積并沒有大量增加,①錯誤;糧食價格提升對總產量的影響不大,②錯誤。故選D。]15.(1)依據:糧食生產總量(耕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糧食消費量;經濟發展水平。原因:福建耕地面積少,糧食總產量少;人口數量多,經濟發達,糧食需求量大。(2)產業升級指標。原因:耕地少,化肥農藥投入多,環境污染嚴重;耗能大,生產成本高;集約化和專業化程度較低;科技水平高,但農業技術成果未充分轉化。(3)近20年我國發展迅速,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變化;部分主產區能調出糧食量減少,影響了國家糧食安全;省內地理條件差異較大,以省為單位劃分不利于精準施策;重新劃分糧食功能區,可為各區完善配套政策提供支撐。(共48張PPT)主題53糧食安全專題十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精講點撥模擬預測真題演練內容索引(1)生產環節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措施及途徑精講點撥PART ONE保障措施 途徑保障糧食數量 確保耕地數量 ①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②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③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提高耕地質量 ①用養結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②發展節水灌溉技術;③加強低產坡耕地的改造;④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改善耕層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調動和保護好主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政府抓糧積極性;②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保障措施 途徑保障糧食數量 提高糧食單產 ①擴大農田灌溉面積與防洪排澇,平整土地;②培育推廣高產糧食品種,研發綜合配套栽培技術;③大力施用農家有機肥和適度增施化肥;④適度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⑤提高耕地復種指數,發展間作套種模式;⑥發展農業機械化其他措施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糧食質量 提高耕地質量 ①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②減少工業、生活對土壤的污染,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的治理;③增施有機肥,加強生物防治病蟲害保障耕地生態安全 ①推廣綠色安全標準化種植技術;②提高優質糧食品種種植面積;③發展智慧農業;④加強綜合治理,改善環境安全(2)流通環節:進行糧食跨區域調劑,解決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空間配置不均衡問題。(3)進出口環節:加強國際貿易,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是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4)儲備環節:建立糧食儲備庫。糧食儲備庫對國家的糧食安全起著“蓄水池”的作用,且具有調節國內外糧食市場秩序、應對突發事件等功能。真題演練PART TWO(2023·1月浙江選考)近年來,我國多地積極實施“小田變大田”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將“一戶多塊地”改造為“一戶一塊地”,并通過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完成1~2題。123451.“小田變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流轉費用上漲 B.勞動力成本上升C.飲食消費結構升級 D.耕地分布不平衡√“一戶多塊地”造成耕地分散,不易實行機械化生產,需投入大量勞動力;“小田變大田”,耕地集中連片,有利于機械化經營,降低勞動力成本。故選B。12345(2023·1月浙江選考)近年來,我國多地積極實施“小田變大田”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將“一戶多塊地”改造為“一戶一塊地”,并通過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完成1~2題。2.該項土地整治可以A.增加農業經營主體數量 B.提高農業生產多樣化水平C.緩解耕地非糧化的傾向 D.減少農村勞動力流出數量√12345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農業經營主體減少,A錯誤;種糧大戶主要種植糧食作物,作物種類較單一,不能提高農業生產多樣化水平,B錯誤;穩定了糧食播種面積,緩解了耕地非糧化傾向,C正確;土地流轉,解放更多農村勞動力,促使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流動,D錯誤。12345(山東地理)家住北方某縣的小王夫婦,效仿村里一些年輕人的做法,在自家5畝耕地上栽植了楊樹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婦將已成材的楊樹出售,獲利24 000元。與原來種植糧食作物、蔬菜等相比,這些收入雖不豐厚,但他們還算滿意。據調查,該縣耕地上栽植楊樹的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0%,這種“農地楊樹化”現象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高度關注。據此完成3~4題。3.當地“農地楊樹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態效益高 B.木材銷路好C.勞動投入少 D.種樹有補貼√12345根據材料可知,小王夫婦因外出打工無法管理自家的耕地,因而效仿一些年輕人的做法栽植基本不用管理的楊樹而獲取一定收入,充分說明了當地“農地楊樹化”的主要原因是勞動投入少,使農民能夠脫離農事活動外出打工,選C。12345(山東地理)家住北方某縣的小王夫婦,效仿村里一些年輕人的做法,在自家5畝耕地上栽植了楊樹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婦將已成材的楊樹出售,獲利24 000元。與原來種植糧食作物、蔬菜等相比,這些收入雖不豐厚,但他們還算滿意。據調查,該縣耕地上栽植楊樹的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0%,這種“農地楊樹化”現象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高度關注。據此完成3~4題。4.針對“農地楊樹化”引起的問題,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開荒力度 B.增加木材進口C.增加糧食進口 D.鼓勵農地流轉√12345“農地楊樹化”對耕地資源造成一定的浪費,可通過鼓勵農地流轉,將土地集中在種糧大戶手中進行機械化生產,既能保障農作物種植面積,又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勞動力投入,剩余勞動力也可外出務工獲得經濟效益,D對。加大開荒力度,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并且勞動力投入更多,與當地農民外出就業獲得更高收入相違背,不可取,A錯。當地種植楊樹是想減少勞動力投入,并不是因為木材需求量大,B錯。種植楊樹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0%,當地糧食種植比例依然比較大,暫時不會帶來糧食短缺問題,故不需要增加糧食進口,C錯。123455.(2022·湖南地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耕地由種植糧食作物改種非糧食作物的現象,稱為種植結構“非糧化”。山東省種植結構“非糧化”率空間差異明顯,2019年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明顯高于魯西北平原地區。下圖示意山東省山脈水系分布。(1)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與魯西北平原地區的種植結構“非糧化”率差異大,請從自然條件方面作出解釋。12345答案 與魯西北平原地區相比,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地形多樣,氣候溫暖濕潤,水、熱、土組合多樣,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或與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相比,魯西北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開闊,水、熱、土組合相對單一,適合糧食作物規模經營。)12345(2)近年來,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種植結構“非糧化”類型逐漸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轉變,說明其變化的主要原因。答案 經濟發達地區對蔬菜、瓜果需求量變大;農戶種植蔬菜、瓜果經濟效益更高;農業生產技術經濟條件好。12345(2)近年來,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種植結構“非糧化”類型逐漸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轉變,說明其變化的主要原因。答案 經濟發達地區對蔬菜、瓜果需求量變大;農戶種植蔬菜、瓜果經濟效益更高;農業生產技術經濟條件好。12345(2)近年來,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種植結構“非糧化”類型逐漸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轉變,說明其變化的主要原因。答案 經濟發達地區對蔬菜、瓜果需求量變大;農戶種植蔬菜、瓜果經濟效益更高;農業生產技術經濟條件好。12345(3)為保障糧食安全,請提出防止耕地種植結構“非糧化”的合理建議。答案 加大糧食種植補貼力度,提高糧食種植的積極性;推進耕地適度規模經營,增加糧食種植收益;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嚴格耕地用途管制,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2024·河南鄭州模擬)耕地非糧化是將大量耕地轉化為非糧食生產的行為。非糧化程度是指非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比率。目前我國耕地非糧化呈現增長趨勢,且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下圖為南方低山丘陵區某地2001~2020年耕地林果化演變特征。據此完成1~3題。123456789101112模擬預測PART THREE1.該地耕地非糧化中耕地林果化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是①地形復雜 ②耕地細碎 ③河網密布 ④土壤肥沃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1314123456789101112該地耕地非糧化中耕地林果化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復雜,地形起伏較大,耕地細碎,不適宜發展種植業,①②正確;河網密布不會導致耕地林果化,③錯誤;土壤肥沃不符合南方低山丘陵的特征,④錯誤。故選A。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河南鄭州模擬)耕地非糧化是將大量耕地轉化為非糧食生產的行為。非糧化程度是指非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比率。目前我國耕地非糧化呈現增長趨勢,且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下圖為南方低山丘陵區某地2001~2020年耕地林果化演變特征。據此完成1~3題。2.該地耕地林果化率的變化會A.降低農民收入B.保障糧食安全C.改善生態環境D.加劇土壤侵蝕√151314123456789101112該地耕地林果化率的變化會增加農民收入,A錯誤;不利于保障糧食安全,B錯誤;能夠緩解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C正確,D錯誤。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河南鄭州模擬)耕地非糧化是將大量耕地轉化為非糧食生產的行為。非糧化程度是指非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比率。目前我國耕地非糧化呈現增長趨勢,且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下圖為南方低山丘陵區某地2001~2020年耕地林果化演變特征。據此完成1~3題。3.為協調糧食安全和生態建設,該地應A.擴大耕地面積B.擴大林果面積C.發展立體農業D.拓展市場范圍√151314123456789101112為協調糧食安全和生態建設,該地應發展立體農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C正確;擴大耕地面積會破壞生態環境,A錯誤;擴大林果面積不能保證糧食安全,B錯誤;拓展市場范圍也不能保證糧食安全,D錯誤。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江西南昌模擬)糧食安全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糧食安全狀況的綜合得分,該得分基于多個指標,包括糧食自給率、儲備率、人均糧食占有量等。下表顯示2018 年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糧食安全指數的全球排名。據此完成4~6題。國家 新加坡 菲律賓 緬甸 柬埔寨全球排名 1 70 82 854.新加坡的糧食安全指數被評為全球第一,關鍵在于該國糧食A.自給率高 B.海關稅高C.購買力強 D.消費量大√新加坡為城市島國,土地面積小,耕地不足,糧食依賴進口,經濟水平高,購買力強,故選C。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江西南昌模擬)糧食安全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糧食安全狀況的綜合得分,該得分基于多個指標,包括糧食自給率、儲備率、人均糧食占有量等。下表顯示2018 年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糧食安全指數的全球排名。據此完成4~6題。國家 新加坡 菲律賓 緬甸 柬埔寨全球排名 1 70 82 855.新加坡糧食安全的最大隱患是A.糧食進口渠道單一B.糧食安全意識薄弱C.國際能源價格波動D.全球氣候異常加劇√因新加坡糧食依賴進口,氣候變化會影響糧食生產的穩定性,進而沖擊新加坡糧食安全,故選D。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江西南昌模擬)糧食安全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糧食安全狀況的綜合得分,該得分基于多個指標,包括糧食自給率、儲備率、人均糧食占有量等。下表顯示2018 年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糧食安全指數的全球排名。據此完成4~6題。6.菲律賓、緬甸、柬埔寨的糧食安全指數較低的主要原因是A.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 B.人均消費水平逐漸提高C.全球糧食供應鏈受阻 D.國家致力發展高新產業√國家 新加坡 菲律賓 緬甸 柬埔寨全球排名 1 70 82 85151314123456789101112菲律賓、緬甸、柬埔寨經濟相對落后,發展水平低,農業生產能力低,導致糧食安全指數較低,故選A。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廣西桂林模擬)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總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48%。山多地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6.54%,平原和臺地占23.46%。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體呈現西北向東南傾斜。下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近40年來不同時段耕地‘非農化’轉化類型及占比情況統計圖”。據此完成7~8題。7.推測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非農化”轉化比重最大的區域最可能位于其A.東北部 B.西北部C.東南部 D.西南部√151314123456789101112讀圖可知,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每十年間耕地轉化為林地比重均最大,可判斷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非農化”以耕地轉林地為主,一般以山地、丘陵區退耕還林為主。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故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非農化”轉化比重最大的區域最可能位于其西北部。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廣西桂林模擬)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總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48%。山多地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6.54%,平原和臺地占23.46%。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體呈現西北向東南傾斜。下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近40年來不同時段耕地‘非農化’轉化類型及占比情況統計圖”。據此完成7~8題。8.為緩解耕地“非農化”現象,廣西壯族自治區可以A.強化耕地統籌利用 B.提高耕地復種指數C.推廣使用大型農機 D.推行耕地休耕制度√151314123456789101112為緩解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非農化”現象,應加強政府調控,強化耕地統籌利用,防止耕地無序轉化;復種指數與當地熱量條件相關;推廣使用大型農機和推行耕地休耕制度并不能緩解耕地“非農化”現象。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福建三明模擬)福建某鄉村積極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村莊周邊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級改造成大規模連片的耕地,計劃在一段時間內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據此完成9~11題。9.與多年種植水稻的稻田相比,新建的耕地A.機械化水平低 B.土壤肥力高C.受洪澇影響大 D.糧食畝產低√151314123456789101112福建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原生土壤是紅壤,比較貧瘠;多年種植水稻的稻田土壤經過改良,比較肥沃。新建的耕地由竹林地改造而成,是原生紅壤,土壤較貧瘠,糧食畝產低,D正確,B錯誤;新建耕地是依地形逐級改造成的大規模連片耕地,機械化水平高,A錯誤;新建耕地地勢較高,不易受到洪澇災害影響,C錯誤。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福建三明模擬)福建某鄉村積極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村莊周邊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級改造成大規模連片的耕地,計劃在一段時間內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據此完成9~11題。10.針對該區域土壤改良措施不合理的是A.增施有機肥 B.撒適量熟石灰C.摻適量細砂 D.建設排水渠√151314123456789101112該區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土壤貧瘠,呈酸性,土質黏重,應增施有機肥、撒適量熟石灰、摻適量細砂;該區域耕地類型是水田,建設排水渠改造土壤不合理。故選D。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福建三明模擬)福建某鄉村積極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村莊周邊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級改造成大規模連片的耕地,計劃在一段時間內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據此完成9~11題。11.該地退林還耕的根本原因是A.增加耕地面積 B.保護生態環境C.保障糧食安全 D.減輕旱澇災害√151314123456789101112退林還耕可以增加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總產量,從而保障糧食安全,因此根本原因是保障糧食安全,C正確,A錯誤;退林還耕降低了植被覆蓋率,保護生態環境作用減弱,B錯誤;森林涵養水源作用更強,D錯誤。151314123456789101112(2024·陜西商洛模擬)下圖示意2000~2020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稻谷、豆類、薯類、小麥、玉米)總產量變化。近2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總體呈增加趨勢,但在2003年有所下滑。據此完成12~14題。12.圖中甲、乙、丙、丁分別表示A.稻谷 玉米 小麥 豆類 B.豆類 稻谷 小麥 玉米C.稻谷 小麥 玉米 豆類 D.小麥 稻谷 豆類 玉米√15131412345678910111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糧食作物北方以小麥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產量較為穩定。與小麥相比,我國水稻種植面積較大、單產較高,所以甲應為稻谷,乙應為小麥;玉米用途廣泛,產量增加趨勢應較為明顯,所以丙應為玉米;豆類種植面積較小,產量較小,丁應為豆類。故選C。15131415123456789101112(2024·陜西商洛模擬)下圖示意2000~2020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稻谷、豆類、薯類、小麥、玉米)總產量變化。近2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總體呈增加趨勢,但在2003年有所下滑。據此完成12~14題。13.200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有所下滑,原因最可能是A.市場需求量銳減 B.自然災害頻發C.農業勞動力短缺 D.糧食品質下降√131412345678910112003年處于我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期,部分耕地轉為林地或其他經濟作物用地,使得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加之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頻發,導致糧食總產量下降,B正確。市場需求和勞動力數量不會在某一年突然發生變化,A、C錯誤。糧食品質和糧食產量之間無直接關系,D錯誤。151213141234567891011(2024·陜西商洛模擬)下圖示意2000~2020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稻谷、豆類、薯類、小麥、玉米)總產量變化。近2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總體呈增加趨勢,但在2003年有所下滑。據此完成12~14題。14.近2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總體呈增加趨勢,主要得益于①耕地面積大量增加 ②糧食價格提升③作物品種更新迭代 ④作物種植結構調整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51213141234567891011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水平提高,作物品種更新迭代加快,利于糧食單產的提高,③正確;我國通過高產作物對低產作物的種植替代,提高平均單產,如單產高的玉米播種面積不斷提高,進而提高了糧食總產量,④正確;近20年我國耕地面積并沒有大量增加,①錯誤;糧食價格提升對總產量的影響不大,②錯誤。故選D。15121314123456789101115.(2024·福建寧德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01年,我國將31個省級行政區(港澳臺除外)劃分為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表1),三大區域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進程中承擔的責任有所區別。15121314表1糧食功能區 省級行政區糧食主產區 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蘇、安徽和黑龍江13個省級行政區產銷平衡區 山西、寧夏、青海、甘肅、西藏、云南、貴州、重慶、廣西、陜西、新疆11個省級行政區糧食主銷區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7個省級行政區1234567891011為了對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進行評價,有學者構建了5個維度一級指標,表2示意2018~2020年主銷區和主產區平均值對比情況,其中數值越高,發展水平越高。15121314表2項目 一級指標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主銷區與主產區的差值 產出高效 -0.008 2 -0.001 1 -0.002 5產業升級 0.051 0 0.076 4 0.077 9科學經營 0.007 3 0.007 3 0.006 7綠色生產 -0.006 0 -0.008 0 -0.006 8成果共享 0.019 0 0.020 2 0.019 6備注:成果共享指成果惠及農民,促進農民增收等123456789101115121314(1)列舉糧食功能區劃分的主要依據(至少兩條),并分析福建被劃為糧食主銷區的原因。答案 依據:糧食生產總量(耕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糧食消費量;經濟發展水平。原因:福建耕地面積少,糧食總產量少;人口數量多,經濟發達,糧食需求量大。(2)指出表中差距最大的一級指標,并分析糧食主銷區發展潛力大的原因。答案 產業升級指標。原因:耕地少,化肥農藥投入多,環境污染嚴重;耗能大,生產成本高;集約化和專業化程度較低;科技水平高,但農業技術成果未充分轉化。123456789101115121314(3)近期有學者提議應重新劃分糧食功能區,說明該提議的理由。答案 近20年我國發展迅速,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變化;部分主產區能調出糧食量減少,影響了國家糧食安全;省內地理條件差異較大,以省為單位劃分不利于精準施策;重新劃分糧食功能區,可為各區完善配套政策提供支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十 主題53 糧食安全 學案(含解析).docx 專題十 主題53 糧食安全.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