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28 地質災害1.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1)概念①滑坡:斜坡上的巖體由于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②崩塌: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③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種挾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2)三者關系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爆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后,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形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觸發因素。2.泥石流的形成條件(1)固體碎屑物來源豐富①地形地質:風化碎屑物、斷層破碎物、坡體堆積物、崩塌物、冰磧物、滑坡松散物、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等。②人類活動:濫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堆放的尾礦、工程渣土等。(2)突發性巨大水流①暴雨:泥石流爆發的主要動力。②快速融水:增溫迅速,冰川融水或積雪融水短時期增加,是高海拔地區泥石流的主要動力。③堤壩潰決:堰塞湖或水庫潰決,水量集中挾帶著松散的堰塞體很容易形成泥石流。(3)坡度較大的溝谷溝谷上、中、下游地區的形態分別影響了泥石流的貯集、運動和停淤,如下表所示:溝谷部位 形態特點 對泥石流的影響溝谷上游 山高坡陡,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地形,容易崩塌 是泥石流的貯集區:水和固體碎屑物質匯集處,為泥石流提供物質基礎溝谷中游 狹窄、陡深、順直的峽谷 泥石流的運動區:有利于泥石流快速通過溝谷下游 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較寬闊的河谷 泥石流的停淤區:有利于泥石流物質堆積3.滑坡的形成條件(1)不穩定的山坡形態:如較陡的坡面。(2)巖土軟弱面:如巖體中的裂隙和松軟夾層。(3)觸發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對巖土軟弱面的潤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蝕、人工活動等對坡體穩定性的破壞。(選擇題1~4題,每小題5分,共20分)(2023·福建地理)泥石流爆發后,部分物質沖出溝口,溝內殘留物質會影響下一次泥石流的沖出量。下圖1示意某條溝及溝口景觀。該溝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爆發了泥石流,溝口沖出量分別為11.50萬m3、11.91萬m3和11.04萬m3。引發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圖2示意泥石流沖出溝口后的堆積體。據此完成1~2題。1.2013年與2019年溝內物質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沖出量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爆發前( )A.溝道彎曲度較小 B.降雨沖刷較強C.溝內的空間較大 D.土壤水分較少2.圖2中PQ線示意的堆積體剖面結構最可能是( )(山東地理)下圖為“某區域滑坡與地貌演化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推斷圖中滑坡體的滑動方向為(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東C.由西北向東南 D.由東北向西南4.圖中序號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5.(山東地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海巴洛溝流域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中段(下圖),面積53.4 km2。主溝發源于哈巴雪山西側,匯入金沙江一級支流沖江河,長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為高山寒帶峰脊區和寬谷區、溫帶窄谷區、亞熱帶低谷區。該流域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顯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區年降水量超過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區6小時降雨量達60.4 mm,激發了特大規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1)指出海巴洛溝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類固體物質來源。(2)分析海巴洛溝流域主溝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對泥石流形成的作用。(3)分析海巴洛溝流域泥石流對當地構成嚴重威脅的自然原因。(選擇題1~10題,每小題5分,共50分)(2024·江蘇揚州調研)冰磧土主要來自冰川表面差異消融產生的碎屑物質、匯入冰川體系中的周圍碎屑物及細粒黏土。下圖為“冰磧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災害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影響同一冰川末端表面差異消融的主要因素是( )A.地質構造 B.地面反射C.海拔高度 D.光照強度2.冰磧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災害過程是( )A.氣溫回升—冰磧物形成—流水侵蝕、搬運、堆積B.降水增多—水力侵蝕冰磧土—風力搬運、堆積C.地震發生—冰水沉積物增多—流水侵蝕、搬運D.凍融風化—冰屑沉積物增多—冰川搬運、堆積(2024·湖北武漢模擬)珠江流域是我國降水多發區域,降水不均導致該區域自然災害空間差異大。下圖示意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完成3~5題。3.珠江流域發生滑坡、泥石流概率最大的地區是( )A.甲 B.乙 C.丙 D.丁4.珠江流域發生持續性降水的時間是( )A.1月、2月 B.4月、5月C.8月、9月 D.10月、11月5.影響珠江流域降水空間分布差異的原因,正確的是( )①中西部海拔相對偏高,鋒面雨少 ②中西部距離海洋較近,臺風雨多 ③中東部太陽輻射較強,對流雨多 ④中東部地形抬升明顯,地形雨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4·山東濟寧模擬)石冰川是一種沿著谷地或者坡地緩慢蠕動的冰巖混合體,廣泛分布于高海拔和高緯度冰緣區。烏連溝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流域內石冰川導致的泥石流災害多發。下圖為“烏連溝流域基巖、石冰川、泥石流活動區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6~8題。6.烏連溝流域石冰川中巖石碎屑物質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凍融風化 B.風力侵蝕C.流水侵蝕 D.重力崩塌7.推測烏連溝流域泥石流的觸發條件是( )A.熱融凹陷積水外泄B.地震導致坡度變陡C.年降水量明顯增加D.冰巖物質增多下滑8.推測烏連溝流域泥石流最為多發的時段為( )A.3~4月 B.5~6月C.9~10月 D.12月~次年1月(2024·北京海淀區模擬)甘肅省永靖縣某黃土臺塬早期無人居住,20世紀60年代起,有外地移民來此定居,并開墾耕地、修建引水灌溉工程。80年代以來,臺塬東南部邊緣滑坡多發。下圖為“該臺塬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9~10題。9.臺塬東南部滑坡多發的原因有( )①地表崎嶇破碎,易于下滲 ②季風氣候顯著,年降水量大 ③地下徑流自西北向東南流 ④黃土下層浸濕,結構不穩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可有效減少該地滑坡發生頻率的措施是( )A.推廣節水灌溉技術B.打壩淤地減少侵蝕C.及時統計災情損失D.開展減災自救教育11.(2024·廣東大灣區模擬)根據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喀喇昆侖公路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是中國經巴基斯坦通往南亞和中東地區的陸路交通要道。該公路北起新疆喀什,穿越河流谷地狹窄的西喀喇昆侖—喜馬拉雅地區。喀喇昆侖公路沿線泥石流多發,類型多樣且垂直分異顯著(下圖)。(1)說明喀喇昆侖公路沿狹窄的河流谷地布線的優劣條件。(2)分析全球變暖背景下,喀喇昆侖公路沿線泥石流發生頻率的變化趨勢。主題28 地質災害真題演練1.C 2.A [第1題,溝中有同樣泥沙物質量的情況下,溝道彎曲度小,則水流速度加快,挾帶泥沙物質的能力強,會從溝內沖出更多的物質,A錯;降雨沖刷強會增加泥沙物質,使沖出量加大,B錯;2013年的泥石流爆發前,溝內空間較大,可容納的殘留物較多,因而沖出量較少,C正確;三次泥石流中,2013年降水量最多,土壤水分較多,D錯。第2題,PQ剖面線平行于公路、在公路南側,溝口在公路北側,可推知Q端為東,P端為西。從三次泥石流堆積體疊加的邊界線來看,Q端邊界線密集,地形坡度應該較陡,P端較緩;最后一次泥石流爆發時,堆積體已經較高,沖出物前進受阻,在既有堆積體之上覆蓋的物質較少,厚度稍薄,選A。]3.C 4.D [第3題,滑坡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巖體或其他碎屑物沿滑動面向下整體滑動的過程與現象。讀圖可知,古河道曾為本區域海拔最低的地區,樹枝狀沖溝發育可推測出西北地勢高,滑坡體在重力作用下向東南低處區域滑動,選C。第4題,據圖可知,古河道最先存在(③最早),西北側山體發生滑坡掩埋了古河道對岸——東側的階地(②次之);堰塞體堵塞古河道在①處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缺少排泄通道,湖水不斷上漲,在堰塞體西側地勢較低處,河流侵蝕形成了一條現在的河道④。故圖中地理事象的形成過程是③②①④,選D。]5.(1)冰磧物(冰川搬運堆積物);崩滑體堆積物;風化碎屑物;斷層破碎物。(2)AB段:地形陡峻,易發生崩塌,且徑流匯流速度快,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質來源和水動力條件;BC段:地形較和緩開闊,為大量松散固體物質積累提供場所;CD段:溝道狹窄順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過時間。(3)豐富的松散固體物源和水源條件,導致泥石流易發;泥石流運動速度快,規模大,沖擊力強;峰脊區降水量大,并疊加積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發育在高海拔地區,下游不易察覺,隱蔽性強。模擬預測1.B 2.A3.A 4.B 5.D [第3題,據圖可知,甲地等降水量線分布密集,表示降水的空間變化明顯,地形較崎嶇,加之降水量大,易發生滑坡、泥石流,故選A。第4題,珠江流域屬于華南地區,我國季風區的雨帶是從南向北逐漸推進的,4月、5月雨帶一般在華南地區,易出現持續性降水,故選B。第5題,中西部海拔相對偏高,受暖濕氣流影響較弱,鋒面雨少,①正確;中西部離海洋較遠,②錯誤;太陽輻射強弱與對流雨沒有必然關系,③錯誤;中東部多山地丘陵,受暖濕氣流影響大,地形抬升明顯,地形雨多,④正確。選D。]6.A 7.A 8.B [第6題,由材料可知,石冰川是由巖石碎屑和冰組成的,廣泛分布在高海拔和高緯度冰緣區,由此可推知,石冰川的形成受冰川作用顯著。讀圖可知,烏連溝流域頂部為裸露基巖,且該地區海拔較高,凍融風化作用強烈,凍融風化產生的碎屑物質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下滑至石冰川分布區,A正確;風力作用和流水作用不是該地區的主要地質作用,侵蝕形成的顆粒物粒徑也應該較小,B、C錯誤;重力崩塌也可以產生部分巖石碎屑,但并不是石冰川碎屑物質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D錯誤。第7題,泥石流的形成條件為:豐富的松散堆積物、較大的溝谷坡度、突發性的巨大水流。在地表物質和溝谷坡度一定的前提下,突發性的巨大水流是烏連溝流域泥石流的觸發條件,B、D錯誤;由材料“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流域內石冰川導致的泥石流災害多發”可知,全球氣候變暖使石冰川表面冰體消融形成熱融凹陷,熱融凹陷可以匯集部分積雪消融產生的水體,使水體產生“零存整取”的效果,持續匯聚水體,溝谷內瞬時流量增大,啟動石冰川前緣松散物質,形成泥石流,A正確;烏連溝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且海拔較高,年降水量較少且較穩定,C錯誤。第8題,由上題分析可知,烏連溝流域形成泥石流的突發水流主要由冰雪消融形成,高溫引起的積雪快速消融導致烏連溝流域泥石流多發。5~6月該地氣溫快速回升,故該地泥石流多出現在5~6月,B正確。]9.B 10.A [第9題,地形崎嶇,水分不易下滲,①錯誤;甘肅省位于我國西北地區,降水較少,②錯誤;該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下徑流自西北向東南流,使得黃土下層浸濕,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結構不穩定,易發生滑坡,③④正確。故選B。第10題,該地表層土壤為黃土,垂直節理發育,土質疏松,節水灌溉技術能夠減少對土壤的影響,減少滑坡發生頻率,A正確;打壩淤地主要應用于地勢起伏較大的地區,黃土臺塬地勢起伏小,B錯誤;及時統計災情損失、開展減災自救教育不能減少滑坡發生的頻率,C、D錯誤。]11.(1)優:海拔較低、地形起伏相對較小,施工難度較小;劣:受洪澇災害、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影響大。(2)全球變暖加劇凍土融化,凍融泥石流發生頻率增加;冰川加速融化,冰湖面積擴大,潰決頻繁,冰川-冰湖潰決泥石流發生頻率增加:水循環加快、暴雨頻率增加,導致冰川降雨混合型泥石流和降雨泥石流發生頻率增加。(共47張PPT)主題28地質災害專題六 自然災害精講點撥模擬預測真題演練內容索引(1)概念①滑坡:斜坡上的巖體由于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②崩塌: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③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種挾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1.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精講點撥PART ONE(2)三者關系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爆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后,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形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觸發因素。2.泥石流的形成條件(1)固體碎屑物來源豐富①地形地質:風化碎屑物、斷層破碎物、坡體堆積物、崩塌物、冰磧物、滑坡松散物、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等。②人類活動:濫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堆放的尾礦、工程渣土等。(2)突發性巨大水流①暴雨:泥石流爆發的主要動力。②快速融水:增溫迅速,冰川融水或積雪融水短時期增加,是高海拔地區泥石流的主要動力。③堤壩潰決:堰塞湖或水庫潰決,水量集中挾帶著松散的堰塞體很容易形成泥石流。(3)坡度較大的溝谷溝谷上、中、下游地區的形態分別影響了泥石流的貯集、運動和停淤,如下表所示:溝谷部位 形態特點 對泥石流的影響溝谷上游 山高坡陡,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地形,容易崩塌 是泥石流的貯集區:水和固體碎屑物質匯集處,為泥石流提供物質基礎溝谷中游 狹窄、陡深、順直的峽谷 泥石流的運動區:有利于泥石流快速通過溝谷下游 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較寬闊的河谷 泥石流的停淤區:有利于泥石流物質堆積3.滑坡的形成條件(1)不穩定的山坡形態:如較陡的坡面。(2)巖土軟弱面:如巖體中的裂隙和松軟夾層。(3)觸發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對巖土軟弱面的潤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蝕、人工活動等對坡體穩定性的破壞。真題演練PART TWO(2023·福建地理)泥石流爆發后,部分物質沖出溝口,溝內殘留物質會影響下一次泥石流的沖出量。下圖1示意某條溝及溝口景觀。該溝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爆發了泥石流,溝口沖出量分別為11.50萬m3、11.91萬m3和11.04萬m3。引發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圖2示意12345泥石流沖出溝口后的堆積體。據此完成1~2題。123451.2013年與2019年溝內物質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沖出量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爆發前A.溝道彎曲度較小 B.降雨沖刷較強C.溝內的空間較大 D.土壤水分較少√12345溝中有同樣泥沙物質量的情況下,溝道彎曲度小,則水流速度加快,挾帶泥沙物質的能力強,會從溝內沖出更多的物質,A錯;降雨沖刷強會增加泥沙物質,使沖出量加大,B錯;2013年的泥石流爆發前,溝內空間較大,可容納的殘留物較多,因而沖出量較少,C正確;三次泥石流中,2013年降水量最多,土壤水分較多,D錯。123452.圖2中PQ線示意的堆積體剖面結構最可能是√12345PQ剖面線平行于公路、在公路南側,溝口在公路北側,可推知Q端為東,P端為西。從三次泥石流堆積體疊加的邊界線來看,Q端邊界線密集,地形坡度應該較陡,P端較緩;最后一次泥石流爆發時,堆積體已經較高,沖出物前進受阻,在既有堆積體之上覆蓋的物質較少,厚度稍薄,選A。12345(山東地理)下圖為“某區域滑坡與地貌演化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推斷圖中滑坡體的滑動方向為A.由北向南B.由西向東C.由西北向東南D.由東北向西南√12345滑坡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巖體或其他碎屑物沿滑動面向下整體滑動的過程與現象。讀圖可知,古河道曾為本區域海拔最低的地區,樹枝狀沖溝發育可推測出西北地勢高,滑坡體在重力作用下向東南低處區域滑動,選C。12345(山東地理)下圖為“某區域滑坡與地貌演化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4.圖中序號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順序是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12345據圖可知,古河道最先存在(③最早),西北側山體發生滑坡掩埋了古河道對岸——東側的階地(②次之);堰塞體堵塞古河道在①處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缺少排泄通道,湖水不斷上漲,在堰塞體西側地勢較低處,河流侵蝕形成了一條現在的河道④。故圖中地理事象的形成過程是③②①④,選D。123455.(山東地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巴洛溝流域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中段(下圖),面積53.4 km2。主溝發源于哈巴雪山西側,匯入金沙江一級支流沖江河,長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為高山寒帶峰脊區和寬谷區、溫帶窄谷區、亞熱帶低谷區。該流域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顯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區年降水量超過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區6小時降雨量達60.4 mm,激發了特大規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12345(1)指出海巴洛溝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類固體物質來源。答案 冰磧物(冰川搬運堆積物);崩滑體堆積物;風化碎屑物;斷層破碎物。12345泥石流的泥沙來源取決于上游流域內地表積累的各種疏松物質,首先是地表長期積累的風化碎屑物;從圖中信息觀察,海巴洛溝流域附近有雪山,意味著存在冰川活動,冰磧物可以為泥石流提供泥沙物質;有斷層,斷層線附近必然有大量的碎屑泥沙;有溝谷,等高線疏密變化大,有明顯的陡坡存在,意味著可能有沿垂直裂隙崩塌的大量堆積物,這些都能成為泥石流的泥沙來源。12345(2)分析海巴洛溝流域主溝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對泥石流形成的作用。答案 AB段:地形陡峻,易發生崩塌,且徑流匯流速度快,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質來源和水動力條件;BC段:地形較和緩開闊,為大量松散固體物質積累提供場所;CD段:溝道狹窄順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過時間。12345圖中不同河段具有不同特征,AB段是河源,等高線密集,坡度陡,水流速度快,圖中顯示附近有大量的崩滑體,說明已經發生了崩塌,是泥沙物質的基本來源,具備泥石流發生的物質條件。BC段河谷長度大,沿途陸續匯入了很多支流,可以繼續提供水源和泥沙物質;等高線稀疏,是地形比較平緩的寬闊河谷,可以儲存大量的松散泥沙物質。CD段河道順直,等高線比BC段密集,坡度有所增大,河道變窄,進入了溝道窄谷區,泥石流流速加快。12345(3)分析海巴洛溝流域泥石流對當地構成嚴重威脅的自然原因。答案 豐富的松散固體物源和水源條件,導致泥石流易發;泥石流運動速度快,規模大,沖擊力強;峰脊區降水量大,并疊加積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發育在高海拔地區,下游不易察覺,隱蔽性強。12345自然災害的威脅來自災害發生的頻次、強度大小和發生災害時人們是否有防范措施。海巴洛溝流域降水量極大,地形陡峻、河谷發育,斷層、冰川地貌發育,地表積累了大量松散物質,具有發生頻次高、強度大的特點;因泥石流是地質災害,源頭在高海拔的上游,形成隱蔽,平時不易覺察,發生突然,人們難以防范,所以威脅往往較大。(2024·江蘇揚州調研)冰磧土主要來自冰川表面差異消融產生的碎屑物質、匯入冰川體系中的周圍碎屑物及細粒黏土。下圖為“冰磧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災害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234567891011模擬預測PART THREE1.影響同一冰川末端表面差異消融的主要因素是A.地質構造 B.地面反射C.海拔高度 D.光照強度√1234567891011冰川消融主要受溫度的影響,冰川末端表面地面反射存在差異,會影響冰川消融,地面反射強,吸收的太陽輻射少,溫度低,消融慢;地面反射弱,吸收的太陽輻射多,溫度高,消融快,B正確。1234567891011(2024·江蘇揚州調研)冰磧土主要來自冰川表面差異消融產生的碎屑物質、匯入冰川體系中的周圍碎屑物及細粒黏土。右圖為“冰磧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災害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2.冰磧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災害過程是A.氣溫回升—冰磧物形成—流水侵蝕、搬運、堆積B.降水增多—水力侵蝕冰磧土—風力搬運、堆積C.地震發生—冰水沉積物增多—流水侵蝕、搬運D.凍融風化—冰屑沉積物增多—冰川搬運、堆積√1234567891011在冰川末端的表面,是冰川和基巖過渡地帶,基巖對太陽反射率遠低于冰川,吸收太陽輻射多,溫度高,冰川前端升溫,冰川融化,冰磧物被釋放出來,冰川融化增多,流水增加,流水挾帶著冰磧物,順著溝道不斷沖刷,形成泥石流,冰磧物被沖進河水,使河道排水不暢,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因此冰磧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災害過程是:氣溫回升—冰磧物形成—流水侵蝕、搬運、堆積,故選A。1234567891011(2024·湖北武漢模擬)珠江流域是我國降水多發區域,降水不均導致該區域自然災害空間差異大。下圖示意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完成3~5題。3.珠江流域發生滑坡、泥石流概率最大的地區是A.甲 B.乙C.丙 D.丁√1234567891011據圖可知,甲地等降水量線分布密集,表示降水的空間變化明顯,地形較崎嶇,加之降水量大,易發生滑坡、泥石流,故選A。1234567891011(2024·湖北武漢模擬)珠江流域是我國降水多發區域,降水不均導致該區域自然災害空間差異大。下圖示意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完成3~5題。4.珠江流域發生持續性降水的時間是A.1月、2月B.4月、5月C.8月、9月D.10月、11月√1234567891011珠江流域屬于華南地區,我國季風區的雨帶是從南向北逐漸推進的,4月、5月雨帶一般在華南地區,易出現持續性降水,故選B。12345678910115.影響珠江流域降水空間分布差異的原因,正確的是①中西部海拔相對偏高,鋒面雨少 ②中西部距離海洋較近,臺風雨多 ③中東部太陽輻射較強,對流雨多 ④中東部地形抬升明顯,地形雨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34567891011中西部海拔相對偏高,受暖濕氣流影響較弱,鋒面雨少,①正確;中西部離海洋較遠,②錯誤;太陽輻射強弱與對流雨沒有必然關系,③錯誤;中東部多山地丘陵,受暖濕氣流影響大,地形抬升明顯,地形雨多,④正確。選D。1234567891011(2024·山東濟寧模擬)石冰川是一種沿著谷地或者坡地緩慢蠕動的冰巖混合體,廣泛分布于高海拔和高緯度冰緣區。烏連溝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流域內石冰川導致的泥石流災害多發。下圖為“烏連溝流域基巖、石冰川、泥石流活動區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6~8題。6.烏連溝流域石冰川中巖石碎屑物質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凍融風化 B.風力侵蝕C.流水侵蝕 D.重力崩塌√1234567891011由材料可知,石冰川是由巖石碎屑和冰組成的,廣泛分布在高海拔和高緯度冰緣區,由此可推知,石冰川的形成受冰川作用顯著。讀圖可知,烏連溝流域頂部為裸露基巖,且該地區海拔較高,凍融風化作用強烈,凍融風化產生的碎屑物質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下滑至石冰川分布區,A正確;1234567891011風力作用和流水作用不是該地區的主要地質作用,侵蝕形成的顆粒物粒徑也應該較小,B、C錯誤;重力崩塌也可以產生部分巖石碎屑,但并不是石冰川碎屑物質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D錯誤。1234567891011(2024·山東濟寧模擬)石冰川是一種沿著谷地或者坡地緩慢蠕動的冰巖混合體,廣泛分布于高海拔和高緯度冰緣區。烏連溝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流域內石冰川導致的泥石流災害多發。下圖為“烏連溝流域基巖、石冰川、泥石流活動區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6~8題。7.推測烏連溝流域泥石流的觸發條件是A.熱融凹陷積水外泄B.地震導致坡度變陡C.年降水量明顯增加D.冰巖物質增多下滑√1234567891011泥石流的形成條件為:豐富的松散堆積物、較大的溝谷坡度、突發性的巨大水流。在地表物質和溝谷坡度一定的前提下,突發性的巨大水流是烏連溝流域泥石流的觸發條件,B、D錯誤;1234567891011由材料“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流域內石冰川導致的泥石流災害多發”可知,全球氣候變暖使石冰川表面冰體消融形成熱融凹陷,熱融凹陷可以匯集部分積雪消融產生的水體,使水體產生“零存整取”的效果,持續匯聚水體,溝谷內瞬時流量增大,啟動石冰川前緣松散物質,形成泥石流,A正確;烏連溝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且海拔較高,年降水量較少且較穩定,C錯誤。1234567891011(2024·山東濟寧模擬)石冰川是一種沿著谷地或者坡地緩慢蠕動的冰巖混合體,廣泛分布于高海拔和高緯度冰緣區。烏連溝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流域內石冰川導致的泥石流災害多發。下圖為“烏連溝流域基巖、石冰川、泥石流活動區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6~8題。8.推測烏連溝流域泥石流最為多發的時段為A.3~4月B.5~6月C.9~10月D.12月~次年1月√1234567891011由上題分析可知,烏連溝流域形成泥石流的突發水流主要由冰雪消融形成,高溫引起的積雪快速消融導致烏連溝流域泥石流多發。5~6月該地氣溫快速回升,故該地泥石流多出現在5~6月,B正確。1234567891011(2024·北京海淀區模擬)甘肅省永靖縣某黃土臺塬早期無人居住,20世紀60年代起,有外地移民來此定居,并開墾耕地、修建引水灌溉工程。80年代以來,臺塬東南部邊緣滑坡多發。下圖為“該臺塬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9~10題。9.臺塬東南部滑坡多發的原因有①地表崎嶇破碎,易于下滲 ②季風氣候顯著,年降水量大 ③地下徑流自西北向東南流 ④黃土下層浸濕,結構不穩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34567891011地形崎嶇,水分不易下滲,①錯誤;甘肅省位于我國西北地區,降水較少,②錯誤;該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下徑流自西北向東南流,使得黃土下層浸濕,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結構不穩定,易發生滑坡,③④正確。故選B。1234567891011(2024·北京海淀區模擬)甘肅省永靖縣某黃土臺塬早期無人居住,20世紀60年代起,有外地移民來此定居,并開墾耕地、修建引水灌溉工程。80年代以來,臺塬東南部邊緣滑坡多發。下圖為“該臺塬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9~10題。10.可有效減少該地滑坡發生頻率的措施是A.推廣節水灌溉技術B.打壩淤地減少侵蝕C.及時統計災情損失D.開展減災自救教育√1234567891011該地表層土壤為黃土,垂直節理發育,土質疏松,節水灌溉技術能夠減少對土壤的影響,減少滑坡發生頻率,A正確;打壩淤地主要應用于地勢起伏較大的地區,黃土臺塬地勢起伏小,B錯誤;及時統計災情損失、開展減災自救教育不能減少滑坡發生的頻率,C、D錯誤。123456789101111.(2024·廣東大灣區模擬)根據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喀喇昆侖公路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是中國經巴基斯坦通往南亞和中東地區的陸路交通要道。該公路北起新疆喀什,穿越河流谷地狹窄的西喀喇昆侖—喜馬拉雅地區。喀喇昆侖公路沿線泥石流多發,類型多樣且垂直分異顯著(下圖)。(1)說明喀喇昆侖公路沿狹窄的河流谷地布線的優劣條件。答案 優:海拔較低、地形起伏相對較小,施工難度較小;劣:受洪澇災害、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影響大。1234567891011(2)分析全球變暖背景下,喀喇昆侖公路沿線泥石流發生頻率的變化趨勢。答案 全球變暖加劇凍土融化,凍融泥石流發生頻率增加;冰川加速融化,冰湖面積擴大,潰決頻繁,冰川-冰湖潰決泥石流發生頻率增加:水循環加快、暴雨頻率增加,導致冰川降雨混合型泥石流和降雨泥石流發生頻率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六 主題28 地質災害 學案(含解析).docx 專題六 主題28 地質災害.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