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地貌4.2 地貌的觀察【學習目標】1.能夠結合等高線地形圖判斷五種常見地貌。2.結合案例,說出地貌觀察的順序和內容,能夠分析坡度和坡向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3.學會在生活中利用地貌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樹立環境保護意識。【課前預習】知識點一 地貌觀察的順序1.地貌的規模地貌千姿百態,規模大小不等;規模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級的地貌組合而成2.地貌觀察的順序①選址?②原則?③順序:③輔助觀察的手段有哪些?地貌觀察的內容1、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1)絕對高度(海拔):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例如,甲點海拔為多少米? 乙點海拔為多少米?(2)相對高度:地面某點高出另一點的垂直距離。例如,甲、乙兩點的相對高度為多少米?2、坡度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農業:交通發展:3、坡向:觀察坡向時應重點關注陽坡和陰坡、迎風坡和背風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條件存在差異,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在北半球,南坡為陽坡;北坡為陰坡。陽坡和陰坡之間溫度和植被的差異常常是很大的。南坡或西南坡最暖和,而北坡或東北坡最寒冷,同一高度的極端溫差可達3~4℃。迎風坡和背風坡,一般來說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①如何判斷陰陽坡: 同一植被分布海拔較高的 一側為陽坡,反之為陰坡, 如 B 坡為陽坡。 ②如何判斷迎背風坡: 雪線高度較低的一側為迎 風坡,反之為背風坡。如 B 坡為迎風坡4、高度和坡度的組合,能夠反映地貌的形態特征。例如,相對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較陡峻;相對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較平緩。5、綜合觀察①除了觀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態要素,還要注意觀察地貌的形狀、面積、空間分布狀況等。②無論是單一地貌,還是區域地貌,還要觀察地面起伏狀況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國西南山區地面起伏較大,地形較為破碎。【知識歸納】1.宏觀地形的判讀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較為平直。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③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線較密集。④高原:海拔高(1 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⑤盆地:海拔沒有一定標準,四周等高線較密集,數值大;中間等高線較稀疏,數值小。⑥海岸線:海岸線海拔為0米。2.地形特征答題模板:思考方向 規范答題術語地形 類型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①地形以××××為主; ②主要分布在××地形區地勢 高、低 ①地勢××高××低、地勢自××向××傾斜;②地形崎嶇(平坦)或地面起伏大(小)海岸線 平直、曲折 ①海岸線平直;②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等特殊地貌 喀斯特地貌發育、冰川地貌發育3.基本地形部位部位 地形 判讀方法(等高線特征)A 山頂 等高線閉合,等高線數值內高外低(一般圖中有黑三角圖例標注)B 山谷 等高線凸向高處,一般成為河谷C 山脊 等高線凸向低處,一般成為分水嶺D 陡崖 多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一般圖用“”符號表示E 鞍部 兩側均為閉合的等高線的山頂,中間相對較低盆地、洼地 等高線閉合,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增大等高線與山脊線或山谷線垂直相交。山脊線(如C處虛線)為流域的分水線,山谷線(如B處虛線)為河流的集水線,且山谷處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4.特殊地貌的等高線圖5.等高線地形圖的常見計算(1)計算兩點相對高度和溫差的方法從等高線地形圖上,讀出任意兩點的高度(海拔),根據公式:H相=H高-H低,計算出兩點的相對高度,可以根據對流層氣溫平均垂直遞減率(0.6 ℃/100 m)進一步求出它們的溫度差。(2)估算某地形區的相對高度①估算方法:等高線地形圖上,任意兩點之間有n條等高線,等高距為d,則這兩點的相對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②例證:如圖所示,求A、B兩點間的相對高度。 A、B兩點之間有3條等高線,等高距為100 m,利用公式可得A、B兩點間的相對高度200 m(3)計算陡崖高度的方法陡崖高度 公式陡崖相對高度 (n-1)×Δd≤ΔH<(n+1)×Δd n:陡崖處重合的等高線條數;Δd:等高距。 例:D處陡崖 200m≤ΔH<400m陡崖絕對 高度 陡崖崖頂的絕對高度:h大≤H陡崖崖底的絕對高度:h小-Δd(4)坡度的計算①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較緩,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較陡。原因:同一幅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單位距離的高差大(相同距離內高度差大),坡度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單位距離的高差小(相同距離內高度差小),坡度緩。②不同的等高線地形圖上a.如果比例尺和等高距都相同,則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圖中(單位:m)的坡度:C>A>D>B。b.如果等高距的大小和等高線的疏密都一致,則比例尺較大的地圖上的坡度較大,比例尺較小的坡度較小。例如,下圖中的坡度:A>C>D>B。c.如果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線的疏密都一致,則等高距較大的坡度較大,等高距較小的坡度較小。例如,下圖中(單位:m)的坡度:B>D>A>C。d.比例尺和等高距都不相同,則可用tan α=H/L的值進行比較。H表示坡高(相對高度),與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有關系。L表示坡寬(坡寬=圖上距離/比例尺)。(5)閉合處等高線的高度判讀位于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閉合區域,如果其值與兩側等高線中的較低值相等,則閉合區域內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線的值;如果閉合等高線的值與兩側等高線中的較高值相等,則閉合區域內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線的值。具體如圖所示:已知:等高線a、b、c,a①如果c=a,則d②如果c=b,則d>b,即“大于大的”。(6)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打井深度)的計算通過等高線和等潛水位線計算至少打多深的井才能出水。計算公式為:h=a-b,其中h為井深,a為等高線值,b為等潛水位線值。6.通視問題的判讀技巧如果過已知兩點之間無障礙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常見的有以下兩種情況:①根據坡度陡緩情況。注意“凹形坡”與“凸形坡”的不同。從山頂向四周,等高線先密后疏,為“凹形坡”,可通視;等高線先疏后密,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擋住人們的視線。(如圖1)②是否穿越溝谷。如果穿越溝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勢會升高,即使地勢再降低,也會因為地形阻擋而無法通視。(如圖2)7.地形剖面圖繪制步驟①地形剖面圖的判讀規則主要有兩個:一是確定剖面線兩端點的海拔;二是確定剖面線經過地區海拔的極大值和極小值。②地形剖面圖的繪制地形剖面圖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與原圖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根據要求確定。如下圖:【課堂練習】國慶期間,王老師帶領地理研學小組到山東省某地進行實地考察研學。如圖為考察區域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完成下面小題。1.通過考察可知( )A.該地以盆地地形為主 B.山峰目測高度915米C.該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D.乙地可觀測到丁地植被2.圖中( )A.乙坡為可種植的緩坡 B.甲地徑流速度小于丙處C.丁坡為夏季風的迎風坡 D.橋梁海拔可能是320米3.圖示區域的最大高差最接近( )A.555米 B.585米 C.615米 D.655米定向越野運動是指運動員利用地圖和指北針到訪地圖上所指示的各個點標,以最短時間按順序到達所有點標并到終點者為勝。某中學組織郊區定向越野活動,如下圖為比賽用地圖。據此完成下面問題。4.關于圖中各點標路段的說法正確的是( )A.1—2路段全程上坡較費力 B.2—3路段可全程看到2、3地點C.3—4路段實際路線長度大于240米 D.6—7路段沿線高差超過100米5.某同學站在標點5處,看到B小橋處的河流流向( )A.向左,自東北向西南 B.向右,自西南向東北C.向左,自西南向東北 D.向右,自東北向西南下圖為某區域等高線(單位:m)地形圖,甲、乙兩地建有養殖場,讀圖完成下面小題。6.從圖中可知( )A.山峰的海拔可能為1044m B.②地不可通視⑤地C.①處陡崖相對高度可能為18m D.區域內最大高差近60m7.若圖中建有一小型水庫,甲養殖場瀕臨水庫最高水位,則( )A.水庫最深為10~15m B.水壩最低處可能為1000mC.庫區水面大于1km2 D.乙對水庫污染威脅大于甲下圖為我國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面小題。8.圖中四河段中,流速最慢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9.圖中山峰與④地附近村莊的相對高度可能為( )A.350米 B.400米 C.450米 D.500米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0.選擇在丙地觀察地貌的主要原因是該地( )A.海拔最高 B.起伏較小 C.海拔最低 D.視野廣闊11.與丙地相比,乙地( )A.為陰坡 B.海拔高 C.為陽坡 D.海拔低12.與甲地相比,丁地( )A.海拔高,坡度小 B.海拔低,坡度小C.海拔高,坡度大 D.海拔低,坡度大13.讀我國東南地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和繩降運動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1)圖中CD和EF兩河段水流較急的是 河段。判讀理由是 。(2)極限運動員在M處陡崖進行繩降比賽,則比賽用的繩子長度為 米。(3)假如開發該區域內的水力資源,有G、H兩處建壩方案,比較說明兩方案各自的優勢。(4)觀測者站在P點,能否看到乙村的最北部Q點?試在圖2中繪地形剖面圖并說明理由。【參考答案】1.D 2.A 3.C【解析】1.該地以低山為主,A錯誤;目測無法得出山峰精確的海拔高度,B錯誤;根據圖中河流的流向可知該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C錯誤;乙與丁之間沒有山峰,也無凸坡等的阻擋,所以可以觀測到丁地植被,D正確。故選D。2.甲地等高線比丙地密集,所以甲地徑流速度大于丙處,B錯誤;乙坡等高線較為稀疏,坡度較緩,可發展種植業,A正確;丁坡為西北坡,山東省夏季風為東南風,所以丁坡為夏季風的背風坡,C錯誤;橋梁所在地海拔為300~400米之間,瀑布的海拔也在300~400米之間,但瀑布的高差約為52米,橋梁在瀑布更上游,所以橋梁的海拔至少為352米以上,400米以下,D錯誤。故選A。3.瀑布的海拔在300~400米之間,但瀑布的高差約為52米,所以區域最低海拔范圍在300~348m之間,區域最高海拔915m,故區域的高差范圍567~615m之間,最大高差接近615米,C正確ABD錯誤。故選C。4.C 5.A【解析】4.結合題干信息可知,1-2路段前半段等高線稀疏,坡度小,不費力,后半段等高線密集,坡度陡,較費力,A錯誤,2-3路段先緩后陡,是凸坡,前半段看不到3地點,后半段看不到2地點,B錯誤;根據比例尺可知,3-4路段圖上距離約為1cm,對應實際直線距離為200米,但實際線路經過山脊,地表起伏較大,長度大于240米,C正確;6—7路段海拔最低處為300米-310米,海拔最高處為340米。沿線高差為30米-40米,小于100米,D錯誤。故選C。5.結合圖中信息可知,某同學站在標點5處,B處在5處的西北方向,該河流此時由高到低流(與東南方向300m等高線彎曲方向相反),即由東北向西南流向,在5處看河流流向向左流,A正確,排除BCD。故選A。6.C 7.A【解析】6.由圖中等高線分布可知,該圖等高距為5米,可推斷山峰海拔為1035—1040m,A錯誤。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上疏下密為凸坡,上密下疏為凹坡,由圖中等高線的彎曲和疏密分布可知,②⑤之間為谷地,在②地可看到⑤,B錯誤;可根據公式求得陡崖的高度,陡崖相對高度的計算:(n—1)d≤△H<(n+1)d(n為陡崖處重合的等高線的條數,d為等高距),該圖等高距為5米,①處陡崖有3條等高線重疊,相對高度為10—20m,C正確。該圖等高距為5米,最高處海拔在1040—1045m之間,最低處海拔在990—995m之間,區域內最大高差為45—55m,D錯誤。故選C。7.甲養殖場最低處靠近1020m等高線,將該等高線作為最高水位線計算,水庫最低點為1005—1010m,因此水庫深度為10—15m,A正確。水壩應建在山谷最窄處,且最高水位線大致1020m等高線重合,圖中庫區出口最窄處最低海拔介于1010-1015m,B錯誤。利用圖中比例尺經計算可知,庫區水面最大寬度和最大長度均小于1km,故庫區水面面積小于1km2,C錯誤;從相對位置來看,與甲相比,乙養殖場與水庫之間距離較大,排放的廢水部分經下滲地下過濾,因此乙對水庫污染威脅相對較小,D錯誤。故選A。8.D 9.B【解析】8.由圖可知,①②③④四河段中,④處等高線最稀疏,坡度最小,地勢最平緩,因此流速最慢,故選D。9.根據圖中所示等高線數值可以推斷出,等高距為50米(圖中間隔兩個等高距為100米) , 與山峰相鄰的等高線數值為550米,山峰的高度范圍為大于550米,小于600米。④地附近村莊的高度范圍為大于150米,小于200米,交叉相減得出兩地相對高度范圍大于(不等于)350米、小于(不等于)450米,可能為400米。B正確,ACD錯誤10.D 11.B 12.A【解析】10.據圖可知,丙地不是海拔最高的位置,A錯誤;丙地起伏較小,但是這不是選擇在該地觀察的主要原因,B錯誤;丙地不是海拔最低的點,C錯誤;丙地視野比較開闊,可以觀察到其余各點,D正確;故選D。11.根據所給信息,不能判斷陰坡和陽坡, AC錯誤;與丙地相比,乙地海拔高,B正確,D錯誤。12.讀圖可知,與甲地相比,丁地海拔高,坡度較小,地形平坦,故選A。13.(1) CD 兩個河流長度相近,CD段流經地區等高線密集,坡度大,水流速度快。(2)大于等于100m,小于200m。(3)G方案不需要大規模移民;占用耕地少;地處峽谷,建壩工程量較小;蓄水區地勢落差大或水力資源豐富。H方案庫區面積大,庫容量較大。(4)不能。P點和乙村最北部Q點間有山脊阻擋地形剖面圖如下:【詳解】(1)圖中CD和EF兩河段水流的流速比較取決于兩段水流的流速,這可以依據圖示中的等高線疏密情況得出。由圖可知,兩處等高線相比,CD處等高線比較密集,所以地面坡度大,則落差大,水流急。(2)極限運動員在M處陡崖進行繩降比賽,繩子長度應大于陡崖相對高度,陡崖計算公式為(n-1)d ≤ h <(n+1)d (n為等高線重合條數、d為等高距),讀圖可知,陡崖重合條數為3條,等高距是50m,據此計算出陡崖相對高度為(3-1)×50≤ h <(3+1)×50,因此比掃用的繩子長度為大于等于100m,小于200m。(3)兩方案各自的優勢結合圖示分析可以得出。從圖中可以分析,G方案無村莊,所以不需要移民,面積較小,占用耕地少,修建大壩路程短工程量較小,位于等高線較密集處地勢落差大。H方案與之相比,流域面積大,庫區面積大,庫容量較大。(4)通過連線P點和乙村的最北部Q點,可以發現中間有個山脊擋住,因此,站在P點不能看到乙村的最北部Q點。根據剖面圖的繪制方法可繪制剖面圖如下:1、定線:畫出剖面基線,即PQ線。2、找點:找出剖面線與等高線的所有交點、剖面線與河流的交點、剖面線與山脊的交點等。3、取尺:選取地形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與原圖保持一致)和垂直比例尺。4、畫矩形并作平行線與垂直虛線:平行線是在所要畫的剖面圖上按垂直高程(如圖中100米、200米、300米……)引出來的,垂直虛線是從剖面圖PQ與等高線的每個交點上開始,向矩形底邊(如圖所示的0米水平線)引出的垂線。5、定位:依據原圖中控制點的高程,確定剖面圖中點位。6、點點相連:用平滑曲線從點P一直連到點Q,即得AB剖面線的地形剖面圖。7、注意點:連接海拔相等的相鄰兩點時要注意分析等高線地形圖上原兩點間的地勢高低走勢及兩點間的海拔高度,從而做到準確平滑過渡。如下圖所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