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中冊古詩詞誦讀李商隱《錦瑟》最好的解讀:意象特點——美麗與哀愁從《錦瑟》詩中美麗哀愁的意象入手進行解讀,通過詳實的詩作依據,證明這些意象是李商隱所偏好的,以及意象背后附著的李商隱獨特的性格特征。整首詩中的意象充滿了凄美浪漫的情調。但是請大家注意,首先我們應該看到不僅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是在李商隱人生的最終時刻,并且其中所運用的意象也都是李商隱一生所偏好的集大成。意思是說李商隱過去在創作文字中持續閃爍的吉光片羽,都匯聚到這首押卷的代表作里,其實凡是李商隱所好用的詩歌意象,大都具有同一個特點,也就是美麗與哀愁的共同結晶。01春心以“春心”來看,這個詞在李商隱的詩中一共出現兩次,包括“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追蹤這個詞匯,最早的源頭是來自楚辭《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如此一來,屈原那執著不悔的浪漫多情的精神已經為他灌注了一種純凈優美的血脈,而這一份無比純潔執著美好的心靈又那么脆弱,容易受到傷害。于是李商隱的詩中更常出現傷春這個詞,例如說:“年華無一事,只是自傷春。”“君問傷春句,千詞不可刪。”“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莫驚五勝埋香骨,地下傷春亦白頭。”“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最后還有一個例子“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雖然沒有直接出現傷春這個詞匯,但是其實更加清楚表現出傷春的悲哀。試看那份無比美好的心靈,隨著春天的流逝逐漸殘缺殆盡,而所得的竟只有沾衣的眼淚而已。這已經初步顯示了李商隱一心追求美好的事物卻又總是受到傷害的人生體驗。02無端而李商隱對這樣的人生充滿了無法理解的困惑,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遭遇,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造成這些現象的道理又何在,于是往往升起一種莫名所以的、無緣無故的無奈感。所以他的詩里也常常發出“無端”的感慨,那這也成為李商隱詩歌中常常出現的語詞,例如說:“秋蝶無端麗,寒花只暫香。”“人豈無端別,猿應有意哀。”“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無端嫁得金歸婿,辜負鄉親是早朝。”“云鬢無端怨別離,十年移易住山期。”像這些例句都用“無端”表達出一種事出意外,難以言全而莫名所語的感受,不過以上這些這幾個詞,雖然在數量上頗為令人注目,但是它卻不是李商隱的特有現象,而是中晚唐詩人很普遍常見的慣用詞。如果我們在《全唐詩》里面搜尋起來,不僅數量很多,而且在運用的內涵上看李商隱也很接近。03曉夢真正專屬于李商隱的專利,可以展現出他與眾不同的美學品味,和他的心靈趨向的其實是“曉夢”和“錦瑟”這兩個用語,在全唐詩里,“曉夢”這個詞一共出現21次,單單李商隱就占了4次之多,將近1/5。所以是別的詩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可見李商隱對這個詞匯的鐘愛。而什么叫“曉夢”呢?為什么李商隱偏好“曉夢”這個詞?那是因為“曉夢”就是清晨破曉時所做的夢,由于接近日出的時刻,又是清醒之前所做的最后一場夢,因此它的特點是短暫而清晰,這就道出追憶平生的時候,那記憶猶新卻又稍縱即逝的感受。更何況“莊生曉夢迷蝴蝶”的夢境是如此美麗繽紛,有如莊子夢蝶一般,彩翼雙飛,徐徐然翩翩然,與繁花互相輝映,夢中人當然流連忘返沉迷不可自拔。果然李商隱詩里面直接提到蝴蝶的總計有29首,蝴蝶點綴在詩人的夢里夢外,正是那一片春心的化身。然而那小小的輕盈的春天精靈,同樣是那么脆弱,容易受到傷害,和春花一樣短暫,所以說它可以算是傷春的典型事物。蝴蝶點綴在“曉夢”中,就更增加好夢難留的惆悵感。04錦瑟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錦瑟這個意象,我們查了全唐詩里總共只出現11次,而單單李商隱也就用了4次。整個的比例竟然高達整個全唐詩所有數量的1/3,這真的是難以找到別人可以來相比的。更關鍵的是《錦瑟》這首詩,也是全唐詩里唯一一首用錦瑟作為標題的詩篇,換句話說唐代的2200多位詩人中,沒有一個像李商隱一樣眼光在錦瑟上流連,注目凝視著它,不愿意離開,到最后還全力為錦瑟打造出一首杰作,成為5萬首唐詩里唯一一首以錦瑟作為對象的詠物詩,可想而知李商隱對錦瑟是多么的情有獨鐘。作為李商隱所鐘愛的詩歌意象,李商隱之所以特別偏好錦瑟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它的美麗高貴。所謂的“錦”是華麗的織物,和錦繡有關的詞匯也都是最美麗的象征,像所謂的錦繡文章、錦繡大地、錦心繡口都是如此。那么同樣的瑟這個樂器再加上錦字,可見造型十分的精美。在周禮樂器圖里面就提到:雅瑟二十三弦,頌瑟二十五弦,飾以寶玉者,曰“寶瑟”,繪文如錦者,曰“錦瑟”。可見錦瑟的美不是珠光寶氣的寶色,而是以“繪文如錦”展現出人文藝術的文化精神,代表一種知識的感知,品味的性靈的美。至于李商隱特別偏好錦瑟的原因之二,那是因為瑟這種樂器本來就是悲哀的象征,來自一個古代的神話傳說。我們看《史記》里面的記載,他說“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瑟本身就是一個哀愁的意象,瑟之所以是25根弦是被減半的結果,原本的50根弦悲戚至極,甚至連“太上忘情”最偉大的太帝這位天神也為之動容,到了完全無法承受的地步。如果琴弦加倍的話,就會讓最偉大的天神都會被悲哀所淹沒。《史記》的記載是后世的神話,可以說是后人用來解釋瑟的悲劇感染力。那當然有了這個濃厚的神話色彩以后,就反過來使得瑟更染上了迷離凄美的深沉悲劇感。李商隱不僅選的瑟這個悲哀的樂器,更是偏偏要用50根弦的瑟,所謂的“錦瑟無端五十弦”,那這一方面是切合當時李商隱的年齡約數,另一方面他更是要借以傳達載不動許多愁的悲劇一生。于是錦瑟這種文采華美卻聲音悲哀的樂器,金玉其外,酸澀其內,代表了一種柔美深情的心靈,而又帶有無限的沉痛悲感,本來就是一個美麗與哀愁的共同結晶。就像李商隱的心靈和他的人生一樣,努力的追求美麗,但是美麗又同時滲透了悲傷的淚水,很美又很沉重。于是就成為李商隱一個屬于他的特殊象征。05超現實的神話傳說除了大量這一類美麗與哀愁的意象之外,《錦瑟》這首詩的第二大特點就是充滿了迷離不清的暈染效果。而這種效果主要是運用超現實的神話傳說來達到的。請看第一句的“錦瑟無端五十弦”,已經開啟了神話的視野。接著中間的兩聯四句,更是一路神游霧外,讓我們深入到陸地海底中,展開無限的想象。我們看第三句的“莊生曉夢迷蝴蝶”,這一句是用莊周夢蝶的典故。在莊子的《齊物論》里面提到:“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其中夢是虛幻的,化蝶更是幻中之幻,一切都失去了真實的界限,這也已經開展了一個超現實的空間。接下來的第四句“望帝春心托杜鵑”又運用周朝末年蜀王望帝死后化為杜鵑這樣的一個傳說。李商隱用這個典故來表達一種生生世世傳承不絕的執著。關于這個傳說,有各種各樣的版本,有詳有解,但是都表現出一種生死不渝的執著,尤其是人鳥之間的異類轉化,還有世世代代的生命流轉,這都只有在傳說中才能出現。并且請大家注意,望帝化為杜鵑鳥,又延續了莊周夢蝶的物化的形態。只不過一個是迷醉不已,一個是悲怨不喜,都同樣表現出不被現實所局限的一種超越性。06滄海月明,淚中之淚第五句的“滄海月明珠有淚”,這更可以說是李商隱運用典故純熟至極的一個最高表現。他把“月明珠圓”以及“鮫人泣珠”兩個傳說巧妙融為一爐,毫無獺祭魚式的堆砌,反倒天衣無縫,出神入化。這個典故反映了古代天人感應的聯動思維。像左思《吳都賦》里面就提到“蚌蛤珠胎,與月虧全”,意思是說蚌蛤里面所孕育的那個珍珠跟月亮的殘缺其互相對應的。唐代的李善注引《呂氏春秋》:月望則蚌蛤實,月晦則蚌蛤虛。意思是說月到望這一天最圓滿的時候,那么你所采的蚌蛤的珠,就會非常的圓實。等到月到了很陰晦的那一天,那么蚌蛤就可能完全沒有出現了。所以蚌珠是跟隨著月亮的圓缺的形狀而產生相應的變化。在月明的時候,蚌珠的形態體積勢必是最為碩大圓潤。另外像鮫人泣珠的故事,這是在《博物志》里面有所記載: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左思《吳都賦》里也提到:俗傳鮫人從水中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從這些記載看,原來珍珠是海中鮫人的眼淚所化成的。那這么一來“月明珠圓”以及“鮫人泣珠”這兩個傳說結合在一起,就擴大了眼淚的滲透力,形成了下面的這樣的一個等同關系。月實質上就是珍珠,珍珠又等于是眼淚,而眼淚來自于悲傷跟哀戚,于是當月明的時候,珍珠最為碩大,這時眼淚也最為充盈,那么也表示一個人的悲傷哀戚是在最痛的程度。從天上的月亮到海中的珍珠,都被淚水所浸透,那么處處也就彌漫著悲哀的本質,原來世界從天上到人間到海底都是悲哀所浸透的。何況那由淚水所凝結而成的碩大珍珠上,竟然又有淚,叫做“淚中之淚”。這么一來,眼淚作為悲哀的結果,竟然能夠進一步悲哀到流出眼淚,那淚水綿延不盡,又生生不息,悲哀傷痛的非常程度,簡直就是難以想象了。原來眼淚它自己又可以流出眼淚,淚水的傷痛的程度就無以復加了。07藍田日暖,良玉生煙接下來的另外一句就從截然相反的角度,跳躍到溫馨和暖的幸福體驗。第六句的“藍田日暖玉生煙”,呈現一片春夏蔥榮的氤氳氣息。其中的藍田又叫做“玉山”“富車山”,就在今天的陜西藍田縣。宋人的初學記里面就有提到:藍田出美玉如藍,故曰藍田。所以藍田跟玉本來就有連帶的關系。而李商隱這一句所用的意象不只是藍田玉,再加上“煙”的這樣的一個氤氳意象,這很可能是來自中唐詩人戴叔倫《困學紀聞》里面所提到的,司空表圣(司空圖)戴容州(戴叔倫),他有說詩家之景,也就是詩人所營造的詩歌的一個情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那么他認為李玉山的“玉生煙”這一句就是本于此。當然讓我們看到李商隱的造句確實是有其他的一個來源的,但是這一句雖然不是來自神話傳說,仍然還是充滿了一種神話世界般的意境,尤其那玉生煙的景象,是可望而不可及,可遠觀而不可近看,可以具體感受卻無從描述。讓人有如置身于寧靜安詳的樂園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