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生物學科【學習目標】1、水、溫度、空氣、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2、生態因素能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夠適應和影響環境;3、生態系統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與非生物環境構成的有機整體。【課前預習】1.生物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環境條件,________、溫度、________、光等都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2.水是所有生物體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水對生命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說,沒有________就沒有生物。3.任何一種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例如,大多數生物都通常生活在________的環境中。4.絕大多數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空氣,它們需要吸收________,才能分解________,利用其中貯存的________。5.光不僅為生物創造了適于生存的________條件,還提供了取之不盡的________。植物只有利用光才能進行________作用,合成貯存能量的________,供自己和其他生物利用。6.環境中影響生物________和________的因素稱為生態因素。生態因素可以分為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因素。________因素主要包括水、溫度、空氣和光等,________因素是指同一環境中能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其他生物。7.生活在干旱的環境中的仙人掌,葉退化成________狀,能減少________的散失;綠色肥厚的莖,不僅能貯存大量的________,還能代替葉進行________作用。8.生活在土壤環境中的蚯蚓,體表的________能幫助爬行,體表的________有助于保持濕潤、吸收氧氣。9大量砍伐森林會導致________,甚至氣候干旱;而封山禁牧、植樹造林可以________水源、改善________質量,維持生態環境的相對穩定。10.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和非生物環境通過不斷的________和________,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構成的________,稱為生態系統。11.在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環境包括水、溫度、空氣、光等,生物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植物,________主要是動物,________主要是細菌和真菌。12.生產者能夠通過________作用制造有機物,并將________貯存在有機物中。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________的部分。分解者能利用動植物的遺體,將其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________,獲得物質和能量。分解者分解產生的無機物又能回歸到環境中,供________循環利用,所以分解者也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________成分。13.生態系統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構成的有機整體。【課中研學】1.澳大利亞考拉,又稱“樹袋熊”,白天休息,晚間出來覓食,影響考拉這種生物習性的環境因素是什么?2.日常生活中有“春蘭秋菊”“南橘北枳”之說,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異的環境因素應該是?1.進入黑暗環境中,貓的瞳孔會顯著變大,有利于發現獵物,該事例可以說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2.干燥的土壤中很難找到蚯蚓,而且土壤比較板結,潮濕的土壤中蚯蚓活動頻繁,而且土壤變得比較疏松,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睆纳飳W角度分析,在落葉化作“春泥”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哪種成分?2.為了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到南極考察的科學家要把糞便等生活垃圾帶離南極。這主要是什么原因?3.“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說的是哪種常見的生物關系?4.如果人吃的牛肉來自以玉米為飼料的牛,人和玉米分別是生態系統中的什么成分?【課堂練習】1.下列哪項不是飼養家蠶時需要考慮的環境因素?( )A.光照 B.溫度 C.濕度 D.通風2.某同學發現一種蘭花螳螂,其形態、顏色都與蘭花相似,可完美的與環境融為一體。下列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與蘭花螳螂相似的是( )A.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B.大樹底下好乘涼C.仙人掌的葉蛻變成為刺 D.春風又綠江南岸3.生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下列現象不能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是( )A.植樹造林,綠化荒山 B.大樹底下好乘涼C.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D.風聲鶴唳,草木皆兵4.生物圈中有著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下列能夠看作一個生態系統的是( )A.飛來湖濕地公園 B.森林內所有的樹C.農田里所有的生物 D.北江河中所有的魚5.《關于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中規定:科學工作者需要將包括糞便在內的所有生活垃圾都帶走,進行妥善處理。主要是因為南極( )A.缺少生產者 B.沒有消費者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設施6.蚜繭蜂發現七星瓢蟲時會靠近并將自己的產卵器插入瓢蟲的體內產卵,隨著體內幼蟲發育,瓢蟲腹部會被切開一個出口,幼蟲吐絲結繭,瓢蟲死亡。蚜繭蜂和七星瓢蟲之間的關系是( )A.寄生關系 B.捕食關系C.共生關系 D.競爭關系【參考答案】【課前預習】1.水;空氣2.水3.0-45℃4.氧氣;有機物;能量5.溫度;能量;光合;有機物6.生活;分布;非生物;生物;非生物;生物7.刺;水;水;光合8.剛毛;黏液9水土流失;涵養;空氣10.物質循環;能量流動;有機整體11.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12.光合;能量;最重要;無機物;生產者;生物13.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環境【課中研習】探究點一:1.白天和晚間的不同主要是光照的問題。2.“春蘭秋菊”主要是春季和秋季的光照強度不同的影響。南橘北枳,影響此現象的主要環境因素是溫度。探究點二:1.說明生物能適應一定的環境。2.說明了生物影響環境。探究點三:1.從生物學角度分析,在落葉化作“春泥”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分解者。2.南極的溫度很低,而且南極的有機物較少,因此不適于細菌真菌的生長繁殖,若把糞便等生活垃圾放在南極,由于細菌真菌較少,分解緩慢,會造成環境污染,所以科學工作者不僅要把塑料等難以降解的垃圾帶離南極,還要把糞便等生活垃圾帶離南極,這是因為南極缺少分解者。3.捕食關系。4.人和玉米分別扮演的角色是消費者、生產者。【課堂練習】1.A;2.C ;3.D;4.A;5.C;6.A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