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認識千克》教學設計課題 認識千克 設計/執教者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教科書借助學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基于學生對質量的已有認知,從不同層次編排教學內容。注重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感受克和千克的區別,同時注重估算測量方法的教學,逐步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教科書設置了豐富的活動體驗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對不同質量的感觀和認識,為后期教學做好準備。學習者分析二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達到完善。同時,這部分內容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它的實踐性比較強,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已有經驗,建立在操作的基礎上,提供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特別注意讓學生親身體會,感受克與千克的不同,幫助學生建立質量觀念,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學習目標確定1.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并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了解千克的實際意義及1千克=1000克。 2.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3.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學習重點難點重點:掌握質量單位千克。 難點:初步建立1千克的觀念及相應的測量工具天平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創設情境,重量感知教師活動1 師:如果我和某某去玩蹺蹺板,好不好玩?為什么? 師:那老師到底有多重呢?告訴大家我的體重是75個1千克,也就是? 師:剛才說體重時我們用到了一個新的單位名稱——千克。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除了千克,常用的質量單位還有上節課學過的“克”。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另一個質量千克。(板書課題)學生活動1 1.預設:學生認為不好玩,因為一個太重,一個太輕,玩不起來。 活動意圖說明:課伊始,借助玩蹺蹺板的對比游戲游戲對“重很多、重一些”說法的提示,從而揭示課題,既回顧了舊知,又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環節二:充分感知,認識千克教師活動2 認識千克 請大家觀察這兩樣物品,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出示圖片) 2、理解“凈含量”。 這箱蘋果的凈含量指的是什么呢? 經過掂量感覺洗衣液有點重,我們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以用符號kg來表示。(板書) 說一說生活中的應用 克與千克的關系學生活動2 1.認識千克 預設1:有1瓶洗衣液和1箱蘋果。預設2.1瓶洗衣液的質量是5千克,1箱蘋果的質量是25千克。 預設3:1瓶洗衣液的凈含量是5千克,1箱蘋果的凈含量是25千克。 3.理解凈含量 得出: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單位,解釋凈含量。 4.克與千克的關系 小組合作:活動意圖說明:通過一包、兩包白砂糖與一桶洗衣液的感知對比,形成1kg的量感,并了解1000個1克可以累積成1kg。并通過對已感知物體的質量從輕到重排一排的活動,進一步鞏固克與千克的量感與聯系。1千克=1000克,這是一個定論知識,可以告知學生,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通過搭建一個稱和平衡的環節,學生領會了相關知識,而且教師把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環節三:聯系實際,鞏固深化教師活動3 任務一:計量下面的物體有多重,用哪個單位合適?圈一圈 任務二:要想讀出物品有多重,首先要觀察秤是以什么為單位。誰來說一說? 師: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判斷每小格是多少,才能根據指針走的小格子的個數讀出質量。不到1千克,那小格子還能以千克作單位嗎? 任務三: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師:為什么小朋友的身高要用厘米作單位,不用克或千克作單位?學生活動3 預設:托盤秤的單位是千克,彈簧秤的單位是千克,體重秤的單位也是千克。 學生思考后獨立讀數,再集體展示,說說自己讀數的方法。余下兩個讀數用類似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讀出后集體交流。 預設:克或千克是質量單位,小朋友的身高得用長度單位厘米。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填質量單位,再進一步鞏固克與千克的量感與聯系。練習中除了基礎知識的運用,還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引導分析,讓所學知識更具有實用性,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板書設計克和千克的認識 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以用符號kg表示。 1000克=1千克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延學作業: 找找生活中用“千克”做單位的物品并稱一稱其質量。 交流:還有比克更小的單位嗎?還有比千克更大的單位嗎?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認識常見的稱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各種秤的圖片,不僅能使學生對相關秤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還能進一步積累區分物體輕重的經驗。利用多媒體更直觀的認識刻度盤,多媒體教學可以擴大教學信息容量,其中對凈含量了解,拓寬了學生視野,凸顯認識千克的實際意義,練習時利用各種與質量單位相關的圖片從不同角度幫助學生豐富對1千克的感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現生活中的質量單位無處不在。教學反思與改進本節課的教學中創設情境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和興趣,激發了他們對問題的探索欲望。這樣的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在課前針對課程內容設計更具挑戰性的情境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思考并展開討論和探索。這些問題可以有多個解決方案,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 教師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物體的重量,并通過提問和引導加深學生對重量和千克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加深了對“千克”的感知和體驗,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今后的教學要進一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物體的重量,深入理解千克的概念。例如,讓學生用秤量不同物體的重量,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從而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感受重量的概念。另外,要進一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深化對重量和千克的理解。例如,可以問學生:“你覺得什么物體會比較重?為什么?”或者“如果把一個1千克的西瓜和一個1千克的鐵塊放在秤上,它們是否一樣重?”通過這樣的引導,促使學生思考物體的重量和千克的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實際操作和合作學習,讓學生鞏固和提升對重量和數量的認識和應用能力。這樣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讓他們通過合作來解決問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動力。在今后的教學中,在設計小組合作活動前,教師需要明確課程的核心問題,并將其轉化為適合小組合作的形式。核心問題應該挑戰學生思維,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根據小組成員的興趣和能力,教師可以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務給小組成員,以確保每個角色的任務都與核心問題密切相關,讓學生在合作中思考和解決核心問題。總之,教師要將聚焦核心問題更好地滲透在小組合作中,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促使他們思考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設計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培養他們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問,并給予積極的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提高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