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水墨丹青畫國畫教學設計課題 水墨丹青畫國畫 單元 繪制創意圖畫 學科 小學信息技術 年級 五年級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詳細的步驟指導,引導學生使用《畫時畫王》軟件繪制梅花與貓頭鷹兩幅國畫風格的圖畫,融合了傳統國畫技法與現代信息技術。內容注重實踐操作,從設置畫板、勾畫草稿到上色、添加材質,步驟清晰,易于上手。同時,教材強調了主題創意與構思的重要性,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大膽想象。通過繪制過程,學生不僅能掌握繪畫軟件的使用技巧,還能了解國畫的基本元素和技法,如線條、墨色變化等,感受傳統與現代藝術的結合,培養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學習目標 信息意識:增強對國畫藝術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的認識,理解數字化工具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價值。計算思維:掌握使用《畫時畫王》軟件進行圖畫繪制的基本步驟,學會通過圖層管理、工具選擇等操作實現創意構思。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熟練運用數字化工具進行國畫風格圖畫的創作,嘗試不同的筆觸和色彩搭配,創新表現手法。信息社會責任:培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傳承意識,通過數字化手段傳播和弘揚國畫藝術。重點 掌握使用《畫時畫王》軟件進行國畫風格圖畫繪制的基本步驟和技巧,包括畫板設置、圖層管理、工具選擇(如毛筆、油畫筆、鋼筆等)以及上色和材質設置等。難點 在于將傳統國畫技法融入現代繪畫軟件中,通過調整筆頭大小、透明度等參數,以及運用“正片疊底”等圖層模式,表現出國畫的線條美感和墨色層次。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意構思,使其能夠創作出具有國畫韻味的作品。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問題情境:讀了古詩《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我很想畫下圖所示的圖畫。我喜歡黑色的貓頭鷹,用不同墨色就能畫出來。那咱們各自選畫喜歡的圖畫吧。 了解本課學習的主題即水墨丹青畫國畫。 通過教師簡要介紹,學生了解本課學習主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講授新課 一、繪制梅花圖畫繪制梅花圖畫的線條圖。①打開《畫時畫王》軟件的窗口,設置適當的畫板大小。②新增一個圖層,改名為“草稿”。③選擇“鉛筆”工具,設置適當筆頭大小,選擇黑色在畫板中逐步地勾畫出草圖(圖5.3)。④新增一個圖層,改名為“線條”。選擇“毛筆”工具中的“焦墨枯筆”,描繪出樹枝和燈籠的外形。動手做——為梅花圖畫上色①新增一個圖層,改名為“上色”。②:選擇“倒色工具”中的“全部倒色”,在“上色”圖層中填充白色,并把圖層模式設為“正片疊底”(圖5.5)。③選擇“毛筆”工具中的“淡墨滲透”,把前景色設為紅色。④先描畫梅花的花瓣,再畫出燈籠的顏色(圖5.6)。繪制過程中,要注意隨時調整筆頭的大小。提示:“焦墨枯筆”適合表現干枯的樹枝,而“淡墨滲透”適合表現透光的花瓣以及閃爍的燈籠。“焦墨枯筆”適合表現干枯的樹枝,而“淡墨滲透”適合表現透光的花瓣以及閃爍的燈籠。動手做——為梅花圖畫設置畫面材質①新增一個圖層,改名為“材質”。②參照圖5.7操作,在圖層面板中單擊“輸入圖片到層”圖標,導入一幅具有宣紙材質效果的圖片。③適當設置圖層的透明度,選擇“正片疊底”模式。④執行文件菜單中的保存命令,以適當的文件名保存圖畫。這樣,由一枝梅花和一盞燈籠構成的“梅暖冬日”圖畫就完成了。你知道嗎?創作圖畫作品時,要有積極向上的主題思想,可以表現美好生活、喜愛的事物、遠大理想、未來幻想等。同時要積極開動腦筋,大膽想象,努力捕捉生動、感人的畫面,盡量讓畫面充實、協調。此外,平時要認真觀察周圍的人、動物、植物、建筑物、家具、風光、景物等,從結構和層次上仔細分析研究。在用軟件繪畫時,操作技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主題創意與構思。二、繪制貓頭鷹圖畫貓頭鷹通常在夜間活動,頭很寬大,嘴短而粗壯,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狀,與貓有很多相似之處。動手做——繪制貓頭鷹。①執行文件菜單中的新建命令,新建文件,設定畫板的大小。②新增一個圖層,改名為“頭和身體”。③選擇“毛筆”工具中的“標準毛筆”,把筆頭調大一點,透明度設為約40%,畫出貓頭鷹的頭和身體(圖5.8)。④新增一個圖層,改名為“臉和羽毛”,把圖層透明度設為約80%,畫出貓頭鷹的嘴、眼眶及羽毛(圖5.9)。⑤新增一個圖層并適當命名,把透明度設為約60%,把筆頭調小一點,畫出貓頭鷹的爪子和身體輪廓(圖5.10)。⑥選擇“毛筆”工具中的“焦墨枯筆”,在眼眶中畫出貓頭鷹機靈的眼球。動手做——繪制樹枝、圖畫名稱和印章。①新建一個圖層并適當命名,選擇“油畫筆”工具中的“毛刷”,根據爪子的位置,添加些樹枝,進一步豐富畫面內容(圖5.11)。②選用“鋼筆”工具中的“尖頭鋼筆”,添加圖畫的名稱“貓頭鷹”(圖5.12)。也可以利用“文字”工具添加。③新增一個圖層并適當命名,把畫面放大,選擇紅色,繼續使用“尖頭鋼筆”工具,在圖畫名稱旁邊,仔細繪制印章的形狀,再用白色寫上名字(圖5.13)。以適當文件名保存圖畫,這樣貓頭鷹圖畫就創作完成了。知識角——國畫簡介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國畫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變化,以多種表現手法來描繪事物,有工筆、寫意、勾勒、設色等多種技法形式。國畫的取景布局,不拘泥于焦點透視,而更強調創設意境,達到以形寫神,氣韻生動。國畫按內容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等。花鳥畫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及其與人的和諧相處;山水畫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傳統創作國畫時,所用工具材料為筆、墨、紙、硯等。用繪畫軟件創作時,只需安裝軟件后就可以隨意創作了。思考與練習思考總結毛筆、油畫筆、鋼筆等工具的用法和應用情境。參考:毛筆靈活多變,適用于國畫中的線條勾勒和墨色渲染,能夠表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和意境美,尤其在山水、花鳥畫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油畫筆則因其厚實的筆觸和良好的顏料承載能力,在油畫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適合塑造立體感和質感強烈的畫面。而鋼筆則以其精準的線條和清晰的輪廓,在素描、速寫及插畫中展現出獨特魅力,尤其適合表現人物輪廓和建筑細節。三種工具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繪畫世界。拓展學習——國畫技法與風格技法方面,國畫注重筆墨的運用,強調以線造型,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主要技法包括:勾勒:用毛筆勾勒出物體的輪廓,線條流暢,富有彈性。皴擦:通過毛筆的不同角度和力度表現物體的質感和立體感。點染:用毛筆點出不同顏色的色點,形成豐富的畫面效果。潑墨:將墨水潑灑在畫紙上,形成獨特的墨韻和層次。此外,還有工筆與寫意兩大技法體系。工筆畫注重細膩工整,色彩豐富,線條流暢;寫意畫則強調筆墨的韻味和意境的傳達,用筆簡練概括,墨色濃淡相宜。風格方面,國畫追求氣韻生動和意境深遠,形成了多種風格流派:山水畫:以描繪自然山川為主,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展現大自然的雄渾與秀美。花鳥畫:注重表現花卉、鳥蟲等自然生物的生機與趣味,寓意吉祥美好。人物畫:通過描繪人物形象,展現人物的神態、氣質和情感,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特征。此外,還有工筆重彩、工筆淡彩、沒骨畫、指畫等多種風格,各具特色,展現了國畫的博大精深。 學習使用鉛筆工具繪制梅花圖畫的線條圖。學習為梅花圖畫上色,通過新增圖層、使用倒色工具填充背景、選擇毛筆工具調整顏色并細致描繪梅花和燈籠。學習為梅花圖畫設置宣紙材質。了解創作圖畫作品時注意事項。通過分層繪制的方法,逐步完成貓頭鷹圖畫的創作,包括貓頭鷹的形態描繪、樹枝的添加、圖畫名稱的書寫以及印章的繪制。了解國畫的基本特點。思考三種工具的應用情境。學習了解國畫技法與風格。 讓學生掌握數線條圖的繪制方法。讓學生掌握數字繪畫中的上色技巧,理解圖層模式和筆刷工具的運用,特別是“淡墨滲透”等筆刷在表現特定質感(如透光花瓣、閃爍燈籠)上的獨特效果。通過新增圖層、導入材質圖片、調整透明度和圖層模式等步驟,使畫面呈現出傳統國畫的質感。讓學生理解一幅優秀的圖畫作品不僅需要熟練的操作技巧,更需要深刻的主題思想和獨特的創意構思。讓學生掌握數字繪畫的基本流程和技巧,學會運用不同的筆刷工具來表現物體的質感和細節,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使他們能夠準確地捕捉貓頭鷹的特征,并創造性地豐富畫面內容。此外,通過添加圖畫名稱和印章,引導學生了解一幅完整圖畫所包含的元素,提升他們的藝術審美和版面設計能力。讓學生了解國畫藝術,認識其技法與分類,并對比傳統與現代創作方式,激發學習興趣與創新思維。通過對比,進一步認識三種工具的特點。通過學習國畫技法與風格,拓展學生創作視野。課后練習 利用毛筆、油畫筆等工具,選畫下圖所示的國畫。 結合本課學習內容,獨立完成課后練習。 加深學生對《畫時畫王》軟件功能的理解和熟練使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培養數字化藝術表達能力。課堂小結 組織學生分小組總結本課學習內容,請每個小組代表說說自己小組總結的結果。教師做最后的補充。參考: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使用《畫時畫王》軟件繪制國畫風格的梅花與貓頭鷹圖畫。通過實踐操作,我們掌握了畫板設置、圖層管理、工具選擇及上色技巧等基本技能。同時,我們也體會到了傳統國畫技法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學會了如何運用軟件工具表現出國畫的線條和墨色美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繼續發揮創意,大膽嘗試,創作出更多具有國畫韻味的優秀作品,讓傳統藝術在現代科技中煥發新的光彩。 在小組討論基礎上,推選代表總結本課學習內容。其他小組做補充總結。 學生自己總結學習內容是一種學習方法,每次課可以梳理出學習了哪些知識、技能方法和思維方式,在頭腦中形成本課程的學科結構。板書 從教師板書上歸納本課學習內容的重點。 通過板書,幫助學生形成本課學習內容思維導圖。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