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26 垂直帶譜 地方性分異1.常規垂直帶譜的分布規律(1)分布規律(2)判讀方法判斷角度 判斷方法判斷熱量帶 山麓的自然地帶(基帶)反映所處的熱量帶判斷南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同一自然地帶哪坡低,就位于哪一半球。如圖甲一般位于北半球,圖乙一般位于南半球判斷緯度高低 通常情況下,帶譜數量越多,山地所在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同類自然地帶在低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高,在高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低判斷陰坡和陽坡 同一自然地帶(雪線除外)在陽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迎風坡雪線較低(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線較低),背風坡雪線較高(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線較高)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受自然環境要素間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即自然地理過程,如大氣環流、水循環、生物循環等)的影響,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在地表沿確定的方向有規律的分化形成地域差異。帶有普遍性的地域分異現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異規律。下表為不同空間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空間尺度 地域分異類型 形成原因全球尺度(大尺度)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太陽輻射從低緯向高緯遞減,造成熱量緯度分布差異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海陸因素造成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遞減區域尺度(中等尺度) 垂直地域分異 地殼隆起導致水熱組合隨海拔高度發生垂直遞變非地帶性 海陸分布、地勢起伏、洋流、水源等因素,改變了水熱緯向和經向分布規律局地尺度(小尺度) 地方性分異 地形、巖性、土質等因素,改變了大、中尺度的水熱分布規律,造成物質和能量再分配3.地方性分異判斷方法將實際自然帶類型與理論自然帶類型(即符合緯度地帶、經度地帶、垂直地帶和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對比,不一致即為地方性分異。如下:(選擇題1~10題,每小題4分,共40分)(2023·江蘇地理)下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回答1~3題。1.圖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水分決定的,其推斷依據是(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帶C.山體海拔 D.基帶類型2.該山地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原因是山體頂部( )A.面積小 B.降水多C.風力大 D.氣溫低3.該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其主要影響因子是( )A.水分 B.土壤 C.溫度 D.光照(2022·遼寧地理)我國某段峽谷谷底自然生長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叢,山頂有森林分布。小華同學暑期沿該段峽谷進行地理研學,途經“大流砂”?!按罅魃啊睂捈s300米、高約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發散狀分布直至坡底。此處時常發生地質災害。下圖示意“大流砂”位置。據此完成4~6題。4.該段峽谷夏季氣候特征為( )A.濕熱 B.冷濕 C.干冷 D.干熱5.“大流砂”的碎石主要來源于( )A.河流堆積 B.冰川侵蝕C.基巖風化 D.風力搬運6.為減輕該處地質災害影響,最適宜的措施是在“大流砂”所在地( )A.坡面植樹造林 B.兩側設排水渠C.坡底修建擋墻 D.坡頂平整土地(山東地理)下圖示意大興安嶺中段東坡自山頂到山麓洪積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圖中三類草原水分狀況不同。據此完成7~8題。7.圖中三類草原的水分條件由好到差依次為(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8.平臺到察爾森出現草原Ⅱ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東南季風 B.局地環流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江蘇地理)下圖為“甲、乙兩山地同緯度的山地垂直帶譜示意圖”。讀圖,回答9~10題。9.兩山地屬于( )A.昆侖山脈 B.秦嶺C.祁連山脈 D.橫斷山脈10.兩山地的基帶植被類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A.基帶更高,熱量不足B.海拔更高,山谷風強C.基帶受焚風作用更強D.基帶原生植被遭破壞(選擇題1~8題,每小題4分,共32分)(2024·江蘇泰州聯考)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絕對高程和相對高度,同時也取決于山體所處的水平地帶的位置。下圖為“賀蘭山中段東、西兩坡垂直自然帶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1.自然帶①和②的類型分別為( )A.溫帶荒漠帶、荒漠草原帶B.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C.溫帶荒漠帶、常綠闊葉林帶D.溫帶草原帶、常綠闊葉林帶2.賀蘭山中段西坡缺少落葉闊葉林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光照 B.熱量 C.水分 D.土壤3.賀蘭山中段亞高山草甸帶的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原因是山體頂部( )A.面積小,水熱條件差異小B.海拔高,氣溫低C.風力大,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存D.降水多,降水差異小(2024·貴州貴陽模擬)太白山和光霧山是秦巴山地中的兩座山峰,從山麓基帶(與水平自然帶一致)到山頂自然帶類型豐富多樣。下圖示意太白山、光霧山南北坡山地垂直帶譜。據此完成4~6題。4.基帶水熱條件最好的是( )A.太白山甲坡 B.太白山乙坡C.光霧山甲坡 D.光霧山乙坡5.與光霧山甲坡相比,太白山甲坡落葉闊葉林帶在帶譜中比重更大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山體坡向?、谏襟w高度?、劬暥任恢谩、苌矫}走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對比太白山甲、乙兩坡的落葉闊葉林帶( )A.甲坡降水較多,分布較廣B.乙坡熱量條件較好,下限較高C.甲坡熱量條件較好,上限較高D.乙坡降水較少,分布較窄(2024·浙江寧波模擬)平潭島位于福建省東部,最高海拔434.6米。下表為“該島基于高程劃分的不同環境類型植物數量統計表”。據此完成7~8題。環境類型 高程范圍 灌木 草本 藤本海岸丘陵環境 >180 m 57種 105種 27種基巖環境 50~180 m 33種 93種 14種砂生環境 <50 m 4種 77種 5種7.不同環境類型的植物數量呈現規律性的變化,體現了( )A.地方性分異規律B.垂直地域分異規律C.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D.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8.該島植被以草本植物為主,主要原因是( )A.熱量充足,降水豐富B.淡水資源匱乏,多大風天氣C.地形起伏大,土層薄D.四面環海,海洋性氣候顯著9.(2024·河南五市聯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金沙江干熱河谷主要指云南省鶴慶縣與四川省布拖縣之間的峽谷區(如下圖),海拔695~2 100米,植被以干熱河谷灌叢和稀樹灌草叢為主。某研究小組調查發現:河谷不同區段的土壤理化性質(見下表)與其土壤質量關系密切。不同植被類型的土壤物理特征和養分含量存在較大的差異,土壤容重為稀樹灌草叢>人工林>天然林。土壤容重是指單位體積土體(包括孔隙)的烘干土重,單位:g/cm3,土壤容重與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土壤濕度、土壤孔隙度等密切相關。干熱河谷不同區段土壤的理化特征(部分)土壤容重(g/cm3) 總孔隙度(%) 自然含水率(%)上游 1.23 57.61 15.65中游 1.38 54.97 14.75下游 1.38 54.10 15.12(1)分析金沙江河谷地區干熱氣候的形成條件。(2)說明干熱河谷上游段土壤質量較好的原因。(3)經調查和實驗發現,稀樹灌草叢的土壤容重顯著高于人工林和天然林,推測其原因。(4)判斷金沙江干熱河谷中游段植被長勢好的坡向(南坡/北坡),并說明理由。(5)結合金沙江河谷的自然條件,分析該地適宜發展的產業部門。主題26 垂直帶譜 地方性分異真題演練1.B 2.A 3.D [第1題,由圖可知,山地草原帶分布較森林帶海拔低,說明山地草原帶熱量條件好于森林帶,因此從熱量條件看,山地草原帶與森林帶都能滿足森林生長的需要,但森林發育需要更好的水分條件,水分條件較差導致山體下部發育了草原。不同坡向林帶分布的下限海拔不同,說明不同坡向的水分條件隨高度的變化狀況不同,導致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存在差異。故選B。第2題,高山灌叢草甸帶位于山體頂部,山體頂部面積狹小,自然環境高度同質化,導致山體頂部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故選A。第3題,首先,在Ⅲ2、Ⅲ3和Ⅲ4三個云杉林亞帶中,Ⅲ3是最典型的云杉林,Ⅲ2、Ⅲ4是云杉林亞帶與其上下兩植被帶的過渡區域,具有景觀過渡性的特征。其次,造成山地垂直帶譜形成的影響因素是水熱條件,而植物群落的垂直結構是不同植物對光分層利用的結果。云杉具有濃密的樹冠,云杉林的疏密直接影響地面的光照條件,影響近地面灌木植物、草本植物、蘚類植物的生長。Ⅲ3的喬木發育最好,近地面光照條件最差,因此近地面是蘚類,Ⅲ2、Ⅲ4的喬木密度適中,近地面光照條件有所改善,因此發育了草本層、灌木層。分析三個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可知,光照條件是植被垂直分層結構的主要影響因子。故選D。]4.D 5.C 6.C [第4題,結合圖中經緯度和地理要素可知,該地山河相間,山脈走向大體上垂直于夏季西南季風運動路徑,水汽在山脈迎風坡被大量截留,在河谷深陷、地形閉塞的背風坡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從而在谷底形成干燥炎熱的氣候特征,故選D。第5題,該地區氣候干熱,植被和土壤發育較差,容易導致基巖裸露,再加上該地區晝夜溫差大,基巖在風化作用下產生大量碎石,并在重力搬運下源源不斷地從坡頂崩落到坡底,C正確。河流堆積的礫石層呈水平狀分布且應集中于谷底,A錯誤。若為冰川侵蝕則意味著當地有現代冰川分布,結合山頂分布有森林和已推斷的干熱河谷特征可知,此處不會發育現代冰川,B錯誤。風力對于礫石幾乎無搬運能力,D錯誤。第6題,該處坡面為大量碎石且下覆基巖,植樹造林沒有土壤基礎,A錯誤。碎石為重力搬運,而且該地段盛行下沉氣流,降水有限,坡面徑流較少,對碎石崩落影響較小,因此兩側設排水渠對減輕地質災害影響作用不大,B錯誤。石質山體坡頂平整土地無論從經濟性還是從森林生態破壞的角度都不符合人地協調觀,且坡面基巖風化仍會產生碎石,D錯誤。坡底和公路間修建擋墻能夠阻擋沿坡面滾落的石塊,可以有效降低其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影響,C正確。]7.C 8.B [第7題,該地區位于大興安嶺東側,是我國400 mm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區,東坡是夏季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量大于400 mm,有自然森林分布。草原是生長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半干旱氣候下的植被,圖中森林以下的三處草原出現,說明下部水分條件較差。草原Ⅰ臨近森林,應是草原中水分較好的區域。草原Ⅲ位于山麓洪積扇的底部,地下水經洪積扇頂部下滲,在扇緣集聚,地下水幾乎能出露地表,即草原Ⅲ處的水分最優。草原Ⅱ土壤水分相對最差,選C。第8題,草原類型的差異在于水分條件的差異。草原Ⅰ臨近森林,海拔較高,夏季東南季風的抬升形成大量降水,可以形成喜濕的草甸性草原;草原Ⅲ處雖然降水量不足,但有充足的地下水,也可以形成濕性草甸。只有草原Ⅱ處水分條件最差,形成干性草原。草原Ⅱ處雖然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但因地勢較低,暖濕空氣才剛剛開始抬升,尚不足以形成較多降水;冬季位于西北季風的背風坡,順山坡下沉的氣流增溫,形成焚風效應,蒸發旺盛,土壤中水分減少,故選B。]9.D 10.C [第9題,讀圖可知,同緯度的甲、乙兩山地分別位于98°40′E、100°30′E,兩山地海拔均超過5 000米,且甲山地的山麓地帶出現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可判斷兩山地屬于橫斷山脈,選D。昆侖山脈、祁連山脈位于溫帶地區,山麓地帶不可能出現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A、C錯。秦嶺海拔在4 000米以下,B錯。第10題,由于乙山地地處橫斷山區,而且位于甲山地的東邊,山高谷深,受西邊重重山嶺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越過山地,在背風坡氣流下沉,形成焚風效應,從而使乙山地基帶形成了耐旱的干熱河谷灌叢,選C。]模擬預測1.A 2.C 3.A4.D 5.C 6.B [第4題,讀圖可知,太白山甲坡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太白山乙坡和光霧山甲坡基帶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光霧山乙坡基帶為常綠闊葉林,這幾種自然帶中,常綠闊葉林對水熱條件的要求最高,因此基帶水熱條件最好的是光霧山乙坡,故選D。第5題,讀圖可知,光霧山甲坡最上部的自然帶為落葉闊葉林帶,受海拔高度的限制,無法繼續向上擴展,②正確;對比兩山基帶的自然帶類型可知,光霧山有常綠闊葉林分布,因此所處緯度低于太白山,所以太白山熱量條件更差,太白山甲坡在較低海拔就可出現落葉闊葉林帶,而光霧山甲坡熱量條件更好,在更高海拔才出現落葉闊葉林帶,③正確。故選C。第6題,根據兩山體甲、乙兩坡的基帶,可判斷甲坡為北坡、陰坡、背風坡,乙坡為南坡、陽坡、迎風坡,A、C、D錯誤。乙坡為陽坡,熱量條件較好,落葉闊葉林帶下限較高,B正確。]7.A 8.B [第7題,材料信息表明,不同環境類型的植物數量呈現規律性的變化,是因海拔變化以及巖石性質的變化形成的,是在地方性分異影響下形成的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A正確。第8題,島嶼面積小,儲水空間有限,淡水資源匱乏,加之該島四面環海,多大風天氣,不適宜高大喬木生長,故該島植被以草本植物為主,B正確。]9.(1)緯度低,氣溫高;山高谷深,河谷與山頂的相對高差較大,谷地氣溫高;氣流在背風坡下沉,焚風效應明顯;地形相對封閉,熱量不易擴散;植被覆蓋率較低,地表升溫較快。(2)與中、下游段相比,上游段土壤容重低,孔隙度大,土壤透氣、保水能力好;上游段氣溫較低,土壤含水率高;氣溫低,土壤有機質分解較慢,有機質積累多。(3)相較于天然林和人工林,稀樹灌草叢以草本植被為主,根系對土壤孔隙度的促進作用較??;土壤水分少,烘干后土壤容重變化不大;植被稀疏且枯枝落葉少,給土壤提供的有機質少。(4)南坡 南坡是陰坡,光照不足,蒸發弱,土壤水分條件較好。(5)光熱充足,日溫差大,適宜發展林果業;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適宜發展光伏產業;景觀獨特,適宜發展旅游業;地勢落差大,適合發展水電。(共50張PPT)主題26垂直帶譜 地方性分異專題五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精講點撥模擬預測真題演練內容索引(1)分布規律1.常規垂直帶譜的分布規律精講點撥PART ONE判斷角度 判斷方法判斷熱量帶 山麓的自然地帶(基帶)反映所處的熱量帶判斷南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同一自然地帶哪坡低,就位于哪一半球。如圖甲一般位于北半球,圖乙一般位于南半球(2)判讀方法判斷角度 判斷方法判斷緯度高低 通常情況下,帶譜數量越多,山地所在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同類自然地帶在低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高,在高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低判斷陰坡和陽坡 同一自然地帶(雪線除外)在陽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迎風坡雪線較低(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線較低),背風坡雪線較高(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線較高)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受自然環境要素間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即自然地理過程,如大氣環流、水循環、生物循環等)的影響,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在地表沿確定的方向有規律的分化形成地域差異。帶有普遍性的地域分異現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異規律。下表為不同空間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空間尺度 地域分異類型 形成原因全球尺度 (大尺度)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太陽輻射從低緯向高緯遞減,造成熱量緯度分布差異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海陸因素造成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遞減區域尺度 (中等尺度) 垂直地域分異 地殼隆起導致水熱組合隨海拔高度發生垂直遞變非地帶性 海陸分布、地勢起伏、洋流、水源等因素,改變了水熱緯向和經向分布規律局地尺度 (小尺度) 地方性分異 地形、巖性、土質等因素,改變了大、中尺度的水熱分布規律,造成物質和能量再分配3.地方性分異判斷方法將實際自然帶類型與理論自然帶類型(即符合緯度地帶、經度地帶、垂直地帶和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對比,不一致即為地方性分異。如下:真題演練PART TWO(2023·江蘇地理)下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回答1~3題。123456789101.圖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水分決定的,其推斷依據是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帶C.山體海拔 D.基帶類型√12345678910由圖可知,山地草原帶分布較森林帶海拔低,說明山地草原帶熱量條件好于森林帶,因此從熱量條件看,山地草原帶與森林帶都能滿足森林生長的需要,但森林發育需要更好的水分條件,水分條件較差導致山體下部發育了草原。不同坡向林帶分布的下限海拔不同,說明不同坡向的水分條件隨高度的變化狀況不同,導致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存在差異。故選B。12345678910(2023·江蘇地理)右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回答1~3題。2.該山地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原因是山體頂部A.面積小 B.降水多C.風力大 D.氣溫低√高山灌叢草甸帶位于山體頂部,山體頂部面積狹小,自然環境高度同質化,導致山體頂部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故選A。12345678910(2023·江蘇地理)右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回答1~3題。3.該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其主要影響因子是A.水分 B.土壤C.溫度 D.光照√12345678910首先,在Ⅲ2、Ⅲ3和Ⅲ4三個云杉林亞帶中,Ⅲ3是最典型的云杉林,Ⅲ2、Ⅲ4是云杉林亞帶與其上下兩植被帶的過渡區域,具有景觀過渡性的特征。其次,造成山地垂直帶譜形成的影響因素是水熱條件,而植物群落的垂直結構是不同植物對光分層利用的結果。12345678910云杉具有濃密的樹冠,云杉林的疏密直接影響地面的光照條件,影響近地面灌木植物、草本植物、蘚類植物的生長。Ⅲ3的喬木發育最好,近地面光照條件最差,因此近地面是蘚類,Ⅲ2、Ⅲ4的喬木密度適中,近地面光照條件有所改善,因此發育了草本層、灌木層。分析三個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可知,光照條件是植被垂直分層結構的主要影響因子。故選D。12345678910(2022·遼寧地理)我國某段峽谷谷底自然生長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叢,山頂有森林分布。小華同學暑期沿該段峽谷進行地理研學,途經“大流砂”?!按罅魃啊睂捈s300米、高約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發散狀分布直至坡底。此處時常發生地質災害。下圖示意“大流砂”位置。據此完成4~6題。4.該段峽谷夏季氣候特征為A.濕熱 B.冷濕C.干冷 D.干熱√12345678910結合圖中經緯度和地理要素可知,該地山河相間,山脈走向大體上垂直于夏季西南季風運動路徑,水汽在山脈迎風坡被大量截留,在河谷深陷、地形閉塞的背風坡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從而在谷底形成干燥炎熱的氣候特征,故選D。12345678910(2022·遼寧地理)我國某段峽谷谷底自然生長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叢,山頂有森林分布。小華同學暑期沿該段峽谷進行地理研學,途經“大流砂”?!按罅魃啊睂捈s300米、高約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發散狀分布直至坡底。此處時常發生地質災害。下圖示意“大流砂”位置。據此完成4~6題。5.“大流砂”的碎石主要來源于A.河流堆積 B.冰川侵蝕C.基巖風化 D.風力搬運√12345678910該地區氣候干熱,植被和土壤發育較差,容易導致基巖裸露,再加上該地區晝夜溫差大,基巖在風化作用下產生大量碎石,并在重力搬運下源源不斷地從坡頂崩落到坡底,C正確。河流堆積的礫石層呈水平狀分布且應集中于谷底,A錯誤。若為冰川侵蝕則意味著當地有現代冰川分布,結合山頂分布有森林和已推斷的干熱河谷特征可知,此處不會發育現代冰川,B錯誤。風力對于礫石幾乎無搬運能力,D錯誤。12345678910(2022·遼寧地理)我國某段峽谷谷底自然生長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叢,山頂有森林分布。小華同學暑期沿該段峽谷進行地理研學,途經“大流砂”?!按罅魃啊睂捈s300米、高約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發散狀分布直至坡底。此處時常發生地質災害。下圖示意“大流砂”位置。據此完成4~6題。6.為減輕該處地質災害影響,最適宜的措施是在“大流砂”所在地A.坡面植樹造林 B.兩側設排水渠C.坡底修建擋墻 D.坡頂平整土地√12345678910該處坡面為大量碎石且下覆基巖,植樹造林沒有土壤基礎,A錯誤。碎石為重力搬運,而且該地段盛行下沉氣流,降水有限,坡面徑流較少,對碎石崩落影響較小,因此兩側設排水渠對減輕地質災害影響作用不大,B錯誤。石質山體坡頂平整土地無論從經濟性還是從森林生態破壞的角度都不符合人地協調觀,且坡面基巖風化仍會產生碎石,D錯誤。坡底和公路間修建擋墻能夠阻擋沿坡面滾落的石塊,可以有效降低其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影響,C正確。61234578910(山東地理)下圖示意大興安嶺中段東坡自山頂到山麓洪積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圖中三類草原水分狀況不同。據此完成7~8題。7.圖中三類草原的水分條件由好到差依次為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61234578910該地區位于大興安嶺東側,是我國400 mm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區,東坡是夏季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量大于400 mm,有自然森林分布。草原是生長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半干旱氣候下的植被,圖中森林以下的三處草原出現,說明下部水分條件較差。草原Ⅰ臨近森林,應是草原中水分較好的區域。草原Ⅲ位于山麓洪積扇的底部,地下水經洪積扇頂部下滲,在扇緣集聚,地下水幾乎能出露地表,即草原Ⅲ處的水分最優。草原Ⅱ土壤水分相對最差,選C。61234578910(山東地理)下圖示意大興安嶺中段東坡自山頂到山麓洪積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圖中三類草原水分狀況不同。據此完成7~8題。8.平臺到察爾森出現草原Ⅱ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東南季風B.局地環流C.山地坡度D.土壤肥力√61234578910草原類型的差異在于水分條件的差異。草原Ⅰ臨近森林,海拔較高,夏季東南季風的抬升形成大量降水,可以形成喜濕的草甸性草原;草原Ⅲ處雖然降水量不足,但有充足的地下水,也可以形成濕性草甸。只有草原Ⅱ處水分條件最差,形成干性草原。草原Ⅱ處雖然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但因地勢較低,暖濕空氣才剛剛開始抬升,尚不足以形成較多降水;冬季位于西北季風的背風坡,順山坡下沉的氣流增溫,形成焚風效應,蒸發旺盛,土壤中水分減少,故選B。61234578910(江蘇地理)右圖為“甲、乙兩山地同緯度的山地垂直帶譜示意圖”。讀圖,回答9~10題。9.兩山地屬于A.昆侖山脈 B.秦嶺C.祁連山脈 D.橫斷山脈√61234578910讀圖可知,同緯度的甲、乙兩山地分別位于98°40′E、100°30′E,兩山地海拔均超過5 000米,且甲山地的山麓地帶出現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可判斷兩山地屬于橫斷山脈,選D。昆侖山脈、祁連山脈位于溫帶地區,山麓地帶不可能出現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A、C錯。秦嶺海拔在4 000米以下,B錯。61234578910(江蘇地理)下圖為“甲、乙兩山地同緯度的山地垂直帶譜示意圖”。讀圖,回答9~10題。10.兩山地的基帶植被類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A.基帶更高,熱量不足B.海拔更高,山谷風強C.基帶受焚風作用更強D.基帶原生植被遭破壞√61234578910由于乙山地地處橫斷山區,而且位于甲山地的東邊,山高谷深,受西邊重重山嶺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越過山地,在背風坡氣流下沉,形成焚風效應,從而使乙山地基帶形成了耐旱的干熱河谷灌叢,選C。(2024·江蘇泰州聯考)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絕對高程和相對高度,同時也取決于山體所處的水平地帶的位置。下圖為“賀蘭山中段東、西兩坡垂直自然帶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123456789模擬預測PART THREE1.自然帶①和②的類型分別為A.溫帶荒漠帶、荒漠草原帶B.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C.溫帶荒漠帶、常綠闊葉林帶D.溫帶草原帶、常綠闊葉林帶√123456789賀蘭山為我國東部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山脈,西側以溫帶荒漠帶為主,其山麓①自然帶應為溫帶荒漠帶,賀蘭山東側水分條件稍有好轉,②自然帶最可能為荒漠草原,選A。123456789(2024·江蘇泰州聯考)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絕對高程和相對高度,同時也取決于山體所處的水平地帶的位置。下圖為“賀蘭山中段東、西兩坡垂直自然帶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2.賀蘭山中段西坡缺少落葉闊葉林帶,主要影響因素是A.光照 B.熱量C.水分 D.土壤√123456789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賀蘭山中段西坡地處溫帶半干旱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較少,所以賀蘭山中段西坡缺少落葉闊葉林帶,主要影響因素是水分,選C。123456789(2024·江蘇泰州聯考)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絕對高程和相對高度,同時也取決于山體所處的水平地帶的位置。下圖為“賀蘭山中段東、西兩坡垂直自然帶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3.賀蘭山中段亞高山草甸帶的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原因是山體頂部A.面積小,水熱條件差異小B.海拔高,氣溫低C.風力大,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存D.降水多,降水差異小√123456789在賀蘭山中段,由于山體頂部面積較小,使得山頂的水熱條件(水分和熱量)在東西坡之間的差異也較小,故選A。123456789(2024·貴州貴陽模擬)太白山和光霧山是秦巴山地中的兩座山峰,從山麓基帶(與水平自然帶一致)到山頂自然帶類型豐富多樣。下圖示意太白山、光霧山南北坡山地垂直帶譜。據此完成4~6題。4.基帶水熱條件最好的是A.太白山甲坡B.太白山乙坡C.光霧山甲坡D.光霧山乙坡√123456789讀圖可知,太白山甲坡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太白山乙坡和光霧山甲坡基帶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光霧山乙坡基帶為常綠闊葉林,這幾種自然帶中,常綠闊葉林對水熱條件的要求最高,因此基帶水熱條件最好的是光霧山乙坡,故選D。123456789(2024·貴州貴陽模擬)太白山和光霧山是秦巴山地中的兩座山峰,從山麓基帶(與水平自然帶一致)到山頂自然帶類型豐富多樣。下圖示意太白山、光霧山南北坡山地垂直帶譜。據此完成4~6題。5.與光霧山甲坡相比,太白山甲坡落葉闊葉林帶在帶譜中比重更大的主要影響因素有①山體坡向 ②山體高度 ③緯度位置 ④山脈走向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23456789讀圖可知,光霧山甲坡最上部的自然帶為落葉闊葉林帶,受海拔高度的限制,無法繼續向上擴展,②正確;對比兩山基帶的自然帶類型可知,光霧山有常綠闊葉林分布,因此所處緯度低于太白山,所以太白山熱量條件更差,太白山甲坡在較低海拔就可出現落葉闊葉林帶,而光霧山甲坡熱量條件更好,在更高海拔才出現落葉闊葉林帶,③正確。故選C。123456789(2024·貴州貴陽模擬)太白山和光霧山是秦巴山地中的兩座山峰,從山麓基帶(與水平自然帶一致)到山頂自然帶類型豐富多樣。下圖示意太白山、光霧山南北坡山地垂直帶譜。據此完成4~6題。6.對比太白山甲、乙兩坡的落葉闊葉林帶A.甲坡降水較多,分布較廣B.乙坡熱量條件較好,下限較高C.甲坡熱量條件較好,上限較高D.乙坡降水較少,分布較窄√123456789根據兩山體甲、乙兩坡的基帶,可判斷甲坡為北坡、陰坡、背風坡,乙坡為南坡、陽坡、迎風坡,A、C、D錯誤。乙坡為陽坡,熱量條件較好,落葉闊葉林帶下限較高,B正確。123456789(2024·浙江寧波模擬)平潭島位于福建省東部,最高海拔434.6米。下表為“該島基于高程劃分的不同環境類型植物數量統計表”。據此完成7~8題。7.不同環境類型的植物數量呈現規律性的變化,體現了A.地方性分異規律 B.垂直地域分異規律C.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D.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環境類型 高程范圍 灌木 草本 藤本海岸丘陵環境 >180 m 57種 105種 27種基巖環境 50~180 m 33種 93種 14種砂生環境 <50 m 4種 77種 5種123456789材料信息表明,不同環境類型的植物數量呈現規律性的變化,是因海拔變化以及巖石性質的變化形成的,是在地方性分異影響下形成的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A正確。環境類型 高程范圍 灌木 草本 藤本海岸丘陵環境 >180 m 57種 105種 27種基巖環境 50~180 m 33種 93種 14種砂生環境 <50 m 4種 77種 5種123456789(2024·浙江寧波模擬)平潭島位于福建省東部,最高海拔434.6米。下表為“該島基于高程劃分的不同環境類型植物數量統計表”。據此完成7~8題。環境類型 高程范圍 灌木 草本 藤本海岸丘陵環境 >180 m 57種 105種 27種基巖環境 50~180 m 33種 93種 14種砂生環境 <50 m 4種 77種 5種8.該島植被以草本植物為主,主要原因是A.熱量充足,降水豐富 B.淡水資源匱乏,多大風天氣C.地形起伏大,土層薄 D.四面環海,海洋性氣候顯著√123456789島嶼面積小,儲水空間有限,淡水資源匱乏,加之該島四面環海,多大風天氣,不適宜高大喬木生長,故該島植被以草本植物為主,B正確。環境類型 高程范圍 灌木 草本 藤本海岸丘陵環境 >180 m 57種 105種 27種基巖環境 50~180 m 33種 93種 14種砂生環境 <50 m 4種 77種 5種1234567899.(2024·河南五市聯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金沙江干熱河谷主要指云南省鶴慶縣與四川省布拖縣之間的峽谷區(如下圖),海拔695~2 100米,植被以干熱河谷灌叢和稀樹灌草叢為主。某研究小組調查發現:河谷不同區段的土壤理化性質(見下表)與其土壤質量關系密切。不同植被類型的土壤物理特征和養分含量存在較大的差異,土壤容重為稀樹灌草叢>人工林>天然林。土壤容重是指單位體積土體(包括孔隙)的烘干土重,單位:g/cm3,土壤容重與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土壤濕度、土壤孔隙度等密切相關。干熱河谷不同區段土壤的理化特征(部分) 土壤容重(g/cm3) 總孔隙度(%) 自然含水率(%)上游 1.23 57.61 15.65中游 1.38 54.97 14.75下游 1.38 54.10 15.12123456789干熱河谷不同區段土壤的理化特征(部分) 土壤容重(g/cm3) 總孔隙度(%) 自然含水率(%)上游 1.23 57.61 15.65中游 1.38 54.97 14.75下游 1.38 54.10 15.12(1)分析金沙江河谷地區干熱氣候的形成條件。答案 緯度低,氣溫高;山高谷深,河谷與山頂的相對高差較大,谷地氣溫高;氣流在背風坡下沉,焚風效應明顯;地形相對封閉,熱量不易擴散;植被覆蓋率較低,地表升溫較快。123456789干熱河谷不同區段土壤的理化特征(部分) 土壤容重(g/cm3) 總孔隙度(%) 自然含水率(%)上游 1.23 57.61 15.65中游 1.38 54.97 14.75下游 1.38 54.10 15.12(2)說明干熱河谷上游段土壤質量較好的原因。答案 與中、下游段相比,上游段土壤容重低,孔隙度大,土壤透氣、保水能力好;上游段氣溫較低,土壤含水率高;氣溫低,土壤有機質分解較慢,有機質積累多。123456789干熱河谷不同區段土壤的理化特征(部分) 土壤容重(g/cm3) 總孔隙度(%) 自然含水率(%)上游 1.23 57.61 15.65中游 1.38 54.97 14.75下游 1.38 54.10 15.12(3)經調查和實驗發現,稀樹灌草叢的土壤容重顯著高于人工林和天然林,推測其原因。答案 相較于天然林和人工林,稀樹灌草叢以草本植被為主,根系對土壤孔隙度的促進作用較小;土壤水分少,烘干后土壤容重變化不大;植被稀疏且枯枝落葉少,給土壤提供的有機質少。123456789干熱河谷不同區段土壤的理化特征(部分) 土壤容重(g/cm3) 總孔隙度(%) 自然含水率(%)上游 1.23 57.61 15.65中游 1.38 54.97 14.75下游 1.38 54.10 15.12(4)判斷金沙江干熱河谷中游段植被長勢好的坡向(南坡/北坡),并說明理由。答案 南坡 南坡是陰坡,光照不足,蒸發弱,土壤水分條件較好。123456789干熱河谷不同區段土壤的理化特征(部分) 土壤容重(g/cm3) 總孔隙度(%) 自然含水率(%)上游 1.23 57.61 15.65中游 1.38 54.97 14.75下游 1.38 54.10 15.12(5)結合金沙江河谷的自然條件,分析該地適宜發展的產業部門。答案 光熱充足,日溫差大,適宜發展林果業;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適宜發展光伏產業;景觀獨特,適宜發展旅游業;地勢落差大,適合發展水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五 主題26 垂直帶譜 地方性分異 學案(含解析).docx 專題五 主題26 垂直帶譜 地方性分異.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