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五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主題22 土壤1.土壤的性質及其影響因素土壤性質 影響因素土壤含 水量 ①“收”:大氣降水,徑流匯入,凍土融化、積雪融化、冰川融化,灌溉用水、凝結水等,植被的截留。 ②“支”:蒸發、植物吸收和蒸騰、水分滲漏和徑流(壤中流)。 ③“儲”:土壤的孔隙度、土壤顆粒的大小、土壤下層的透水性、地形、植被覆蓋率土壤透 氣性 受土壤孔隙空間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響。 ①土質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氣性好(但水分不足時,植物會凋萎)。 ②土質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氣性差(水分過多易導致空氣受到排擠,土壤溫度下降,透氣性減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最終取決于水、肥、氣、熱的協調程度。 ①“收”:外力搬運輸入;自身有機質產出(生物提供);自身礦物質產出(巖石風化);人類活動補充(施肥)等。 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徑流侵蝕;微生物的分解;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等土壤酸 堿度 ①母質:基性巖母質形成的土壤偏堿性,酸性巖母質形成的土壤偏酸性。 ②氣候:濕潤地區往往是酸性土壤的分布區;干旱和少雨地區,淋溶作用弱,往往是中性或堿性土壤的分布區。 ③人類活動: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導致土壤酸性增強等土壤溫度 ①“收”:直接來源為太陽輻射。 ②“支”:地面輻射、蒸發。 ③“調”:土壤含水量增加導致土壤溫度變化減小、人類活動(如覆蓋黑膜可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土壤溫度降低;覆蓋透明膜可減少地面輻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溫度)2.土壤養護措施(1)種養結合:休耕、種植綠肥、作物輪作、廣施農家肥等。(2)改良土壤:如亞馬孫河流域人們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黃淮海平原采取引淡淋鹽、井灌井排、適當覆蓋抑制蒸發返鹽、農業生物措施(營造防護林帶,果、椿、棉間作)等,對鹽堿地進行綜合治理。(3)防治土壤污染:控制污染源,采取相應農業技術措施進行治理。(4)囤土恢復:開挖礦產之前把土壤移走,放在安全的地方進行保護;開挖后可以把土壤重新移植安置。(選擇題1~7題,每小題5分,共35分)(2024·新課標文綜)土壤水分轉化是聯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環節。某科研小組進行人工降雨實驗,測量降雨前后土壤體積含水率隨時間的變化過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質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設置覆蓋石子、裸地兩種情況,土壤體積含水率的測量深度分別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據此完成1~3題。1.根據圖a判斷曲線Ⅰ是深度為30厘米的土壤體積含水率變化曲線,依據是曲線Ⅰ( )A.變化最早 B.初始值適中C.峰值最高 D.波動最大2.圖b中曲線Ⅱ和Ⅲ沒有明顯變化,表明( )A.降雨量大 B.地表產流多C.土壤水分飽和 D.雨水下滲多3.相對于裸地,坡地上覆蓋石子有利于增加( )①地表徑流 ②地下徑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3·遼寧地理)夏季風北邊緣線表示夏季風到達的最北邊界,其位置隨夏季風強弱而移動,毛烏素沙地在距今約10 000~8 500年期間風沙堆積,約8 500~3 000年期間土壤發育。下圖示意最近幾十年夏季風北邊緣線的平均位置。據此完成4~5題。4.毛烏素沙地10 000年以來的變化過程,反映了夏季風北邊緣線( )A.持續往東南移動B.先向東南再向西北移動C.持續往西北移動D.先向西北再向東南移動5.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期間,河西走廊中部地區廣泛發育( )A.森林土 B.草原土C.荒漠土 D.高寒土(2022·山東地理)圖a示意黑龍江省一小型山間盆地景觀。某研究小組在甲、乙、丙、丁四處布設采樣點進行土壤調查,圖b示意該小組繪制的四個采樣點0~60 cm土壤剖面。據此完成6~7題。6.該區域植被類型分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熱量 B.降水 C.地形 D.巖性7.圖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選擇題1~9題,每小題5分,共45分)(2024·廣西桂林模擬)土壤有機碳是土壤有機物質中碳元素的含量,由未分解和半分解的生物體、腐殖質構成,其含量主要取決于植被的歸還量和分解速率間的平衡關系,并受到土壤母質與自然成土因素的制約。興安落葉松林是大興安嶺分布面積最廣的樹林類型,主要分布于坡度較緩(5°~10°)的陰坡、半陰坡。下圖為“興安落葉松林土壤總有機碳各土層富集系數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決定土壤有機碳分解量的因素有( )①植被凋落物數量 ②植被死亡根系量③成土母質與成土時間 ④地形、氣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興安落葉松林土壤總有機碳主要富集在0~10 cm土層且垂直差異大的主要原因是( )A.永凍土層發育 B.受人類干擾少C.淋溶作用強烈 D.枯落物分解快(2024·云南曲靖模擬)檸條(灌木)廣泛用于西北荒漠化防治。某研究小組對寧夏某小區域沙丘治理研究發現:固沙初期和中期林下草本植物分別以一年生和多年生為主,后期多年生草本繼續增加且植被群落進一步演替,土壤性質隨之發生微小變化。據此完成3~5題。3.固沙初期,草本植物生長的原因是檸條改善了土壤的( )A.水分 B.肥力 C.質地 D.結構4.隨固沙年限增加,林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增加是由于檸條進一步改善了土壤的( )①酸堿度 ②通氣性 ③有機質 ④透水性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經過治理,沙丘可能形成的自然植被類型是( )A.草原 B.荒漠草原C.荒漠 D.苔原(2024·天津河西區模擬)下表為甲(吉林公主嶺)和乙(湖南祁陽)兩地土壤的基本數據。據此完成6~7題。性質 地點 有機質(g/kg) 氮(g/kg) 磷(g/kg) 鉀(g/kg) pH值甲(公主嶺) 22.8 1.40 1.39 22.1 7.6乙(祁陽) 13.6 1.07 1.07 22.1 5.76.與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B.成土母質中礦物質含量較少C.以常綠林為主,枯枝落葉少D.土壤化學風化和淋溶作用弱7.兩地進行土壤改良和養護的正確做法是( )A.甲——土壤中摻入沙子,增加透氣性B.甲——減少糧食種植面積,退耕還草C.乙——土壤中補充熟石灰,增施有機肥D.乙——引淡水灌溉,有效抑制蒸發返鹽(2024·山東名校考試聯盟聯考)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積的土壤烘干后質量與烘干前體積的比值,土壤越緊實,容重越大。四川某地為改變人工柳杉林初植密度大、樹種組成單一等問題,實施了間伐技術(對過密的林木進行疏化采伐),間伐后林下植被和土壤容重出現了顯著變化。下圖示意該地柳杉林間伐強度與土壤容重的關系。據此完成8~9題。8.與間伐前相比,間伐后柳杉林下植被和土壤發生的變化是( )A.喜陰植被增多 B.土壤孔隙減少C.植被種群增加 D.土壤肥力下降9.從人類活動強度的角度推斷,與間伐強度對柳杉林土壤容重的影響基本一致的是( )A.引水灌溉 B.秸稈還田C.土地翻耕 D.植樹造林10.(2024·福建漳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土壤有機碳是指土壤有機物質中的碳元素的含量,是反映土壤質量的重要指標。西藏“一江兩河”地區是指雅魯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拉薩河和年楚河流域。研究發現,該區域耕地土壤以粉壤土、壤土和砂壤土為主,不同海拔的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受降水影響小。下面圖1示意“一江兩河”地區耕地土壤有機碳采樣點分布,圖2示意耕地土壤有機碳隨經度(a)、緯度(b)和海拔(c)變化趨勢。(1)指出該區域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空間分布趨勢。(2)分析該區域海拔對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3)與粒徑較大的砂土相比,分析粉壤土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有利影響。主題22 土壤真題演練1.A 2.B 3.C [第1題,三個不同測量深度下,30厘米最淺,土壤體積含水率最先受到雨水下滲影響從而最先上升,變化最早,A正確;初始值是沒下雨之前的原始狀態,其含水量大小與土壤深淺沒有必然關系,B錯誤;從圖中可看出,峰值最高、波動最大的都是曲線Ⅲ,C、D錯誤。第2題,圖b坡地為裸地,曲線Ⅰ是深度為30厘米的土壤體積含水率變化曲線,曲線Ⅱ和Ⅲ埋藏較深,在降雨后沒有明顯變化,說明裸地降雨后雨水下滲量小、地表產流多、地下徑流少,深層土壤還未受到降雨的影響,土壤水分未飽和,B正確,C、D錯誤;根據文字材料可知,該實驗降雨情景相同,A錯誤。第3題,相對于裸地,坡地上覆蓋的石子可以阻礙地表水的流動,降低流速,延長地表水下滲的時間,增加下滲量,因此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①錯誤,②③正確;與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蓋石子可以遮擋太陽輻射,降低地表溫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④錯誤。故選C。]4.D 5.B [第4題,毛烏素沙地在距今約10 000~8 500年期間風沙堆積,約8 500~3 000年期間土壤發育,結合毛烏素沙地目前為沙地景觀,能夠得出夏季風北邊緣線發生了較為顯著的進退運動。再根據毛烏素沙地距今約10 000年以來主要經歷了從干到濕再變干的過程,可以推斷出夏季風北邊緣線先向西北再向東南移動,選D。第5題,將時間尺度縮小,重點聚焦到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時期。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時期和現在的沙地明顯不同,說明氣候要比現在更為暖濕,可以推出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時期河西走廊中部地區的植被以草原為主,廣泛發育草原土,選B。]6.C 7.C [第6題,圖示區域是小型山間盆地,空間尺度較小,海拔差異也不足50 m,熱量、降水條件差異較小,A、B錯誤。該地地形有起伏,導致土壤中水分的空間差異較大,溪流處地勢最低,土壤中水分最多,易發育水生草本植被;盆地邊緣地勢較高,地下水埋藏較深,易發育森林,由此產生了明顯的植被分異,C正確;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巖性的相關信息,D錯誤。第7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葉層和腐殖質層最厚,缺失淋溶層。丙處接近溪流位置,地下水豐富,形成濕生草甸植被,腐殖質層和枯枝落葉層較厚;且丙處地下水埋藏淺、水位高,沒有足夠空間形成淋溶層,故②土壤剖面位于丙處,C正確。]模擬預測1.D 2.A3.A 4.B 5.B [第3題,制約干旱區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條件,檸條增加了植被覆蓋,使土壤水分蒸發減弱,土壤水分條件改善,草本植物得以生長,A正確。第4題,隨固沙年限增加,檸條增加使土壤蒸發減弱,土壤鹽堿化減弱,進一步改善了土壤的酸堿度,枯枝落葉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增加,①③正確;沙土本身通氣性和透水性就較好,無須改善,②④錯誤。故選B。第5題,經過治理,沙丘水分條件改善,可能形成的自然植被類型是荒漠草原,B正確。]6.A 7.C [第6題,由材料可知,乙地位于湖南祁陽,氣候濕熱,生物循環快,微生物分解速度快,土壤有機質含量低,A正確;有機質的多少與成土母質中礦物質含量無關,B錯誤;乙地以常綠林為主,但常綠林的養分循環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枯枝落葉,C錯誤;乙地濕熱,降水多,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D錯誤。第7題,由材料可知,甲地位于東北,土壤類型為黑土,土質較疏松,不需要摻入沙子,A錯誤;甲地為商品糧基地,退耕還草不利于我國糧食安全,B錯誤;乙地為紅壤,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且呈酸性,補充熟石灰和增施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肥力,C正確;乙地降水豐富,土壤鹽堿化并不嚴重,D錯誤。]8.C 9.D [第8題,間伐后柳杉林下光照增加,喜陽植被增多,A錯;由圖可知,間伐后土壤容重下降,說明土壤孔隙增多,B錯;間伐是對過密的林木進行疏化采伐,有利于改變人工柳杉林初植密度大、樹種組成單一等問題,所以間伐會使人工柳杉林內植被種群增多,C正確;間伐會使林下灌草植被增多,土壤肥力增加,D錯。第9題,由圖可知,隨間伐強度的增加,該地柳杉林土壤容重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變化。從人類活動強度的角度出發,隨著植樹造林強度的增加,首先隨樹木增多,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容重下降;當植樹造林的強度過強、森林過密、植被較單一時,土壤容重反而增加,因此植樹造林強度與該地人工柳杉林間伐強度對土壤容重的影響基本一致。故選D。]10.(1)由西部向東部升高;由中部向南北兩側升高;由低海拔地區向高海拔地區升高。(2)海拔較高地區,氣溫較低,蒸發量較小,水分條件好,土壤濕度大,土壤空氣含量少,微生物活性降低,有機碳分解慢,土壤有機碳含量較高。(反之同理)(3)粉壤土顆粒較小(表面積較大),吸附能力強,有機碳不易淋失;粉壤土持水能力較強、透氣性較弱,抑制微生物活動,減少有機碳的分解;粉壤土更利于植物生長,給土壤帶來更多的有機碳。(共44張PPT)主題22土壤專題五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精講點撥模擬預測真題演練內容索引1.土壤的性質及其影響因素精講點撥PART ONE土壤性質 影響因素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氣降水,徑流匯入,凍土融化、積雪融化、冰川融化,灌溉用水、凝結水等,植被的截留。②“支”:蒸發、植物吸收和蒸騰、水分滲漏和徑流(壤中流)。③“儲”:土壤的孔隙度、土壤顆粒的大小、土壤下層的透水性、地形、植被覆蓋率土壤性質 影響因素土壤透氣性 受土壤孔隙空間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響。①土質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氣性好(但水分不足時,植物會凋萎)。②土質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氣性差(水分過多易導致空氣受到排擠,土壤溫度下降,透氣性減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性質 影響因素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最終取決于水、肥、氣、熱的協調程度。①“收”:外力搬運輸入;自身有機質產出(生物提供);自身礦物質產出(巖石風化);人類活動補充(施肥)等。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徑流侵蝕;微生物的分解;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等土壤溫度 ①“收”:直接來源為太陽輻射。②“支”:地面輻射、蒸發。③“調”:土壤含水量增加導致土壤溫度變化減小、人類活動(如覆蓋黑膜可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土壤溫度降低;覆蓋透明膜可減少地面輻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溫度)土壤性質 影響因素土壤溫度 ①“收”:直接來源為太陽輻射。②“支”:地面輻射、蒸發。③“調”:土壤含水量增加導致土壤溫度變化減小、人類活動(如覆蓋黑膜可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土壤溫度降低;覆蓋透明膜可減少地面輻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溫度)2.土壤養護措施(1)種養結合:休耕、種植綠肥、作物輪作、廣施農家肥等。(2)改良土壤:如亞馬孫河流域人們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黃淮海平原采取引淡淋鹽、井灌井排、適當覆蓋抑制蒸發返鹽、農業生物措施(營造防護林帶,果、椿、棉間作)等,對鹽堿地進行綜合治理。(3)防治土壤污染:控制污染源,采取相應農業技術措施進行治理。(4)囤土恢復:開挖礦產之前把土壤移走,放在安全的地方進行保護;開挖后可以把土壤重新移植安置。真題演練PART TWO(2024·新課標文綜)土壤水分轉化是聯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環節。某科研小組進行人工降雨實驗,測量降雨前后土壤體積含水率隨時間的變化過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質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設置覆蓋石子、裸地兩種情況,土壤體積含水率的測量深度分別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據此完成1~3題。123456712345671.根據圖a判斷曲線Ⅰ是深度為30厘米的土壤體積含水率變化曲線,依據是曲線ⅠA.變化最早 B.初始值適中C.峰值最高 D.波動最大√1234567三個不同測量深度下,30厘米最淺,土壤體積含水率最先受到雨水下滲影響從而最先上升,變化最早,A正確;初始值是沒下雨之前的原始狀態,其含水量大小與土壤深淺沒有必然關系,B錯誤;從圖中可看出,峰值最高、波動最大的都是曲線Ⅲ,C、D錯誤。12345672.圖b中曲線Ⅱ和Ⅲ沒有明顯變化,表明A.降雨量大 B.地表產流多C.土壤水分飽和 D.雨水下滲多√1234567圖b坡地為裸地,曲線Ⅰ是深度為30厘米的土壤體積含水率變化曲線,曲線Ⅱ和Ⅲ埋藏較深,在降雨后沒有明顯變化,說明裸地降雨后雨水下滲量小、地表產流多、地下徑流少,深層土壤還未受到降雨的影響,土壤水分未飽和,B正確,C、D錯誤;根據文字材料可知,該實驗降雨情景相同,A錯誤。12345673.相對于裸地,坡地上覆蓋石子有利于增加①地表徑流 ②地下徑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發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234567相對于裸地,坡地上覆蓋的石子可以阻礙地表水的流動,降低流速,延長地表水下滲的時間,增加下滲量,因此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①錯誤,②③正確;與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蓋石子可以遮擋太陽輻射,降低地表溫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④錯誤。故選C。4.毛烏素沙地10 000年以來的變化過程,反映了夏季風北邊緣線A.持續往東南移動B.先向東南再向西北移動C.持續往西北移動D.先向西北再向東南移動1234567(2023·遼寧地理)夏季風北邊緣線表示夏季風到達的最北邊界,其位置隨夏季風強弱而移動,毛烏素沙地在距今約10 000~8 500年期間風沙堆積,約8 500~3 000年期間土壤發育。下圖示意最近幾十年夏季風北邊緣線的平均位置。據此完成4~5題。√1234567毛烏素沙地在距今約10 000~8 500年期間風沙堆積,約8 500~3 000年期間土壤發育,結合毛烏素沙地目前為沙地景觀,能夠得出夏季風北邊緣線發生了較為顯著的進退運動。再根據毛烏素沙地距今約10 000年以來主要經歷了從干到濕再變干的過程,可以推斷出夏季風北邊緣線先向西北再向東南移動,選D。12345675.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期間,河西走廊中部地區廣泛發育A.森林土B.草原土C.荒漠土D.高寒土(2023·遼寧地理)夏季風北邊緣線表示夏季風到達的最北邊界,其位置隨夏季風強弱而移動,毛烏素沙地在距今約10 000~8 500年期間風沙堆積,約8 500~3 000年期間土壤發育。下圖示意最近幾十年夏季風北邊緣線的平均位置。據此完成4~5題。√1234567將時間尺度縮小,重點聚焦到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時期。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時期和現在的沙地明顯不同,說明氣候要比現在更為暖濕,可以推出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時期河西走廊中部地區的植被以草原為主,廣泛發育草原土,選B。1234567(2022·山東地理)圖a示意黑龍江省一小型山間盆地景觀。某研究小組在甲、乙、丙、丁四處布設采樣點進行土壤調查,圖b示意該小組繪制的四個采樣點0~60 cm土壤剖面。據此完成6~7題。6.該區域植被類型分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熱量 B.降水 C.地形 D.巖性√1234567圖示區域是小型山間盆地,空間尺度較小,海拔差異也不足50 m,熱量、降水條件差異較小,A、B錯誤。該地地形有起伏,導致土壤中水分的空間差異較大,溪流處地勢最低,土壤中水分最多,易發育水生草本植被;盆地邊緣地勢較高,1234567地下水埋藏較深,易發育森林,由此產生了明顯的植被分異,C正確;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巖性的相關信息,D錯誤。6123457(2022·山東地理)圖a示意黑龍江省一小型山間盆地景觀。某研究小組在甲、乙、丙、丁四處布設采樣點進行土壤調查,圖b示意該小組繪制的四個采樣點0~60 cm土壤剖面。據此完成6~7題。7.圖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6123457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葉層和腐殖質層最厚,缺失淋溶層。丙處接近溪流位置,地下水豐富,形成濕生草甸植被,腐殖質層和枯枝落葉層較厚;且丙處地下水埋藏淺、水位高,沒有足夠空間形成淋溶層,故②土壤剖面位于丙處,C正確。(2024·廣西桂林模擬)土壤有機碳是土壤有機物質中碳元素的含量,由未分解和半分解的生物體、腐殖質構成,其含量主要取決于植被的歸還量和分解速率間的平衡關系,并受到土壤母質與自然成土因素的制約。興安落葉松林是大興安嶺分布面積最廣的樹林類型,主要分布于坡度較123456789模擬預測PART THREE緩(5°~10°)的陰坡、半陰坡。右圖為“興安落葉松林土壤總有機碳各土層富集系數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01234567891.決定土壤有機碳分解量的因素有①植被凋落物數量②植被死亡根系量③成土母質與成土時間④地形、氣候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0123456789由材料可知,土壤有機碳含量主要取決于植被的歸還量和分解速率間的平衡關系,并受到土壤母質與自然成土因素的制約,故決定土壤有機碳分解量的因素是土壤成土母質與成土時間及其所處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③④正確;植被凋落物和死亡根系屬于植被的歸還量,①②錯誤。101234567892.興安落葉松林土壤總有機碳主要富集在0~10 cm土層且垂直差異大的主要原因是A.永凍土層發育B.受人類干擾少C.淋溶作用強烈D.枯落物分解快√10123456789興安落葉松林地處大興安嶺陰坡、半陰坡,緯度高,接受太陽輻射少,熱量條件差,地下存在永凍土層,土壤有機碳難以深入地下,大量富集在地表且與深層土層差異大;該地區氣溫低,枯落物分解慢;淋溶作用強烈,會沖刷地表,降低地表土壤有機碳含量;土壤總有機碳深度變化特征與人類活動關系較小。10123456789(2024·云南曲靖模擬)檸條(灌木)廣泛用于西北荒漠化防治。某研究小組對寧夏某小區域沙丘治理研究發現:固沙初期和中期林下草本植物分別以一年生和多年生為主,后期多年生草本繼續增加且植被群落進一步演替,土壤性質隨之發生微小變化。據此完成3~5題。3.固沙初期,草本植物生長的原因是檸條改善了土壤的A.水分 B.肥力 C.質地 D.結構√制約干旱區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條件,檸條增加了植被覆蓋,使土壤水分蒸發減弱,土壤水分條件改善,草本植物得以生長,A正確。10123456789(2024·云南曲靖模擬)檸條(灌木)廣泛用于西北荒漠化防治。某研究小組對寧夏某小區域沙丘治理研究發現:固沙初期和中期林下草本植物分別以一年生和多年生為主,后期多年生草本繼續增加且植被群落進一步演替,土壤性質隨之發生微小變化。據此完成3~5題。4.隨固沙年限增加,林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增加是由于檸條進一步改善了土壤的①酸堿度 ②通氣性 ③有機質 ④透水性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123456789隨固沙年限增加,檸條增加使土壤蒸發減弱,土壤鹽堿化減弱,進一步改善了土壤的酸堿度,枯枝落葉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增加,①③正確;沙土本身通氣性和透水性就較好,無須改善,②④錯誤。故選B。10123456789(2024·云南曲靖模擬)檸條(灌木)廣泛用于西北荒漠化防治。某研究小組對寧夏某小區域沙丘治理研究發現:固沙初期和中期林下草本植物分別以一年生和多年生為主,后期多年生草本繼續增加且植被群落進一步演替,土壤性質隨之發生微小變化。據此完成3~5題。5.經過治理,沙丘可能形成的自然植被類型是A.草原 B.荒漠草原C.荒漠 D.苔原√經過治理,沙丘水分條件改善,可能形成的自然植被類型是荒漠草原,B正確。10123456789(2024·天津河西區模擬)下表為甲(吉林公主嶺)和乙(湖南祁陽)兩地土壤的基本數據。據此完成6~7題。性質 地點 有機質(g/kg) 氮(g/kg) 磷(g/kg) 鉀(g/kg) pH值甲(公主嶺) 22.8 1.40 1.39 22.1 7.6乙(祁陽) 13.6 1.07 1.07 22.1 5.76.與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A.氣溫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 B.成土母質中礦物質含量較少C.以常綠林為主,枯枝落葉少 D.土壤化學風化和淋溶作用弱√10123456789由材料可知,乙地位于湖南祁陽,氣候濕熱,生物循環快,微生物分解速度快,土壤有機質含量低,A正確;有機質的多少與成土母質中礦物質含量無關,B錯誤;乙地以常綠林為主,但常綠林的養分循環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枯枝落葉,C錯誤;乙地濕熱,降水多,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D錯誤。性質 地點 有機質(g/kg) 氮(g/kg) 磷(g/kg) 鉀(g/kg) pH值甲(公主嶺) 22.8 1.40 1.39 22.1 7.6乙(祁陽) 13.6 1.07 1.07 22.1 5.710123456789(2024·天津河西區模擬)下表為甲(吉林公主嶺)和乙(湖南祁陽)兩地土壤的基本數據。據此完成6~7題。性質 地點 有機質(g/kg) 氮(g/kg) 磷(g/kg) 鉀(g/kg) pH值甲(公主嶺) 22.8 1.40 1.39 22.1 7.6乙(祁陽) 13.6 1.07 1.07 22.1 5.77.兩地進行土壤改良和養護的正確做法是A.甲——土壤中摻入沙子,增加透氣性B.甲——減少糧食種植面積,退耕還草C.乙——土壤中補充熟石灰,增施有機肥D.乙——引淡水灌溉,有效抑制蒸發返鹽√10123456789由材料可知,甲地位于東北,土壤類型為黑土,土質較疏松,不需要摻入沙子,A錯誤;甲地為商品糧基地,退耕還草不利于我國糧食安全,B錯誤;乙地為紅壤,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且呈酸性,補充熟石灰和增施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肥力,C正確;乙地降水豐富,土壤鹽堿化并不嚴重,D錯誤。性質 地點 有機質(g/kg) 氮(g/kg) 磷(g/kg) 鉀(g/kg) pH值甲(公主嶺) 22.8 1.40 1.39 22.1 7.6乙(祁陽) 13.6 1.07 1.07 22.1 5.710123456789(2024·山東名校考試聯盟聯考)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積的土壤烘干后質量與烘干前體積的比值,土壤越緊實,容重越大。四川某地為改變人工柳杉林初植密度大、樹種組成單一等問題,實施了間伐技術(對過密的林木進行疏化采伐),間伐后林下植被和土壤容重出現了顯著變化。下圖示意該地柳杉林間伐強度與土壤容重的關系。據此完成8~9題。8.與間伐前相比,間伐后柳杉林下植被和土壤發生的變化是A.喜陰植被增多 B.土壤孔隙減少C.植被種群增加 D.土壤肥力下降√10123456789間伐后柳杉林下光照增加,喜陽植被增多,A錯;由圖可知,間伐后土壤容重下降,說明土壤孔隙增多,B錯;間伐是對過密的林木進行疏化采伐,有利于改變人工柳杉林初植密度大、樹種組成單一等問題,所以間伐會使人工柳杉林內植被種群增多,C正確;間伐會使林下灌草植被增多,土壤肥力增加,D錯。10123456789(2024·山東名校考試聯盟聯考)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積的土壤烘干后質量與烘干前體積的比值,土壤越緊實,容重越大。四川某地為改變人工柳杉林初植密度大、樹種組成單一等問題,實施了間伐技術(對過密的林木進行疏化采伐),間伐后林下植被和土壤容重出現了顯著變化。下圖示意該地柳杉林間伐強度與土壤容重的關系。據此完成8~9題。9.從人類活動強度的角度推斷,與間伐強度對柳杉林土壤容重的影響基本一致的是A.引水灌溉 B.秸稈還田C.土地翻耕 D.植樹造林√10123456789由圖可知,隨間伐強度的增加,該地柳杉林土壤容重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變化。從人類活動強度的角度出發,隨著植樹造林強度的增加,首先隨樹木增多,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容重下降;當植樹造林的強度過強、森林過密、植被較單一時,土壤容重反而增加,因此植樹造林強度與該地人工柳杉林間伐強度對土壤容重的影響基本一致。故選D。101234567891010.(2024·福建漳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機碳是指土壤有機物質中的碳元素的含量,是反映土壤質量的重要指標。西藏“一江兩河”地區是指雅魯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拉薩河和年楚河流域。研究發現,該區域耕地土壤以粉壤土、壤土和砂壤土為主,不同海拔的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受降水影響小。如圖1示意“一江兩河”地區耕地土壤有機碳采樣點分布,圖2示意耕地土壤有機碳隨經度(a)、緯度(b)和海拔(c)變化趨勢。123456789(1)指出該區域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空間分布趨勢。答案 由西部向東部升高;由中部向南北兩側升高;由低海拔地區向高海拔地區升高。10123456789(2)分析該區域海拔對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答案 海拔較高地區,氣溫較低,蒸發量較小,水分條件好,土壤濕度大,土壤空氣含量少,微生物活性降低,有機碳分解慢,土壤有機碳含量較高。(反之同理)10123456789(3)與粒徑較大的砂土相比,分析粉壤土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有利影響。答案 粉壤土顆粒較小(表面積較大),吸附能力強,有機碳不易淋失;粉壤土持水能力較強、透氣性較弱,抑制微生物活動,減少有機碳的分解;粉壤土更利于植物生長,給土壤帶來更多的有機碳。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五 主題22 土壤 學案(含解析).docx 專題五 主題22 土壤.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