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18 沖淤平衡1.沖淤原理的理解和應用(1)淤積原理:當上游來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挾沙能力時,產生淤積,河床升高。(2)沖刷原理:當上游來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挾沙能力時,產生沖刷,河床降低。(3)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蝕和堆積往往“你強我弱”,交替進行。洪水期挾帶足量泥沙物質,漲水期間流速加快,侵蝕為主;退水時流速減慢,產生淤積。(4)應用:河口區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響,河海作用強弱“此消彼長”,會引起海岸線的進退變化。2.影響沖淤的因素(選擇題1~9題,每小題4分,共36分)(2023·6月浙江選考)黃河三角洲海岸線始終在不斷變化。1996年黃河經人工改汊朝東北方向入海。下圖為“1996~2020年黃河河口區汛期陸地面積變化統計圖”。完成1~2題。1.下列遙感影像,能正確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區汛期陸地形態變化先后順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2.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陸地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運動的作用 B.黃土高原植被的恢復C.上游水庫的沖淤 D.汛期流域降水的變化(2023·福建地理)唐朝時期,吳淞江未形成較穩定的河道。北宋時期,吳江長堤建成后,吳淞江河道日趨穩定,成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來,吳淞江成為上海港體系的一部分。下圖示意唐代以來太湖東部水系的演變過程。據此完成3~5題。3.晚唐詩人許渾泛舟吳淞江,留下“楊柳北歸路,蒹葭(蘆葦)南渡舟”的詩句。詩中所述河段南北兩側植被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坡向 B.熱量C.堆積狀況 D.盛行風向4.北宋時期吳江長堤建成導致( )A.長堤以西河湖淤積加強B.吳淞江輸沙量減少C.長堤以東湖水沖刷加強D.吳淞江徑流量減少5.近代以來吳淞江逐漸成為上海“米糧要道”,主要原因是( )A.吳淞江航道條件改善B.上海工商業發展C.吳淞江防洪能力提高D.上海港泊位不足(2022·廣東地理)河床縱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點的連線剖面。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縱剖面呈階梯狀形態;近幾十年來,在該河段有湖泊發育。下圖示意該段河床縱剖面形態。據此完成6~7題。6.第Ⅰ段河床縱剖面階梯狀形態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質構造差異抬升B.河流的階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異D.滑坡、泥石流作用7.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的發育過程反映該段河床( )A.淤積大于侵蝕 B.侵蝕大于淤積C.侵蝕-淤積平衡 D.持續不斷侵蝕(湖南地理)某河流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該地冬春季節風力較大,受風力和降水的交替影響,河道寬窄呈季節性變化。圖1示意該河流中游地區。圖2為“研究區同地點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橫斷面示意圖”。據此完成8~9題。8.推測L月和M月可能分別是( )A.3月、5月 B.9月、7月C.8月、6月 D.5月、9月9.造成M月河道南寬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蝕為主 ②南部以風力堆積為主 ③北部以風力侵蝕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積為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湖南地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關洲河段位于長江中游,上距三峽壩址約100千米,屬于彎曲雙分汊河型。關洲島把關洲河段分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團隊研究發現,1萬年以來關洲島地層沉積物顆粒從下部到上部呈現細—粗—細的分布,分別對應了該河段河道變遷的三個階段。目前,關洲河段南、北岸分別為石質和土質河岸。圖1示意關洲河段河道變遷和地貌演化。圖2示意關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內流量分流比。(1)根據關洲島地層沉積物顆粒分布特征,指出關洲河段三個階段的流速變化并分析該河段由單一型河道演變為雙分汊型河道的過程。(6分)(2)研究發現,關洲河段年內流量常出現南、北河道主次變更現象。據此推測關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4分)(3)有人認為未來關洲島會向北相對移動,你是否贊同?表明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4分)(選擇題1~8題,每小題4分,共32分)(2024·福建莆田模擬)河道來沙系數(ζ)是指河流含沙量與流量的比值,主要反映河道輸沙能力與水沙變化的關系。依據河道來沙系數將水沙運動狀態劃分為水少沙多(ζ≥0.011)、水沙協調(0.009≤ζ<0.011)與水多沙少(ζ<0.009)三種狀態。水沙搭配關系越不協調,越容易導致河道沖刷或淤積。下圖示意黃河干流內蒙古段頭道拐水文站位置及各季節來沙系數。據此完成1~2題。1.頭道拐水文站不同季節水沙不協調引起的河道沖淤狀態正確的是( )A.春季淤積 B.夏季沖刷C.秋季沖刷 D.冬季淤積2.導致頭道拐水文站春季水沙狀態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產生活用水多 ②風沙入黃 ③河道封凍 ④降水多,產沙量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24·安徽皖南八校模擬)某研學小組對黃河某河段(如圖)進行了航拍考察,發現該河段流經區域以高原山地為主,嵌入型曲流發育,并形成了離堆山(指被廢棄河曲所環繞的孤立山丘)。通過查閱該地區的資料,發現該河段近年來徑流量不斷減少,植被覆蓋度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河岸崩滑次數減少。據此完成3~5題。3.該河段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風力侵蝕 B.流水下切C.風力堆積 D.流水側蝕4.該河段離堆山形成的基本過程是( )A.河流下蝕—地殼抬升—河流側蝕—裁彎取直B.河流側蝕—地殼抬升—風力侵蝕—河流下蝕C.河流側蝕—地殼抬升—河流下蝕—裁彎取直D.地殼抬升—河流下蝕—風力堆積—河流側蝕5.有專家認為該區很難形成新的離堆山,其原因可能有( )①河流落差小 ②曲流間多山脈 ③徑流量減少 ④植被覆蓋度提高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2024·江蘇蘇州模擬)新橋水道是長江口崇明島南側河道中的深水溝槽,其沖淤變化受入海徑流、漲潮流等因素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發電都對新橋水道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圖反映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均沖淤變化。據此完成6~8題。6.1984~1992年,新橋水道( )A.沖淤平衡 B.淤積為主C.先沖后淤 D.沖刷為主7.1998年,引起新橋水道沖淤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漲潮流動力增強,沖刷增強B.長江輸沙量減小,淤積減少C.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D.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積增多8.2003~2020年期間,新橋水道整體( )①變淺 ②變寬 ③向海移動 ④向上游移動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9.(2024·江西贛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黃河下游多地上河,河流落差較中游小,河道呈上寬下窄。河南段多為游蕩型河道,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主流游蕩不定。山東段多過渡型和彎曲型河道,過渡型河道主河床擺幅及速率較游蕩型河段小,彎曲型河道河床穩定,且沙洲少。河流早年存在汛期“淤河南,沖山東”,非汛期“沖河南,淤山東”的現象。小浪底水庫的建設改變了這一狀況,也改善了下游黃河沿岸地帶農業生產條件。圖1為黃河中下游部分河段示意圖,圖2為1992~2010年黃河下游河道汛期-非汛期沖淤量變化圖(沖淤量=淤積量-沖刷量)。(1)分析早年黃河下游汛期“淤河南,沖山東”的原因。(2)推斷小浪底水庫投入使用年份,并說明理由。(3)指出小浪底水庫投入使用后水庫以下至夾河灘一段河床可能出現的變化。(4)從土壤的角度,說明水庫運行對黃河下游沿岸地帶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作用。主題18 沖淤平衡真題演練1.C 2.A [第1題,根據統計圖可知,老河口陸地面積變化為負值,說明陸地面積不斷縮小,而新河口陸地面積變化為正值,說明陸地面積擴大。由文字材料知東北方向是新河口,陸地不斷向海擴展;東南方向是老河口,陸地不斷萎縮,故四幅遙感圖像按時間排序是②③④①,選C。第2題,結合上題分析,老河口因人工改汊,黃河汛期來水、來沙量大幅度減少,流水沉積作用小于海水侵蝕作用,海岸線不斷后退,故選A。]3.C 4.A 5.B [第3題,吳淞江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勢低平、起伏小,坡向造成的自然條件差異極小,不會影響到植被類型的變化,A錯;熱量和盛行風向都是較大尺度的因素,在河流南北兩岸不會產生明顯的差異,更不會對植被類型差異產生影響,排除B、D;唐朝時期吳淞江河道還不穩定,河流兩岸會因地轉偏向力或者凹岸、凸岸的差異而有侵蝕與淤積的顯著差異,會造成兩岸泥沙堆積物質有明顯的厚度差異,可能影響到河流南北兩側植被種類的差異,選C。第4題,北宋時期吳江長堤建成,長堤呈南北走向,對太湖、吳淞江起到明顯的約束作用,限制了吳淞江河道的擺動,長堤以西河湖泥沙淤積加強,選A。吳江長堤建成后,吳淞江河道日趨穩定,成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挾帶泥沙的能力提高,輸沙量和徑流量均顯著增加,B、D錯;受吳江長堤的阻隔和保護作用,湖水難以再對長堤的東側產生沖刷作用,C錯。第5題,近代的吳淞江成為上海港體系的一部分,吳淞江與京杭運河相連,京杭運河是漕運重要的運糧通道。由于近代上海工商業發展,糧食貿易發達,吳淞江就成為重要的“米糧要道”,選B。]6.D 7.A [第6題,由于該河段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勢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較為豐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結合材料“近幾十年來,在該河段有湖泊發育”可推知應為滑坡、泥石流搬運的物質堵塞河道形成的多個堰塞湖,堰塞湖存在的河段河床泥沙淤積變多,河床抬升,使第Ⅰ段河床形成階梯狀的形態,D正確。該河段的地質構造情況應該相差不大,A錯誤;河流的階段性下切會加深河床,但不會使河床抬升,B錯誤;由圖可知,推測的原始河床縱剖面變化較為均勻,地形差異不大,C錯誤。第7題,由圖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斷升高,河床不斷變淺,說明從2007年起,第Ⅱ段河床泥沙淤積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蝕的速度,河床堆積物變多,河床變淺,A正確;侵蝕大于淤積,會導致河床加深,B錯誤;侵蝕-淤積平衡,河床的深度應該維持不變,C錯誤;持續不斷侵蝕會導致河床加深,D錯誤。]8.D 9.B [第8題,由材料可知,受風力和降水的交替影響,河道寬窄呈季節性變化。由圖2可知,L月的同地點風積物厚,河道窄,主要受風力作用,該地冬春季節多大風,風力沉積形成風積物,排除B、C。而M月風積物少,河道寬,主要受流水作用,應為夏季,因為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蝕作用強,經過長時間侵蝕,風積物厚度減小,河道變寬,故M月可能為9月,故選D。第9題,由上題分析可知,M月以流水作用為主。由材料可知,河流由南向北流動,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動速度快,侵蝕作用強,受流水侵蝕,河道寬闊;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勢平坦,流速慢,上游帶來的泥沙到下游河道沉積,河道變窄,①④正確,故選B。]10.(1)流速變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變化過程:(早期,河漫灘地處河灣凹岸,與陸地相連)隨著流速加快,長江加劇侵蝕南岸河漫灘,奪車陽河下游河道東流,原河漫灘殘余部分形成水下淺灘;長江河道繼續南遷,流速減慢,水下淺灘因泥沙沉積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變為雙分汊型河道。(2)北河道相對寬而淺,河岸較緩,易于洪水期過水;南河道相對窄而深,河岸較陡,對枯水期進流更有利。(3)贊同。長江北岸(凸岸)繼續淤積,向南擴展;上游水庫蓄水減少洪水對北河道沖刷,北河道淤積大于侵蝕;上游水庫蓄水攔沙使南河道沖刷嚴重,南河道侵蝕大于淤積,岸灘崩塌后退,關洲島距離長江南岸越來越遠。不贊同。長江南岸為石質河岸,抗侵蝕能力較強;護岸工程建設,穩固長江南岸;上游水庫蓄水攔沙,該河段沖淤平衡,關洲島位置相對穩定;關洲島南岸為凸岸不斷淤進,北岸為凹岸不斷蝕退,關洲島距離長江南岸越來越近。模擬預測1.A 2.A3.B 4.C 5.D [第3題,根據材料可知,該河段流經區域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落差大,流水下切侵蝕作用較強,形成嵌入型曲流,B正確。第4題,根據材料可知,該河段曲流發育,而曲流形成于地勢平坦的地區,說明地質歷史上,該河段地勢平坦,河流側蝕明顯,曲流不斷發育;該河段目前形成嵌入型曲流,說明該地形成曲流以后,地殼抬升,地勢落差加大,河流下切作用增強,演化成曲峽地貌;在河流下切的同時也側向侵蝕,河曲不斷彎曲并被裁彎取直,廢棄的河曲凸岸保留著基巖殘丘,形成離堆山,故選C。第5題,根據材料可知,該河段位于高原山地,河流落差大,①錯誤;曲流間多山脈,兩岸巖性堅硬,凹岸后退慢,②正確;該河段徑流量不斷減少,河流側蝕能力減弱,③正確;隨著植被覆蓋度的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強,河流侵蝕作用減弱,植被固土作用使河岸崩塌次數減少,該區很難形成新的離堆山,④正確。故選D。]6.B 7.C 8.D [第6題,讀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均沖淤量變化曲線并結合圖例可知,1984~1992年間,新橋水道年均沖淤量先為正值,表示以淤積為主;后年均沖淤量為負值,表示以沖刷為主,但1984~1992年,新橋水道淤積值大于沖刷值,所以新橋水道以淤積為主,B正確,A、C、D錯誤。第7題,由材料可知,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輸沙量增加,B錯誤,C正確;長江三峽大壩建成時間晚于1998年,D錯誤;長江徑流量增多,漲潮流動力的影響相對減弱,A錯誤。故選C。第8題,讀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均沖淤量變化曲線并結合圖例可知,2003~2020年期間,年均沖淤量主要為正值,新橋水道整體以淤積為主,隨著淤積加重,水道會變淺、向海移動,①③對,④錯;當水道以沖刷為主時,水道才會變深、變寬,②錯。綜上分析可知,D正確,A、B、C錯誤。]9.(1)汛期黃河含沙量大,由中游進入下游河南段后,河流落差減小,多為游蕩性河道,水流分散,流速減慢,導致大量泥沙在河南段淤積;進入山東段后河流含沙量減小,河道變窄,水流集中,使得河流水位上升,流速變快,河流挾沙能力增大,進而沖刷河道。(2)2000年。2000年開始,黃河下游河段汛期沖刷量大于淤積量,來沙量減少,說明小浪底水庫投入使用,攔截了泥沙。(3)初期河道因持續性沖刷,河床變窄、變深,底部沉積物粗化;后期河床側向擺動幅度減弱,河床逐漸穩定。(4)黃河及沿岸地帶地下水位降低,減輕土壤鹽漬化;枯水期水庫放水,利于保持沿岸地帶的土壤水分。(共56張PPT)主題18沖淤平衡專題四 地表形態的塑造精講點撥模擬預測真題演練內容索引1.沖淤原理的理解和應用精講點撥PART ONE(1)淤積原理:當上游來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挾沙能力時,產生淤積,河床升高。(2)沖刷原理:當上游來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挾沙能力時,產生沖刷,河床降低。(3)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蝕和堆積往往“你強我弱”,交替進行。洪水期挾帶足量泥沙物質,漲水期間流速加快,侵蝕為主;退水時流速減慢,產生淤積。(4)應用:河口區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響,河海作用強弱“此消彼長”,會引起海岸線的進退變化。2.影響沖淤的因素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真題演練PART TWO(2023·6月浙江選考)黃河三角洲海岸線始終在不斷變化。1996年黃河經人工改汊朝東北方向入海。右圖為“1996~2020年黃河河口區汛期陸地面積變化統計圖”。完成1~2題。123456789101.下列遙感影像,能正確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區汛期陸地形態變化先后順序的是√12345678910根據統計圖可知,老河口陸地面積變化為負值,說明陸地面積不斷縮小,而新河口陸地面積變化為正值,說明陸地面積擴大。由文字材料知東北方向是新河口,陸地不斷向海擴展;東南方向是老河口,陸地不斷萎縮,故四幅遙感圖像按時間排序是②③④①,選C。12345678910(2023·6月浙江選考)黃河三角洲海岸線始終在不斷變化。1996年黃河經人工改汊朝東北方向入海。右圖為“1996~2020年黃河河口區汛期陸地面積變化統計圖”。完成1~2題。2.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陸地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運動的作用 B.黃土高原植被的恢復C.上游水庫的沖淤 D.汛期流域降水的變化√結合上題分析,老河口因人工改汊,黃河汛期來水、來沙量大幅度減少,流水沉積作用小于海水侵蝕作用,海岸線不斷后退,故選A。3.晚唐詩人許渾泛舟吳淞江,留下“楊柳北歸路,蒹葭(蘆葦)南渡舟”的詩句。詩中所述河段南北兩側植被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坡向B.熱量C.堆積狀況D.盛行風向12345678910(2023·福建地理)唐朝時期,吳淞江未形成較穩定的河道。北宋時期,吳江長堤建成后,吳淞江河道日趨穩定,成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來,吳淞江成為上海港體系的一部分。下圖示意唐代以來太湖東部水系的演變過程。據此完成3~5題。√12345678910吳淞江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勢低平、起伏小,坡向造成的自然條件差異極小,不會影響到植被類型的變化,A錯;熱量和盛行風向都是較大尺度的因素,在河流南北兩岸不會產生明顯的差異,更不會對植被類型差異產生影響,排除B、D;唐朝時期吳淞江河道還不穩定,河流兩岸會因地轉偏向力或者凹岸、凸岸的差異而有侵蝕與淤積的顯著差異,會造成兩岸泥沙堆積物質有明顯的厚度差異,可能影響到河流南北兩側植被種類的差異,選C。123456789104.北宋時期吳江長堤建成導致A.長堤以西河湖淤積加強B.吳淞江輸沙量減少C.長堤以東湖水沖刷加強D.吳淞江徑流量減少(2023·福建地理)唐朝時期,吳淞江未形成較穩定的河道。北宋時期,吳江長堤建成后,吳淞江河道日趨穩定,成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來,吳淞江成為上海港體系的一部分。下圖示意唐代以來太湖東部水系的演變過程。據此完成3~5題。√12345678910北宋時期吳江長堤建成,長堤呈南北走向,對太湖、吳淞江起到明顯的約束作用,限制了吳淞江河道的擺動,長堤以西河湖泥沙淤積加強,選A。吳江長堤建成后,吳淞江河道日趨穩定,成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挾帶泥沙的能力提高,輸沙量和徑流量均顯著增加,B、D錯;受吳江長堤的阻隔和保護作用,湖水難以再對長堤的東側產生沖刷作用,C錯。123456789105.近代以來吳淞江逐漸成為上海“米糧要道”,主要原因是A.吳淞江航道條件改善B.上海工商業發展C.吳淞江防洪能力提高D.上海港泊位不足(2023·福建地理)唐朝時期,吳淞江未形成較穩定的河道。北宋時期,吳江長堤建成后,吳淞江河道日趨穩定,成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來,吳淞江成為上海港體系的一部分。下圖示意唐代以來太湖東部水系的演變過程。據此完成3~5題。√12345678910近代的吳淞江成為上海港體系的一部分,吳淞江與京杭運河相連,京杭運河是漕運重要的運糧通道。由于近代上海工商業發展,糧食貿易發達,吳淞江就成為重要的“米糧要道”,選B。12345678910(2022·廣東地理)河床縱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點的連線剖面。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縱剖面呈階梯狀形態;近幾十年來,在該河段有湖泊發育。右圖示意該段河床縱剖面形態。據此完成6~7題。6.第Ⅰ段河床縱剖面階梯狀形態形成的自然原因是A.地質構造差異抬升 B.河流的階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異 D.滑坡、泥石流作用√12345678910由于該河段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勢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較為豐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結合材料“近幾十年來,在該河段有湖泊發育”可推知應為滑坡、泥石流搬運的物質堵塞河道形成的多個堰塞湖,堰塞湖存在的河段河床泥沙淤積變多,河床抬升,使第Ⅰ段河床形成階梯狀的形態,D正確。12345678910該河段的地質構造情況應該相差不大,A錯誤;河流的階段性下切會加深河床,但不會使河床抬升,B錯誤;由圖可知,推測的原始河床縱剖面變化較為均勻,地形差異不大,C錯誤。61234578910(2022·廣東地理)河床縱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點的連線剖面。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縱剖面呈階梯狀形態;近幾十年來,在該河段有湖泊發育。右圖示意該段河床縱剖面形態。據此完成6~7題。7.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的發育過程反映該段河床A.淤積大于侵蝕 B.侵蝕大于淤積C.侵蝕-淤積平衡 D.持續不斷侵蝕√61234578910由圖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斷升高,河床不斷變淺,說明從2007年起,第Ⅱ段河床泥沙淤積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蝕的速度,河床堆積物變多,河床變淺,A正確;侵蝕大于淤積,會導致河床加深,B錯誤;侵蝕-淤積平衡,河床的深度應該維持不變,C錯誤;持續不斷侵蝕會導致河床加深,D錯誤。61234578910(湖南地理)某河流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該地冬春季節風力較大,受風力和降水的交替影響,河道寬窄呈季節性變化。圖1示意該河流中游地區。圖2為“研究區同地點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橫斷面示意圖”。據此完成8~9題。8.推測L月和M月可能分別是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61234578910由材料可知,受風力和降水的交替影響,河道寬窄呈季節性變化。由圖2可知,L月的同地點風積物厚,河道窄,主要受風力作用,該地冬春季節多大風,風力沉積形成風積物,排除B、C。而M月風積物少,河道寬,主要受流水作用,應為夏季,因為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蝕作用強,經過長時間侵蝕,風積物厚度減小,河道變寬,故M月可能為9月,故選D。612345789109.造成M月河道南寬北窄的主要原因是①南部以流水侵蝕為主 ②南部以風力堆積為主 ③北部以風力侵蝕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積為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1234578910由上題分析可知,M月以流水作用為主。由材料可知,河流由南向北流動,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動速度快,侵蝕作用強,受流水侵蝕,河道寬闊;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勢平坦,流速慢,上游帶來的泥沙到下游河道沉積,河道變窄,①④正確,故選B。6123457891010.(湖南地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關洲河段位于長江中游,上距三峽壩址約100千米,屬于彎曲雙分汊河型。關洲島把關洲河段分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團隊研究發現,1萬年以來關洲島地層沉積物顆粒從下部到上部呈現細—粗—細的分布,分別對應了該河段河道變遷的三個階段。目前,關洲河段南、北岸分別為石質和土質河岸。圖1示意關洲河段河道變遷和地貌演化。圖2示意關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內流量分流比。61234578910(1)根據關洲島地層沉積物顆粒分布特征,指出關洲河段三個階段的流速變化并分析該河段由單一型河道演變為雙分汊型河道的過程。答案 流速變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變化過程:(早期,河漫灘地處河灣凹岸,與陸地相連)隨著流速加快,長江加劇侵蝕南岸河漫灘,奪車陽河下游河道東流,原河漫灘殘余部分形成水下淺灘;長江河道繼續南遷,流速減慢,水下淺灘因泥沙沉積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變為雙分汊型河道。61234578910河流流速大小與沉積物顆粒大小呈正相關,材料信息表明,1萬年以來關洲島地層沉積物顆粒從下部到上部呈現細-粗-細的分布,由此推斷關洲河段三個階段的流速變化為慢—快—慢(或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關洲河段由單一型河道變為雙分汊型河道的過程實際上是關洲島的形成過程:早期,該河流現關洲島位置為河漫灘,此時無島,河道為單一型河道,由61234578910于南岸河漫灘地處河流凹岸,隨著流速變快,流水侵蝕南岸河漫灘,車陽河與長江之間的河漫灘逐漸消失,長江奪車陽河下游河道東流,原河漫灘水下殘余部分形成水下淺灘;流水侵蝕使得南岸南遷,河道變寬,水下淺灘處的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在水下淺灘處,逐漸抬高,從而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江心洲把長江該河段分隔為南、北兩個河道,使得河道演變為雙分汊型。61234578910(2)研究發現,關洲河段年內流量常出現南、北河道主次變更現象。據此推測關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答案 北河道相對寬而淺,河岸較緩,易于洪水期過水;南河道相對窄而深,河岸較陡,對枯水期進流更有利。61234578910據圖2顯示,流量大于20 000 m3/s時,南河道流量分流比小于北河道流量分流比,表明隨著長江水位提高,進入北河道的水流量更多,此時北河道為主河道,其原因與南、北河道的形態密切相關,由于北河道相對寬而淺,河岸較緩,水位上升時,河面寬度增長迅速,流量增大,易于洪水期過水;流量小于20 000 m3/s時,南河道流量分61234578910流比大于北河道流量分流比,表明在長江低水位時,進入南河道的水流量更多,此時南河道為主河道,這主要是由于南河道相對窄而深,河岸較陡,枯水期較深河水更容易經該河道向下流動,而洪水期隨著水位上升,河面寬度增長較小,通過洪水量增長不大。61234578910(3)有人認為未來關洲島會向北相對移動,你是否贊同?表明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61234578910答案 贊同。長江北岸(凸岸)繼續淤積,向南擴展;上游水庫蓄水減少洪水對北河道沖刷,北河道淤積大于侵蝕;上游水庫蓄水攔沙使南河道沖刷嚴重,南河道侵蝕大于淤積,岸灘崩塌后退,關洲島距離長江南岸越來越遠。不贊同。長江南岸為石質河岸,抗侵蝕能力較強;護岸工程建設,穩固長江南岸;上游水庫蓄水攔沙,該河段沖淤平衡,關洲島位置相對穩定;關洲島南岸為凸岸不斷淤進,北岸為凹岸不斷蝕退,關洲島距離長江南岸越來越近。61234578910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因此必須先表明觀點,然后針對表明的觀點說出相應的理由。如果贊同未來關洲島會向北相對移動,則應從關洲島本身向北移動、南岸向南移動和北岸向南移動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長江北岸(凸岸)繼續淤積,向南擴展,關洲島相對向北移動;文字材料信息表明,上距三峽壩址約100千米,三峽等水庫蓄水減少洪水對北河道沖刷,北河道淤積大61234578910于侵蝕,使得關洲島與北岸相隔變近,關洲島相對北移;上游水庫蓄水攔沙,一年中南河道為主河道的時間就會延長,南河道侵蝕大于淤積,使南河道沖刷嚴重,岸灘崩塌后退,關洲島距離長江南岸越來越遠,使得關洲島相對北移。如果不贊同未來關洲島會向北相對移動,則應從關洲島本身相對不移動或相對向南移動(關洲島本身向南移動、南岸向北移動和北岸61234578910向北移動)等方面進行闡述。材料信息表明,關洲河段南岸為石質河岸,抗侵蝕能力較強,加上為了保護南岸,可能建設有大量護岸工程,穩固長江南岸,使南岸向南移動緩慢;上游水庫蓄水攔沙,有可能使得該河段侵蝕和沉積處于平衡狀況,使得關洲島位置相對穩定,不會移動;圖中顯示,關洲島南岸為凸岸,沉積明顯,關洲島北岸為凹岸,不斷被侵蝕,使得關洲島與南岸距離變近,相對向南移動。123456789模擬預測PART THREE(2024·福建莆田模擬)河道來沙系數(ζ)是指河流含沙量與流量的比值,主要反映河道輸沙能力與水沙變化的關系。依據河道來沙系數將水沙運動狀態劃分為水少沙多(ζ≥0.011)、水沙協調(0.009≤ζ<0.011)與水多沙少(ζ<0.009)三種狀態。水沙搭配關系越不協調,越容易導致河道沖刷或淤積。下圖示意黃河干流內蒙古段頭道拐水文站位置及各季節來沙系數。據此完成1~2題。1234567891.頭道拐水文站不同季節水沙不協調引起的河道沖淤狀態正確的是A.春季淤積 B.夏季沖刷 C.秋季沖刷 D.冬季淤積√由圖可知,春、夏、秋三個季節來沙系數均超過0.011,均為水少沙多,容易導致河道淤積;冬季來沙系數小于0.009,為水多沙少,不易淤積。故選A。1234567892.導致頭道拐水文站春季水沙狀態的主要原因是①生產生活用水多 ②風沙入黃 ③河道封凍 ④降水多,產沙量大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23456789當地春季降水少,氣溫回升、河道開始解凍,③④錯誤;春季農作物需要灌溉,生產用水導致河水減少,①正確;春季氣溫回升,地表疏松,加之春季風力大,導致風沙入黃,②正確。故選A。123456789(2024·安徽皖南八校模擬)某研學小組對黃河某河段(如圖)進行了航拍考察,發現該河段流經區域以高原山地為主,嵌入型曲流發育,并形成了離堆山(指被廢棄河曲所環繞的孤立山丘)。通過查閱該地區的資料,發現該河段近年來徑流量不斷減少,植被覆蓋度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河岸崩滑次數減少。據此完成3~5題。3.該河段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風力侵蝕 B.流水下切C.風力堆積 D.流水側蝕√123456789根據材料可知,該河段流經區域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落差大,流水下切侵蝕作用較強,形成嵌入型曲流,B正確。1234567894.該河段離堆山形成的基本過程是A.河流下蝕—地殼抬升—河流側蝕—裁彎取直B.河流側蝕—地殼抬升—風力侵蝕—河流下蝕C.河流側蝕—地殼抬升—河流下蝕—裁彎取直D.地殼抬升—河流下蝕—風力堆積—河流側蝕√123456789根據材料可知,該河段曲流發育,而曲流形成于地勢平坦的地區,說明地質歷史上,該河段地勢平坦,河流側蝕明顯,曲流不斷發育;該河段目前形成嵌入型曲流,說明該地形成曲流以后,地殼抬升,地勢落差加大,河流下切作用增強,演化成曲峽地貌;在河流下切的同時也側向侵蝕,河曲不斷彎曲并被裁彎取直,廢棄的河曲凸岸保留著基巖殘丘,形成離堆山,故選C。1234567895.有專家認為該區很難形成新的離堆山,其原因可能有①河流落差小 ②曲流間多山脈 ③徑流量減少 ④植被覆蓋度提高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123456789根據材料可知,該河段位于高原山地,河流落差大,①錯誤;曲流間多山脈,兩岸巖性堅硬,凹岸后退慢,②正確;該河段徑流量不斷減少,河流側蝕能力減弱,③正確;隨著植被覆蓋度的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強,河流侵蝕作用減弱,植被固土作用使河岸崩塌次數減少,該區很難形成新的離堆山,④正確。故選D。123456789(2024·江蘇蘇州模擬)新橋水道是長江口崇明島南側河道中的深水溝槽,其沖淤變化受入海徑流、漲潮流等因素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發電都對新橋水道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圖反映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均沖淤變化。據此完成6~8題。6.1984~1992年,新橋水道A.沖淤平衡 B.淤積為主C.先沖后淤 D.沖刷為主√123456789讀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均沖淤量變化曲線并結合圖例可知,1984~1992年間,新橋水道年均沖淤量先為正值,表示以淤積為主;后年均沖淤量為負值,表示以沖刷為主,但1984~1992年,新橋水道淤積值大于沖刷值,所以新橋水道以淤積為主,B正確,A、C、D錯誤。123456789(2024·江蘇蘇州模擬)新橋水道是長江口崇明島南側河道中的深水溝槽,其沖淤變化受入海徑流、漲潮流等因素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發電都對新橋水道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圖反映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均沖淤變化。據此完成6~8題。7.1998年,引起新橋水道沖淤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漲潮流動力增強,沖刷增強B.長江輸沙量減小,淤積減少C.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D.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積增多√123456789由材料可知,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輸沙量增加,B錯誤,C正確;長江三峽大壩建成時間晚于1998年,D錯誤;長江徑流量增多,漲潮流動力的影響相對減弱,A錯誤。故選C。123456789(2024·江蘇蘇州模擬)新橋水道是長江口崇明島南側河道中的深水溝槽,其沖淤變化受入海徑流、漲潮流等因素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發電都對新橋水道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圖反映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均沖淤變化。據此完成6~8題。8.2003~2020年期間,新橋水道整體①變淺 ②變寬 ③向海移動 ④向上游移動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①③√123456789讀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均沖淤量變化曲線并結合圖例可知,2003~2020年期間,年均沖淤量主要為正值,新橋水道整體以淤積為主,隨著淤積加重,水道會變淺、向海移動,①③對,④錯;當水道以沖刷為主時,水道才會變深、變寬,②錯。綜上分析可知,D正確,A、B、C錯誤。1234567899.(2024·江西贛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黃河下游多地上河,河流落差較中游小,河道呈上寬下窄。河南段多為游蕩型河道,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主流游蕩不定。山東段多過渡型和彎曲型河道,過渡型河道主河床擺幅及速率較游蕩型河段小,彎曲型河道河床穩定,且沙洲少。河流早年存在汛期“淤河南,沖山東”,非汛期“沖河南,淤山東”的現象。小浪底水庫的建設改變了這一狀況,也改善了下游黃河沿岸地帶農業生產條件。圖1為黃河中下游部分河段示意圖,圖2為1992~2010年黃河下游河道汛期-非汛期沖淤量變化圖(沖淤量=淤積量-沖刷量)。123456789(1)分析早年黃河下游汛期“淤河南,沖山東”的原因。答案 汛期黃河含沙量大,由中游進入下游河南段后,河流落差減小,多為游蕩性河道,水流分散,流速減慢,導致大量泥沙在河南段淤積;進入山東段后河流含沙量減小,河道變窄,水流集中,使得河流水位上升,流速變快,河流挾沙能力增大,進而沖刷河道。123456789(2)推斷小浪底水庫投入使用年份,并說明理由。答案 2000年。2000年開始,黃河下游河段汛期沖刷量大于淤積量,來沙量減少,說明小浪底水庫投入使用,攔截了泥沙。123456789(3)指出小浪底水庫投入使用后水庫以下至夾河灘一段河床可能出現的變化。答案 初期河道因持續性沖刷,河床變窄、變深,底部沉積物粗化;后期河床側向擺動幅度減弱,河床逐漸穩定。123456789(4)從土壤的角度,說明水庫運行對黃河下游沿岸地帶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作用。答案 黃河及沿岸地帶地下水位降低,減輕土壤鹽漬化;枯水期水庫放水,利于保持沿岸地帶的土壤水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四 主題18 沖淤平衡 學案(含解析).docx 專題四 主題18 沖淤平衡.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