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中地理三輪沖刺:專題三 地球上的水 主題14 湖泊演變(課件43張PPT 學案,共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中地理三輪沖刺:專題三 地球上的水 主題14 湖泊演變(課件43張PPT 學案,共2份)

資源簡介

主題14 湖泊演變
1.湖泊的水文特征
(1)湖泊水量大小——取決于湖水補給量與蒸發量→取決于氣候。
(2)湖泊水位季節變化大小——取決于湖水補給方式。
(3)有無結冰期——取決于溫度(緯度、海拔)。①有,若材料有說明冰期長短、冰層厚度,則回答結冰期長短與冰層厚薄。
②無,則只回答“無結冰期”。
(4)補給水源——主要補給水源是什么。
(5)淡、咸性質:鹽度低→為淡水湖;鹽度高→為咸水湖。
(6)含沙量主要取決于植被覆蓋率。
(7)水質優劣——根據材料推斷。
(8)風浪大小——取決于受盛行風影響還是受氣壓帶、風帶控制,取決于溫差大小。
2.湖泊水體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分析
3.湖泊的咸淡變化
(1)變咸——水變少、鹽變多
“水變少”——淡水補給量少(降水少、徑流匯入少),蒸發量大(氣候干旱、氣候變暖、風力強勁)。
“鹽變多”——鹽分不斷累積(海水滲入)。
(2)變淡——水變多、鹽變少
“水變多”——淡水補給量多(降水多、徑流匯入多)。
“鹽變少”——沿海地區,古海洋遺跡湖(如西湖):由于沙壩、沙洲、沙島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壩的建設,導致湖泊與海洋分離,鹽分來源減少。
4.湖泊的面積變化分析——以湖泊萎縮為例
(1)咸水湖
①“來水少”——降水少;過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減?。黄茐闹脖?,涵養水源能力下降。
②“蒸發多”——蒸發旺盛(全球變暖,蒸發加劇)。
(2)淡水湖
原因 自然原因:泥沙淤積,湖面減小。人為原因:圍湖造田,湖面減小
影響 ①調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澇災害頻繁;②對周圍地區氣候的調節作用減弱;③破壞生物多樣性;④影響航運;⑤漁業減產
治理措施 禁止過度砍伐天然林,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減少泥沙淤積;退田還湖,移民建鎮
(選擇題1~9題,每小題4分,共36分)
(2023·全國文綜甲)下圖顯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發現,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研究表明該地曾發生過水系重組。據此完成1~3題。
1.推測①②③的湖泊類型、湖水主要輸出方式分別為(  )
A.淡水湖、下滲 B.淡水湖、蒸發
C.咸水湖、下滲 D.咸水湖、蒸發
2.判斷①②③南側谷地是(  )
A.狹長湖盆 B.斷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
3.據水系變化推測,MN一線(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皺隆起
D.褶皺凹陷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亞的某內陸咸水湖,擁有較豐富的濕地和動植物資源,該湖泊近60年水量變化顯著。湖濱地下水與湖泊互為補給,但補給量較少。下圖示意該湖泊1961~2020年各時期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的變化。據此完成4~6題。
4.引起該湖泊近60年水量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
A.氣溫 B.降水量
C.蒸發量 D.地表徑流量
5.推測湖濱地下水補給該湖泊較多的時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6.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000年以來該湖泊湖岸地區(  )
A.沙塵天氣增多 B.灌溉面積擴大
C.湖岸線較穩定 D.綠洲面積增加
(全國文綜Ⅲ)貝加爾湖(如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監測表明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據此完成7~9題。
7.貝加爾湖形成于(  )
A.地殼斷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斷河流
8.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且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  )
A.湖區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徑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9.貝加爾湖湖水更新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發弱 B.湖泊面積大
C.湖水鹽度低 D.湖水深度大
(選擇題1~6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下圖示意我國某條河流中游河段某湖泊1991~2014年月平均水位變化狀況。水文站水位基準面為黃海海平面。據此完成1~3題。
1.2003年以后,該湖泊各月平均水位均有明顯下降,原因可能是(  )
A.湖泊流域降水減少
B.湖泊流域封山育林
C.河流上游修建水庫
D.河流下游水位降低
2.與2003年之前相比,該湖泊(  )
A.流域面積縮小 B.湖盆變淺變大
C.湖泊蒸發量減少 D.湖水鹽度升高
3.該湖泊可能位于(  )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渭河谷地 D.長江中下游平原
(2024·湖南長沙模擬)阿牙克庫木湖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邊緣,是阿爾金山與昆侖山之間的一個大型不凍湖,目前湖泊面積超過1 127 km2,超過博斯騰湖成為新疆第一大湖泊,水面高程大約為3 880 m。該湖湖區年降水量約為100 mm,喀沙克力克河和色斯克亞河為湖水的重要補給來源。下圖為“阿牙克庫木湖1995~2015年湖泊面積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
4.據圖,推測補給該湖的兩條主要河流的入湖口位置位于(  )
A.西北和西南 B.東北和東南
C.西南和東南 D.西北和東北
5.該湖為不凍湖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山脈之間,氣溫日較差大
B.湖水鹽度高,實際為咸水湖
C.地勢高風力大,湖水晃蕩劇烈
D.人類活動多,入湖廢熱水多
6.推測M地采樣點1995~2015年沉積物粒徑時空變化總體特征為(  )
A.自下向上,趨于變粗
B.自下向上,趨于變細
C.夏季較細,冬季較粗
D.水平方向,粒徑不變
7.(2024·安徽合肥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地中海沿岸M河流域地形以低山為主,中上游峽谷與盆地相間,盆地內有大型咸水湖沼沉積物遺跡。M河下游發育于兩個斷層之間相對下陷的較穩定區域。距今2萬年前后的末次冰期,M河源頭在甲以西(如圖)。末次冰期結束時,流域降水略有增加,區域水系重組,M河流域下游泥沙沉積速度明顯加快。距今6千年來氣候相對穩定,三角洲呈帶狀逐漸發育,南側海灣形成了F咸水湖。下圖為當前M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
(1)說明咸水湖沼沉積物遺跡的形成過程。
(2)分析水系重組后M河下游泥沙沉積速度明顯加快的原因。
(3)簡述F處由海灣演變為咸水湖的過程。
8.(2024·福建福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內蒙古自治區的陰山山前發育有大面積古湖相(湖泊環境)沉積。研究表明,該區域在地質歷史時期曾經歷較為劇烈的氣候變化和地殼運動。下圖示意古湖區某地層剖面沉積序列,其中ka表示“千年”。
(1)判斷該古湖最近一次消失的大致時間,并說明理由。
(2)分別從氣候變化和地殼運動角度,分析該古湖最近一次消失的原因。
(3)指出距今130 ka~54 ka前古湖流域降水量變化的顯著特征,并說明判斷依據。
主題14 湖泊演變
真題演練
1.A 2.B 3.A [第1題“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可推測圖中三處谷地是曾經的河谷,現在成了南北兩側水系的分水嶺,意味著該地出現了地殼抬升現象,可能是褶皺或者斷層。若是褶皺,河流應向南北兩個方向流動,而圖中谷地南北兩側的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動,排除褶皺。故該處極可能是出現了斷層,湖水沿斷層面下滲,同時挾帶走了湖水中的鹽分,湖泊保持了淡水的性質,選A。第2題,谷地中有卵石分布,是早期河流上游流水沉積作用的結果,現在已經干涸,是經構造運動被抬升到高處、失去水源補給而形成的斷流河道,選B。第3題,從原始水系分布看,該區域地勢北高南低,受構造運動影響,水系重組,北側三條支流受阻形成堰塞湖;南側水系繼續發展,流向沒有發生變化,MN一線為分水嶺。如果是褶皺構造,MN應該是背斜頂部,南北兩側河流應該分別向南北流動,與題意不符,排除C、D;根據北側支流南流受阻形成堰塞湖,可以判定MN一線南部是被抬升的區域,A正確、B錯誤。]
4.D 5.B 6.D [第4題,氣溫一般是通過蒸發來影響湖區水量的,氣溫越高、蒸發量越大,水量可能就越少。蒸發量雖然也受湖面面積、風力大小、濕度、輻射、氣壓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但主要是受氣溫影響。圖中蒸發量變化幅度較小,意味著氣溫也沒有趨勢性明顯的變化,A、C錯;圖中柱狀圖顯示,降水量略有波動,但沒有明顯的趨勢性變化,與“水量變化顯著”不符,B錯;圖示中,有明顯變化趨勢的只有入湖地表徑流量,D正確。第5題,材料信息表明,湖濱地下水與湖泊互為補給,補給方向取決于兩者的水位高低,讀圖可知,1961~1969年,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湖水水位應上升,此時湖水補給湖濱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湖水水量明顯減少,水位明顯下降,此時湖濱地下水補給湖水明顯;1990~2020年,入湖地表徑流量與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發量,湖水水位緩慢上升,此時湖濱地下水與湖水之間相互補給量不大。因此湖濱地下水補給該湖泊較多的時期是1970~1989年,故選B。第6題,根據湖區水量收支差額比較,20世紀80年代蒸發量>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量,是湖泊面積最小的時期。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000年以來的降水量基本一致,蒸發量略有增加,而入湖地表徑流量增加明顯,總體來說是湖泊的水量收入>支出,湖水水位升高,湖泊面積擴大,湖岸地區沙塵天氣減少,A錯;湖泊面積增大,湖岸線向陸地方向移動,C錯;入湖地表徑流量增大,湖岸地區水資源條件改善,綠洲面積也相應增加,選D。灌溉面積擴大,會因引入湖河水灌溉而加劇入湖地表徑流量的減少,導致湖泊面積減小,與題意不符,B錯。]
7.A 8.C 9.D [第7題,讀圖可知,貝加爾湖比較狹長,而且與東部山地落差較大,結合題干信息“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斷貝加爾湖是構造湖,是地殼斷裂下陷集水形成的。故選A。第8題,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主要由入湖河流搬運的泥沙在湖中沉積形成的,若入湖徑流增多,則輸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積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變淺,與湖水深度還在加大的特征不符,B、D錯。貝加爾湖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加大不會對湖水深度產生明顯影響,A錯。由于斷層中部斷續下陷,湖盆在加深,盡管外力作用使沉積物不斷加厚,但湖水深度還在加大,C對。第9題,由題干信息可知,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水量巨大,再加上該地區降水稀少,水循環不活躍,因此更新緩慢。故選D。]
模擬預測
1.C 2.C 3.D
4.C 5.B 6.B [第4題,讀圖可知,湖泊北岸與南岸相比,北岸各年份湖岸線密集距離近,南岸稀疏距離遠,說明北岸坡陡,南岸(東南、西南)坡緩;兩條河為該湖主要補給水源,河流挾帶大量泥沙入湖,河口處湖床坡度變緩,湖岸線時空變化大,故選C。第5題,由圖文材料可知,阿牙克庫木湖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邊緣,阿爾金山與昆侖山之間,為內陸湖,缺乏外泄河道,氣候干旱,蒸發量較大,河流注入不斷帶來鹽分,湖泊鹽度高,實際為咸水湖,冰點低,為不凍湖,B正確。氣溫日較差大,與湖泊封凍不存在必然聯系,A錯誤。地勢高,風力大,但當風力弱時仍可封凍,C錯誤。該地人類活動極少,D錯誤。第6題,1995~2015年,M地采樣點由陸地變成湖泊,沉積層由下部的陸相粗顆粒沉積到上部湖相細顆粒沉積,故特征為由下向上沉積物粒徑由粗到細,B正確、A錯誤;夏季入湖徑流量大,徑流搬運能力強,沉積物粒徑較粗,冬季相反,C錯誤;隨著入湖徑流搬運能力的減弱,越往湖泊中心,沉積物粒徑越小,D錯誤。]
7.(1)末次冰期前,遺跡區位于內陸盆地,雨水和徑流匯入形成內流湖沼;該遺址區地處副熱帶,降水量小于蒸發量,形成咸水湖沼;徑流挾帶泥沙和鹽分匯入,經過較長時間形成咸水湖沼沉積物;后來M河溯源侵蝕,湖沼水外泄,咸水湖沼沉積物遺跡出露。
(2)水系重組后,(咸水湖沼流域成為M河流域,)M河流域面積擴大;M河流經湖沼遺址,帶來更多沉積物;降水增多,徑流流速增強,帶來更多泥沙;末次冰期結束,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對M河下游頂托作用增強,流速減緩,泥沙沉積速度加快。
(3)距今6千年來,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口沉積,三角洲呈帶狀向前延伸,阻斷F處海灣與海洋的聯系,形成湖泊;在地中海氣候條件下,F湖流域最后達到水平衡,形成穩定的內流咸水湖。
8.(1)距今18 ka。理由:距今18 ka之前是鈣質粉砂堆積,說明處于深水湖泊環境;距今18ka之后出現粗砂和砂礫石堆積,說明當地已形成陸地環境。
(2)氣候變化角度:氣候變干,降水減少,匯入湖泊水量減少,蒸發旺盛,湖泊水位下降。
地殼運動角度:地殼抬升,湖盆變淺,湖水外泄。
(3)呈周期性變化(干濕交替)。
理由:有黏土層沉積,說明該階段湖泊水較深,推測降水量較多;有石膏層沉積,說明水體中礦物質呈飽和狀態,推測該階段水體蒸發旺盛,氣候較干旱,降水較少。(共43張PPT)
主題14
湖泊演變
專題三 地球上的水
精講點撥
模擬預測
真題演練
內容索引
1.湖泊的水文特征
精講點撥
PART ONE
(1)湖泊水量大小——取決于湖水補給量與蒸發量→取決于氣候。
(2)湖泊水位季節變化大小——取決于湖水補給方式。
(3)有無結冰期——取決于溫度(緯度、海拔)。①有,若材料有說明冰期長短、冰層厚度,則回答結冰期長短與冰層厚薄。
②無,則只回答“無結冰期”。
(4)補給水源——主要補給水源是什么。
(5)淡、咸性質:鹽度低→為淡水湖;鹽度高→為咸水湖。
(6)含沙量主要取決于植被覆蓋率。
(7)水質優劣——根據材料推斷。
(8)風浪大小——取決于受盛行風影響還是受氣壓帶、風帶控制,取決于溫差大小。
2.湖泊水體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分析
3.湖泊的咸淡變化
(1)變咸——水變少、鹽變多
“水變少”——淡水補給量少(降水少、徑流匯入少),蒸發量大(氣候干旱、氣候變暖、風力強勁)。
“鹽變多”——鹽分不斷累積(海水滲入)。
(2)變淡——水變多、鹽變少
“水變多”——淡水補給量多(降水多、徑流匯入多)。
“鹽變少”——沿海地區,古海洋遺跡湖(如西湖):由于沙壩、沙洲、沙島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壩的建設,導致湖泊與海洋分離,鹽分來源減少。
4.湖泊的面積變化分析——以湖泊萎縮為例
(1)咸水湖
①“來水少”——降水少;過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減小;破壞植被,涵養水源能力下降。
②“蒸發多”——蒸發旺盛(全球變暖,蒸發加劇)。
(2)淡水湖
原因 自然原因:泥沙淤積,湖面減小。人為原因:圍湖造田,湖面減小
影響 ①調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澇災害頻繁;②對周圍地區氣候的調節作用減弱;③破壞生物多樣性;④影響航運;⑤漁業減產
治理措施 禁止過度砍伐天然林,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減少泥沙淤積;退田還湖,移民建鎮
真題演練
PART TWO
(2023·全國文綜甲)下圖顯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發現,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研究表明該地曾發生過水系重組。據此完成1~3題。
1
2
3
4
5
6
7
8
9
1.推測①②③的湖泊類型、湖水主要輸出方式分別為
A.淡水湖、下滲 B.淡水湖、蒸發
C.咸水湖、下滲 D.咸水湖、蒸發

1
2
3
4
5
6
7
8
9
“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可推測圖中三處谷地是曾經的河谷,現在成了南北兩側水系的分水嶺,意味著該地出現了地殼抬升現象,可能是褶皺或者斷層。若是褶皺,河流應向南北
兩個方向流動,而圖中谷地南北兩側的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動,排除褶皺。故該處極可能是出現了斷層,湖水沿斷層面下滲,同時挾帶走了湖水中的鹽分,湖泊保持了淡水的性質,選A。
1
2
3
4
5
6
7
8
9
(2023·全國文綜甲)下圖顯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發現,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研究表明該地曾發生過水系重組。據此完成1~3題。
2.判斷①②③南側谷地是
A.狹長湖盆 B.斷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

1
2
3
4
5
6
7
8
9
谷地中有卵石分布,是早期河流上游流水沉積作用的結果,現在已經干涸,是經構造運動被抬升到高處、失去水源補給而形成的斷流河道,選B。
1
2
3
4
5
6
7
8
9
(2023·全國文綜甲)下圖顯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發現,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研究表明該地曾發生過水系重組。據此完成1~3題。
3.據水系變化推測,MN一線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皺隆起
D.褶皺凹陷

1
2
3
4
5
6
7
8
9
從原始水系分布看,該區域地勢北高南低,受構造運動影響,水系重組,北側三條支流受阻形成堰塞湖;南側水系繼續發展,流向沒有發生變化,MN一線為分水嶺。如果是褶皺構造,MN應該是背斜頂部,
南北兩側河流應該分別向南北流動,與題意不符,排除C、D;
根據北側支流南流受阻形成堰塞湖,可以判定MN一線南部是被抬升的區域,A正確、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亞的某內陸咸水湖,擁有較豐富的濕地和動植物資源,該湖泊近60年水量變化顯著。湖濱地下水與湖泊互為補給,但補給量較少。下圖示意該湖泊1961~2020年各時期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的變化。據此完成4~6題。
4.引起該湖泊近60年水量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A.氣溫 B.降水量
C.蒸發量 D.地表徑流量

1
2
3
4
5
6
7
8
9
氣溫一般是通過蒸發來影響湖區水量的,氣溫越高、蒸發量越大,水量可能就越少。蒸發量雖然也受湖面面積、風力大小、濕度、輻射、氣壓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但主要是受氣溫影響。圖中蒸發量變化幅度較
小,意味著氣溫也沒有趨勢性明顯的變化,A、C錯;
圖中柱狀圖顯示,降水量略有波動,但沒有明顯的趨勢性變化,與“水量變化顯著”不符,B錯;
圖示中,有明顯變化趨勢的只有入湖地表徑流量,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亞的某內陸咸水湖,擁有較豐富的濕地和動植物資源,該湖泊近60年水量變化顯著。湖濱地下水與湖泊互為補給,但補給量較少。下圖示意該湖泊1961~2020年各時期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的變化。據此完成4~6題。
5.推測湖濱地下水補給該湖泊較多的時期是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1
2
3
4
5
6
7
8
9
材料信息表明,湖濱地下水與湖泊互為補給,補給方向取決于兩者的水位高低,讀圖可知,1961~1969年,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湖水水位應上升,此時湖水補給湖濱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
量<蒸發量,湖水水量明顯減少,水位明顯下降,此時湖濱地下水補給湖水明顯;1990~2020年,入湖地表徑流量與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發量,湖水水位緩慢上升,此時湖濱地下水與湖水之間相互補給量不大。因此湖濱地下水補給該湖泊較多的時期是1970~1989年,故選B。
1
2
3
4
5
6
7
8
9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亞的某內陸咸水湖,擁有較豐富的濕地和動植物資源,該湖泊近60年水量變化顯著。湖濱地下水與湖泊互為補給,但補給量較少。下圖示意該湖泊1961~2020年各時期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的變化。據此完成4~6題。
6.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000年以來該湖泊湖岸地區
A.沙塵天氣增多 B.灌溉面積擴大
C.湖岸線較穩定 D.綠洲面積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根據湖區水量收支差額比較,20世紀80年代蒸發量>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量,是湖泊面積最小的時期。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000年以來的降水量基本一致,蒸發量略有增加,而入湖地表徑流量增加明顯,
總體來說是湖泊的水量收入>支出,湖水水位升高,湖泊面積擴大,湖岸地區沙塵天氣減少,A錯;湖泊面積增大,湖岸線向陸地方向移動,C錯;
1
2
3
4
5
6
7
8
9
入湖地表徑流量增大,湖岸地區水資源條件改善,綠洲面積也相應增加,選D。
灌溉面積擴大,會因引入湖河水灌溉而加劇入湖地表徑流量的減少,導致湖泊面積減小,與題意不符,B錯。
6
1
2
3
4
5
7
8
9
7.貝加爾湖形成于
A.地殼斷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斷河流

(全國文綜Ⅲ)貝加爾湖(如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監測表明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據此完成7~9題。
讀圖可知,貝加爾湖比較狹長,而且與東部山地落差較大,結合題干信息“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斷貝加爾湖是構造湖,是地殼斷裂下陷集水形成的。故選A。
6
1
2
3
4
5
7
8
9
8.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且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
A.湖區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徑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全國文綜Ⅲ)貝加爾湖(如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監測表明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據此完成7~9題。
6
1
2
3
4
5
7
8
9
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主要由入湖河流搬運的泥沙在湖中沉積形成的,若入湖徑流增多,則輸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積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變淺,與湖水深度還在加大的特征不符,B、D錯。
貝加爾湖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量
少,降水量的加大不會對湖水深度產生明顯影響,A錯。
由于斷層中部斷續下陷,湖盆在加深,盡管外力作用使沉積物不斷加厚,但湖水深度還在加大,C對。
6
1
2
3
4
5
7
8
9
(全國文綜Ⅲ)貝加爾湖(如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監測表明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據此完成7~9題。
9.貝加爾湖湖水更新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發弱 B.湖泊面積大
C.湖水鹽度低 D.湖水深度大

由題干信息可知,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水量巨大,再加上該地區降水稀少,水循環不活躍,因此更新緩慢。故選D。
下圖示意我國某條河流中游河段某湖泊1991~2014年月平均水位變化狀況。水文站水位基準面為黃海海平面。據此完成1~3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模擬預測
PART THREE
1.2003年以后,該湖泊各月平均水位均有明顯下降,原因可能是
A.湖泊流域降水減少
B.湖泊流域封山育林
C.河流上游修建水庫
D.河流下游水位降低

1
2
3
4
5
6
7
8
2003年以后,該湖泊各月平均水位均有明顯下降,該變化具有突變性,流域降水一般不會突然減少。同理,湖泊流域封山育林可以涵養水源,但其導致湖泊水位下降的時間較為緩和,不會在2003年發生突變,A、B錯。
河流上游修建水庫蓄水,導致水庫以下河流徑流量減小,導致湖泊水位明顯下降,C正確。
該湖泊位于河流中游,所以河流下游水位降低不是該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D錯。故選C。
1
2
3
4
5
6
7
8
下圖示意我國某條河流中游河段某湖泊1991~2014年月平均水位變化狀況。水文站水位基準面為黃海海平面。據此完成1~3題。
2.與2003年之前相比,該湖泊
A.流域面積縮小
B.湖盆變淺變大
C.湖泊蒸發量減少
D.湖水鹽度升高

1
2
3
4
5
6
7
8
與2003年之前相比,該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積減小,蒸發面積減小,湖泊蒸發量減少,C正確。
流域面積為湖泊的集水區域,其變化不大,A錯。
湖盆是指地表上的形似盆狀匯集水體的
相對封閉的洼地,湖泊水位下降,湖盆并不會變化,B錯。
鹽度取決于湖水收支差額,蒸發量的變化不能確定鹽度的升降,D錯。故選C。
1
2
3
4
5
6
7
8
下圖示意我國某條河流中游河段某湖泊1991~2014年月平均水位變化狀況。水文站水位基準面為黃海海平面。據此完成1~3題。
3.該湖泊可能位于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渭河谷地 D.長江中下游平原

結合材料,水文站水位基準面為黃海海平面,湖泊水位整體較低,可能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故選D。
1
2
3
4
5
6
7
8
(2024·湖南長沙模擬)阿牙克庫木湖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邊緣,是阿爾金山與昆侖山之間的一個大型不凍湖,目前湖泊面積超過1 127 km2,超過博斯騰湖成為新疆第一大湖泊,水面高程大約為3 880 m。該湖湖區年降水量約為100 mm,喀沙克力克河和色斯克亞河為湖水的重要補給來源。下圖為“阿牙克庫木湖1995~2015年湖泊面積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
4.據圖,推測補給該湖的兩條主要河流的入湖口位置位于
A.西北和西南 B.東北和東南
C.西南和東南 D.西北和東北

1
2
3
4
5
6
7
8
讀圖可知,湖泊北岸與南岸相比,北岸各年份湖岸線密集距離近,南岸稀疏距離遠,說明北岸坡陡,南岸(東南、西南)坡緩;兩條河為該
湖主要補給水源,河流挾帶大量泥沙入湖,河口處湖床坡度變緩,湖岸線時空變化大,故選C。
1
2
3
4
5
6
7
8
(2024·湖南長沙模擬)阿牙克庫木湖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邊緣,是阿爾金山與昆侖山之間的一個大型不凍湖,目前湖泊面積超過1 127 km2,超過博斯騰湖成
5.該湖為不凍湖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山脈之間,氣溫日較差大 B.湖水鹽度高,實際為咸水湖
C.地勢高風力大,湖水晃蕩劇烈 D.人類活動多,入湖廢熱水多

為新疆第一大湖泊,水面高程大約為3 880 m。該湖湖區年降水量約為100 mm,喀沙克力克河和色斯克亞河為湖水的重要補給來源。下圖為“阿牙克庫木湖1995~2015年湖泊面積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
1
2
3
4
5
6
7
8
由圖文材料可知,阿牙克庫木湖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邊緣,阿爾金山與昆侖山之間,為內陸湖,缺乏外泄河道,氣候干旱,蒸發量較大,河
流注入不斷帶來鹽分,湖泊鹽度高,實際為咸水湖,冰點低,為不凍湖,B正確。
氣溫日較差大,與湖泊封凍不存在必然聯系,A錯誤。
地勢高,風力大,但當風力弱時仍可封凍,C錯誤。
該地人類活動極少,D錯誤。
1
2
3
4
5
6
7
8
(2024·湖南長沙模擬)阿牙克庫木湖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邊緣,是阿爾金山與昆侖山之間的一個大型不凍湖,目前湖泊面積超過1 127 km2,超過博斯騰湖成
6.推測M地采樣點1995~2015年沉積物粒徑時空變化總體特征為
A.自下向上,趨于變粗 B.自下向上,趨于變細
C.夏季較細,冬季較粗 D.水平方向,粒徑不變
為新疆第一大湖泊,水面高程大約為3 880 m。該湖湖區年降水量約為100 mm,喀沙克力克河和色斯克亞河為湖水的重要補給來源。下圖為“阿牙克庫木湖1995~2015年湖泊面積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

1
2
3
4
5
6
7
8
1995~2015年,M地采樣點由陸地變成湖泊,沉積層由下部的陸相粗顆粒沉積到上部湖相細顆粒沉積,故特征為由下向上沉積物粒徑由粗
到細,B正確、A錯誤;
夏季入湖徑流量大,徑流搬運能力強,沉積物粒徑較粗,冬季相反,C錯誤;
隨著入湖徑流搬運能力的減弱,越往湖泊中心,沉積物粒徑越小,D錯誤。
1
2
3
4
5
6
7
8
7.(2024·安徽合肥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中海沿岸M河流域地形以低山為主,中上游峽谷與盆地相間,盆地內有大型咸水湖沼沉積物遺跡。M河下游發育于兩個斷層之間相對下陷的較穩定區域。距今2萬年前后的末次冰期,M河源頭在甲以西(如圖)。
末次冰期結束時,流域降水略有增加,區域水系重組,M河流域下游泥沙沉積速度明顯加快。距今6千年來氣候相對穩定,三角洲呈帶狀逐漸發育,南側海灣形成了F咸水湖。下圖為當前M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
1
2
3
4
5
6
7
8
(1)說明咸水湖沼沉積物遺跡的形成過程。
答案 末次冰期前,遺跡區位于內陸盆地,雨水和徑流匯入形成內流湖沼;該遺址區地處副熱帶,降水量小于蒸發量,形成咸水湖沼;徑流挾帶泥沙和鹽分匯入,經過較長時間形成咸水湖沼沉積物;后來M河溯源侵蝕,湖沼水外泄,咸水湖沼沉積物遺跡出露。
1
2
3
4
5
6
7
8
(2)分析水系重組后M河下游泥沙沉積速度明顯加快的原因。
答案 水系重組后,(咸水湖沼流域成為M河流域,)M河流域面積擴大;M河流經湖沼遺址,帶來更多沉積物;降水增多,徑流流速增強,帶來更多泥沙;末次冰期結束,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對M河下游頂托作用增強,流速減緩,泥沙沉積速度加快。
1
2
3
4
5
6
7
8
(3)簡述F處由海灣演變為咸水湖的過程。
答案 距今6千年來,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口沉積,三角洲呈帶狀向前延伸,阻斷F處海灣與海洋的聯系,形成湖泊;在地中海氣候條件下,F湖流域最后達到水平衡,形成穩定的內流咸水湖。
1
2
3
4
5
6
7
8
內蒙古自治區的陰山山前發育有大面積古湖相(湖泊環境)沉積。研究表明,該區域在地質歷史時期曾經歷較為劇烈的氣候變化和地殼運動。下圖示意古湖區某地層剖面沉積序列,其中ka表示“千年”。
(1)判斷該古湖最近一次消失的大致時間,并說明理由。
答案 距今18 ka。理由:距今18 ka之前是鈣質粉砂堆積,說明處于深水湖泊環境;距今18ka之后出現粗砂和砂礫石堆積,說明當地已形成陸地環境。
8.(2024·福建福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2
3
4
5
6
7
8
(2)分別從氣候變化和地殼運動角度,分析該古湖最近一次消失的原因。
答案 氣候變化角度:氣候變干,降水減少,匯入湖泊水量減少,蒸發旺盛,湖泊水位下降。
地殼運動角度:地殼抬升,湖盆變淺,湖水外泄。
1
2
3
4
5
6
7
8
(3)指出距今130 ka~54 ka前古湖流域降水量變化的顯著特征,并說明判斷依據。
答案 呈周期性變化(干濕交替)。
理由:有黏土層沉積,說明該階段湖泊水較深,推測降水量較多;有石膏層沉積,說明水體中礦物質呈飽和狀態,推測該階段水體蒸發旺盛,氣候較干旱,降水較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西乌珠穆沁旗| 西乌珠穆沁旗| 阜城县| 馆陶县| 土默特右旗| 保亭| 金塔县| 伊金霍洛旗| 南木林县| 赞皇县| 潢川县| 宁波市| 阳城县| 铜川市| 义乌市| 石首市| 增城市| 达日县| 洛川县| 沁水县| 额敏县| 徐水县| 运城市| 贺州市| 巩义市| 马龙县| 吉隆县| 额济纳旗| 武威市| 湘乡市| 沁水县| 兴安县| 共和县| 永吉县| 大悟县| 宜宾市| 辰溪县| 诏安县| 大同市|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