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三 地球上的水主題10 水平衡1.原理(1)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等于該地區的蓄水變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變量。(2)一個區域長期來看水量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個區域、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則該區域、該時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則水量減少。(3)公式2.原理應用水在數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總水量是平衡的。水資源既不會無中生有,也不會無故消失,一定是此消彼長,總量不變,即一個地區的蓄水變化量=收入-支出。收入 大氣降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輸入;人工調水、灌溉等支出 蒸發、植物蒸騰;徑流輸出;下滲;人工取水等水平衡原理常用于解釋湖泊面積大小的變化、湖水鹽度的變化、沼澤濕地的演化過程等。如“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分析思路如下圖所示:即:水的收入是①②,水的支出是③④,①+②<③+④,收入<支出,死海面積縮小。(選擇題1~6題,每小題4分,共24分)(2024·湖北地理)四川盆地西南緣嚴重缺水區地下水多咸水。該區砂巖與泥巖(含鹽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補給、谷地排泄”的特點。研究發現,地下水排泄條件好,鹽分不易積累,發育淡水;反之則發育咸水。下圖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條件。據此完成1~3題。1.據圖分析,下列情況中,地下水排泄條件最好的是( )A.順向坡,巖層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B.順向坡,巖層傾角大于坡度角,無地下水出露地表C.逆向坡,巖層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D.逆向坡,巖層傾角大于坡度角,無地下水出露地表2.圖中所示的四個鉆孔中可打出淡水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3.為保證水質優良、水量充足,該區地下水開采的最優策略是( )A.在斷裂帶附近開采B.在不同巖性區域均勻開采C.在含泥巖地層開采D.在井深較淺處分散式開采(2023·湖北地理)藏色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體)中北部。下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崗日不同朝向冰川數量和面積變化。據此完成4~6題。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數量(條) 面積(km2) 數量(條) 面積(km2)西北 18 22.3 19 21.9北 12 13.4 12 12.9東北 13 89.6 13 87.9東 12 64.5 13 63.6東南 5 9.4 5 9.1南 5 72.9 5 72.2西南 6 8.0 6 8.2西 11 22.0 11 21.84.據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間,該區( )A.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大B.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小C.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小D.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大5.與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積增加,原因可能是( )A.受全球變暖影響較小B.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C.山地植被覆蓋率較高D.受西風影響降水較多6.表中數據變化反映出,該區冰川整體上( )A.保持穩定不變 B.處于退縮狀態C.正向山麓延伸 D.處于擴張狀態7.(全國文綜Ⅰ)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中海的鹽度。下圖示意里海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化對里海的影響。(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為淡水湖,對此作出合理解釋。(3)分析補給類型發生變化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選擇題1~13題,每小題4分,共52分)(2024·廣西南寧模擬)長白山區松花江流域的白江河泥炭沼澤地,在距今8 000~5 000年期間曾經是森林—草甸廣布的洼地,5 000年以來通過陸地沼澤化過程擴展而成。下圖示意5 000年以來白江河泥炭沼澤的演化過程。據此完成1~3題。1.推測現階段白江河泥炭沼澤的主要補給水源和排泄方式分別是( )A.降水、蒸發 B.降水、地表徑流C.地下水、蒸發 D.地下水、地表徑流2.白江河泥炭沼澤發育的有利條件為( )①相對平緩的地勢?、跍貨鰸駶櫟臍夂?br/>③疏松肥沃的土壤 ④高大茂密的植被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原洼地的森林、草甸等發育成泥炭沼澤,主要是由于( )A.氣候干濕交替 B.地殼持續抬升C.地下水位上升 D.河流階地增多(2024·安徽合肥模擬)下圖示意我國某科研團隊研究的青藏高原不同邊界年內各月水汽凈收入狀況。據此完成4~5題。4.青藏高原水汽凈收入最多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5.青藏高原冬季水汽的主要來源地和夏季水汽輸入的主要動力分別是( )A.印度洋 東北季風B.太平洋 東南季風C.北冰洋 西北季風D.大西洋 西南季風(2024·四川瀘州模擬)冰川零平衡線是指冰川積累區與消融區的分界線,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是冰川年積累與消融量相等的位置海拔高度。冰川平衡是降水和氣溫等水熱氣候因素對冰川綜合作用的結果,冰川平衡量等于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下面兩圖分別示意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在1959~2010年間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與年降水量變化和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與年平均氣溫變化。據此完成6~8題。6.1959~2010年間,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急劇上升的時間段是( )A.1959~1970年 B.1972~1984年C.1988~1995年 D.1996~2008年7.1959~2010年間,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變化的主導影響因素是( )A.氣溫 B.降水C.太陽輻射 D.大氣逆輻射8.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1960~2010年零平衡線的變化在短時間內帶來的影響是( )A.海平面上升 B.降水增多C.林線上升 D.雪線上升(2024·湖南邵陽模擬)受全球變暖的驅動,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天山山岳冰川消融加快,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山冰川總面積明顯減少。冰雪融水在河川徑流中占有重要比例,冰川退縮已對發源于天山的阿克蘇河流域水文特性、水資源、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下圖為2003~2015年天山山區水儲量距平的季節變化,其中水儲量距平指與該山區水儲量多年平均水平的差距。據此完成9~11題。9.天山山區水儲量最大的季節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0.20世紀60年代以來阿克蘇河流域年徑流總量的變化趨勢是( )A.波動式增加 B.波動式減少C.先增加后減少 D.先減少后增加1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天山南坡雪線較北坡低 ②冰川退縮使雪線上升幅度加大?、郾ㄍ丝s使雪線上升幅度變小?、苡绊懕ㄍ丝s率的主導因素是氣溫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024·北京西城區模擬)凍土與高寒區域的水循環和水平衡關系密切。研究小組在黃河源區某季節性凍土觀察點對降水、蒸發、土壤儲水量(自地表向下160厘米厚的土方體中未凍結的水)等進行觀測。下圖為某凍融周期中的觀測記錄。讀圖,完成12~13題。12.據圖推測( )A.3月以前,凍結和蒸發使土壤儲水量減少B.3~5月,土壤儲水量因農業灌溉逐漸上升C.6~8月,土壤儲水量主要受地溫變化影響D.9月以后,植被枯萎使土壤儲水量較穩定13.近年來黃河源區凍土面積縮小、厚度變薄。其長期影響為( )A.延緩全球氣候變暖進程B.引起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C.利于擴大土地利用規模D.增加地表、地下水資源總量主題10 水平衡真題演練1.A 2.A 3.D [第1題,依據材料信息“丘坡補給、谷地排泄”和圖示信息可知,順向坡巖層傾向和坡向一致,利于地下水排泄,逆向坡不利于地下水排泄,C、D錯誤;依據圖中“咸淡水界限”可知,巖層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泉),有利于地下水排泄,鹽分不易積累,表層淡水范圍大,A正確;巖層傾角大于坡度角,無地下水出露地表,不利于地下水排泄,表層淡水范圍小,B錯誤。第2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乙、丙、丁鉆孔位于咸淡水界線以下,為咸水,B、C、D錯誤;甲鉆孔位于咸淡水界線之上,為淡水,A正確。第3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斷裂帶位于逆向坡,不利于地下水排泄,發育咸水,A錯誤;泥巖為隔水層,不具備儲水條件,不能在不同巖性區域均勻開采,B、C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地下水有咸淡水交界,井深較淺處為淡水,分散式開采能夠提供充足水量,D正確。]4.C 5.D 6.B [第4題,由表中數據可知,在2006~2015年期間,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13.4-12.9)/13.4;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72.9-72.2)/72.9。故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大。再由冰川面積和冰川數量的比值可知,北朝向冰川平均面積顯著較小。故選C項。第5題,由表中數據可知,西南朝向冰川面積增加,而其他朝向冰川面積均在減小,不能說明該區域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較小,排除A項;高原山地雪線以上地帶無植被覆蓋,受人類活動影響均較小,排除B、C項;羌塘高原氣候受西風影響,故西南朝向可能因受西風影響降水較多,冰川得到的補給量大于消融量,面積有所增加。故選D項。第6題,由表可知,除西南朝向冰川面積增加外,其余朝向冰川面積均在減??;西北朝向和東朝向冰川面積縮小且冰川數量都增加了一條,這反映出大冰川在退縮的過程中分裂成為小冰川。說明該區冰川整體上處于退縮狀態,排除A、D項;冰川若正向山麓延伸,反映出冰川正處于擴張狀態,這與表中數據反映出的變化不符,排除C項。故選B項。]7.(1)山脈隆起,里海與海洋分離,形成湖泊(湖盆);山脈隆起,導致里海匯水面積縮小,湖泊來水量減少,湖泊面積縮?。簧矫}隆起,阻擋濕潤氣流,導致干旱,推動湖泊向內陸湖演化。(2)氣溫仍較低,湖面蒸發弱;受冰雪融水補給;補給大于蒸發。(3)有河流匯入,帶來鹽分;無出水口,鹽分無法排出;地處內陸,蒸發強烈,導致鹽度升高。(4)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繼續)北移(或板塊運動趨勢不變)。模擬預測1.B 2.A 3.C4.B 5.D [第4題,讀圖,整體而言,東、南、北邊界均在6~8月水汽凈收入最大,所以青藏高原水汽凈收入最多的季節是夏季,故選B。第5題,讀圖,冬季西邊界水汽凈收入最大,結合當地緯度,主要受中緯西風從大西洋帶來水汽的影響;夏季南邊界水汽凈收入最大,主要受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水汽的影響。故選D。]6.D 7.A 8.D [第6題,據圖中的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變化趨勢可知,1996~2008年冰川零平衡線高度總體較高,且在2008年附近達到最大值,這段時間內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急劇上升,D正確。第7題,根據材料可知,1959~2010年,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總體呈上升趨勢,表明冰川零平衡線的海拔高度升高,體現為冰川加速消融,這可能是因為降水量減少或氣溫升高。據圖示信息可知,該時間段的降水量總體變化為波動增加,該時間段的氣溫總體上升,所以氣溫是該時間段內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變化的主導影響因素,A正確。第8題,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1960~2010年零平衡線總體升高,這會導致冰川加速消融,短期內雪線高度上升,D正確;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變化在短時間內對海平面上升幾乎沒有影響,A錯誤;據圖示信息可知,當地在該時段的降水量呈波動變化,并未體現為降水一直增多,B錯誤;由于零平衡線主要體現的是雪線變化,雪線發生變化而林線不一定發生變化,C錯誤。]9.A 10.C 11.D [第9題,結合圖示可知,天山山區水儲量春季最大,山區固態水體的積累與消融導致了山區水儲量變化的季節差異,天山山區冬季溫度低,整個冬半年固態水處于積累過程,到了春季積累達到最大值,水儲量最大,A正確。第10題,阿克蘇河發源于天山,徑流量主要來源于天山的冰雪融水,冰雪消融初期,河流徑流量增大;冰雪消融中后期,冰雪總量減少,融化量減小,河流徑流量減小,故選C。第11題,天山北坡為西風的迎風坡,降水量大,雪線較南坡低,①錯誤。冰川退縮和積雪消融導致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多,溫度升高,冰雪融化增多,雪線上升;冰川退縮和積雪消融速度越快,雪線上升幅度越大,②正確、③錯誤。影響冰川退縮率的主導因素是氣溫,海拔越高,氣溫越低,④正確。故選D。]12.A 13.B [第12題,圖中可以看到,3月以前屬于凍結期,由于凍結和蒸發使得土壤儲水量減少,A正確;3~5月,土壤儲水量的上升是由于地表冰層融化而不是農業灌溉,B錯誤;6~8月,土壤儲水量主要受降水影響,C錯誤;植被枯萎會導致土壤保水能力下降,從而使儲水量變少,D錯誤。第13題,全球氣候變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黃河源區凍土退化只是其中的一個現象,它并不能改變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A錯誤。凍土退化會影響地下水位和水資源的補給,凍土面積縮小、厚度變薄,會使地表、地下水資源總量減少,D錯誤。從土地利用的角度來看,雖然凍土退化可能會使一些原本不適宜耕種的土地變得可耕種,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無限制地擴大土地利用規模,因為土地退化、水資源減少等問題會限制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C錯誤。凍土是植被生長的重要支撐,一旦凍土退化,植被的生長環境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同時凍土退化還可能引起土壤侵蝕,進一步加劇土地退化,B正確。](共50張PPT)主題10水平衡專題三 地球上的水精講點撥模擬預測真題演練內容索引(1)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等于該地區的蓄水變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變量。(2)一個區域長期來看水量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個區域、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則該區域、該時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則水量減少。1.原理精講點撥PART ONE(3)公式2.原理應用水在數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總水量是平衡的。水資源既不會無中生有,也不會無故消失,一定是此消彼長,總量不變,即一個地區的蓄水變化量=收入-支出。收入 大氣降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輸入;人工調水、灌溉等支出 蒸發、植物蒸騰;徑流輸出;下滲;人工取水等水平衡原理常用于解釋湖泊面積大小的變化、湖水鹽度的變化、沼澤濕地的演化過程等。如“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分析思路如下圖所示:即:水的收入是①②,水的支出是③④,①+②<③+④,收入<支出,死海面積縮小。真題演練PART TWO(2024·湖北地理)四川盆地西南緣嚴重缺水區地下水多咸水。該區砂巖與泥巖(含鹽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補給、谷地排泄”的特點。研究發現,地下水排泄條件好,鹽分不易積累,發育淡水;反之則發育咸水。右圖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條件。據此完成1~3題。123456712345671.據圖分析,下列情況中,地下水排泄條件最好的是A.順向坡,巖層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B.順向坡,巖層傾角大于坡度角,無地下水出露地表C.逆向坡,巖層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D.逆向坡,巖層傾角大于坡度角,無地下水出露地表√1234567依據材料信息“丘坡補給、谷地排泄”和圖示信息可知,順向坡巖層傾向和坡向一致,利于地下水排泄,逆向坡不利于地下水排泄,C、D錯誤;依據圖中“咸淡水界限”可知,巖層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泉),有利于地下水排泄,鹽分不易積累,表層淡水范圍大,A正確;巖層傾角大于坡度角,無地下水出露地表,不利于地下水排泄,表層淡水范圍小,B錯誤。12345672.圖中所示的四個鉆孔中可打出淡水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024·湖北地理)四川盆地西南緣嚴重缺水區地下水多咸水。該區砂巖與泥巖(含鹽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補給、谷地排泄”的特點。研究發現,地下水排泄條件好,鹽分不易積累,發育淡水;反之則發育咸水。右圖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條件。據此完成1~3題。√1234567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乙、丙、丁鉆孔位于咸淡水界線以下,為咸水,B、C、D錯誤;甲鉆孔位于咸淡水界線之上,為淡水,A正確。12345673.為保證水質優良、水量充足,該區地下水開采的最優策略是A.在斷裂帶附近開采 B.在不同巖性區域均勻開采C.在含泥巖地層開采 D.在井深較淺處分散式開采(2024·湖北地理)四川盆地西南緣嚴重缺水區地下水多咸水。該區砂巖與泥巖(含鹽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補給、谷地排泄”的特點。研究發現,地下水排泄條件好,鹽分不易積累,發育淡水;反之則發育咸水。右圖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條件。據此完成1~3題。√1234567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斷裂帶位于逆向坡,不利于地下水排泄,發育咸水,A錯誤;泥巖為隔水層,不具備儲水條件,不能在不同巖性區域均勻開采,B、C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地下水有咸淡水交界,井深較淺處為淡水,分散式開采能夠提供充足水量,D正確。1234567(2023·湖北地理)藏色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體)中北部。右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崗日不同朝向冰川數量和面積變化。據此完成4~6題。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數量(條) 面積(km2) 數量(條) 面積(km2)西北 18 22.3 19 21.9北 12 13.4 12 12.9東北 13 89.6 13 87.9東 12 64.5 13 63.6東南 5 9.4 5 9.1南 5 72.9 5 72.2西南 6 8.0 6 8.2西 11 22.0 11 21.812345674.據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間,該區A.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大B.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小C.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小D.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數量 (條) 面積(km2) 數量 (條) 面積(km2)西北 18 22.3 19 21.9北 12 13.4 12 12.9東北 13 89.6 13 87.9東 12 64.5 13 63.6東南 5 9.4 5 9.1南 5 72.9 5 72.2西南 6 8.0 6 8.2西 11 22.0 11 21.81234567由表中數據可知,在2006~2015年期間,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13.4-12.9)/13.4;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72.9-72.2)/72.9。故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大。再由冰川面積和冰川數量的比值可知,北朝向冰川平均面積顯著較小。故選C項。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數量 (條) 面積(km2) 數量 (條) 面積(km2)西北 18 22.3 19 21.9北 12 13.4 12 12.9東北 13 89.6 13 87.9東 12 64.5 13 63.6東南 5 9.4 5 9.1南 5 72.9 5 72.2西南 6 8.0 6 8.2西 11 22.0 11 21.812345675.與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積增加,原因可能是A.受全球變暖影響較小B.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C.山地植被覆蓋率較高D.受西風影響降水較多√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數量 (條) 面積(km2) 數量 (條) 面積(km2)西北 18 22.3 19 21.9北 12 13.4 12 12.9東北 13 89.6 13 87.9東 12 64.5 13 63.6東南 5 9.4 5 9.1南 5 72.9 5 72.2西南 6 8.0 6 8.2西 11 22.0 11 21.81234567由表中數據可知,西南朝向冰川面積增加,而其他朝向冰川面積均在減小,不能說明該區域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較小,排除A項;高原山地雪線以上地帶無植被覆蓋,受人類活動影響均較小,排除B、C項;羌塘高原氣候受西風影響,故西南朝向可能因受西風影響降水較多,冰川得到的補給量大于消融量,面積有所增加。故選D項。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數量 (條) 面積(km2) 數量 (條) 面積(km2)西北 18 22.3 19 21.9北 12 13.4 12 12.9東北 13 89.6 13 87.9東 12 64.5 13 63.6東南 5 9.4 5 9.1南 5 72.9 5 72.2西南 6 8.0 6 8.2西 11 22.0 11 21.812345676.表中數據變化反映出,該區冰川整體上A.保持穩定不變B.處于退縮狀態C.正向山麓延伸D.處于擴張狀態√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數量 (條) 面積(km2) 數量 (條) 面積(km2)西北 18 22.3 19 21.9北 12 13.4 12 12.9東北 13 89.6 13 87.9東 12 64.5 13 63.6東南 5 9.4 5 9.1南 5 72.9 5 72.2西南 6 8.0 6 8.2西 11 22.0 11 21.81234567由表可知,除西南朝向冰川面積增加外,其余朝向冰川面積均在減??;西北朝向和東朝向冰川面積縮小且冰川數量都增加了一條,這反映出大冰川在退縮的過程中分裂成為小冰川。說明該區冰川整體上處于退縮狀態,排除A、D項;冰川若正向山麓延伸,反映出冰川正處于擴張狀態,這與表中數據反映出的變化不符,排除C項。故選B項。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數量 (條) 面積(km2) 數量 (條) 面積(km2)西北 18 22.3 19 21.9北 12 13.4 12 12.9東北 13 89.6 13 87.9東 12 64.5 13 63.6東南 5 9.4 5 9.1南 5 72.9 5 72.2西南 6 8.0 6 8.2西 11 22.0 11 21.861234577.(全國文綜Ⅰ)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中海的鹽度。右圖示意里海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6123457答案 山脈隆起,里海與海洋分離,形成湖泊(湖盆);山脈隆起,導致里海匯水面積縮小,湖泊來水量減少,湖泊面積縮??;山脈隆起,阻擋濕潤氣流,導致干旱,推動湖泊向內陸湖演化。(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化對里海的影響。6123457答案 氣溫仍較低,湖面蒸發弱;受冰雪融水補給;補給大于蒸發。(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為淡水湖,對此作出合理解釋。(3)分析補給類型發生變化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答案 有河流匯入,帶來鹽分;無出水口,鹽分無法排出;地處內陸,蒸發強烈,導致鹽度升高。(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答案 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繼續)北移(或板塊運動趨勢不變)。(2024·廣西南寧模擬)長白山區松花江流域的白江河泥炭沼澤地,在距今8 000~5 000年期間曾經是森林—草甸廣布的洼地,5 000年以來通過陸地沼澤化過程擴展而成。下圖示意5 000年以來白江河泥炭沼澤的演化過程。據此完成1~3題。123456789101112模擬預測PART THREE1.推測現階段白江河泥炭沼澤的主要補給水源和排泄方式分別是A.降水、蒸發 B.降水、地表徑流C.地下水、蒸發 D.地下水、地表徑流√13123456789101112長白山地處季風區,降水是當地主要的補給水源,C、D錯誤;由圖可知,在白江河泥炭沼澤發育過程中,河流逐漸發育,且切入泥炭沼澤地,起到排水作用,所以白江河泥炭沼澤的主要排泄方式是地表徑流,B正確;當地緯度較高,蒸發較弱,A錯誤。13123456789101112(2024·廣西南寧模擬)長白山區松花江流域的白江河泥炭沼澤地,在距今8 000~5 000年期間曾經是森林—草甸廣布的洼地,5 000年以來通過陸地沼澤化過程擴展而成。下圖示意5 000年以來白江河泥炭沼澤的演化過程。據此完成1~3題。2.白江河泥炭沼澤發育的有利條件為①相對平緩的地勢 ②溫涼濕潤的氣候③疏松肥沃的土壤 ④高大茂密的植被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123456789101112該區域地勢相對平緩,易積水,利于白江河泥炭沼澤的發育,①正確;溫涼濕潤的氣候降水量較大,蒸發較弱,且有一定濕地植被生長,利于泥炭沼澤的發育,②正確;由圖可知,白江河泥炭沼澤以底泥、泥炭為主,土質黏重,③錯誤;發育過程中,該區域泥炭沼澤的植被不如周邊植被高大茂密,④錯誤。故選A。13123456789101112(2024·廣西南寧模擬)長白山區松花江流域的白江河泥炭沼澤地,在距今8 000~5 000年期間曾經是森林—草甸廣布的洼地,5 000年以來通過陸地沼澤化過程擴展而成。下圖示意5 000年以來白江河泥炭沼澤的演化過程。據此完成1~3題。3.原洼地的森林、草甸等發育成泥炭沼澤,主要是由于A.氣候干濕交替 B.地殼持續抬升C.地下水位上升 D.河流階地增多√13123456789101112由于地下水位上升,洼地地表長期處于過濕狀態,土壤中形成厭氧環境,死亡有機質在厭氧菌作用下,緩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層,C正確;氣候干濕交替、地殼持續抬升、河流階地增多都不會使得洼地地表長期處于過濕狀態,A、B、D錯誤。13123456789101112(2024·安徽合肥模擬)下圖示意我國某科研團隊研究的青藏高原不同邊界年內各月水汽凈收入狀況。據此完成4~5題。4.青藏高原水汽凈收入最多的季節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讀圖,整體而言,東、南、北邊界均在6~8月水汽凈收入最大,所以青藏高原水汽凈收入最多的季節是夏季,故選B。13123456789101112(2024·安徽合肥模擬)下圖示意我國某科研團隊研究的青藏高原不同邊界年內各月水汽凈收入狀況。據此完成4~5題。5.青藏高原冬季水汽的主要來源地和夏季水汽輸入的主要動力分別是A.印度洋 東北季風B.太平洋 東南季風C.北冰洋 西北季風D.大西洋 西南季風√13123456789101112讀圖,冬季西邊界水汽凈收入最大,結合當地緯度,主要受中緯西風從大西洋帶來水汽的影響;夏季南邊界水汽凈收入最大,主要受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水汽的影響。故選D。13123456789101112(2024·四川瀘州模擬)冰川零平衡線是指冰川積累區與消融區的分界線,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是冰川年積累與消融量相等的位置海拔高度。冰川平衡是降水和氣溫等水熱氣候因素對冰川綜合作用的結果,冰川平衡量等于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右面兩圖分別示意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在1959~2010年間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與年降水量變化和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與年平均氣溫變化。據此完成6~8題。131234567891011126.1959~2010年間,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急劇上升的時間段是A.1959~1970年 B.1972~1984年C.1988~1995年 D.1996~2008年√據圖中的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變化趨勢可知,1996~2008年冰川零平衡線高度總體較高,且在2008年附近達到最大值,這段時間內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急劇上升,D正確。131234567891011127.1959~2010年間,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變化的主導影響因素是A.氣溫 B.降水C.太陽輻射 D.大氣逆輻射√13123456789101112根據材料可知,1959~2010年,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總體呈上升趨勢,表明冰川零平衡線的海拔高度升高,體現為冰川加速消融,這可能是因為降水量減少或氣溫升高。據圖示信息可知,該時間段的降水量總體變化為波動增加,該時間段的氣溫總體上升,所以氣溫是該時間段內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變化的主導影響因素,A正確。131234567891011128.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1960~2010年零平衡線的變化在短時間內帶來的影響是A.海平面上升 B.降水增多C.林線上升 D.雪線上升√13123456789101112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1960~2010年零平衡線總體升高,這會導致冰川加速消融,短期內雪線高度上升,D正確;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變化在短時間內對海平面上升幾乎沒有影響,A錯誤;13123456789101112據圖示信息可知,當地在該時段的降水量呈波動變化,并未體現為降水一直增多,B錯誤;由于零平衡線主要體現的是雪線變化,雪線發生變化而林線不一定發生變化,C錯誤。13123456789101112(2024·湖南邵陽模擬)受全球變暖的驅動,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天山山岳冰川消融加快,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山冰川總面積明顯減少。冰雪融水在河川徑流中占有重要比例,冰川退縮已對發源于天山的阿克蘇河流域水文特性、水資源、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下圖為2003~2015年天山山區水儲量距平的季節變化,其中水儲量距平指與該山區水儲量多年平均水平的差距。據此完成9~11題。9.天山山區水儲量最大的季節為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3123456789101112結合圖示可知,天山山區水儲量春季最大,山區固態水體的積累與消融導致了山區水儲量變化的季節差異,天山山區冬季溫度低,整個冬半年固態水處于積累過程,到了春季積累達到最大值,水儲量最大,A正確。13123456789101112(2024·湖南邵陽模擬)受全球變暖的驅動,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天山山岳冰川消融加快,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山冰川總面積明顯減少。冰雪融水在河川徑流中占有重要比例,冰川退縮已對發源于天山的阿克蘇河流域水文特性、水資源、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下圖為2003~2015年天山山區水儲量距平的季節變化,其中水儲量距平指與該山區水儲量多年平均水平的差距。據此完成9~11題。10.20世紀60年代以來阿克蘇河流域年徑流總量的變化趨勢是A.波動式增加 B.波動式減少C.先增加后減少 D.先減少后增加√13123456789101112阿克蘇河發源于天山,徑流量主要來源于天山的冰雪融水,冰雪消融初期,河流徑流量增大;冰雪消融中后期,冰雪總量減少,融化量減小,河流徑流量減小,故選C。131234567891011121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天山南坡雪線較北坡低 ②冰川退縮使雪線上升幅度加大 ③冰川退縮使雪線上升幅度變小 ④影響冰川退縮率的主導因素是氣溫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13123456789101112天山北坡為西風的迎風坡,降水量大,雪線較南坡低,①錯誤。冰川退縮和積雪消融導致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多,溫度升高,冰雪融化增多,雪線上升;冰川退縮和積雪消融速度越快,雪線上升幅度越大,②正確、③錯誤。影響冰川退縮率的主導因素是氣溫,海拔越高,氣溫越低,④正確。故選D。13123456789101112(2024·北京西城區模擬)凍土與高寒區域的水循環和水平衡關系密切。研究小組在黃河源區某季節性凍土觀察點對降水、蒸發、土壤儲水量(自地表向下160厘米厚的土方體中未凍結的水)等進行觀測。下圖為某凍融周期中的觀測記錄。讀圖,完成12~13題。12.據圖推測A.3月以前,凍結和蒸發使土壤儲水量減少B.3~5月,土壤儲水量因農業灌溉逐漸上升C.6~8月,土壤儲水量主要受地溫變化影響D.9月以后,植被枯萎使土壤儲水量較穩定√13123456789101112圖中可以看到,3月以前屬于凍結期,由于凍結和蒸發使得土壤儲水量減少,A正確;3~5月,土壤儲水量的上升是由于地表冰層融化而不是農業灌溉,B錯誤;6~8月,土壤儲水量主要受降水影響,C錯誤;植被枯萎會導致土壤保水能力下降,從而使儲水量變少,D錯誤。13123456789101112(2024·北京西城區模擬)凍土與高寒區域的水循環和水平衡關系密切。研究小組在黃河源區某季節性凍土觀察點對降水、蒸發、土壤儲水量(自地表向下160厘米厚的土方體中未凍結的水)等進行觀測。下圖為某凍融周期中的觀測記錄。讀圖,完成12~13題。13.近年來黃河源區凍土面積縮小、厚度變薄。其長期影響為A.延緩全球氣候變暖進程B.引起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C.利于擴大土地利用規模D.增加地表、地下水資源總量√13123456789101112全球氣候變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黃河源區凍土退化只是其中的一個現象,它并不能改變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A錯誤。凍土退化會影響地下水位和水資源的補給,凍土面積縮小、厚度變薄,會使地表、地下水資源總量減少,D錯誤。13123456789101112從土地利用的角度來看,雖然凍土退化可能會使一些原本不適宜耕種的土地變得可耕種,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無限制地擴大土地利用規模,因為土地退化、水資源減少等問題會限制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C錯誤。凍土是植被生長的重要支撐,一旦凍土退化,植被的生長環境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同時凍土退化還可能引起土壤侵蝕,進一步加劇土地退化,B正確。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三 主題10 水平衡 學案(含解析).docx 專題三 主題10 水平衡.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