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單十四 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考點1 能源安全1.石油生產與消費的影響因素影響因素石油生產 石油儲量開采量 油田位置、地質條件、資金、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石油消費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2.保障我國石油安全的措施開源 保障石油國際供給來源的可靠 ①積極參與國外石油資源開發;②拓寬石油進口渠道,保障石油進口安全保持國內石油生產的穩定 ①穩定石油生產,增加石油儲備;②通過技術創新,加強石油勘探,穩定石油產量節流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耗能少的產業;②推廣應用節油新技術、新工藝;③開展石油深加工,提高石油資源利用率;④倡導節油,調節油價;⑤對石油資源要貫徹“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方針,適度開發儲存 建立石油儲備基地和石油儲備洞庫調配 建設輸油管道,實現石油資源的跨區域調配3.我國的石油儲備基地現有基地(截至2017年) 地面庫8個,分別為舟山、舟山擴建、鎮海、大連、黃島、獨山子、蘭州、天津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地下庫1個,為黃島國家石油儲備洞庫原則 儲存成本低;調配效率高影響因素 原料:靠近××,石油資源豐富;與××油田有管道運輸;海運便利,有優良港灣,利于進口石油; 加工:距××石化基地近,有強大的石油冶煉能力和加工能力; 市場:靠近××經濟發達地區,市場廣闊; 運輸:位于××附近,鐵路運輸便利; 儲存:倉儲條件好(地形平坦、土地面積廣、土地價格低、地質穩定、有天然巖洞)、安全性好(人口稀少、位于內陸)舉例 我國石油儲備基地建在沿海的原因: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消費市場廣闊;②交通便利;③安全性高4.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生產過程 消費過程有利影響 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當地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②促進以交通運輸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③增加收入,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緩解資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不利影響 ①占用耕地,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地表塌陷;②破壞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產生粉塵、甲烷等廢氣,污染大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③可能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④地下水漏失,廢水排放污染水源,加劇水資源緊張 ①產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有毒汞等污染物,造成酸雨和嚴重霧霾,危害人體健康;②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5.新能源基地建設條件分析(以風能、太陽能為例)角度 規范答題術語能源資源豐富 太陽能豐富(光照充足),如我國青藏地區、西北地區;風能豐富(風力大),如瓜州有“世界風庫”之稱,風力資源豐富土地面積廣 多荒灘、沙漠、戈壁等,土地面積廣闊,地形平坦,且地價較低,如瓜州地區周圍多戈壁、沙漠,地形平坦,地價較低市場需求及市場距離 市場對清潔能源需求量大;經濟落后地區對能源需求量小;距離市場(發達地區)較遠,電能運輸成本高科技 超高壓輸電技術的發展資金 建設成本高,資金不足;靠近發達地區,資金充足基礎設施 如電網等考點2 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1.我國耕地資源相對短缺的原因原因 表現自 然 原 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積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約占總土地面積的14%耕地空間分布不均 東部季風區集中了全國約90%的耕地中、低產田比重大 高、中、低產田各占1/3左右自然災害造成耕地減少 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文災害等造成耕地損毀人 為 原因 人口數量增多 人均耕地減少土壤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工業“三廢”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國耕地的質量呈下降趨勢土地退化 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沼澤化等非農業建設用地增加 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礦建設用地均不斷增加生態退耕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等措施的實施浪費現象嚴重 閑置拋荒、占而不用農業結構調整 生產條件較差的耕地轉變為草場,發展畜牧業;山地丘陵區耕地轉變為果林用地;地勢低洼區耕地轉變為魚塘2.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措施及其途徑保障措施 途徑保障 糧食 數量 確保耕地數量 ①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②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③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調動和保護好主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政府抓糧積極性;②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提高糧食單產 ①擴大農田灌溉面積,防洪排澇,平整土地;②培育推廣糧食高產品種,研發綜合配套栽培技術;③大力施用農家有機肥和適當增施化肥;④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⑤提高耕地復種指數,發展間作套種;⑥發展農業機械化其他措施 ①完善糧食儲備體系;②進行跨區域調劑;③加強國際貿易;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糧食質量 提高耕地質量 ①用養結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②發展節水灌溉技術;③加強低產坡耕地的改造;④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改善耕作層土壤結構;⑤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⑥減少工業、生活土壤污染,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的治理保障耕地生態安全 ①推廣綠色安全標準化種植技術;②增加優質糧食品種種植面積;③發展智慧農業;④加強綜合治理,改善環境安全考點3 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與國家安全1.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及其特點主要方式 形式 利用空間 優點 缺點生產場所 鹽田、海水養殖、海上發電等 海岸灘涂、海域上空、海面及水體、海底 空間范圍廣闊,降低用地成本,保證用地量;不與糧爭地,無須移民搬遷;可以開展水面—水體—海底立體化綜合利用;水下環境相對穩定,適于倉儲等。減輕對城市的污染和影響;容量大、抗干擾;安全性較強;海洋氣候適宜、旅游資源獨特豐富,利于開展海洋娛樂活動 海面上活動要抗御多變的海水運動和海洋氣象狀況;深海活動要適應黑暗、高壓、低溫和缺氧的環境。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性大,對工程設備材料和結構有嚴格要求,使得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技術難度大,資金投入大,風險大倉儲場所 海上油庫、海底倉庫等 海底交通運輸場所 建設港口、航道、機場、跨海橋隧等 海面及水體、海岸生活場所 觀光休閑、建設海上城市等 海岸灘涂、海面及水體、海底軍事場所 潛艇活動、建設海底基地等 海面及水體、海岸、海底2.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影響 具體體現對國家資源安全的影響 拓展陸地生存空間,改善陸地空間通達性 ①通過圍海造地、填海造陸、建造人工島嶼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空間,緩解陸上特別是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②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橋梁、隧道、機場、港口和管線等設施,可以改善島嶼與陸地的通達性提供豐富的資源,緩解陸上資源緊張 海洋空間是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石油天然氣及其他礦產資源等海洋資源賦存的場所,開發與利用海洋資源,可以豐富資源類型,緩解陸地上資源緊缺的局面,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意義重大提供危險資源儲藏場所,減少對陸地的威脅 海底水溫低且變化平緩、壓力穩定,可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資源提供儲藏場所,不僅可以節省日益緊缺的陸上土地資源,又可以減少這些資源對陸上環境的潛在威脅對國家海洋國土安全的影響 維護國家領土安全 ①提高國家對海洋國土的管控能力;②保障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③確保海上通道安全;④擴展戰略縱深;⑤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引發海洋爭端問題 不同國家對海洋空間資源的主張出現了重疊,在爭議海域進行的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活動,可能會導致國家間的沖突和摩擦,進而影響相關各國的國家安全(共16張PPT)清單十四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一、主干知識清單考點1 能源安全考點3 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與國家安全考點2 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內容索引考點4 地形剖面圖1.石油生產與消費的影響因素考點1 能源安全PART ONE 影響因素石油生產 石油儲量開采量 油田位置、地質條件、資金、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石油消費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2.保障我國石油安全的措施開源 保障石油國際供給來源的可靠 ①積極參與國外石油資源開發;②拓寬石油進口渠道,保障石油進口安全保持國內石油生產的穩定 ①穩定石油生產,增加石油儲備;②通過技術創新,加強石油勘探,穩定石油產量節流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耗能少的產業;②推廣應用節油新技術、新工藝;③開展石油深加工,提高石油資源利用率;④倡導節油,調節油價;⑤對石油資源要貫徹“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方針,適度開發儲存 建立石油儲備基地和石油儲備洞庫調配 建設輸油管道,實現石油資源的跨區域調配3.我國的石油儲備基地現有基地(截至2017年) 地面庫8個,分別為舟山、舟山擴建、鎮海、大連、黃島、獨山子、蘭州、天津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地下庫1個,為黃島國家石油儲備洞庫原則 儲存成本低;調配效率高影響 因素 原料:靠近××,石油資源豐富;與××油田有管道運輸;海運便利,有優良港灣,利于進口石油;加工:距××石化基地近,有強大的石油冶煉能力和加工能力;市場:靠近××經濟發達地區,市場廣闊;運輸:位于××附近,鐵路運輸便利;儲存:倉儲條件好(地形平坦、土地面積廣、土地價格低、地質穩定、有天然巖洞)、安全性好(人口稀少、位于內陸)舉例 我國石油儲備基地建在沿海的原因: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消費市場廣闊;②交通便利;③安全性高4.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過程 消費過程有利影響 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當地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②促進以交通運輸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③增加收入,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緩解資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生產過程 消費過程不利影響 ①占用耕地,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地表塌陷;②破壞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產生粉塵、甲烷等廢氣,污染大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③可能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④地下水漏失,廢水排放污染水源,加劇水資源緊張 ①產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有毒汞等污染物,造成酸雨和嚴重霧霾,危害人體健康;②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5.新能源基地建設條件分析(以風能、太陽能為例)角度 規范答題術語能源資源豐富 太陽能豐富(光照充足),如我國青藏地區、西北地區;風能豐富(風力大),如瓜州有“世界風庫”之稱,風力資源豐富土地面積廣 多荒灘、沙漠、戈壁等,土地面積廣闊,地形平坦,且地價較低,如瓜州地區周圍多戈壁、沙漠,地形平坦,地價較低市場需求及市場距離 市場對清潔能源需求量大;經濟落后地區對能源需求量小;距離市場(發達地區)較遠,電能運輸成本高科技 超高壓輸電技術的發展資金 建設成本高,資金不足;靠近發達地區,資金充足基礎設施 如電網等考點2 地圖PART TWO1.我國耕地資源相對短缺的原因考點2 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PART TWO原因 表現自 然 原 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積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約占總土地面積的14%耕地空間分布不均 東部季風區集中了全國約90%的耕地中、低產田比重大 高、中、低產田各占1/3左右自然災害造成耕地減少 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文災害等造成耕地損毀原因 表現人 為 原因 人口數量增多 人均耕地減少土壤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工業“三廢”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國耕地的質量呈下降趨勢土地退化 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沼澤化等非農業建設用地增加 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礦建設用地均不斷增加生態退耕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等措施的實施浪費現象嚴重 閑置拋荒、占而不用農業結構調整 生產條件較差的耕地轉變為草場,發展畜牧業;山地丘陵區耕地轉變為果林用地;地勢低洼區耕地轉變為魚塘2.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措施及其途徑保障措施 途徑保障 糧食 數量 確保耕 地數量 ①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②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③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調動和保護好主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政府抓糧積極性;②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提高糧 食單產 ①擴大農田灌溉面積,防洪排澇,平整土地;②培育推廣糧食高產品種,研發綜合配套栽培技術;③大力施用農家有機肥和適當增施化肥;④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⑤提高耕地復種指數,發展間作套種;⑥發展農業機械化其他措施 ①完善糧食儲備體系;②進行跨區域調劑;③加強國際貿易;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措施 途徑保障糧食質量 提高耕 地質量 ①用養結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②發展節水灌溉技術;③加強低產坡耕地的改造;④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改善耕作層土壤結構;⑤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⑥減少工業、生活土壤污染,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的治理保障耕地生態安全 ①推廣綠色安全標準化種植技術;②增加優質糧食品種種植面積;③發展智慧農業;④加強綜合治理,改善環境安全考點3 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與國家安全PART THREE1.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及其特點主要方式 形式 利用空間 優點 缺點生產場所 鹽田、海水養殖、海上發電等 海岸灘涂、海域上空、海面及水體、海底 空間范圍廣闊,降低用地成本,保證用地量;不與糧爭地,無須移民搬遷;可以開展水面—水體—海底立體化綜合利用;水下環境相對穩定,適于倉儲等。減輕對城市的污染和影響;容量大、抗干擾;安全性較強;海洋氣候適宜、旅游資源獨特豐富,利于開展海洋娛樂活動 海面上活動要抗御多變的海水運動和海洋氣象狀況;深海活動要適應黑暗、高壓、低溫和缺氧的環境。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性大,對工程設備材料和結構有嚴格要求,使得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技術難度大,資金投入大,風險大倉儲場所 海上油庫、海底倉庫等 海底交通運輸場所 建設港口、航道、機場、跨海橋隧等 海面及水體、海岸生活場所 觀光休閑、建設海上城市等 海岸灘涂、海面及水體、海底軍事場所 潛艇活動、建設海底基地等 海面及水體、海岸、海底2.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影響 具體體現對國家資源安全的影響 拓展陸地生存空間,改善陸地空間通達性 ①通過圍海造地、填海造陸、建造人工島嶼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空間,緩解陸上特別是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②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橋梁、隧道、機場、港口和管線等設施,可以改善島嶼與陸地的通達性提供豐富的資源,緩解陸上資源緊張 海洋空間是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石油天然氣及其他礦產資源等海洋資源賦存的場所,開發與利用海洋資源,可以豐富資源類型,緩解陸地上資源緊缺的局面,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意義重大 影響 具體體現對國家資源安全的影響 提供危險資源儲藏場所,減少對陸地的威脅 海底水溫低且變化平緩、壓力穩定,可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資源提供儲藏場所,不僅可以節省日益緊缺的陸上土地資源,又可以減少這些資源對陸上環境的潛在威脅對國家海洋國土安全的影響 維護國家領土安全 ①提高國家對海洋國土的管控能力;②保障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③確保海上通道安全;④擴展戰略縱深;⑤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引發海洋爭端問題 不同國家對海洋空間資源的主張出現了重疊,在爭議海域進行的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活動,可能會導致國家間的沖突和摩擦,進而影響相關各國的國家安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清單十四 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docx 清單十四 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