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單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考點1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1.北半球自然地帶與氣候類型關系圖2.自然環境整體性表現的案例分析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協調自然環境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某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地區 全球共同努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3.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分析角度與解題方法分析角度 解題方法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特征 主要從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區域內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環境要素進行分析,點明每一要素呈現的主要特點即可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成因 區域地理環境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區域地理現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間的因果聯系導致的,其中氣候、地貌是許多地理現象形成的基礎因素,分析時應理清要素間的因果聯系鏈,由因到果步步推進,完整地呈現因果關系分析區域環境的變化過程及特點 區域內某要素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區域其他要素的變化,乃至整個區域環境的整體變化分析區域間的環境聯系 主要從自然環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角度分析不同區域間存在的因果聯系,組織成邏輯思路清晰的因果鏈條,規范學科語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海洋水汽的深入,使得我國西北地區氣候更加干旱考點2 陸地地域分異規律1.分析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思路2.分析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的思路3.特別提醒(1)沿某線自然景觀呈現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并非都屬于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如非洲從剛果盆地向南北兩側,自然景觀的變化應屬于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澳大利亞沿南回歸線由東向西的植被類型分布與地方性分異規律有一定的關系。(2)自然地帶南北延伸多與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有關。但美洲大陸西海岸自然地帶南北延伸主要與地形(山地)的阻隔有關。(3)自然地帶東西延伸多與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有關。但我國西北內陸地區“三北”防護林的東西延伸與地方性分異規律有關(多位于山麓綠洲地區)。考點3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1.主導因素:水熱條件。(1)從山麓到山頂熱量遞減。一般情況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約0.6 ℃。(2)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的變化。2.分異規律:自然地帶沿等高線延伸,從山麓向山頂更替。(1)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和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基帶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隨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會出現森林帶,如天山)。(2)山麓自然地帶(基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地帶一致。(3)同一自然地帶分布的海拔,在不同山體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同一山體陽坡高于陰坡。(4)山體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3.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雪線是永久冰雪帶的下界,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0 ℃的等溫線相吻合,其高度與緯度、坡向和坡度有關。具體如下:因素 影響溫度(熱量或緯度)因素 雪線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低緯雪線高,高緯雪線低;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降水因素 雪線高度與降水量呈負相關。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迎風坡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偏高季節因素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較低,雪線下降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因素 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荒漠化導致氣候變干,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增強,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氣候、地貌等因素綜合作用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4.林線(1)概念:森林分布的上限,是高緯度地區或高山地帶,由于氣溫、水分、風力及土壤等條件而不能生長喬木的界限。就熱量條件而言,林線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的等溫線較為吻合,在水平方向上一般是高寒地帶針葉林的北限,在北緯60°~北緯70°。(2)影響因素注:當熱量與水分沖突時,熱量因素大于降水因素。考點4 地方性分異規律1.地方性分異地形、巖性、土質等地方性因素,改變了小尺度的水、熱分布規律,造成物質和能量再分配。將實際自然地帶類型與理論自然地帶類型(即符合緯度地帶、經度地帶、垂直地帶和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對比,不一致即為地方性分異。如下圖:2.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因素 地區 自然地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理想狀態) 地方性分布(實際狀況)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 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幾乎無陸地地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深入,位于山地背風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側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長條狀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相對較低,對流運動減弱 ,降水減少,不能形成熱帶雨林帶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區 與當地的水平自然地帶一致 高山植物區 地勢高,水熱條件差洋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地帶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地帶向較低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地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有寒流流經,降溫減濕作用明顯;大陸西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作用明顯南、北半球副熱帶的大陸西岸 熱帶荒漠帶 熱帶荒漠帶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大陸西岸的寒流降溫減濕作用明顯歐洲西海岸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北延伸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水分 昆侖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共21張PPT)清單六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一、主干知識清單考點1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考點3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考點2 陸地地域分異規律內容索引考點4 地方性分異規律1.北半球自然地帶與氣候類型關系圖考點1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PART ONE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協調2.自然環境整體性表現的案例分析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自然環境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某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地區 全球共同努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3.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分析角度與解題方法分析角度 解題方法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特征 主要從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區域內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環境要素進行分析,點明每一要素呈現的主要特點即可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成因 區域地理環境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區域地理現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間的因果聯系導致的,其中氣候、地貌是許多地理現象形成的基礎因素,分析時應理清要素間的因果聯系鏈,由因到果步步推進,完整地呈現因果關系分析角度 解題方法分析區域環境的變化過程及特點 區域內某要素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區域其他要素的變化,乃至整個區域環境的整體變化分析區域間的環境聯系 主要從自然環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角度分析不同區域間存在的因果聯系,組織成邏輯思路清晰的因果鏈條,規范學科語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海洋水汽的深入,使得我國西北地區氣候更加干旱考點2 地圖PART TWO1.分析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思路考點2 陸地地域分異規律PART TWO2.分析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的思路3.特別提醒(1)沿某線自然景觀呈現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并非都屬于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如非洲從剛果盆地向南北兩側,自然景觀的變化應屬于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澳大利亞沿南回歸線由東向西的植被類型分布與地方性分異規律有一定的關系。(2)自然地帶南北延伸多與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有關。但美洲大陸西海岸自然地帶南北延伸主要與地形(山地)的阻隔有關。(3)自然地帶東西延伸多與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有關。但我國西北內陸地區“三北”防護林的東西延伸與地方性分異規律有關(多位于山麓綠洲地區)。考點3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PART THREE1.主導因素:水熱條件。(1)從山麓到山頂熱量遞減。一般情況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約0.6 ℃。(2)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的變化。(1)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和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基帶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隨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會出現森林帶,如天山)。(2)山麓自然地帶(基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地帶一致。(3)同一自然地帶分布的海拔,在不同山體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同一山體陽坡高于陰坡。2.分異規律:自然地帶沿等高線延伸,從山麓向山頂更替。(4)山體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3.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雪線是永久冰雪帶的下界,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0 ℃的等溫線相吻合,其高度與緯度、坡向和坡度有關。具體如下:因素 影響溫度(熱量或緯度)因素 雪線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低緯雪線高,高緯雪線低;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降水因素 雪線高度與降水量呈負相關。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迎風坡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偏高因素 影響季節因素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較低,雪線下降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因素 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荒漠化導致氣候變干,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增強,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氣候、地貌等因素綜合作用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4.林線(1)概念:森林分布的上限,是高緯度地區或高山地帶,由于氣溫、水分、風力及土壤等條件而不能生長喬木的界限。就熱量條件而言,林線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的等溫線較為吻合,在水平方向上一般是高寒地帶針葉林的北限,在北緯60°~北緯70°。(2)影響因素注:當熱量與水分沖突時,熱量因素大于降水因素。考點4 地方性分異規律PART FOUR1.地方性分異地形、巖性、土質等地方性因素,改變了小尺度的水、熱分布規律,造成物質和能量再分配。將實際自然地帶類型與理論自然地帶類型(即符合緯度地帶、經度地帶、垂直地帶和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對比,不一致即為地方性分異。如下圖:2.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因素 地區 自然地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地方性分布 (實際狀況)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 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幾乎無陸地地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深入,位于山地背風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側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長條狀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因素 地區 自然地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地方性分布 (實際狀況)地勢起伏 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相對較低,對流運動減弱 ,降水減少,不能形成熱帶雨林帶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區 與當地的水平自然地帶一致 高山植物區 地勢高,水熱條件差因素 地區 自然地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地方性分布 (實際狀況)洋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地帶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地帶向較低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地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有寒流流經,降溫減濕作用明顯;大陸西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作用明顯南、北半球副熱帶的大陸西岸 熱帶荒漠帶 熱帶荒漠帶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大陸西岸的寒流降溫減濕作用明顯因素 地區 自然地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地方性分布 (實際狀況)洋流 歐洲西海岸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北延伸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水分 昆侖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清單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docx 清單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