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中地理 三輪沖刺主干知識清單:清單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課件 +講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中地理 三輪沖刺主干知識清單:清單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課件 +講義)

資源簡介

清單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
考點1 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內力作用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 定義 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舉例
構造運動 水平運動 地殼或者巖石圈塊體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運動 巖層發生了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了斷裂帶和褶皺山系 東非大裂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等的形成
垂直運動 地殼或者巖石圈塊體垂直于地球表面的上升或下降運動 巖層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勢起伏和海陸變遷 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魯番盆地、青海湖等。 典型的隆起地形:廬山、泰山、華山等典型的塊狀山地
變質作用 巖石在一定溫度、壓力作用下發生變質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巖漿活動 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 巖漿噴出地表經冷凝形成火山地貌 富士山、夏威夷群島、五大連池等
2.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判讀
(1)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大致可以用進出箭頭的多少來區分。巖漿:三進一出;巖漿巖:一進三出;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
注:沉積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積巖,沉積巖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層理構造。
(2)判斷箭頭含義: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冷卻凝固,是內力作用;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指向巖漿的箭頭——熔化,是內力作用。
3.板塊運動與地貌
板塊運動 張裂 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
邊界類型 生長邊界 ←|→ 消亡邊界 →|←
對地貌的影響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 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
圖示
注:海底巖石,離海嶺越近或離海溝越遠,其巖層年齡越新;離海嶺越遠或離海溝越近,其巖層年齡越老。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
判斷 方法 從形態上 褶皺是巖層受到水平擠壓發生彎曲變形,但巖層還是連在一起的一種地質構造 巖層受力斷裂并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
背斜 向斜
巖層一般向上拱起 巖層一般向下彎曲
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圖示
構造地貌 未侵蝕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大裂谷。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常形成斷塊山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斷層線常發育成溝谷、河流,有時形成泉、湖泊
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作用,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
圖示
5.研究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
地質構造在工程選址、找水、找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可通過下圖進行理解。
(1)利用地質構造找水——向斜槽部、斷層處
向斜 巖層向向斜槽部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匯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斷層 斷層處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質構造找礦——向斜槽部探礦、背斜處找油(煤、石油、天然氣均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巖中形成)
煤礦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掉)
油、氣 背斜巖層向上拱起,油、氣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頂部,背斜是良好的儲油、儲氣構造
(3)利用地質構造確定工程建設——避開斷層帶、向斜,背斜建隧道
避開斷層 易發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開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和雨水匯集區,隧道可能會變為“水道”
隧道選在背斜 背斜的巖層呈天然拱形,結構穩定
6.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
①看沉積巖:一般沉積巖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圖1中Ⅲ巖層位置靠下,巖層較老;Ⅰ巖層位置靠上,巖層較新。
②看斷層:斷層形成晚于被其斷裂的巖層。如圖1中斷層晚于圖中所有巖層。
③看巖漿巖:巖漿巖(包括噴出巖和侵入巖)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巖層,如圖1中巖漿巖Ⅳ巖層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Ⅲ巖層和Ⅱ巖層。
④看變質巖:變質巖是巖石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因而變質巖的形成晚于其相鄰的巖漿巖。
⑤看侵蝕面:若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隆起,地層遭受外力侵蝕。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該地地殼下沉。
⑥海底巖石:離海嶺越近,其形成的地質年齡越小,離海嶺越遠,其形成的地質年齡越大;離海溝越近,其形成的地質年齡越大,離海溝越遠,其形成的地質年齡越小。
(2)地質構造的判斷
①看巖層是否連續,褶皺由連續的褶曲組成。如圖2中的乙、丙為由連續的褶曲組成的褶皺。
②看巖層的形態和地貌形態:巖層向上拱起一般為背斜,未侵蝕前常形成山嶺(如圖2中乙);巖層向下彎曲一般為向斜,未侵蝕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③看巖層的新老關系:中老翼新為背斜,中新翼老為向斜,這是判斷背斜與向斜最可靠的依據。
④看巖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即巖塊是否有相對上升或下降運動,如圖2中甲處為斷層。若只有破裂而無明顯的相對位移,只能稱為斷裂而不能稱為斷層。
(3)特定情況的判斷
①褶皺、斷層的存在說明經歷了地殼的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如圖1中僅發生斷層,巖層未發生彎曲,說明經歷了垂直運動;圖2中發生褶皺和斷層,說明該地經歷了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②有沉積巖層或沉積物,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洼,也可能伴隨著下降運動。如圖1中巖層Ⅰ的存在。
③若地層出現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a.在缺失地層所處的年代發生了地殼隆起,使當地地勢抬高,終止了沉積過程。
b.當時存在沉積作用,地殼隆起后,原沉積物被剝蝕完畢。
c.當時、當地氣候變化,沒有了沉積物來源。
④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地殼上升形成的。
⑤若地層中有侵入巖存在,說明圍巖(礦物或礦石周圍的巖石)形成之后又發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形成的侵入巖晚于圍巖形成。
考點2 常見外力地貌的形成
一、侵蝕地貌
1.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
2.河流侵蝕地貌
(1)河流不同侵蝕作用的差異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含義 向河流源頭侵蝕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蝕 向河流兩岸侵蝕
影響 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延長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使河谷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展
(2)常見河流侵蝕地貌及形成
地貌 形成
“V”形谷(峽谷) 地殼上升、流水下切侵蝕而成
曲流(河曲) 發生在地勢平緩、河床由松散堆積物構成的平原上;河流流速緩慢,凹岸侵蝕,凸岸堆積;草場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較強
曲峽 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勢平坦,河流流速緩慢,側蝕作用強,形成曲流;后來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時保留了原來的曲流形態
3.侵蝕基準面
(1)概念
①侵蝕基準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蝕深度達到海平面時,因河床坡度消失,流水運動停止,不再向下侵蝕,故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蝕深度的最低基面,在這個面上侵蝕停止或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陸方向引伸的平面,稱為(終極)侵蝕基準面。但對于不入海,終止于內陸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們的(終極)侵蝕基準面。
②局部(或暫時)侵蝕基準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體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匯口處的水面等為其侵蝕基準面,稱為局部(或暫時)侵蝕基準面。
(2)影響侵蝕基準面的因素
①構造運動:地殼抬升,河源距離原侵蝕基準面的垂直距離加大,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地殼下沉,侵蝕基準面則相對上升。
②氣候變化:冰期時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存在,入海徑流量減少,海平面下降,(終極)侵蝕基準面降低;間冰期時降水增加,入海徑流量增加,海平面上升,侵蝕基準面上升。
(3)侵蝕基準面變化引起河流沖淤變化
①如果侵蝕基準面上升,河流縱坡降的減小將導致河流挾沙能力的降低和河床的淤積。
②如果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縱坡降將增大,從而導致河流挾沙能力的增強和河床的侵蝕。
4.河流襲奪
(1)概念:處于分水嶺兩側的河流,由于侵蝕強度差異較大,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搶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這種河系演變的現象,稱為河流襲奪。又稱“河流搶水”。
(2)條件
①兩條河川間的距離不能太遠。
②其中一條河川的側蝕或溯源侵蝕強烈。
③必須一條為高位河另一條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嶺兩側的海拔要有明顯的差異。
(3)圖示
二、堆積地貌
1.不同類型的堆積地貌
2.河流堆積地貌
(1)形成條件
①堆積物:風化或流水侵蝕→搬運→堆積物(存在顆粒大小差異)。
②流速減緩:地勢平緩、河道彎曲、海水/湖水/河水頂托作用→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下降。
③沉積環境:可供沉積的空間、地殼抬升(下降)、地形條件、水域環境(海浪、洋流)→沉積環境(沉積空間)。
(2)常見河流堆積地貌及形成
地貌 形成
洪積—沖積平原 ①河流上游山區,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挾帶大量礫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節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降低;③河流挾帶的礫石、泥沙在山麓地帶堆積下來,形成洪(沖)積扇;④洪(沖)積扇擴大并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季節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 ①形成過程:河流中上游泥沙來源豐富;河流入海(湖)口處地形坡度變緩,加上海(湖)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泥沙堆積,形成三角洲。 ②三角洲面積變化:泥沙來源變化,海平面變化(海退時,海平面下降,陸地面積增大,導致三角洲面積增大;海進時,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小,三角洲面積減小)。 ③無三角洲形成:缺少泥沙、沉積環境(沉積空間及海水運動或地殼沉降)
3.風沙活動
(1)形成條件
物質條件——沙源 ①外地輸沙:盛行風從上風地帶將沙塵物質吹送至風沙活動地區堆積;河流從中上游地區搬運到風沙活動地區堆積。 ②當地沙源:枯水期湖灘、河灘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節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表土裸露;耕地面積擴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區的沙灘或沙丘
動力條件——大風 ①當地所處區域的大氣環流(風帶或季風)或距離冬季風源地遠近。 ②地形特征:平坦的地形,如廣闊的平原,沒有阻擋,風力大;峽谷或河谷走向與風向一致,形成狹管效應,風力大;面積廣大的湖泊或海域,下墊面摩擦力小,風力大。 ③特殊天氣、氣候背景:氣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氣溫回升、蒸發旺盛;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 ④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護
(2)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 ①阻沙:設置沙障阻擋風沙;②固沙:設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生物措施 ①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建設,保護和恢復植被(保護自然植被、植樹造林、種草等),防風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
組織管理措施 ①調整農業結構,合理控制農牧業生產規模;②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③建立風沙災害的監測、預報機制;④制定并嚴格實施防沙、治沙的相關法律法規;⑤對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實施生態移民
三、外力作用規律
1.堆積規律
陸地上的堆積作用可分為風、流水、冰川等堆積類型。其中風力堆積和流水堆積是在碎屑顆粒物的重力大于風或流水的搬運力時發生的,一般是顆粒大、密度大的先堆積,顆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積,使堆積物按照礫石—砂—粉砂—黏土的順序形成有規律的帶狀分布(如下圖);冰川的機械堆積多因冰川融化而發生,冰磧物大多沒有分選性,大小顆粒混雜。
2.沙丘坡面形態與風力的關系
沙丘迎風坡緩,背風坡陡,形態多樣,以新月形沙丘較為常見。
考點3 地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1.地形對宏觀氣候的影響
(1)形成獨特的高原山地氣候區。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脈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獨特的高原山地氣候區。
(2)地形是地方性分異氣候區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區的東非高原理論上應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但由于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大氣對流運動減弱,從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理論上應形成熱帶草原氣候,但由于來自海洋的東南信風在此受地形抬升的影響,多地形雨,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最終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3)雨影效應。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干旱環境的形成。
(4)影響大氣環流。如北美洲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脈阻擋了西風深入,而歐洲東西走向的阿爾卑斯山脈利于西風深入;北美洲中央大平原貫穿南北,利于冷空氣南下和暖空氣北上,而我國東西走向的陰山、秦嶺、南嶺等對冬季風的阻擋作用明顯。
(5)在干旱地區山地易形成“雨極”。如我國祁連山、天山降水多于周邊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雨極”。
2.地形對局部小氣候的影響
(1)影響局部氣溫
①海拔影響氣溫。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②山體的陰坡和陽坡影響氣溫。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體陽坡氣溫高于陰坡。
③山體迎風坡和背風坡影響氣溫。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體迎風坡氣溫低于背風坡。
④山脈埡口影響氣溫。一般而言,當暖空氣通過埡口時,埡口后方因暖空氣積聚,氣溫較高;當冷空氣通過埡口時,埡口后方因冷空氣積聚,氣溫較低。
⑤河谷地形影響氣溫。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較多且不利于散熱,氣溫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
(2)影響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體而言,從山麓到山頂,降水先增加、后減少,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體的迎風坡降水遠遠大于背風坡。地形雨的形成對山體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對高度大于500米。就同一地區不同山體而言,海拔高的山體降水量較多。
(3)影響風速
山脈走向與風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風速;山脈走向與風向平行,對風速削弱作用較弱;山脈隘口可增加風速。
二、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1.影響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速:地勢起伏大,等高線密集,流速快。
(2)含沙量:地勢起伏大,流速快,含沙量大。
(3)結冰期:地勢起伏大,流速快,結冰期短。
2.影響河流的水系特征
(1)流向:向海拔低的地方流。
(2)河網密度:地勢平坦,河網密度大。
(3)流域面積:地勢平坦,河流的流域面積大。
(4)水系形狀:山地—放射狀;盆地—向心狀;陡崖—梳子狀。
3.影響河流的開發利用(水能、航運價值)
4.影響河流問題
三、地形對植被、土壤的影響
1.地形對植被的影響
山地的坡向影響植被分布,陽坡一般為喜陽植被,如馬尾松;陰坡一般為喜陰植被,如冷杉。山地不同海拔地帶分布有不同的植被,如珠穆朗瑪峰南坡從山麓到山頂植被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草甸草原→荒漠。
2.地形對土壤的影響
在植被一定的情況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區水土流失較嚴重,土壤肥力會逐漸下降;平原區泥沙會逐漸沉積,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四、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形是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導因素之一,其對聚落的形態、分布、規模和發展都具有深刻影響。
影響 表現 原因 典例
聚落的形態 平原地區 平原面積廣闊,聚落多呈團塊型 自然條件對聚落形態的制約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區為中心向四周發展 我國北方地區的村落
丘陵山區 聚落多呈條帶狀 山區河谷地帶聚落發展受地形制約;水鄉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獲得較好的用水條件,另一方面水運交通便利 我國南方地區的村落
聚落的區位 平原地區 聚落發育的理想環境 地勢平坦,節省建設成本;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交通便利 我國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勢較低的第三級階梯上
山區和高原 一般氣候寒冷,聚落多分布在山間谷地中 地勢相對較低,氣溫條件相對優越;地形、水源等條件好 西寧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熱帶地區 聚落多分布在高原上 熱帶的平原地區,氣候過于濕熱,高原上氣候比較涼爽 巴西利亞、墨西哥城等位于熱帶地區的高原上
五、地形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 山區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原因 實例
方式 首選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 ①山區修建交通運輸干線的成本高、難度大;②修建公路的成本低、技術難度較鐵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鐵路
線路選址走向 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②線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形(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③避開陡坡、斷層、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的地段;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⑤盡量選擇兩點間最短距離,盡量多連接各級居民點;⑥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選線一般按地形地勢來確定線路的走向。①盡量節約建設成本;②降低技術難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如果選取最直、最短的線路,就必須開挖較多的山坡,填實溝谷,建造較多的橋梁或隧道) ①同蒲鐵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隴海鐵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鐵路沿漢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鐵路沿地形地勢曲折伸展
線網 密度 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線網密度較大 這樣可以聯系較多的居民點,方便人們的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運量,增加經濟效益 新疆的南疆鐵路和蘭新鐵路均沿山麓分布,連接綠洲
六、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地形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
在氣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平原區適合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區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發展種植業,坡度大于25°適宜發展林業或養殖業;從山麓到山頂可依次發展種植業→果園→毛竹(或經濟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2.地形影響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平原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
七、地形對工業生產的影響
1.一般情況
工業生產需要選擇在地勢平坦的地方,有利于廠房的建設和貨物、產品的運輸,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工業比較密集。
2.特殊情況
對環境或資源要求嚴格的工業,多建在山坡上、山麓或山洞里。如某些精密設備制造業選擇在地下布局,以保持恒溫和防止各種震動的影響;我國大數據產業一方面要考慮散熱降溫,另一方面要考慮安全,所以選擇建在云貴高原上;云貴高原地勢起伏大,平原面積小,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工業梯田,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特定歷史時期下,我國一些國防工業考慮到國防安全的需要,會選擇進入山洞進行生產作業。(共48張PPT)
清單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
一、主干知識清單
考點1 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考點3 地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考點2 常見外力地貌的形成
內容索引
1.內力作用表現形式
考點1 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PART ONE
表現形式 定義 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舉例
構造運動 水平運動 地殼或者巖石圈塊體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運動 巖層發生了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了斷裂帶和褶皺山系 東非大裂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等的形成
表現 形式 定義 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舉例
構造運動 垂直運動 地殼或者巖石圈塊體垂直于地球表面的上升或下降運動 巖層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勢起伏和海陸變遷 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魯番盆地、青海湖等。
典型的隆起地形:廬山、泰山、華山等典型的塊狀山地
表現形式 定義 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舉例
變質作用 巖石在一定溫度、壓力作用下發生變質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巖漿活動 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 巖漿噴出地表經冷凝形成火山地貌 富士山、夏威夷群島、五大連池等
2.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判讀
(1)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大致可以用進出箭頭的多少來區分。巖漿:三進一出;巖漿巖:一進三出;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
注:沉積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積巖,沉積巖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層理構造。
(2)判斷箭頭含義: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冷卻凝固,是內力作用;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指向巖漿的箭頭——熔化,是內力作用。
3.板塊運動與地貌
板塊運動 張裂 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
邊界類型 生長邊界 ←|→ 消亡邊界 →|←
板塊運動 張裂 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
對地貌的影響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 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
圖示
注:海底巖石,離海嶺越近或離海溝越遠,其巖層年齡越新;離海嶺越遠或離海溝越近,其巖層年齡越老。
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
判斷 方法 從形態上 褶皺是巖層受到水平擠壓發生彎曲變形,但巖層還是連在一起的一種地質構造 巖層受力斷裂并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
背斜 向斜
巖層一般向上拱起 巖層一般向下彎曲
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圖示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
構造地貌 未侵蝕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大裂谷。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常形成斷塊山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斷層線常發育成溝谷、河流,有時形成泉、湖泊
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作用,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
圖示
5.研究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
地質構造在工程選址、找水、找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可通過下圖進行理解。
(1)利用地質構造找水——向斜槽部、斷層處
向斜 巖層向向斜槽部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匯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斷層 斷層處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質構造找礦——向斜槽部探礦、背斜處找油(煤、石油、天然氣均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巖中形成)
煤礦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掉)
油、氣 背斜巖層向上拱起,油、氣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頂部,背斜是良好的儲油、儲氣構造
(3)利用地質構造確定工程建設——避開斷層帶、向斜,背斜建隧道
避開斷層 易發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開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和雨水匯集區,隧道可能會變為“水道”
隧道選在背斜 背斜的巖層呈天然拱形,結構穩定
6.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
①看沉積巖:一般沉積巖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圖1中Ⅲ巖層位置靠下,巖層較老;Ⅰ巖層位置靠上,巖層較新。
②看斷層:斷層形成晚于被其斷裂的巖層。如圖1中斷層晚于圖中所有巖層。
③看巖漿巖:巖漿巖(包括噴出巖和侵入巖)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巖層,如圖1中巖漿巖Ⅳ巖層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Ⅲ巖層和Ⅱ巖層。
④看變質巖:變質巖是巖石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因而變質巖的形成晚于其相鄰的巖漿巖。
⑤看侵蝕面:若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隆起,地層遭受外力侵蝕。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該地地殼下沉。
⑥海底巖石:離海嶺越近,其形成的地質年齡越小,離海嶺越遠,其形成的地質年齡越大;離海溝越近,其形成的地質年齡越大,離海溝越遠,其形成的地質年齡越小。
(2)地質構造的判斷
①看巖層是否連續,褶皺由連續的褶曲組成。如圖2中的乙、丙為由連續的褶曲組成的褶皺。
②看巖層的形態和地貌形態:巖層向上拱起一般為背斜,未侵蝕前常形成山嶺(如圖2中乙);巖層向下彎曲一般為向斜,未侵蝕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③看巖層的新老關系:中老翼新為背斜,中新翼老為向斜,這是判斷背斜與向斜最可靠的依據。
④看巖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即巖塊是否有相對上升或下降運動,如圖2中甲處為斷層。若只有破裂而無明顯的相對位移,只能稱為斷裂而不能稱為斷層
(3)特定情況的判斷
①褶皺、斷層的存在說明經歷了地殼的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如圖1中僅發生斷層,巖層未發生彎曲,說明經歷了垂直運動;圖2中發生褶皺和斷層,說明該地經歷了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②有沉積巖層或沉積物,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洼,也可能伴隨著下降運動。如圖1中巖層Ⅰ的存在。
③若地層出現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a.在缺失地層所處的年代發生了地殼隆起,使當地地勢抬高,終止了沉積過程。
b.當時存在沉積作用,地殼隆起后,原沉積物被剝蝕完畢。
c.當時、當地氣候變化,沒有了沉積物來源。
④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地殼上升形成的。
⑤若地層中有侵入巖存在,說明圍巖(礦物或礦石周圍的巖石)形成之后又發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形成的侵入巖晚于圍巖形成。
考點2 地圖
PART TWO
一、侵蝕地貌
考點2 常見外力地貌的形成
PART TWO
1.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
2.河流侵蝕地貌
(1)河流不同侵蝕作用的差異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含義 向河流源頭侵蝕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蝕 向河流兩岸侵蝕
影響 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延長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使河谷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展
(2)常見河流侵蝕地貌及形成
地貌 形成
“V”形谷 (峽谷) 地殼上升、流水下切侵蝕而成
曲流(河曲) 發生在地勢平緩、河床由松散堆積物構成的平原上;河流流速緩慢,凹岸侵蝕,凸岸堆積;草場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較強
曲峽 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勢平坦,河流流速緩慢,側蝕作用強,形成曲流;后來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時保留了原來的曲流形態
3.侵蝕基準面
(1)概念
①侵蝕基準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蝕深度達到海平面時,因河床坡度消失,流水運動停止,不再向下侵蝕,故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蝕
深度的最低基面,在這個面上侵蝕停止或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陸方向引伸的平面,稱為(終極)侵蝕基準面。但對于不入海,終止于內陸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們的(終極)侵蝕基準面。
②局部(或暫時)侵蝕基準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體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匯口處的水面等為其侵蝕基準面,稱為局部(或暫時)侵蝕基準面。
(2)影響侵蝕基準面的因素
①構造運動:地殼抬升,河源距離原侵蝕基準面的垂直距離加大,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地殼下沉,侵蝕基準面則相對上升。
②氣候變化:冰期時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存在,入海徑流量減少,海平面下降,(終極)侵蝕基準面降低;間冰期時降水增加,入
海徑流量增加,海平面上升,侵蝕基準面上升。
(3)侵蝕基準面變化引起河流沖淤變化
①如果侵蝕基準面上升,河流縱坡降的減小將導致河流挾沙能力的降低和河床的淤積。
②如果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縱坡降將增大,從而導致河流挾沙能力的增強和河床的侵蝕。
4.河流襲奪
(1)概念:處于分水嶺兩側的河流,由于侵蝕強度差異較大,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搶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這種河系演變的現象,稱為河流襲奪。又稱“河流搶水”。
(2)條件
①兩條河川間的距離不能太遠。
②其中一條河川的側蝕或溯源侵蝕強烈。
③必須一條為高位河另一條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嶺兩側的海拔要有明顯的差異。
(3)圖示
二、堆積地貌
1.不同類型的堆積地貌
2.河流堆積地貌
(1)形成條件
①堆積物:風化或流水侵蝕→搬運→堆積物(存在顆粒大小差異)。
②流速減緩:地勢平緩、河道彎曲、海水/湖水/河水頂托作用→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下降。
③沉積環境:可供沉積的空間、地殼抬升(下降)、地形條件、水域環境(海浪、洋流)→沉積環境(沉積空間)。
(2)常見河流堆積地貌及形成
地貌 形成
洪積—沖積平原 ①河流上游山區,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挾帶大量礫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節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降低;③河流挾帶的礫石、泥沙在山麓地帶堆積下來,形成洪(沖)積扇;④洪(沖)積扇擴大并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季節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貌 形成
三角洲 ①形成過程:河流中上游泥沙來源豐富;河流入海(湖)口處地形坡度變緩,加上海(湖)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泥沙堆積,形成三角洲。
②三角洲面積變化:泥沙來源變化,海平面變化(海退時,海平面下降,陸地面積增大,導致三角洲面積增大;海進時,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小,三角洲面積減小)。
③無三角洲形成:缺少泥沙、沉積環境(沉積空間及海水運動或地殼沉降)
3.風沙活動
(1)形成條件
物質條件——沙源 ①外地輸沙:盛行風從上風地帶將沙塵物質吹送至風沙活動地區堆積;河流從中上游地區搬運到風沙活動地區堆積。
②當地沙源:枯水期湖灘、河灘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節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表土裸露;耕地面積擴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區的沙灘或沙丘
動力條件——大風 ①當地所處區域的大氣環流(風帶或季風)或距離冬季風源地遠近。
②地形特征:平坦的地形,如廣闊的平原,沒有阻擋,風力大;峽谷或河谷走向與風向一致,形成狹管效應,風力大;面積廣大的湖泊或海域,下墊面摩擦力小,風力大。
③特殊天氣、氣候背景:氣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氣溫回升、蒸發旺盛;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
④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護
(2)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 ①阻沙:設置沙障阻擋風沙;②固沙:設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生物措施 ①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建設,保護和恢復植被(保護自然植被、植樹造林、種草等),防風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
組織管理措施 ①調整農業結構,合理控制農牧業生產規模;②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③建立風沙災害的監測、預報機制;④制定并嚴格實施防沙、治沙的相關法律法規;⑤對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實施生態移民
三、外力作用規律
1.堆積規律
陸地上的堆積作用可分為風、流水、冰川等堆積類型。其中風力堆積和流水堆積是在碎屑顆粒物的重力大于風或流水的搬運力時發生的,一般是顆粒大、密度大的先堆積,顆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積,使堆積物按照礫石—砂—粉砂—黏土的順序形成有規律的帶狀分布(如下圖);冰川的機械堆積多因冰川融化而發生,冰磧物大多沒有分選性,大小顆粒混雜。
2.沙丘坡面形態與風力的關系
沙丘迎風坡緩,背風坡陡,形態多樣,以新月形沙丘較為常見。
考點3 地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PART THREE
一、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1.地形對宏觀氣候的影響
(1)形成獨特的高原山地氣候區。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脈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獨特的高原山地氣候區。
(2)地形是地方性分異氣候區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區的東非高原理論上應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但由于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大氣對流運動減弱,從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理論上應形成熱帶草原氣候,但由于來自海洋的東南信風在此受地形抬升的影響,多地形雨,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最終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3)雨影效應。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干旱環境的形成。
(4)影響大氣環流。如北美洲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脈阻擋了西風深入,而歐洲東西走向的阿爾卑斯山脈利于西風深入;北美洲中央大平原貫穿南北,利于冷空氣南下和暖空氣北上,而我國東西走向的陰山、秦嶺、南嶺等對冬季風的阻擋作用明顯。
(5)在干旱地區山地易形成“雨極”。如我國祁連山、天山降水多于周邊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雨極”。
2.地形對局部小氣候的影響
(1)影響局部氣溫
①海拔影響氣溫。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②山體的陰坡和陽坡影響氣溫。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體陽坡氣溫高于陰坡。
③山體迎風坡和背風坡影響氣溫。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體迎風坡氣溫低于背風坡。
④山脈埡口影響氣溫。一般而言,當暖空氣通過埡口時,埡口后方因暖空氣積聚,氣溫較高;當冷空氣通過埡口時,埡口后方因冷空氣積聚,氣溫較低。
⑤河谷地形影響氣溫。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較多且不利于散熱,氣溫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
(2)影響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體而言,從山麓到山頂,降水先增加、后減少,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體的迎風坡降水遠遠大于背風坡。地形雨的形成對山體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對高度大于500米。就同一地區不同山體而言,海拔高的山體降水量較多。
(3)影響風速
山脈走向與風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風速;山脈走向與風向平行,對風速削弱作用較弱;山脈隘口可增加風速。
二、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1.影響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速:地勢起伏大,等高線密集,流速快。
(2)含沙量:地勢起伏大,流速快,含沙量大。
(3)結冰期:地勢起伏大,流速快,結冰期短。
2.影響河流的水系特征
(1)流向:向海拔低的地方流。
(2)河網密度:地勢平坦,河網密度大。
(3)流域面積:地勢平坦,河流的流域面積大。
(4)水系形狀:山地—放射狀;盆地—向心狀;陡崖—梳子狀。
3.影響河流的開發利用(水能、航運價值)
4.影響河流問題
三、地形對植被、土壤的影響
1.地形對植被的影響
山地的坡向影響植被分布,陽坡一般為喜陽植被,如馬尾松;陰坡一般為喜陰植被,如冷杉。山地不同海拔地帶分布有不同的植被,如珠穆朗瑪峰南坡從山麓到山頂植被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草甸草原→荒漠。
2.地形對土壤的影響
在植被一定的情況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區水土流失較嚴重,土壤肥力會逐漸下降;平原區泥沙會逐漸沉積,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地形是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導因素之一,其對聚落的形態、分布、規模和發展都具有深刻影響。
四、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影響 表現 原因 典例
聚 落 的 形 態 平原地區 平原面積廣闊,聚落多呈團塊型 自然條件對聚落形態的制約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區為中心向四周發展 我國北方地區的村落
丘陵山區 聚落多呈條帶狀 山區河谷地帶聚落發展受地形制約;水鄉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獲得較好的用水條件,另一方面水運交通便利 我國南方地區的村落
影響 表現 原因 典例
聚 落 的 區 位 平原地區 聚落發育的理想環境 地勢平坦,節省建設成本;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交通便利 我國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勢較低的第三級階梯上
山區和高原 一般氣候寒冷,聚落多分布在山間谷地中 地勢相對較低,氣溫條件相對優越;地形、水源等條件好 西寧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熱帶地區 聚落多分布在高原上 熱帶的平原地區,氣候過于濕熱,高原上氣候比較涼爽 巴西利亞、墨西哥城等位于熱帶地區的高原上
五、地形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 山區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原因 實例
方式 首選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 ①山區修建交通運輸干線的成本高、難度大;②修建公路的成本低、技術難度較鐵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鐵路
影響 山區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原因 實例
線路 選址 走向 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②線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形(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③避開陡坡、斷層、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的地段;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⑤盡量選擇兩點間最短距離,盡量多連接各級居民點;⑥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選線一般按地形地勢來確定線路的走向。 ①盡量節約建設成本; ②降低技術難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如果選取最直、最短的線路,就必須開挖較多的山坡,填實溝谷,建造較多的橋梁或隧道) ①同蒲鐵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隴海鐵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鐵路沿漢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鐵路沿地形地勢曲折伸展
影響 山區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原因 實例
線網 密度 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線網密度較大 這樣可以聯系較多的居民點,方便人們的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運量,增加經濟效益 新疆的南疆鐵路和蘭新鐵路均沿山麓分布,連接綠洲
六、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地形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
在氣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平原區適合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區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發展種植業,坡度大于25°適宜發展林業或養殖業;從山麓到山頂可依次發展種植業→果園→毛竹(或經濟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2.地形影響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平原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
七、地形對工業生產的影響
1.一般情況
工業生產需要選擇在地勢平坦的地方,有利于廠房的建設和貨物、產品的運輸,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工業比較密集。
2.特殊情況
對環境或資源要求嚴格的工業,多建在山坡上、山麓或山洞里。如某些精密設備制造業選擇在地下布局,以保持恒溫和防止各種震動的影響;我國大數據產業一方面要考慮散熱降溫,另一方面要考慮安全,所以選擇建在云貴高原上;云貴高原地勢起伏大,平原面積小,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工業梯田,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特定歷史時期下,我國一些國防工業考慮到國防安全的需要,會選擇進入山洞進行生產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和平县| 南漳县| 富民县| 和田市| 昌江| 尼勒克县| 右玉县| 承德市| 西充县| 淄博市| 潼关县| 凤台县| 若羌县| 兴国县| 湄潭县| 报价| 永和县| 苍山县| 南江县| 土默特右旗| 科技| 海晏县| 吉木萨尔县| 烟台市| 临安市| 栾川县| 抚宁县| 都匀市| 磐安县| 西乌| 阜阳市| 丁青县| 正镶白旗| 边坝县| 共和县| 永仁县| 五华县| 五莲县| 五常市| 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