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單四 地球上的水考點1 水循環一、影響水循環各環節的自然因素1.影響蒸發的因素2.影響水汽輸送的因素3.影響降水的因素4.影響地表徑流的因素影響因素 對地表徑流的影響年降水量 決定地表徑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積(支流數量) 與地表徑流量大小呈正相關植被 涵養水源,起到“削峰補枯”的作用地質條件(土壤質地) 河流流經喀斯特地貌區、沙質土壤區,河水易下滲,會減少地表徑流量蒸發 干旱、半干旱地區蒸發旺盛,減少地表徑流人類活動 沿岸取水會導致徑流量減少5.影響下滲的因素6.影響地下徑流的因素影響地下徑流的因素可參考影響地表徑流、下滲的因素,并重點考慮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因為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眾多,儲存有大量的地下水。二、水平衡原理1.水平衡原理及其應用(1)水量平衡:指任意選擇的區域(水體),在任意時段內,其收入的水量與支出的水量之間差額必等于該時段區域(水體)內蓄水的變化量,即水在循環過程中,總體上收支平衡。(2)水平衡原理: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等于該地區的儲水變化量。水量平衡方程式:W入=W出±Δu (W入為收入水量,W出為支出水量;Δu為蓄水變量)。在多年情況下,Δu為0(多年平均蓄水量保持不變)→W入=W出。其中,收入:大氣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輸入;人工調水、灌溉等。支出:蒸發、植物蒸騰;徑流輸出;下滲;人工取水等。2.利用水平衡原理解釋地理問題(1)分析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2)分析修水庫對河流徑流及庫區的影響(3)分析土地鹽堿化的形成原因(4)沼澤的形成(5)植被破壞對水循環的影響(6)內流河斷流的成因三、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的分析思路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時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角(尺)度 內容時間尺度 主要是改變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如修建水庫和植樹造林空間尺度 主要是改變水資源空間分布,如跨流域調水生態環境角度 大面積排干沼澤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所以應保護沼澤;過量抽取地下水,會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人類對植被的破壞,使降水以地表徑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匯集,河流徑流變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澇災害水資源角度 人類對水資源進行利用時,應充分了解水循環的規律,如果開發利用的速度過快,則會出現水資源枯竭。人類生產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經處理的污水會對水資源造成污染考點2 河流1.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補給類型 補給特點 主要影響因素 我國主要分布地區 徑流量季節變化示意圖雨水補給 時間集中,以夏、秋兩季為主,不連續,水量變化大 降水量的多少、季節分配及年際變化 普遍,尤以東部季風區最為典型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有時間性,多集中在春季 氣溫高低、積雪多少、地形狀況 東北地區永久性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 有明顯的季節、日變化,主要在夏季 太陽輻射、氣溫變化、積雪和冰川儲量 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湖泊水補給 較穩定,對徑流有調節作用 取決于湖泊與河流的相對位置及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地下水補給 穩定,一般與河流有互補作用 地下水位與河流水位的高低關系 普遍2.河流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水文特征要素 特征 影響因素流量 流量大或小,流量季節變化大或小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由降水量多少決定;②流域面積大,一般流量大;③流量季節變化由補給類型決定水位及其變化(汛期) 水位高或低,水位變化大或小(汛期長或短)、汛期出現的季節 取決于河流的補給類型: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降水特點決定;②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氣溫變化決定含沙量 大或小 與流域內植被狀況、地形坡度、地面物質結構及降水強度等有關結冰期 有或無,長或短 最冷月均溫>0 ℃,無結冰期;最冷月均溫<0 ℃,有結冰期凌汛 有或無 發生凌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有結冰期;②有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河段(2)河流水系特征(3)人類活動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人類活動 流量和水位變化 含沙量變化破壞植被 地表徑流增加,汛期提前,水位陡漲陡落 增加植樹種草 河流徑流量減少,汛期推遲,水位升降緩慢 減少修建水庫 調節徑流,下游水位變化平穩 水庫下游含沙量減少圍湖造田 湖泊對河流徑流調節作用減弱,水位陡漲陡落硬化路面 地表徑流量增加,下滲量減少,水位陡漲陡落,城市內澇加重鋪設滲水磚 地表徑流量減少,下滲量增加,城市內澇減輕3.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解決措施原因 解決措施自然原因 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 跨流域調水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 修建水庫氣候干旱,水資源總量少 節約用水人為原因 人口劇增,工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水資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水資源浪費嚴重 節約、合理利用水資源,水資源市場化,加強管理水資源污染嚴重 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凈化污水,立法保護考點3 海水的性質1.海水的溫度時空變化 區域 變化規律 主要影響因素隨時間變化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太陽輻射(季節變化)隨空間變化 水平變化 不同緯度海區 低緯度水溫高、高緯度水溫低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同緯度海區 暖流流經水溫高,寒流流經水溫低 洋流垂直變化 海面至水下1 000米 水溫由表層向深層遞減 海水深度和太陽輻射1 000米以下 水溫變化幅度很小2.海水的鹽度(1)影響因素因素 原因 影響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稀釋海水,使海水鹽度降低,蒸發使海水濃縮,鹽度升高 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時,鹽度較低;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時,鹽度較高入海徑流 入海徑流能稀釋海水 有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入海徑流少,則鹽度相對較高;大洋邊緣鹽度往往比中心低洋流 暖流增大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發加強,使得鹽度升高;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發減弱,使得鹽度降低 同緯度地帶,寒流流經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流經的海區鹽度偏高匯入海水 主要影響內外海水的交換能力和交換量 較封閉的海區,外部高鹽度海水注入,鹽度升高;外部低鹽度海水注入,鹽度降低海冰融凍 融冰過程中釋放淡水,稀釋海水,鹽度降低;反之,結冰過程鹽度升高 融冰海區鹽度降低;結冰海區鹽度升高(2)分布規律及原因規律 圖示 原因南北方向變化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域向赤道和兩極遞減 赤道附近鹽度較低:溫度高,蒸發旺盛,但降水豐沛,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副熱帶海域鹽度最高:炎熱少雨,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從副熱帶海域向極地海域鹽度漸低:海水溫度漸低北緯60°附近比南緯60°附近鹽度低:北緯60°附近陸地面積廣大,有較多的陸地淡水注入海洋,對該海域海水起到了稀釋作用東西方向變化 暖流流經的海區鹽度偏高,寒流流經的海區鹽度偏低 同一緯度,暖流流經的海區蒸發較強,寒流流經的海區蒸發較弱特殊分布 鹽度最高的海區是紅海 ①位于副熱帶海區,降水少,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降水量; ②沿岸多沙漠,幾乎沒有淡水匯入; ③海域較封閉,與大洋海水交換少鹽度最低的海區是波羅的海 ①降水較多,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量小,降水量大于蒸發量; ②沿岸河流眾多,有大量淡水匯入; ③海域狹小且相對封閉,與大洋海水交換少(3)鹽場的區位選擇3.海水的密度(1)分布規律水平方向上,大洋表層海水密度隨緯度增高而增大,同緯度海域海水密度大致相同。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因緯度而異。(2)影響因素因素 影響 舉例鹽度 鹽度越大,密度則越大 紅海海水鹽度最高,海水密度最大波羅的海海水鹽度最低,海水密度最小壓力 壓力越大,密度越大 深層海水一般比淺層海水密度大溫度 在冰點溫度(35‰鹽度的海水冰點溫度為-1.91 ℃)以上,溫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大河入海口 一般大河入海口處海水的密度較小,但也可能因河水裹挾泥沙而增大考點4 海水的運動1.海浪與潮汐類型 成因 特點 影響海浪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見的海浪是由風力形成的 浪高可以反映風速大小,風速越大,風作用于海面的時間越長,距離越遠,浪越高 引起海岸侵蝕和堆積,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動力;巨大的海浪能夠掀翻船只,摧毀海上和海岸建筑物潮汐 在月球和太陽的引力與地球自轉時產生的慣性離心力的合力作用下形成 一天中,白天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汐。當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線上時,形成大潮;當日地連線與月地連線大致垂直時,形成小潮 影響海岸地貌的形成、海港和海岸工程建設、海洋運輸、海上軍事活動、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水制鹽、近海污染的治理等2.洋流(1)洋流的判斷方法內容 方法 圖示判斷性質 “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經海區的等溫線凸向高緯度海區,寒流流經海區的等溫線凸向低緯度海區 A是暖流,B是寒流確定流向 “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經海區等溫線凸出的方向即為洋流的流向 該圖為海洋局部等溫線分布狀況,則A處是暖流,B處是寒流,洋流流向分別為a→b、c→d(2)世界表層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名稱 副熱帶大洋環流 副極地大洋環流分布海區 中低緯度副熱帶海區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環流方向 北半球:順時針 南半球:逆時針 北半球:逆時針洋流性質 大陸東岸或大洋西岸:暖流 大陸西岸或大洋東岸:寒流 大陸東岸或大洋西岸:寒流 大陸西岸或大洋東岸:暖流洋流模式(3)特殊的環流模式——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季節 冬季 夏季圖示盛行風 東北季風 西南季風季風洋流流向 自東向西流 自西向東流洋流系統組成 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洋流和赤道逆流組成,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索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響,形成與冬季洋流流向相反的索馬里洋流;整個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洋流和南赤道暖流組成,呈順時針方向流動(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影響方面 具體表現 實例氣 候 全球影響 促進高低緯間熱量和水分的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 低緯度海區溫度不會持續升高,高緯度海區溫度不會持續降低大陸沿岸 暖流增溫增濕 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形成的影響寒流降溫減濕 副熱帶大陸西岸寒流對沿岸荒漠形成的影響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匯處,餌料豐富,形成大型漁場 紐芬蘭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上升流將深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著名漁場 秘魯漁場海洋航行 順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減慢;寒暖流交匯處易形成海霧;洋流帶來的冰山影響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線路的選擇海洋污染 加快污染物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油輪泄漏、陸地近海污染(5)漁業資源豐富或貧乏的原因分析角度 答題角度生存空間 河道寬闊/河面廣闊/大陸架廣闊,生存空間大;天敵少水溫 水溫高,適宜魚類繁殖,生長快/水溫低,生長慢;結冰期長,存活率低/冷水性魚類適宜水溫較低的環境光照 大陸架海域/水域較淺,光照充足鹽度 淡水、冷水魚類喜低鹽水域;咸水魚類喜高鹽水域餌料 河流注入/上升流/寒暖流交匯,營養物質豐富,利于浮游生物生長,魚類餌料豐富(6)海霧的形成與洋流的關系分析中低緯度寒流流經海區 中低緯度海區水溫高,海水蒸發量大,大氣中水汽豐富,有寒流流經海區,空氣與寒流水面接觸,下層冷卻,形成了穩定的逆溫層,水汽易凝結形成霧寒暖流交匯海區 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上空的空氣較寒冷,暖流增溫增濕,上空有溫暖濕潤的水汽。在寒暖流交匯處,寒流為冷源,暖流為熱源,會形成局部熱力環流,暖流上空的空氣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動,形成逆溫結構,進而形成霧。如北海海區終年多霧中高緯度暖流流經海區 中高緯度特別是冬季,空氣溫度低,暖流蒸發的暖而濕的空氣降溫凝結形成霧考點5 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影響1.海—氣相互作用海洋對大氣的作用 大氣對海洋的作用表 現 水分交換 通過蒸發作用向大氣提供水汽 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熱量交換 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熱量儲存庫,海洋通過潛熱、長波輻射等方式把儲存的太陽輻射能輸送給大氣,為大氣運動提供能量,驅使大氣運動 大氣主要通過風向海洋傳遞動能,驅動表層海水運動途徑 通過大氣環流與大洋環流,驅使水分和熱量在不同地區傳輸,維持地球上水分和熱量的平衡2.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定義 指赤道東、中太平洋海水溫度持續異常增溫的情況 指赤道東、中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低的情況成因太平洋東南信風減弱,赤道附近表層暖海水向東回流。東太平洋冷海水上泛現象消失,暖海水回流加劇,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升高 太平洋東南信風異常增強,把赤道附近表層暖海水向西太平洋輸送,表層海水產生強大的離岸流,造成持續的海水輻散;下層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時秘魯寒流也北上補充,導致海面溫度大幅降低影響 氣候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部,如秘魯和智利沿海,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往往降水增加,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概率增大;同時,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往往降水減少,出現干旱的概率增大;世界許多地區都會出現氣候異常甚至發生自然災害 海水溫度低于氣溫,大氣層結構穩定,對流不易發展,赤道東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往往降水減少,發生干旱的概率增大;赤道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往往降水增多,出現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生物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下層海水中的無機鹽類等營養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導致當地的浮游生物和魚類大量死亡,漁業大幅度減產,大批鳥類也因饑餓而死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海域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的營養鹽類帶到海面,魚類豐富(共45張PPT)清單四地球上的水一、主干知識清單考點1 水循環考點3 海水的性質考點2 河流內容索引考點4 海水的運動考點5 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影響一、影響水循環各環節的自然因素考點1 水循環PART ONE1.影響蒸發的因素2.影響水汽輸送的因素3.影響降水的因素4.影響地表徑流的因素影響因素 對地表徑流的影響年降水量 決定地表徑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積(支流數量) 與地表徑流量大小呈正相關植被 涵養水源,起到“削峰補枯”的作用地質條件(土壤質地) 河流流經喀斯特地貌區、沙質土壤區,河水易下滲,會減少地表徑流量蒸發 干旱、半干旱地區蒸發旺盛,減少地表徑流人類活動 沿岸取水會導致徑流量減少5.影響下滲的因素6.影響地下徑流的因素影響地下徑流的因素可參考影響地表徑流、下滲的因素,并重點考慮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因為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眾多,儲存有大量的地下水。二、水平衡原理1.水平衡原理及其應用(1)水量平衡:指任意選擇的區域(水體),在任意時段內,其收入的水量與支出的水量之間差額必等于該時段區域(水體)內蓄水的變化量,即水在循環過程中,總體上收支平衡。(2)水平衡原理: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等于該地區的儲水變化量。水量平衡方程式:W入=W出±Δu (W入為收入水量,W出為支出水量;Δu為蓄水變量)。在多年情況下,Δu為0(多年平均蓄水量保持不變)→W入=W出。其中,收入:大氣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輸入;人工調水、灌溉等。支出:蒸發、植物蒸騰;徑流輸出;下滲;人工取水等。2.利用水平衡原理解釋地理問題(1)分析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2)分析修水庫對河流徑流及庫區的影響(3)分析土地鹽堿化的形成原因(4)沼澤的形成(5)植被破壞對水循環的影響(6)內流河斷流的成因三、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的分析思路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時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角(尺)度 內容時間尺度 主要是改變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如修建水庫和植樹造林空間尺度 主要是改變水資源空間分布,如跨流域調水分析角(尺)度 內容生態環境角度 大面積排干沼澤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所以應保護沼澤;過量抽取地下水,會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人類對植被的破壞,使降水以地表徑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匯集,河流徑流變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澇災害水資源角度 人類對水資源進行利用時,應充分了解水循環的規律,如果開發利用的速度過快,則會出現水資源枯竭。人類生產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經處理的污水會對水資源造成污染補給類型 補給特點 主要影響因素 我國主要分布地區 徑流量季節變化示意圖雨水補給 時間集中,以夏、秋兩季為主,不連續,水量變化大 降水量的多少、季節分配及年際變化 普遍,尤以東部季風區最為典型 季節性 積雪融 水補給 有時間性,多集中在春季 氣溫高低、積雪多少、地形狀況 東北地區 考點2 地圖PART TWO1.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考點2 河流PART TWO補給類型 補給特點 主要影響因素 我國主要分布地區 徑流量季節變化示意圖永久性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 有明顯的季節、日變化,主要在夏季 太陽輻射、氣溫變化、積雪和冰川儲量 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 湖泊水補給 較穩定,對徑流有調節作用 取決于湖泊與河流的相對位置及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補給 穩定,一般與河流有互補作用 地下水位與河流水位的高低關系 普遍2.河流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水文特征要素 特征 影響因素流量 流量大或小,流量季節變化大或小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由降水量多少決定;②流域面積大,一般流量大;③流量季節變化由補給類型決定水位及其變化(汛期) 水位高或低,水位變化大或小(汛期長或短)、汛期出現的季節 取決于河流的補給類型: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降水特點決定;②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氣溫變化決定水文特征要素 特征 影響因素含沙量 大或小 與流域內植被狀況、地形坡度、地面物質結構及降水強度等有關結冰期 有或無,長或短 最冷月均溫>0 ℃,無結冰期;最冷月均溫<0 ℃,有結冰期凌汛 有或無 發生凌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有結冰期;②有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河段(2)河流水系特征(3)人類活動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人類活動 流量和水位變化 含沙量變化破壞植被 地表徑流增加,汛期提前,水位陡漲陡落 增加植樹種草 河流徑流量減少,汛期推遲,水位升降緩慢 減少修建水庫 調節徑流,下游水位變化平穩 水庫下游含沙量減少圍湖造田 湖泊對河流徑流調節作用減弱,水位陡漲陡落 硬化路面 地表徑流量增加,下滲量減少,水位陡漲陡落,城市內澇加重 鋪設滲水磚 地表徑流量減少,下滲量增加,城市內澇減輕 3.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解決措施原因 解決措施自然原因 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 跨流域調水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 修建水庫氣候干旱,水資源總量少 節約用水人為原因 人口劇增,工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水資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水資源浪費嚴重 節約、合理利用水資源,水資源市場化,加強管理水資源污染嚴重 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凈化污水,立法保護考點3 海水的性質PART THREE1.海水的溫度時空變化 區域 變化規律 主要影響因素隨時間變化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太陽輻射(季節變化)隨空間變化 水平變化 不同緯度海區 低緯度水溫高、高緯度水溫低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同緯度海區 暖流流經水溫高,寒流流經水溫低 洋流垂直變化 海面至水下 1 000米 水溫由表層向深層遞減 海水深度和太陽輻射1 000米以下 水溫變化幅度很小2.海水的鹽度(1)影響因素因素 原因 影響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稀釋海水,使海水鹽度降低,蒸發使海水濃縮,鹽度升高 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時,鹽度較低;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時,鹽度較高入海徑流 入海徑流能稀釋海水 有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入海徑流少,則鹽度相對較高;大洋邊緣鹽度往往比中心低因素 原因 影響洋流 暖流增大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發加強,使得鹽度升高;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發減弱,使得鹽度降低 同緯度地帶,寒流流經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流經的海區鹽度偏高匯入海水 主要影響內外海水的交換能力和交換量 較封閉的海區,外部高鹽度海水注入,鹽度升高;外部低鹽度海水注入,鹽度降低海冰融凍 融冰過程中釋放淡水,稀釋海水,鹽度降低;反之,結冰過程鹽度升高 融冰海區鹽度降低;結冰海區鹽度升高規律 圖示 原因南北方向變化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域向赤道和兩極遞減 赤道附近鹽度較低:溫度高,蒸發旺盛,但降水豐沛,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副熱帶海域鹽度最高:炎熱少雨,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從副熱帶海域向極地海域鹽度漸低:海水溫度漸低北緯60°附近比南緯60°附近鹽度低:北緯60°附近陸地面積廣大,有較多的陸地淡水注入海洋,對該海域海水起到了稀釋作用(2)分布規律及原因規律 圖示 原因東西方向變化 暖流流經的海區鹽度偏高,寒流流經的海區鹽度偏低 同一緯度,暖流流經的海區蒸發較強,寒流流經的海區蒸發較弱特殊 分布 鹽度最高的海區是紅海 ①位于副熱帶海區,降水少,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降水量;②沿岸多沙漠,幾乎沒有淡水匯入;③海域較封閉,與大洋海水交換少規律 圖示 原因特殊 分布 鹽度最低的海區是波羅的海 ①降水較多,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量小,降水量大于蒸發量;②沿岸河流眾多,有大量淡水匯入;③海域狹小且相對封閉,與大洋海水交換少(3)鹽場的區位選擇3.海水的密度(1)分布規律水平方向上,大洋表層海水密度隨緯度增高而增大,同緯度海域海水密度大致相同。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因緯度而異。(2)影響因素因素 影響 舉例鹽度 鹽度越大,密度則越大 紅海海水鹽度最高,海水密度最大波羅的海海水鹽度最低,海水密度最小壓力 壓力越大,密度越大 深層海水一般比淺層海水密度大溫度 在冰點溫度(35‰鹽度的海水冰點溫度為-1.91 ℃)以上,溫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大河入海口 一般大河入海口處海水的密度較小,但也可能因河水裹挾泥沙而增大考點4 海水的運動PART FOUR1.海浪與潮汐類型 成因 特點 影響海浪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見的海浪是由風力形成的 浪高可以反映風速大小,風速越大,風作用于海面的時間越長,距離越遠,浪越高 引起海岸侵蝕和堆積,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動力;巨大的海浪能夠掀翻船只,摧毀海上和海岸建筑物類型 成因 特點 影響潮汐 在月球和太陽的引力與地球自轉時產生的慣性離心力的合力作用下形成 一天中,白天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汐。當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線上時,形成大潮;當日地連線與月地連線大致垂直時,形成小潮 影響海岸地貌的形成、海港和海岸工程建設、海洋運輸、海上軍事活動、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水制鹽、近海污染的治理等內容 方法 圖示判斷性質 “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經海區的等溫線凸向高緯度海區,寒流流經海區的等溫線凸向低緯度海區 A是暖流,B是寒流2.洋流(1)洋流的判斷方法內容 方法 圖示確定流向 “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經海區等溫線凸出的方向即為洋流的流向 該圖為海洋局部等溫線分布狀況,則A處是暖流,B處是寒流,洋流流向分別為a→b、c→d名稱 副熱帶大洋環流 副極地大洋環流分布海區 中低緯度副熱帶海區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環流方向 北半球:順時針 南半球:逆時針 北半球:逆時針洋流性質 大陸東岸或大洋西岸:暖流 大陸西岸或大洋東岸:寒流 大陸東岸或大洋西岸:寒流大陸西岸或大洋東岸:暖流洋流模式 (2)世界表層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季節 冬季 夏季圖示 盛行風 東北季風 西南季風(3)特殊的環流模式——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季節 冬季 夏季季風洋流流向 自東向西流 自西向東流洋流系統組成 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洋流和赤道逆流組成,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索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響,形成與冬季洋流流向相反的索馬里洋流;整個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洋流和南赤道暖流組成,呈順時針方向流動(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影響方面 具體表現 實例氣 候 全球影響 促進高低緯間熱量和水分的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 低緯度海區溫度不會持續升高,高緯度海區溫度不會持續降低大陸沿岸 暖流增溫增濕 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形成的影響寒流降溫減濕 副熱帶大陸西岸寒流對沿岸荒漠形成的影響影響方面 具體表現 實例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匯處,餌料豐富,形成大型漁場 紐芬蘭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上升流將深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著名漁場 秘魯漁場海洋航行 順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減慢;寒暖流交匯處易形成海霧;洋流帶來的冰山影響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線路的選擇海洋污染 加快污染物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油輪泄漏、陸地近海污染(5)漁業資源豐富或貧乏的原因分析角度 答題角度生存空間 河道寬闊/河面廣闊/大陸架廣闊,生存空間大;天敵少水溫 水溫高,適宜魚類繁殖,生長快/水溫低,生長慢;結冰期長,存活率低/冷水性魚類適宜水溫較低的環境光照 大陸架海域/水域較淺,光照充足鹽度 淡水、冷水魚類喜低鹽水域;咸水魚類喜高鹽水域餌料 河流注入/上升流/寒暖流交匯,營養物質豐富,利于浮游生物生長,魚類餌料豐富(6)海霧的形成與洋流的關系分析中低緯度寒流流經海區 中低緯度海區水溫高,海水蒸發量大,大氣中水汽豐富,有寒流流經海區,空氣與寒流水面接觸,下層冷卻,形成了穩定的逆溫層,水汽易凝結形成霧寒暖流交匯海區 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上空的空氣較寒冷,暖流增溫增濕,上空有溫暖濕潤的水汽。在寒暖流交匯處,寒流為冷源,暖流為熱源,會形成局部熱力環流,暖流上空的空氣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動,形成逆溫結構,進而形成霧。如北海海區終年多霧中高緯度暖流流經海區 中高緯度特別是冬季,空氣溫度低,暖流蒸發的暖而濕的空氣降溫凝結形成霧考點5 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影響PART FIVE1.海—氣相互作用 海洋對大氣的作用 大氣對海洋的作用表 現 水分交換 通過蒸發作用向大氣提供水汽 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熱量交換 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熱量儲存庫,海洋通過潛熱、長波輻射等方式把儲存的太陽輻射能輸送給大氣,為大氣運動提供能量,驅使大氣運動 大氣主要通過風向海洋傳遞動能,驅動表層海水運動途徑 通過大氣環流與大洋環流,驅使水分和熱量在不同地區傳輸,維持地球上水分和熱量的平衡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定義 指赤道東、中太平洋海水溫度持續異常增溫的情況 指赤道東、中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低的情況成因 2.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成因 太平洋東南信風減弱,赤道附近表層暖海水向東回流。東太平洋冷海水上泛現象消失,暖海水回流加劇,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升高 太平洋東南信風異常增強,把赤道附近表層暖海水向西太平洋輸送,表層海水產生強大的離岸流,造成持續的海水輻散;下層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時秘魯寒流也北上補充,導致海面溫度大幅降低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影響 氣候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部,如秘魯和智利沿海,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往往降水增加,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概率增大;同時,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往往降水減少,出現干旱的概率增大;世界許多地區都會出現氣候異常甚至發生自然災害 海水溫度低于氣溫,大氣層結構穩定,對流不易發展,赤道東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往往降水減少,發生干旱的概率增大;赤道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往往降水增多,出現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影響 生物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下層海水中的無機鹽類等營養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導致當地的浮游生物和魚類大量死亡,漁業大幅度減產,大批鳥類也因饑餓而死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海域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的營養鹽類帶到海面,魚類豐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清單四 地球上的水.docx 清單四 地球上的水.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