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單二 行星地球考點1 太陽輻射1.影響太陽輻射分布的因素2.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空間分布及成因考點2 地球的歷史及圈層結構1.地球的歷史科學家對全球各地的地層和古生物化石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地球生物演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生物的演化呈現出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進化的特征。下表為地球的演化歷程: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其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顯生宙 新生代 第四紀 人類出現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人類出現是生物發展史上的重大飛躍新近紀 哺乳動物快速發展古近紀中生代 白堊紀 爬行動物盛行,尤其是恐龍;中后期,一些爬行動物進化出羽毛,開始向鳥類發展;小型哺乳動物出現 裸子植物極度興盛 末期,物種大滅絕 主要的成煤期侏羅紀三疊紀古生代 二疊紀 晚古生代脊椎動物發展:早期魚類大量繁衍;中期兩棲類形成;晚期爬行動物出現 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開始出現 末期,物種大滅絕 重要的成煤期石炭紀泥盆紀志留紀 早古生代早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 后期,陸地上開始出現低等的植物奧陶紀寒武紀元古宙 前寒武紀 藍細菌大爆發,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重要的成礦時期,形成鐵、金、鎳、鉻等金屬礦產太古宙 出現了藍細菌等原核生物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機質,沒有生命的跡象2.地球內部圈層3.地球外部圈層圈層 組成 地理意義大氣圈 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①使得地球上的溫度變化和緩;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氣;③大氣圈中的風、云、雨、雪等天氣現象,與人類息息相關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主體是海洋,還包括陸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躍的自然環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圈 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①促進太陽能轉化;②改變大氣圈和水圈組成;③改造地表形態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考點3 航天發射基地1.航天發射基地選址的條件氣象條件 晴天多、陰雨天少,風速小,濕度低,有利于發射和跟蹤觀測緯度因素 緯度越低,地球自轉線速度越大,可以節省燃料和成本地勢因素 相同緯度下,地勢越高,地球自轉線速度越大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開闊,有利于跟蹤觀測海陸位置 大陸內部氣象條件好,隱蔽性強,人煙稀少,安全性強(如酒泉、西昌、太原);海上人類活動少,安全性強(如文昌)交通條件 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裝備的運輸安全因素 出于國防安全考慮,有的建在內陸山區、沙漠等地廣人稀處,隱蔽性強2.航天器發射時間、方向的選擇時間 一天中一般選擇在晴朗無云的夜晚進行發射,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蹤觀測航天器我國發射時間主要選擇在北半球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測控網對航天器的監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國有多艘“遠望號”監測船在南半球緯度較高的海域,選擇北半球冬季是為了避開南半球惡劣的海況方向 一般與地球運動方向一致,向東發射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線速度的作用,節約能源3.航天器返回基地選址的條件(1)地形平坦,視野開闊,便于搜救。(2)人煙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證安全。(3)氣候干旱,多晴朗天氣,能見度高。(4)地質條件穩定。(5)無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區。例如我國的航天返回基地就選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地區。考點4 地球的運動一、地球自轉特點1.影響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因素因素 影響 關系緯度(同一海拔) 緯度相同,線速度相同;緯度越低,線速度越大 負相關海拔(同一緯度) 海拔越高,線速度越大 正相關2.地球自轉線速度大小的應用(1)判斷南、北半球由北向南,線速度越來越大的為北半球,越來越小的為南半球。如上圖所示A、B位于北半球。(2)判斷緯度帶自轉線速度如上圖中A、B位于中緯度。(3)判斷地勢高低某地地球自轉線速度等值線凸向低值處,說明該地自轉線速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大,即地勢較高(如上圖中A處可能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轉線速度等值線凸向高值處,說明該地自轉線速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小,即地勢較低(如上圖中B處可能為谷地、盆地等)。二、晨昏線1.特點(1)平分地球表面,是地球表面上的大圓;所在平面經過地心。(2)晨昏線所在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晨昏線上各地太陽高度均為0°。(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4)晨昏線與經線圈的夾角(α)變化范圍為0°~23°26′,且與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的數值相同,即下圖中∠α=∠β。(5)晨昏線在二分日時與經線圈重合,在二至日時與極圈相切。(6)晨昏線以15°/h的速度自東向西與太陽同步移動。2.晨線與昏線的判斷方法自轉法 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由夜進入晝的為晨線,由晝進入夜的為昏線時間法 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為18時的是昏線方位法 夜半球東側為晨線,西側為昏線;晝半球東側為昏線,西側為晨線以上三種方法適合所有晨昏線的判讀,但在判讀俯視圖時必須首先根據已知條件確定出地球的自轉方向,然后再根據自轉法來判斷晨昏線。根據上述方法可知,圖1中弧AB為昏線,弧BC為晨線,圖2中EF為晨線。3.應用(1)確定地球的自轉方向(2)確定地方時(3)確定日期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二分日晨昏線與南北極圈相切 二至日北極及其附近極晝 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南極及其附近極晝 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4)確定太陽直射點方法緯度的確定 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與切點(晨昏線與緯線)的緯度互余;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經度的確定 晝半球的中央經線,即12:00所在經線的經度(5)確定日出、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某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地方時。日落時間=某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地方時。三、時間計算1.地方時與區時利用經緯網計算時間:2.日期變更(1)日期變更示意圖(2)日期范圍新的一天:從0時(24時)經線向東到180°經線。舊的一天:從0時(24時)經線向西到180°經線。新的一天所占小時數等于180°經線的地方時,舊的一天所占小時數等于24小時減去180°經線的地方時。3.有關行程時間的計算注意:“±”選取原則,乙在甲東側時取“+”,乙在甲西側時取“-”(東加西減)。四、晝夜長短1.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1)晝夜長短分布——抓“直射點位置”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位置決定晝夜長短狀況。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且越向該半球的高緯度地區白晝時間越長。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的極點周圍出現極晝現象。如下圖所示:(2)晝夜長短變化——抓“移動方向”此處的“移動方向”主要是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它決定晝長、夜長的變化趨勢,緯度高低決定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太陽直射點向哪個方向(南、北)移動、哪個半球(南、北半球)就晝變長夜變短;且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變化區間為0~24小時。如下圖所示:(3)極晝極夜范圍——抓“直射點位置”①北半球出現極晝現象,則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北半球出現極夜現象,則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②北半球極晝范圍擴大,則北半球各地晝變長,夜變短;反之,則晝變短,夜變長。北半球極夜范圍擴大,則北半球各地晝變短,夜變長;反之,則晝變長,夜變短。③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與出現極晝極夜的最低緯度互余。極晝(極夜)的起始緯度=90°-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緯度越高,極晝(極夜)出現的天數越多。2.晝夜長短的計算(1)利用晝(夜)弧的弧度數計算晝(夜)長時數=晝(夜)弧度數/15°。(2)利用日出、日落時間計算①依據a.白晝:日出、日落時間關于地方時正午12時對稱。b.夜間:日出、日落時間關于地方時0時(24時)對稱。c.上午時長=下午時長。d.前半夜時長=后半夜時長。如下圖所示:②計算方法a.晝長時數=日落時間-日出時間=2×(12-日出地方時)=2×(日落地方時-12)=24-夜長時數。b.日出地方時=12時-晝長/2。(3)利用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計算①同一緯線上各點晝夜狀況、日出和日落地方時相同。②南、北半球緯度數相同的兩條緯線晝夜長短對稱分布,即同一日期,南半球某地的晝(夜)長=北半球同緯度數某地的夜(晝)長。(4)利用日期的對稱性計算關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對稱的兩個日期,某地的晝長、夜長都是相同的;關于春分日或秋分日對稱的兩個日期,某地一個日期的晝長等于另一個日期的夜長。如下圖:同一地點,a與b兩個日期的晝長、夜長是相同的,c與d兩個日期的晝長、夜長也是相同的;同一地點,b與c兩個日期中,b日期的晝長等于c日期的夜長。五、正午太陽高度1.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和規律2.正午太陽高度在實踐中的應用(1)確定地方時:某地太陽高度達到一天中最大值時,當地的地方時是12時。(2)判斷所在地區的緯度當太陽直射點位置一定時,如果知道當地的正午太陽高度,就可以根據“某地與太陽直射點相差多少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規律,求出當地的地理緯度。(3)確定房屋的朝向為了獲得最充足的太陽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與正午太陽所在的位置有關。①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位于南方,房屋朝南。②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正午太陽位于北方,房屋朝北。(4)確定日影: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長。日影背向太陽。區域 日影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 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極點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長,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 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極點除外),北半球夏至日日影最長,北半球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 正午日影北半球夏至日朝向正南,北半球冬至日朝向正北,太陽直射時日影長度為零(5)確定樓間距:緯度較低的地區,樓間距較小;緯度較高的地區,樓間距較大。(6)計算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角度: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板與太陽光線垂直(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板與地面之間的夾角與正午太陽高度互余);壁掛式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板與墻面之間的夾角等于正午太陽高度。3.非極晝區太陽視運動判讀(1)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陽視運動軌跡(2)通過太陽視運動軌跡判定觀測點所在半球的位置①若正午太陽高度最低時,太陽上中天的位置位于觀測者之南,則觀測者位于北半球。②若正午太陽高度最低時,太陽上中天的位置位于觀測者之北,則觀測者位于南半球。③若太陽視運動軌跡的圓心總在觀測點上,則觀測者位于赤道。(3)通過太陽視運動軌跡判定晝夜長短①若太陽視運動軌跡在地平線之上(此時為晝)的長度大于半個圓,則晝長于夜,反之晝短于夜。②若太陽視運動軌跡始終在地平線之上,則為極晝,反之為極夜。③若太陽視運動軌跡圓心恰好為觀測點,則表示觀測點所在緯線此時晝夜平分。4.全球日出、日落及正午時刻太陽方位的變化規律(1)未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的地區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時,日出日落都偏北(太陽從東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時,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陽從東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陽直射赤道時,日出正東、日落正西。(2)出現極晝的地區(除極點)一天內太陽不落,正午太陽高度最大,0時(24時)太陽高度最小。若位于北半球,太陽升落方位均為正北;若位于南半球,太陽升落方位均位于正南。(3)極晝期間的極點:一天內太陽高度不變。(共41張PPT)清單二行星地球一、主干知識清單考點1 太陽輻射考點3 航天發射基地考點2 地球的歷史及圈層結構內容索引考點4 地球的運動1.影響太陽輻射分布的因素考點1 太陽輻射PART ONE2.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空間分布及成因考點2 地圖PART TWO1.地球的歷史考點2 地球的歷史及圈層結構PART TWO科學家對全球各地的地層和古生物化石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地球生物演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生物的演化呈現出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進化的特征。下表為地球的演化歷程: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其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顯生宙 新生代 第四紀 人類出現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人類出現是生物發展史上的重大飛躍 新近紀 哺乳動物快速發展古近紀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其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顯生宙 中生代 白堊紀 爬行動物盛行,尤其是恐龍;中后期,一些爬行動物進化出羽毛,開始向鳥類發展;小型哺乳動物出現 裸子植物極度興盛 末期,物種大滅絕 主要的成煤期侏羅紀三疊紀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其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顯生宙 古生代 二疊紀 晚古生代脊椎動物發展:早期魚類大量繁衍;中期兩棲類形成;晚期爬行動物出現 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開始出現 末期,物種大滅絕 重要的成煤期石炭紀泥盆紀志留紀 早古生代早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 后期,陸地上開始出現低等的植物 奧陶紀寒武紀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其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元古宙 前寒武紀 藍細菌大爆發,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重要的成礦時期,形成鐵、金、鎳、鉻等金屬礦產太古宙 出現了藍細菌等原核生物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機質,沒有生命的跡象2.地球內部圈層3.地球外部圈層圈層 組成 地理意義大氣圈 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①使得地球上的溫度變化和緩;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氣;③大氣圈中的風、云、雨、雪等天氣現象,與人類息息相關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主體是海洋,還包括陸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躍的自然環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圈層 組成 地理意義生物圈 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①促進太陽能轉化;②改變大氣圈和水圈組成;③改造地表形態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考點3 航天發射基地PART THREE1.航天發射基地選址的條件氣象條件 晴天多、陰雨天少,風速小,濕度低,有利于發射和跟蹤觀測緯度因素 緯度越低,地球自轉線速度越大,可以節省燃料和成本地勢因素 相同緯度下,地勢越高,地球自轉線速度越大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開闊,有利于跟蹤觀測海陸位置 大陸內部氣象條件好,隱蔽性強,人煙稀少,安全性強(如酒泉、西昌、太原);海上人類活動少,安全性強(如文昌)交通條件 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裝備的運輸安全因素 出于國防安全考慮,有的建在內陸山區、沙漠等地廣人稀處,隱蔽性強2.航天器發射時間、方向的選擇時間 一天中一般選擇在晴朗無云的夜晚進行發射,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蹤觀測航天器我國發射時間主要選擇在北半球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測控網對航天器的監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國有多艘“遠望號”監測船在南半球緯度較高的海域,選擇北半球冬季是為了避開南半球惡劣的海況方向 一般與地球運動方向一致,向東發射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線速度的作用,節約能源3.航天器返回基地選址的條件(1)地形平坦,視野開闊,便于搜救。(2)人煙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證安全。(3)氣候干旱,多晴朗天氣,能見度高。(4)地質條件穩定。(5)無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區。例如我國的航天返回基地就選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地區。考點4 地球的運動PART FOUR一、地球自轉特點1.影響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因素因素 影響 關系緯度(同一海拔) 緯度相同,線速度相同;緯度越低,線速度越大 負相關海拔(同一緯度) 海拔越高,線速度越大 正相關2.地球自轉線速度大小的應用(1)判斷南、北半球由北向南,線速度越來越大的為北半球,越來越小的為南半球。如上圖所示A、B位于北半球。(2)判斷緯度帶自轉線速度0~837 km/h位于高緯度837~1 447 km/h位于中緯度1 447~1 670 km/h位于低緯度如上圖中A、B位于中緯度。(3)判斷地勢高低某地地球自轉線速度等值線凸向低值處,說明該地自轉線速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大,即地勢較高(如上圖中A處可能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轉線速度等值線凸向高值處,說明該地自轉線速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小,即地勢較低(如上圖中B處可能為谷地、盆地等)。二、晨昏線1.特點(1)平分地球表面,是地球表面上的大圓;所在平面經過地心。(2)晨昏線所在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晨昏線上各地太陽高度均為0°。(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4)晨昏線與經線圈的夾角(α)變化范圍為0°~23°26′,且與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的數值相同,即下圖中∠α=∠β。(5)晨昏線在二分日時與經線圈重合,在二至日時與極圈相切。(6)晨昏線以15°/h的速度自東向西與太陽同步移動。2.晨線與昏線的判斷方法自轉法 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由夜進入晝的為晨線,由晝進入夜的為昏線時間法 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為18時的是昏線方位法 夜半球東側為晨線,西側為昏線;晝半球東側為昏線,西側為晨線以上三種方法適合所有晨昏線的判讀,但在判讀俯視圖時必須首先根據已知條件確定出地球的自轉方向,然后再根據自轉法來判斷晨昏線。根據上述方法可知,圖1中弧AB為昏線,弧BC為晨線,圖2中EF為晨線。3.應用(1)確定地球的自轉方向(2)確定地方時(3)確定日期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二分日晨昏線與南北極圈相切 二至日北極及其附近極晝 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南極及其附近極晝 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4)確定太陽直射點 方法緯度的確定 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與切點(晨昏線與緯線)的緯度互余;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經度的確定 晝半球的中央經線,即12:00所在經線的經度(5)確定日出、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某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地方時。日落時間=某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地方時。三、時間計算1.地方時與區時利用經緯網計算時間:2.日期變更(1)日期變更示意圖(2)日期范圍新的一天:從0時(24時)經線向東到180°經線。舊的一天:從0時(24時)經線向西到180°經線。新的一天所占小時數等于180°經線的地方時,舊的一天所占小時數等于24小時減去180°經線的地方時。3.有關行程時間的計算注意:“±”選取原則,乙在甲東側時取“+”,乙在甲西側時取“-”(東加西減)。四、晝夜長短1.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1)晝夜長短分布——抓“直射點位置”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位置決定晝夜長短狀況。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且越向該半球的高緯度地區白晝時間越長。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的極點周圍出現極晝現象。如圖所示:(2)晝夜長短變化——抓“移動方向”此處的“移動方向”主要是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它決定晝長、夜長的變化趨勢,緯度高低決定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太陽直射點向哪個方向(南、北)移動、哪個半球(南、北半球)就晝變長夜變短;且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變化區間為0~24小時。如下圖所示:(3)極晝極夜范圍——抓“直射點位置”①北半球出現極晝現象,則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北半球出現極夜現象,則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②北半球極晝范圍擴大,則北半球各地晝變長,夜變短;反之,則晝變短,夜變長。北半球極夜范圍擴大,則北半球各地晝變短,夜變長;反之,則晝變長,夜變短。③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與出現極晝極夜的最低緯度互余。極晝(極夜)的起始緯度=90°-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緯度越高,極晝(極夜)出現的天數越多。2.晝夜長短的計算(1)利用晝(夜)弧的弧度數計算晝(夜)長時數=晝(夜)弧度數/15°。(2)利用日出、日落時間計算①依據a.白晝:日出、日落時間關于地方時正午12時對稱。b.夜間:日出、日落時間關于地方時0時(24時)對稱。c.上午時長=下午時長。d.前半夜時長=后半夜時長。如下圖所示:②計算方法a.晝長時數=日落時間-日出時間=2×(12-日出地方時)=2×(日落地方時-12)=24-夜長時數。b.日出地方時=12時-晝長/2。(3)利用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計算①同一緯線上各點晝夜狀況、日出和日落地方時相同。②南、北半球緯度數相同的兩條緯線晝夜長短對稱分布,即同一日期,南半球某地的晝(夜)長=北半球同緯度數某地的夜(晝)長。(4)利用日期的對稱性計算關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對稱的兩個日期,某地的晝長、夜長都是相同的;關于春分日或秋分日對稱的兩個日期,某地一個日期的晝長等于另一個日期的夜長。如下圖:同一地點,a與b兩個日期的晝長、夜長是相同的,c與d兩個日期的晝長、夜長也是相同的;同一地點,b與c兩個日期中,b日期的晝長等于c日期的夜長。五、正午太陽高度1.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和規律2.正午太陽高度在實踐中的應用(1)確定地方時:某地太陽高度達到一天中最大值時,當地的地方時是12時。(2)判斷所在地區的緯度當太陽直射點位置一定時,如果知道當地的正午太陽高度,就可以根據“某地與太陽直射點相差多少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規律,求出當地的地理緯度。(3)確定房屋的朝向為了獲得最充足的太陽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與正午太陽所在的位置有關。①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位于南方,房屋朝南。②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正午太陽位于北方,房屋朝北。(4)確定日影: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長。日影背向太陽。區域 日影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 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極點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長,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 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極點除外),北半球夏至日日影最長,北半球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 正午日影北半球夏至日朝向正南,北半球冬至日朝向正北,太陽直射時日影長度為零(5)確定樓間距:緯度較低的地區,樓間距較小;緯度較高的地區,樓間距較大。(6)計算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角度: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板與太陽光線垂直(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板與地面之間的夾角與正午太陽高度互余);壁掛式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板與墻面之間的夾角等于正午太陽高度。3.非極晝區太陽視運動判讀(1)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陽視運動軌跡(2)通過太陽視運動軌跡判定觀測點所在半球的位置①若正午太陽高度最低時,太陽上中天的位置位于觀測者之南,則觀測者位于北半球。②若正午太陽高度最低時,太陽上中天的位置位于觀測者之北,則觀測者位于南半球。③若太陽視運動軌跡的圓心總在觀測點上,則觀測者位于赤道。(3)通過太陽視運動軌跡判定晝夜長短①若太陽視運動軌跡在地平線之上(此時為晝)的長度大于半個圓,則晝長于夜,反之晝短于夜。②若太陽視運動軌跡始終在地平線之上,則為極晝,反之為極夜。③若太陽視運動軌跡圓心恰好為觀測點,則表示觀測點所在緯線此時晝夜平分。4.全球日出、日落及正午時刻太陽方位的變化規律(1)未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的地區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時,日出日落都偏北(太陽從東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時,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陽從東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陽直射赤道時,日出正東、日落正西。(2)出現極晝的地區(除極點)一天內太陽不落,正午太陽高度最大,0時(24時)太陽高度最小。若位于北半球,太陽升落方位均為正北;若位于南半球,太陽升落方位均位于正南。(3)極晝期間的極點:一天內太陽高度不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清單二 行星地球.docx 清單二 行星地球.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