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向1 生物與環境1.植被與環境(1)北半球自然帶與氣候類型關系圖(2)植被與環境的關系(3)植被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①植被不適應環境——分布稀疏、沒有分布:說明該地區環境條件較差,主要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②植被適應環境——能生長、生長旺盛:說明這些植被具有適應該地區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的能力。如下表所示:植被形態 對環境的適應性根系發達 耐旱;耐貧瘠;抵抗強風葉片厚、有蠟質層 反射陽光、減少蒸騰,抗旱葉子細小 防蒸騰;防熱量散失莖粗壯 儲水量大傾斜 當地風力大簇狀或匍匐在地面 植株低矮,可防強風、保暖、耐土壤貧瘠花色鮮艷 吸引動物為其傳播花粉生長速度快 當地氣候暖季短或雨季短(4)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①林冠層:截留雨水,降低雨滴的落地速度,減弱雨水對地面土壤的濺蝕。②枯枝落葉層:截留降水;吸收和阻延地表徑流;抑制土壤蒸發;防止土壤濺蝕;增強土壤抗沖(抗侵蝕)能力;森林土壤土質較為疏松、團粒結構大,入滲性好,可增加降水入滲。故枯枝落葉層的蓄水減沙效益顯著。③根系:固土,阻擋水流運動。2.動物與環境(1)動物多樣性與環境環境要素 陸地動物 水生動物生存空間 ①森林、濕地等面積大,生存空間廣,物種豐富;②處于自然地理環境的過渡區域,物種豐富 ①水域(河、湖、海)廣闊,水深,生存空間大;②跨度大(流程長),水域環境多樣,種類繁多;③河(湖)海相連,有利于洄游產卵生存環境 ①跨緯度廣、熱量差異大,跨經度廣、水分差異大,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物種豐富;②地形起伏大,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物種豐富;③生態環境良好,環境污染小;④自然災害少 ①鹽度高(低),適宜咸水(淡水)魚類生存;②緯度或海拔高(低),水溫低(高),適宜冷(暖)水性魚類生長;③緯度低,水溫高,生長速度快;④水質好,適宜魚類生存、繁殖食物來源 ①水熱條件優越,植被茂密,食物來源豐富;②小型動物種類多樣,食物來源廣 ①多條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匯/上升流/水溫變化明顯,營養鹽類豐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充足;②大陸架水淺,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水生植物(藻類)繁盛,餌料豐富天敵 缺少天敵制約,繁殖速度快,種群密度大人類活動 有利:①人煙稀少,經濟落后,開發程度低,受人類活動干擾少;②培育新品種,增加物種多樣性。 不利:①人類活動使森林、草原、濕地面積減小,污染加劇,食物減少,棲息環境遭破壞;②過度捕撈,生物多樣性減少注:同一山體,高差相同范圍內,越往山頂,面積越小,物種豐富度一般會降低;另外,越往山頂,水熱交換作用越強,水熱差異減小,生物多樣性差異減小。(2)古老珍稀動物多的原因思考方向 規范答題術語自然原因 遠離大陸,長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少大型食肉動物,缺乏生存競爭,動物進化緩慢地質歷史以來,自然環境變化小,不利于生物的進化人為原因 人類發現較晚(人跡罕至),受人類活動影響小(3)物種滅絕的原因角度 可能原因自然原因(物種滅 絕是一個自然過程) ①火山噴發、隕石撞擊地球、地殼運動、氣候變化等自然事件。 ②自然條件的變化,野生生物無法適應環境。 ③生物之間競爭激烈,影響某些物種的繁衍和生存。 ④近親繁殖,使物種退化人為原因(人類活 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①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系統,動物失去棲息地和食物,種類減少乃至瀕臨滅絕。 ②人類對植物的過度采伐或對動物的過度捕殺。 ③環境污染加劇,生物的生存條件遭到破壞。 ④外來物種入侵考向2 土壤與環境1.土壤的組成組成 特征 作用 關系礦物質 ①土壤的物質基礎,成土母質(風化殼或風化堆積物)風化形成的土壤固體顆粒; ②經風化分解,釋放一些養分元素(鉀、磷、鈣、鎂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①彼此間有密切聯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肥力高低取決于水、肥、氣、熱四個因素的協調程度有機質 ①多集中在表層;②釋放氮,直接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土壤形成發育的主要標志空氣 貯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動性,使土壤能通氣透水,蓄水保溫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響土壤的熱量狀況水分2.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影響因素 地位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質 決定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 巖石的風化產物,包括本地風化物和外來風化物(經外力搬運、沉積),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是植物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進而影響土壤質地(砂土、壤土、黏土)和肥力生物 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是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 ①植物:枯枝落葉、枯殘根系,為土壤提供有機質來源,提高土壤肥力。 ②動物:動物遺體可為土壤提供有機質來源,提高土壤肥力;動物攪動、搬運土壤等,可加速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透氣性。 ③微生物:分解動植物有機殘體,促進腐殖質形成,提高土壤肥力氣候 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律 ①濕熱、通風良好的環境,微生物活躍,有機質分解速度快,積累少。 ②寒冷、干旱、冷濕、冰凍環境,有機質分解速度慢,利于積累。 ③溫度升高、降水增多,巖石風化作用增強,礦物養分增多,改變土壤質地,提高土壤肥力地貌 對土壤發育有多方面的影響 ①海拔:隨海拔升高,氣溫降低、風力增大,影響土壤含水量和溫度。 ②坡向:陰/陽坡或迎/背風坡,影響土壤溫度、含水量,產生植被差異,進而影響土壤肥力。 ③坡度:通過水流速度,影響物質遷移速度,進而影響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層較薄,土壤較貧瘠;平地土壤則較為深厚肥沃時間 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人類活動 ①合理的耕作經營,可形成耕作土壤。如“耕耘”可改變土壤的結構、保水性、通氣性;“灌溉”可改變土壤的水分、溫度狀況;“收獲”可改變土壤的養分循環狀況;“施肥”可改變土壤的營養元素組成、數量和微生物活動。 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3.土壤養護措施(1)種養結合:休耕、種植綠肥、作物輪作、廣施農家肥等。(2)改良土壤:如亞馬孫河流域人們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我國黃淮海平原采取引淡淋鹽、井灌井排、適當覆蓋抑制蒸發返鹽、農業生物措施(營造防護林帶,果、椿、棉間作)等,對鹽堿地進行綜合治理。(3)防治土壤污染:控制污染源,采取相應農業技術措施進行治理。(4)囤土恢復:開挖礦產之前把土壤移走,放在安全的地方進行保護;開挖后可以把土壤重新移植安置。考向3 整體性1.自然環境整體性表現的案例分析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協調自然環境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地區 全球共同努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2.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分析角度與解題方法分析角度 解題方法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特征 主要從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區域內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環境要素進行分析,點明每一要素呈現的主要特點即可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 區域地理環境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區域地理現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間的因果聯系導致的,其中氣候、地貌是許多地理現象形成的基礎因素,分析時應理清要素間的因果聯系鏈,由因到果步步推進,完整地呈現因果關系分析區域環境的變化過程及特點 區域內某要素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區域其他要素的變化,乃至整個區域環境的整體變化分析區域間的環境聯系 主要從自然環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角度分析不同區域間存在的因果聯系,組織成邏輯思路清晰的因果鏈條,規范學科語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海洋水汽的深入,使得我國西北地區氣候更加干旱考向4 差異性1.陸地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方法主要看自然帶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來說,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這種分異最明顯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東西方向更替的是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如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向內陸自然帶的變化。(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分析思路(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分析思路特別提醒 (1)沿某線自然景觀呈現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并非都屬于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如非洲從剛果盆地向南北兩側自然景觀的變化(森林—草原—荒漠)應屬于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澳大利亞沿南回歸線由東向西的植被類型分布與地方性分異規律有一定的關系。(2)自然帶南北延伸多與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有關。但美洲大陸西海岸自然帶南北延伸主要與地形(山地)的阻隔有關。(3)自然帶東西延伸多與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有關。但我國西北內陸地區“三北”防護林的東西延伸與地方性分異規律有關(多位于山麓綠洲地區)。2.常規垂直帶譜的判讀方法判斷角度 判斷方法判斷熱量帶 山麓的自然地帶(基帶)反映所處的熱量帶判斷南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同一自然地帶哪坡低,就是哪半球。如甲圖一般表示北半球,乙圖一般表示南半球判斷緯度高低 通常情況下,帶譜數量越多,山地所處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同類自然帶在低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高,在高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低判斷陰陽坡 同一自然帶(雪線除外)在陽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迎風坡雪線低(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線高)3.雪線:終年積雪的下限,年平均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受熱融化、蒸發),其高度一般與溫度、降水、坡度等有關。具體情況如下:因素 影響溫度(熱量或緯度) 雪線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即低緯雪線高,高緯雪線低;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夏季雪線高,冬季雪線低降水 雪線高度與降水呈負相關。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迎風坡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坡度 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偏高;反之偏低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 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荒漠化導致氣候變干,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增強,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氣候、地貌等因素的綜合作用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4.林線:森林分布的上限,是高緯度地區或高山地帶,由于氣溫、水分、風力及土壤等條件而不能生長喬木的界限。就熱量條件而言,林線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的等溫線較為吻合,在水平方向上一般是高寒地帶針葉林的北限,即北緯60°~北緯70°。具體情況如下:5.非地帶性分異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響非地帶性分異形成的因素有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最后,分析分異的形成主要受哪種因素的影響。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 (現實狀況)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 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幾乎無陸地地勢 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深入內地,位于背風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側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長條狀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相對較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熱帶雨林帶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區 與當地的水平自然帶一致 高山植物區 地勢高,水熱條件差洋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地帶向較低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有寒流流經,降溫減濕;大陸西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南、北半球副熱帶的大陸西岸 熱帶荒漠帶 熱帶荒漠帶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大陸西岸的寒流起降溫減濕作用歐洲西海岸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北延伸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水分 昆侖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6.辯證認識小尺度地域中的地方性分異現象地方性分異現象受地形、巖石風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響,通過物質與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較小的地域分異。常見的地方性因素主要有:海陸位置、地形、水分、洋流等。以溫帶濕潤區植被隨高度變化為例:溫帶濕潤區 植被高而陡的山坡 針葉樹、灌木低洼的河谷 草甸植被地形平坦、高度適中的地域 落葉闊葉林(共44張PPT)大單元5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大單元體系架構生物與環境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11.植被與環境(1)北半球自然帶與氣候類型關系圖(2)植被與環境的關系(3)植被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①植被不適應環境——分布稀疏、沒有分布:說明該地區環境條件較差,主要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②植被適應環境——能生長、生長旺盛:說明這些植被具有適應該地區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的能力。如下表所示:植被形態 對環境的適應性根系發達 耐旱;耐貧瘠;抵抗強風葉片厚、有蠟質層 反射陽光、減少蒸騰,抗旱葉子細小 防蒸騰;防熱量散失莖粗壯 儲水量大植被形態 對環境的適應性傾斜 當地風力大簇狀或匍匐在地面 植株低矮,可防強風、保暖、耐土壤貧瘠花色鮮艷 吸引動物為其傳播花粉生長速度快 當地氣候暖季短或雨季短(4)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①林冠層:截留雨水,降低雨滴的落地速度,減弱雨水對地面土壤的濺蝕。②枯枝落葉層:截留降水;吸收和阻延地表徑流;抑制土壤蒸發;防止土壤濺蝕;增強土壤抗沖(抗侵蝕)能力;森林土壤土質較為疏松、團粒結構大,入滲性好,可增加降水入滲。故枯枝落葉層的蓄水減沙效益顯著。③根系:固土,阻擋水流運動。2.動物與環境(1)動物多樣性與環境環境要素 陸地動物 水生動物生存空間 ①森林、濕地等面積大,生存空間廣,物種豐富;②處于自然地理環境的過渡區域,物種豐富 ①水域(河、湖、海)廣闊,水深,生存空間大;②跨度大(流程長),水域環境多樣,種類繁多;③河(湖)海相連,有利于洄游產卵環境要素 陸地動物 水生動物生存環境 ①跨緯度廣、熱量差異大,跨經度廣、水分差異大,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物種豐富;②地形起伏大,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物種豐富;③生態環境良好,環境污染小;④自然災害少 ①鹽度高(低),適宜咸水(淡水)魚類生存;②緯度或海拔高(低),水溫低(高),適宜冷(暖)水性魚類生長;③緯度低,水溫高,生長速度快;④水質好,適宜魚類生存、繁殖環境要素 陸地動物 水生動物食物來源 ①水熱條件優越,植被茂密,食物來源豐富;②小型動物種類多樣,食物來源廣 ①多條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匯/上升流/水溫變化明顯,營養鹽類豐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充足;②大陸架水淺,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水生植物(藻類)繁盛,餌料豐富天敵 缺少天敵制約,繁殖速度快,種群密度大人類活動 有利:①人煙稀少,經濟落后,開發程度低,受人類活動干擾少;②培育新品種,增加物種多樣性。 不利:①人類活動使森林、草原、濕地面積減小,污染加劇,食物減少,棲息環境遭破壞;②過度捕撈,生物多樣性減少注:同一山體,高差相同范圍內,越往山頂,面積越小,物種豐富度一般會降低;另外,越往山頂,水熱交換作用越強,水熱差異減小,生物多樣性差異減小。(2)古老珍稀動物多的原因思考方向 規范答題術語自然原因 遠離大陸,長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少大型食肉動物,缺乏生存競爭,動物進化緩慢地質歷史以來,自然環境變化小,不利于生物的進化人為原因 人類發現較晚(人跡罕至),受人類活動影響小(3)物種滅絕的原因角度 可能原因自然原因(物種滅絕是一個自然過程) ①火山噴發、隕石撞擊地球、地殼運動、氣候變化等自然事件。②自然條件的變化,野生生物無法適應環境。③生物之間競爭激烈,影響某些物種的繁衍和生存。④近親繁殖,使物種退化角度 可能原因人為原因(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①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系統,動物失去棲息地和食物,種類減少乃至瀕臨滅絕。②人類對植物的過度采伐或對動物的過度捕殺。③環境污染加劇,生物的生存條件遭到破壞。④外來物種入侵土壤與環境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21.土壤的組成組成 特征 作用 關系礦物質 ①土壤的物質基礎,成土母質(風化殼或風化堆積物)風化形成的土壤固體顆粒; ②經風化分解,釋放一些養分元素(鉀、磷、鈣、鎂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①彼此間有密切聯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決于水、肥、氣、熱四個因素的協調程度組成 特征 作用 關系有機質 ①多集中在表層;②釋放氮,直接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土壤形成發育的主要標志 ①彼此間有密切聯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決于水、肥、氣、熱四個因素的協調程度空氣 貯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動性,使土壤能通氣透水,蓄水保溫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響土壤的熱量狀況水分2.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影響因素 地位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質 決定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 巖石的風化產物,包括本地風化物和外來風化物(經外力搬運、沉積),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是植物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進而影響土壤質地(砂土、壤土、黏土)和肥力因素 地位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 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是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 ①植物:枯枝落葉、枯殘根系,為土壤提供有機質來源,提高土壤肥力。②動物:動物遺體可為土壤提供有機質來源,提高土壤肥力;動物攪動、搬運土壤等,可加速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透氣性。③微生物:分解動植物有機殘體,促進腐殖質形成,提高土壤肥力因素 地位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氣候 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律 ①濕熱、通風良好的環境,微生物活躍,有機質分解速度快,積累少。②寒冷、干旱、冷濕、冰凍環境,有機質分解速度慢,利于積累。③溫度升高、降水增多,巖石風化作用增強,礦物養分增多,改變土壤質地,提高土壤肥力因素 地位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地貌 對土壤發育有多方面的影響 ①海拔:隨海拔升高,氣溫降低、風力增大,影響土壤含水量和溫度。②坡向:陰/陽坡或迎/背風坡,影響土壤溫度、含水量,產生植被差異,進而影響土壤肥力。③坡度:通過水流速度,影響物質遷移速度,進而影響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層較薄,土壤較貧瘠;平地土壤則較為深厚肥沃時間 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因素 地位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人類活動 ①合理的耕作經營,可形成耕作土壤。如“耕耘”可改變土壤的結構、保水性、通氣性;“灌溉”可改變土壤的水分、溫度狀況;“收獲”可改變土壤的養分循環狀況;“施肥”可改變土壤的營養元素組成、數量和微生物活動。 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3.土壤養護措施(1)種養結合:休耕、種植綠肥、作物輪作、廣施農家肥等。(2)改良土壤:如亞馬孫河流域人們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我國黃淮海平原采取引淡淋鹽、井灌井排、適當覆蓋抑制蒸發返鹽、農業生物措施(營造防護林帶,果、椿、棉間作)等,對鹽堿地進行綜合治理。(3)防治土壤污染:控制污染源,采取相應農業技術措施進行治理。(4)囤土恢復:開挖礦產之前把土壤移走,放在安全的地方進行保護;開挖后可以把土壤重新移植安置。整體性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3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協調自然環境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1.自然環境整體性表現的案例分析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地區 全球共同努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2.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分析角度與解題方法分析角度 解題方法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特征 主要從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區域內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環境要素進行分析,點明每一要素呈現的主要特點即可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 區域地理環境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區域地理現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間的因果聯系導致的,其中氣候、地貌是許多地理現象形成的基礎因素,分析時應理清要素間的因果聯系鏈,由因到果步步推進,完整地呈現因果關系分析角度 解題方法分析區域環境的變化過程及特點 區域內某要素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區域其他要素的變化,乃至整個區域環境的整體變化分析區域間的環境聯系 主要從自然環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角度分析不同區域間存在的因果聯系,組織成邏輯思路清晰的因果鏈條,規范學科語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海洋水汽的深入,使得我國西北地區氣候更加干旱差異性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41.陸地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方法主要看自然帶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來說,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這種分異最明顯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東西方向更替的是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如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向內陸自然帶的變化。(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分析思路(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分析思路特別提醒 (1)沿某線自然景觀呈現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并非都屬于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如非洲從剛果盆地向南北兩側自然景觀的變化(森林—草原—荒漠)應屬于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澳大利亞沿南回歸線由東向西的植被類型分布與地方性分異規律有一定的關系。(2)自然帶南北延伸多與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有關。但美洲大陸西海岸自然帶南北延伸主要與地形(山地)的阻隔有關。(3)自然帶東西延伸多與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有關。但我國西北內陸地區“三北”防護林的東西延伸與地方性分異規律有關(多位于山麓綠洲地區)。判斷角度 判斷方法判斷熱量帶 山麓的自然地帶(基帶)反映所處的熱量帶判斷南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同一自然地帶哪坡低,就是哪半球。如甲圖一般表示北半球,乙圖一般表示南半球 2.常規垂直帶譜的判讀方法判斷角度 判斷方法判斷緯度高低 通常情況下,帶譜數量越多,山地所處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同類自然帶在低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高,在高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低判斷陰陽坡 同一自然帶(雪線除外)在陽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迎風坡雪線低(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線高)3.雪線:終年積雪的下限,年平均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受熱融化、蒸發),其高度一般與溫度、降水、坡度等有關。具體情況如下:因素 影響溫度 (熱量或緯度) 雪線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即低緯雪線高,高緯雪線低;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夏季雪線高,冬季雪線低降水 雪線高度與降水呈負相關。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迎風坡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坡度 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偏高;反之偏低因素 影響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 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荒漠化導致氣候變干,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增強,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氣候、地貌等因素的綜合作用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4.林線:森林分布的上限,是高緯度地區或高山地帶,由于氣溫、水分、風力及土壤等條件而不能生長喬木的界限。就熱量條件而言,林線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的等溫線較為吻合,在水平方向上一般是高寒地帶針葉林的北限,即北緯60°~北緯70°。具體情況如下:5.非地帶性分異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響非地帶性分異形成的因素有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最后,分析分異的形成主要受哪種因素的影響。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 (現實狀況)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 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幾乎無陸地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 (現實狀況)地勢 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深入內地,位于背風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側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長條狀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 (現實狀況)地勢 起伏 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相對較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熱帶雨林帶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區 與當地的水平自然帶一致 高山植物區 地勢高,水熱條件差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 (現實狀況)洋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地帶向較低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有寒流流經,降溫減濕;大陸西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南、北半球副熱帶的大陸西岸 熱帶荒漠帶 熱帶荒漠帶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大陸西岸的寒流起降溫減濕作用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 (現實狀況)洋流 歐洲西海岸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北延伸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水分 昆侖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6.辯證認識小尺度地域中的地方性分異現象地方性分異現象受地形、巖石風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響,通過物質與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較小的地域分異。常見的地方性因素主要有:海陸位置、地形、水分、洋流等。以溫帶濕潤區植被隨高度變化為例:溫帶濕潤區 植被高而陡的山坡 針葉樹、灌木低洼的河谷 草甸植被地形平坦、高度適中的地域 落葉闊葉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部分 大單元5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docx 第三部分 大單元5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