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向1 水循環與水平衡1.影響水循環主要環節的因素2.水平衡原理及應用(1)水平衡原理①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等于該地區的蓄水變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變化量。②公式③一個區域的水量長期來看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個區域、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則該區域、該時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則水量減少。收入 大氣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輸入;地下水的輸入;人工調水、灌溉等支出 蒸發、植物蒸騰;徑流輸出;下滲;人工取水等(2)水平衡原理應用用于解釋湖泊面積大小的變化、湖水鹽度的變化、沼澤濕地的演化過程等。圖示 說明:運用圖中5個箭頭分析水量的收入和支出;①為降水,②為徑流,③為蒸發,④為排水(一般地勢低平或河流受阻,則排水不暢),⑤為下滲水多 東北沼澤:①②多,③④⑤少 城市內澇:①多,④⑤少水少 時令河斷流:①②少,③④⑤多 華北缺水:①②少,③多考向2 陸地水1.巧判河流的補給類型(1)依據河流所在地區判斷(2)依據徑流變化過程判斷2.河流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角度 影響因素流量 大小,季節變化 “得”:補給類型、流域面積、調入水“失”:蒸發、下滲、引水、用水“儲”:流程長短,湖泊、沼澤、水庫等濕地的調節作用水位及其變 化(汛期) 高低,季節變化;汛期長短,季節或時段 取決于河流的補給類型;湖泊、沼澤、水庫等濕地的調節作用流速 快慢 取決于河道地勢起伏狀況含沙量 大小 泥沙的來源:植被狀況、地形坡度(流速)、表土性質、降水強度、流量多少→侵蝕強度→泥沙的來源量泥沙的沉積:流經的地形和河道曲直,湖沼、水庫的沉積→沉積量結冰期 有無,長短 最冷月均溫>0 ℃,無結冰期;最冷月均溫<0 ℃,有結冰期凌汛 有無,時段或季節 發生凌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有結冰期;有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河段(2)河流水系特征考向3 流域內協調發展1.流域內協調發展的必要性流域作為一個自然整體,以水流動和提供水資源的功能,在上中下游不同區域之間形成聯系。(1)地貌的關聯性。流域內一個區域的物質運動會導致另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具有高度關聯性。(2)水資源的多用性。為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流域內部不同區域、不同用途之間需要優化配置水資源。(3)流域的整體性。流域系統具有開放性、整體性,流域上中下游的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污染或保護受到流域內其他區域的影響。(4)行政區的復雜性。河流通常流經多個行政區,國際河流還涉及不同的主權國家,不同行政區之間的利益需要協調。2.流域內協作開發的思維流程3.水資源的統籌管理措施(1)以流域為單元,設置專門協作組織、河長制、湖長制等協同管理制度,統籌管理,統一調配水資源的規劃方案,兼顧生態用水,保證生產、生活用水。(2)流域內部水資源的開發方式及其內容①水能資源的開發從開發條件(河流水量大小、落差大小、結冰期長短、地形地質條件是否適合開發)、開發需求(本地區用電需求、經濟發展程度、輸電技術水平)等方面入手。②內河航運價值開發分析時可從影響河流航運的因素如徑流量、水位季節變化、河道特點(寬、深)、通航里程、地勢起伏、干支流分布與水系的發達程度、通航時間長短(結冰期有無、長短)、經濟腹地的大小及經濟的發展程度、聯運條件等方面入手。(3)統籌管理的措施和手段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庫蓄水→解決季節性分配不均;修建引水工程、跨流域調水→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②技術措施:推廣節水技術,發展節水農業,在工業生產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展治污技術,提高水資源污染的治理水平;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水資源循環利用。③行政、法律、市場手段: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保護水資源;提高水價,促使節約用水。4.水質、水環境的協調治理(1)河流泥沙的綜合協調治理①侵蝕區減少入河泥沙量:如中游的黃土高原是黃河流域的主要侵蝕區,可實行“保塬、護坡、固溝”的治理方針,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減少入黃泥沙。②堆積區減少河道淤積:通過調水調沙,實現河流下游的沖淤平衡,減少泥沙淤積。(2)水污染的防控措施①行政手段:成立委員會進行談判和協商,達成公約及協議。②經濟手段:通常是分擔流域綜合治理費用。③技術手段:科學調查研究、治污技術應用、技術標準確定及監測、預警體系的開發和應用等。(3)不同河段應實行差別性措施考向4 海洋水1.海水的性質海水性質 分布規律 影響因素海水的 溫度 水平分 布規律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太陽輻射(季節變化)低緯度海域水溫高、高緯度海域水溫低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暖流經過海域水溫高,寒流經過海域水溫低 洋流垂直分 布規律 海面至水下1 000米:水溫由表層向深層遞減;1 000米以下:水溫變化幅度很小 海水深度和太陽輻射海水的鹽度 由副熱帶海域向赤道和兩極遞減 海水溫度、蒸發量與降水量的關系、入海徑流量、洋流、結冰或融冰、海區閉合程度海水的密度 水平分布:隨緯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緯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因緯度而異 溫度、鹽度、深度(壓力)2.海水的運動(1)海浪與潮汐類型 成因 特點 影響海浪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見的海浪是由風力形成的 浪高可以反映風速大小,風速越大,風作用于海面的時間越長,距離越遠,浪越高 引起海岸侵蝕和堆積,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動力;巨大的海浪能夠掀翻船只,摧毀海上和海岸建筑物潮汐 與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有關 一天中,白天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汐。當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線上時,形成大潮;當日地連線與地月連線大致垂直時,形成小潮 影響海岸地貌的形成、海港和海岸工程建設、海洋運輸、海上軍事活動、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水制鹽、近海污染的治理等(2)洋流①大洋表層洋流模式圖②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季節 冬季 夏季圖示盛行風 東北季風 西南季風季風洋流流向 自東向西流 自西向東流洋流系統組成 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洋流和赤道逆流組成,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索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響,形成與冬季洋流流向相反的索馬里洋流;整個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洋流和南赤道暖流組成,呈順時針方向流動③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影響方面 具體表現 實例氣候 全球影響 促進高低緯間熱量和水分的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 低緯度海區溫度不會持續升高,高緯度海區溫度不會持續降低大陸沿岸 暖流增溫增濕 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形成的影響寒流降溫減濕 副熱帶大陸西岸寒流對沿岸荒漠形成的影響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匯處,餌料豐富,形成大漁場 紐芬蘭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上升流將深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著名漁場 秘魯漁場海洋航行 順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減慢;寒暖流交匯處易形成海霧;洋流帶來的冰山影響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線路的選擇海洋污染 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油輪泄漏、陸地近海污染3.漁業資源豐富的分析思路4.影響航海線路的因素分析(1)洋流流向(盛行風向)洋流(盛行風)會影響航行速度,充分利用洋流(盛行風)能節約能源和時間,提高航行效率。絕大部分海區洋流的流向可利用洋流模式圖進行判讀,但我國沿海地區,夏季吹偏南風,海水自南向北流動,冬季吹偏北風,海水自北向南流動;北印度洋海區,受南亞季風的影響,冬季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夏季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2)海霧海霧會影響航海的安全性,海霧的形成與洋流存在密切關系,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①中低緯度寒流流經海區。中低緯度海區水溫高,海水蒸發量大,大氣中水汽豐富,寒流流經海區,暖濕空氣與寒流水面接觸,下層冷卻,形成了穩定的逆溫層,水汽易凝結形成霧。②寒、暖流交匯海區。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上空的空氣較寒冷,暖流增溫增濕,上空有溫暖濕潤的水汽。在寒、暖流交匯處,寒流為冷源,暖流為熱源,會形成局部熱力環流,暖流上空的空氣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動,形成逆溫結構,進而形成霧。如北海海區終年多霧。③中高緯度暖流流經海區。中高緯度(特別是冬季)空氣溫度低,暖流蒸發的暖而濕的空氣降溫凝結形成霧。(3)冰山洋流帶來的冰山會影響航行的安全,在中高緯度海域,來自極地方向的洋流有可能會帶來極地的冰山。考向5 海—氣相互作用1.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水熱平衡2.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定義 指赤道東、中太平洋海水溫度持續異常增溫的情況 指赤道東、中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低的情況成因太平洋東南信風減弱,赤道附近表層暖水向東回流。東太平洋冷海水上泛現象消失,暖水回流加劇,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升高 太平洋東南信風異常增強,把赤道附近表層暖水向西太平洋輸送,表層海水產生強大的離岸流,造成持續的海水輻散;下層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時秘魯寒流也北上補充,導致海面溫度大幅降低影響 氣候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部,如秘魯和智利沿海,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往往降水增加,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概率增大;同時,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往往降水減少,出現干旱的概率增大;世界許多地區都會出現氣候異常甚至發生自然災害 海水溫度低于氣溫,大氣層結構穩定,對流不易發展,赤道東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往往降水減少,發生干旱的概率增大;赤道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往往降水增多,出現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生物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下層海水中的無機鹽類等營養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導致當地的浮游生物和魚類大量死亡,漁業大幅度減產,大批鳥類也因饑餓而死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海域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的營養鹽類帶到海面,魚類豐富(共40張PPT)大單元3 水體的運動大單元體系架構水循環與水平衡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11.影響水循環主要環節的因素2.水平衡原理及應用(1)水平衡原理①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等于該地區的蓄水變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變化量。②公式③一個區域的水量長期來看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個區域、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則該區域、該時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則水量減少。收入 大氣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輸入;地下水的輸入;人工調水、灌溉等支出 蒸發、植物蒸騰;徑流輸出;下滲;人工取水等圖示 水多 東北沼澤:①②多,③④⑤少 城市內澇:①多,④⑤少水少 時令河斷流:①②少,③④⑤多 華北缺水:①②少,③多(2)水平衡原理應用用于解釋湖泊面積大小的變化、湖水鹽度的變化、沼澤濕地的演化過程等。說明:運用圖中5個箭頭分析水量的收入和支出;①為降水,②為徑流,③為蒸發,④為排水(一般地勢低平或河流受阻,則排水不暢),⑤為下滲陸地水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21.巧判河流的補給類型(1)依據河流所在地區判斷(2)依據徑流變化過程判斷2.河流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角度 影響因素流量 大小,季節變化 “得”:補給類型、流域面積、調入水“失”:蒸發、下滲、引水、用水“儲”:流程長短,湖泊、沼澤、水庫等濕地的調節作用水位及其變 化(汛期) 高低,季節變化;汛期長短,季節或時段 取決于河流的補給類型;湖泊、沼澤、水庫等濕地的調節作用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角度 影響因素流速 快慢 取決于河道地勢起伏狀況含沙量 大小 泥沙的來源:植被狀況、地形坡度(流速)、表土性質、降水強度、流量多少→侵蝕強度→泥沙的來源量泥沙的沉積:流經的地形和河道曲直,湖沼、水庫的沉積→沉積量結冰期 有無,長短 最冷月均溫>0 ℃,無結冰期;最冷月均溫<0 ℃,有結冰期凌汛 有無,時段或季節 發生凌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有結冰期;有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河段(2)河流水系特征流域內協調發展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31.流域內協調發展的必要性流域作為一個自然整體,以水流動和提供水資源的功能,在上中下游不同區域之間形成聯系。(1)地貌的關聯性。流域內一個區域的物質運動會導致另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具有高度關聯性。(2)水資源的多用性。為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流域內部不同區域、不同用途之間需要優化配置水資源。(3)流域的整體性。流域系統具有開放性、整體性,流域上中下游的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污染或保護受到流域內其他區域的影響。(4)行政區的復雜性。河流通常流經多個行政區,國際河流還涉及不同的主權國家,不同行政區之間的利益需要協調。2.流域內協作開發的思維流程3.水資源的統籌管理措施(1)以流域為單元,設置專門協作組織、河長制、湖長制等協同管理制度,統籌管理,統一調配水資源的規劃方案,兼顧生態用水,保證生產、生活用水。(2)流域內部水資源的開發方式及其內容①水能資源的開發從開發條件(河流水量大小、落差大小、結冰期長短、地形地質條件是否適合開發)、開發需求(本地區用電需求、經濟發展程度、輸電技術水平)等方面入手。(3)統籌管理的措施和手段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庫蓄水→解決季節性分配不均;修建引水工程、跨流域調水→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②技術措施:推廣節水技術,發展節水農業,在工業生產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展治污技術,提高水資源污染的治理水平;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水資源循環利用。③行政、法律、市場手段: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保護水資源;提高水價,促使節約用水。4.水質、水環境的協調治理(1)河流泥沙的綜合協調治理①侵蝕區減少入河泥沙量:如中游的黃土高原是黃河流域的主要侵蝕區,可實行“保塬、護坡、固溝”的治理方針,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減少入黃泥沙。②堆積區減少河道淤積:通過調水調沙,實現河流下游的沖淤平衡,減少泥沙淤積。(2)水污染的防控措施①行政手段:成立委員會進行談判和協商,達成公約及協議。②經濟手段:通常是分擔流域綜合治理費用。③技術手段:科學調查研究、治污技術應用、技術標準確定及監測、預警體系的開發和應用等。(3)不同河段應實行差別性措施海洋水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41.海水的性質海水性質 分布規律 影響因素海水的 溫度 水平分 布規律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太陽輻射(季節變化)低緯度海域水溫高、高緯度海域水溫低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暖流經過海域水溫高,寒流經過海域水溫低 洋流垂直分 布規律 海面至水下1 000米:水溫由表層向深層遞減;1 000米以下:水溫變化幅度很小 海水深度和太陽輻射海水性質 分布規律 影響因素海水的鹽度 由副熱帶海域向赤道和兩極遞減 海水溫度、蒸發量與降水量的關系、入海徑流量、洋流、結冰或融冰、海區閉合程度海水的密度 水平分布:隨緯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緯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因緯度而異 溫度、鹽度、深度(壓力)2.海水的運動(1)海浪與潮汐類型 成因 特點 影響海浪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見的海浪是由風力形成的 浪高可以反映風速大小,風速越大,風作用于海面的時間越長,距離越遠,浪越高 引起海岸侵蝕和堆積,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動力;巨大的海浪能夠掀翻船只,摧毀海上和海岸建筑物類型 成因 特點 影響潮汐 與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有關 一天中,白天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汐。當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線上時,形成大潮;當日地連線與地月連線大致垂直時,形成小潮 影響海岸地貌的形成、海港和海岸工程建設、海洋運輸、海上軍事活動、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水制鹽、近海污染的治理等(2)洋流①大洋表層洋流模式圖②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季節 冬季 夏季圖示 盛行風 東北季風 西南季風季風洋流流向 自東向西流 自西向東流季節 冬季 夏季洋流系統組成 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洋流和赤道逆流組成,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索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響,形成與冬季洋流流向相反的索馬里洋流;整個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洋流和南赤道暖流組成,呈順時針方向流動③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影響方面 具體表現 實例氣候 全球影響 促進高低緯間熱量和水分的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 低緯度海區溫度不會持續升高,高緯度海區溫度不會持續降低大陸沿岸 暖流增溫增濕 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形成的影響寒流降溫減濕 副熱帶大陸西岸寒流對沿岸荒漠形成的影響影響方面 具體表現 實例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匯處,餌料豐富,形成大漁場 紐芬蘭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上升流將深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著名漁場 秘魯漁場海洋航行 順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減慢;寒暖流交匯處易形成海霧;洋流帶來的冰山影響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線路的選擇海洋污染 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油輪泄漏、陸地近海污染3.漁業資源豐富的分析思路4.影響航海線路的因素分析(1)洋流流向(盛行風向)洋流(盛行風)會影響航行速度,充分利用洋流(盛行風)能節約能源和時間,提高航行效率。絕大部分海區洋流的流向可利用洋流模式圖進行判讀,但我國沿海地區,夏季吹偏南風,海水自南向北流動,冬季吹偏北風,海水自北向南流動;北印度洋海區,受南亞季風的影響,冬季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夏季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2)海霧海霧會影響航海的安全性,海霧的形成與洋流存在密切關系,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①中低緯度寒流流經海區。中低緯度海區水溫高,海水蒸發量大,大氣中水汽豐富,寒流流經海區,暖濕空氣與寒流水面接觸,下層冷卻,形成了穩定的逆溫層,水汽易凝結形成霧。②寒、暖流交匯海區。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上空的空氣較寒冷,暖流增溫增濕,上空有溫暖濕潤的水汽。在寒、暖流交匯處,寒流為冷源,暖流為熱源,會形成局部熱力環流,暖流上空的空氣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動,形成逆溫結構,進而形成霧。如北海海區終年多霧。③中高緯度暖流流經海區。中高緯度(特別是冬季)空氣溫度低,暖流蒸發的暖而濕的空氣降溫凝結形成霧。(3)冰山洋流帶來的冰山會影響航行的安全,在中高緯度海域,來自極地方向的洋流有可能會帶來極地的冰山。海—氣相互作用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51.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水熱平衡2.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定義 指赤道東、中太平洋海水溫度持續異常增溫的情況 指赤道東、中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低的情況成因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成因 太平洋東南信風減弱,赤道附近表層暖水向東回流。東太平洋冷海水上泛現象消失,暖水回流加劇,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升高 太平洋東南信風異常增強,把赤道附近表層暖水向西太平洋輸送,表層海水產生強大的離岸流,造成持續的海水輻散;下層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時秘魯寒流也北上補充,導致海面溫度大幅降低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影響 氣候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部,如秘魯和智利沿海,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往往降水增加,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概率增大;同時,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往往降水減少,出現干旱的概率增大;世界許多地區都會出現氣候異常甚至發生自然災害 海水溫度低于氣溫,大氣層結構穩定,對流不易發展,赤道東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往往降水減少,發生干旱的概率增大;赤道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往往降水增多,出現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影響 生物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下層海水中的無機鹽類等營養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導致當地的浮游生物和魚類大量死亡,漁業大幅度減產,大批鳥類也因饑餓而死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海域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的營養鹽類帶到海面,魚類豐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部分 大單元3 水體的運動.docx 第三部分 大單元3 水體的運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