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噸有多重》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 “噸”,初步建立 1 噸的概念,知道 1 噸 = 1000 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2、通過觀察、比較、猜測、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測能力和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建立 1 噸的質量觀念,掌握 1 噸 = 1000 千克。能正確運用 “噸” 表示物體的重量,并進行簡單的換算和計算。難點建立 1 噸的質量概念,感受 1 噸的實際重量。三、教學方法講授法、實踐法、討論法、練習法相結合四、教學過程任務一:趣味導入,引發思考(約 5 分鐘)教師說:“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的重量都不一樣。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物品,讓我們一起來猜猜它們的重量。”接著依次展示一些物品的圖片,如一個蘋果、一本字典、一頭大象等,引導學生用學過的克和千克來描述它們可能的重量。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猜測,復習已學的克和千克知識,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引出 “噸” 這一新的質量單位做鋪墊,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任務二:探究新知,感知 1 噸(約 20 分鐘)初步認識噸教師提出問題:“當我們要表示像大象這樣很重的物體重量時,用克和千克還方便嗎?那有沒有更大的質量單位呢?”引出 “噸”,并向學生介紹噸的符號 “t”。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會用到噸作單位,如大型貨車的載重量、輪船的排水量等。體驗 1 噸有多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每個小組準備一袋 10 千克的大米。讓學生依次輪流抱一抱這袋大米,感受 10 千克的重量,并記錄下自己抱大米時的感受。引導學生思考:“多少袋這樣的大米重 1 噸呢?” 學生通過計算得出 100 袋 10 千克的大米重 1000 千克,也就是 1 噸。讓學生想象 100 袋大米堆在一起的場景,進一步感受 1 噸的重量。設計意圖:通過親身體驗抱大米的活動,讓學生將抽象的 1 噸概念與實際的重量感受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 1 噸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數感。任務三:深入探究,單位換算(約 15 分鐘)教師在黑板上寫下:1 噸 = 1000 千克,引導學生觀察這個等式,理解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練習,如:6t =( )kg,8000kg =( )t,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回答,然后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換算方法。設計意圖:通過對噸和千克換算關系的探究和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單位換算的方法,加深對質量單位之間進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任務四:生活應用,鞏固提升(約 15 分鐘)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場景圖片如電梯限重標志、貨車載重量標識等,讓學生觀察圖片并回答問題,如 “電梯限重 1000 千克,相當于多少噸?”“這輛貨車的載重量是 5 噸,能裝多少千克的貨物?”給出一些實際的物體重量,讓學生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填空如 “一卡車貨物重 3( )”“一桶食用油重 2( )”“一支牙膏重 50( )”“一頭牛重 250( )” 等。設計意圖: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噸、千克、克的認識和運用。任務五:拓展延伸,思維挑戰(約 10 分鐘)提出問題:“7 頭小獅子要過橋去玩,它們每只大約重 400 千克,橋最多能夠承受 3 噸的重物,它們能同時過橋嗎?” 讓學生分組討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單位的換算和比較大小。設計意圖:通過這道拓展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在實際情境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任務六:課堂總結,回顧反思(約 5 分鐘)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噸的認識、1 噸 = 1000 千克的換算關系以及噸在生活中的應用等。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獲和體會,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肯定和鼓勵。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總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框架,強化記憶,同時培養學生的反思總結能力,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自我提升。任務七:作業布置,課后鞏固(約 2 分鐘)布置作業:完成教材第 48 頁 1 - 3 題。要求學生認真書寫,獨立完成,做完后可以和家長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設計意圖:通過課后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同時加強家校合作,促進學生的學習。五、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活動,學生對 “噸” 這一質量單位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生活實例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體驗 1 噸有多重的環節,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有助于建立 1 噸的實際概念。在單位換算和應用練習中,學生也能較好地掌握知識并運用到實際問題中。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一些不足之處,如部分學生在單位換算時仍會出現錯誤,需要在今后的練習中加強鞏固。在小組討論活動中,個別小組的討論效率不高,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數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高效務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