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彩云追月》配套教案教學分析:這首樂曲創作于 1935 年,由任光作曲。它以越劇音樂為素材,主題鮮明,形象優美,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進,笛子、二胡的輪番演奏,彈撥樂器的輕巧節奏,低音樂器的撥弦和吊鈸的空曠音色,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樂曲的旋律舒緩優雅,把人們帶進了“皎潔明月動,彩云緊相隨“的詩畫般的意境之中。全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弦管和鳴,悠然自得,從容不迫。彈撥樂奏出輕盈的襯腔,節奏張弛有度,使音樂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動聲色的活力。間雜的打擊樂演奏更襯托出夜的開闊曠遠。第二部分,沒有明顯的對比色彩,旋律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沒有沖突,有的只是和諧、園融,渾然天成。最富有動感的是第三部分,樂器間應答式的對話仿佛是云月的嬉戲,忽上忽下,忽進忽退,情態逼真、意趣盎然。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體會歌曲情緒,并用音樂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2)能用圓潤,連貫的聲音演唱音樂主題。(3)通過欣賞民樂合奏《彩云追月》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體驗悠揚舒展的旋律,喚起對浩瀚夜空的無限遐想。教學重點:欣賞民樂合奏《彩云追月》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激發學生對民族樂器的探索欲。教學難點用圓潤自然的聲音演唱樂曲的音樂主題教具準備:PPT課件,鋼琴教學過程:導入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認真的觀察過夜空中的月亮有多美?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視頻,我們一起來賞月吧!【播放月亮美景視頻】二、新課教學(一)樂曲背景1、初聽樂曲師: 在浩瀚的夜空中,月亮時而牽引著云朵,時而破云而出,高高懸掛,有一首歌曲用來搭配這樣的美景再合適不過了,我們一起聽一聽吧~【播放民樂合奏的視頻】2、樂曲簡介師:這首樂曲的名字叫做《彩云追月》,創作于1935年,以越劇音樂為素材,運用管弦和鳴的方法,描繪出夜色悄悄爬上天空,月亮也慢慢隨之升起,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夜晚一片寧靜祥和之氣,天上云月偶爾也會嬉戲,忽上忽下,情態逼真。3、介紹民族管弦樂器師:同學們,剛剛在視頻中出現了很多的樂器 你知道它們都屬于什么樂器嗎?(民族管弦樂)你們知道我們民族都有些什么管弦樂器嗎?和老師一起看看吧!師:首先,民族管弦樂器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拉弦樂器,第二類:彈撥樂器,第三類:吹管樂器,第四類:打擊樂器,說一說每一類管弦樂器中,你都認識哪些樂器吧。(生討論)【出示圖片,教師做簡單介紹】4、介紹曲作者師:《彩云追月》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民樂合奏曲了你們知道這首樂曲的作者是誰嗎?師:這首樂曲最早從民間收錄而來,早在清代廣東粵音曲譜上就有記載,1935年我國著名音樂家任光先生將此曲改編成了民樂合奏曲并灌制成唱片。 任光(1900—1941),浙江人,革命音樂家,新音樂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主要創作歌曲:《漁光曲》、《月光光》、《抗敵歌》、《別了皖南》等四十多首。(二)學習音樂主題1、聽音樂主題,畫旋律線條師:這首樂曲的音樂主題具有非常強的歌唱性,讓我們走進音樂去感受一下吧!請同學們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畫一畫這首樂曲的旋律線條。【播放旋律圖譜】2、講解大切分節奏師:在剛才的音樂聆聽過程中,你有沒有注意到這首樂曲中出現次數最多的節奏是哪一個?這個節奏的名字叫做大切分節奏,它由兩個八分音符和一個四分音符組成,在兩拍里面做切分,此時重音變化到中間的四分音符。和老師一起畫一畫拍子念一念吧!3、顫音記號師:歌曲中還有這樣一個記號,你認識它嗎?這個記號是顫音記號,指兩個音之間的快速的、勻稱的波動。這兩個音之間的距離一般不超過2度,聽老師來奏一奏。4、重復創作手法師:樂曲還使用了重復創作的手法,使音樂情緒不斷的得到加深,你找到它在哪里了嗎?【出示圖譜】師:主題音樂中還有一個地方也用到了重復創作手法,聽一聽音樂并找到它,并用“啦”模唱!(1)聆聽樂曲,找出手法所在位置(2)學唱簡譜,并隨樂用“啦“模唱。(三)演唱音樂主題師:讓我們加上歌詞唱一唱音樂主題吧【出示歌譜】1、師范唱2、師教生唱簡譜3、師唱簡譜,生唱歌詞三、總結,感受不同版本的《彩云追月》師:這首樂曲優美動聽、旋律婉轉,十分受聽眾的喜歡,在課程的最后,讓我們隨鋼琴版本的《彩云追月》再次去體會樂中所描述的美景吧!1、播放鋼琴版《彩云追月》2、請同學說說兩種樂器給你怎樣不同的體驗,你更喜歡哪個版本的《彩云追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