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臺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基礎主干落實一、位置與范圍[填圖繪圖] 填圖:在圖中相應位置填寫臺北、高雄、臺灣海峽、東海、南海、太平洋、釣魚島、澎湖列島。 圈畫:描出北回歸線、濁水溪、臺灣山脈。1.地理位置:(1)緯度位置: 線穿過南部,地跨 帶和 帶。(2)海陸位置: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北臨A ,東臨I 洋,南臨B ,西隔C 海峽與D 省相望,是我國第一大島。2.地理范圍:主體是 ,還包括周圍的澎湖列島、E 島等200多個島嶼。二、自然地理環境1.地形:(1)以 為主,山地集中分布在臺灣島的 和東部,平原主要分布在 沿海。(2)地勢 。2.氣候:以甲 氣候和乙 氣候為主。3.河流:短小湍急;水量大,落差大, 資源豐富。4.自然資源: 、礦產、水產資源豐富。5.自然災害:多地震、 。三、發展中的經濟經濟類型 特征農業 發達。近年來,農牧業生產專業化、企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 基本上建立了以 業為主體、以 產業為支柱、部門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很高交通 鐵路(環島分布)、公路遍及各地,最大的機場是 國際機場,主要港口有 、基隆等旅游業 旅游業發達,現已成為其重要的經濟支柱四、人口與城市1.居民特征:以 族為主,大多祖籍為 省,少數民族主要是 族。2.主要城市(連一連):圖解知識1.臺灣島地形對氣溫分布的影響:2.臺灣島樹種豐富的原因:教材再開發·P82“每年有大量工業制成品需要出口,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很高。”請說出臺灣工業的顯著特征。立德樹人—家國情懷臺灣美稱臺灣省是“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臺灣除了寶島,還有東方甜島、亞洲天然植物園、東南鹽庫、森林之海、海上米倉等美稱。重點主題探究主題 臺灣島自然環境與經濟【探究情境】 “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 臺灣島是一個富饒的寶島,自然環境優越,森林、礦產、水產、水能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概念地圖】 綜合思維【探究式問題鏈】 1.(入門探究—分布特征)讀圖總結臺灣島的城市分布和地勢特征。2.(能力探究—相互影響)據圖判斷臺灣島河流的大致流向,并分析臺灣省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3.(高階探究—資源美稱)臺灣島上森林面積廣闊,被譽為“亞洲天然植物園”,請分析臺灣島植物種類豐富的原因。【圖解方法】素養分層評價【必備知識·基礎練】 (2024·云南學業考)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讀臺灣省示意圖,完成1、2題。1.臺灣島( )A.地形起伏和緩,高差小B.東部人口和城市較集中C.河流多由四周流向中部D.熱帶、亞熱帶水果豐富2.下列能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固有領土的是( )①臺灣山脈與武夷山脈走向一致②氣候類型與我國同緯度省區類似③居民絕大部分是漢族,祖籍多為福建省④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⑤臺灣海峽曾是陸地,臺灣島與祖國大陸相連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讀臺灣省及附近區域簡圖,完成3、4題。3.臺灣島上的鐵路線呈環狀分布,主要原因是( )A.這樣設計更美觀B.中部為山地,平原主要分布在四周沿海地區C.人口分布均勻D.大城市多分布在臺灣島東部4.兩岸經貿往來中,距離臺灣省最近的省級行政區域是( )A.浙江省 B.福建省 C.廣東省 D.江西省 (2024·江西學業考)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連。臺灣省大部分居民的祖籍為福建和廣東。如圖示意臺灣島人口分布。據此完成5、6題。5.臺灣島人口密度地區差異大,表現為( )A.北部大,南部小 B.北部小,南部大C.西部大,東部小 D.西部小,東部大6.影響臺灣島人口分布的主導因素是( )A.水源 B.氣候C.政策 D.地形 在2024年元宵節到來的前一日,我國東部戰區發布重磅海報《回家》,喊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讀臺灣島示意圖,完成7、8題。7.關于臺灣省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建設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地形以山地為主 ②與福建省的閩南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③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 ④工業以出口加工工業為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臺灣省是我國的神圣領土,下列有關臺灣省的敘述正確的是( )A.臺灣島沒有太陽直射現象B.釣魚島位于臺灣島的東南方C.森林資源豐富,有“森林之海”的美譽D.臺灣省旅游業不發達【關鍵能力·提升練】 (新考法·思維拓展)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港澳臺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實現更好發展明確定位、指引方向,臺灣是祖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讀臺灣省位置示意圖,完成9、10題。9.近三年臺灣省用電量持續增長,臺灣省大力發展“綠能”。其開發“綠能”的優勢是( )A.全部位于熱帶,可開發太陽能B.主要通過鐵路運輸進口天然氣C.西部沿海平原煤炭資源豐富D.島嶼四面環海,風能資源豐富10.祖國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加強與祖國大陸的經濟聯系,有利于臺灣( )A.擴大市場和發展空間B.保護和繁榮土著文化C.向大陸輸出富余勞動力D.高能耗產業向大陸轉移 (讀圖能力·分布圖)(2024·淄博模擬)讀臺灣島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完成11、12題。11.對臺灣島年平均氣溫分布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中高周低 B.周高中低C.西高東低 D.北高南低12.形成臺灣島氣溫分布特點的最主要因素是( )A.緯度因素 B.海陸因素C.地形因素 D.城市因素13.(時事鏈接)2024年4月1日至11日,馬英九先生率領20位臺灣青年學子再次來到大陸尋根、參訪。這次旅程深度觸摸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脈絡。結合材料讀圖完成下列各題。材料 鳳梨(菠蘿)為熱帶水果,是我國臺灣省代表性農產品。鳳梨喜溫暖,年平均氣溫15℃以上地區可生長,23℃以上地區可終年生長,24~27℃地區生長最適宜。鳳梨較耐旱,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地區可生長,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地區生長良好。(1)臺灣島上的居民主要是明清以來從廣東、 遷居臺灣的居民后代,以 族為主。(2) 橫穿臺灣島中南部,表明臺灣島地處亞熱帶和 帶地區,熱量充足,物產豐富,被譽為祖國的“寶島”。(3)圖2所示臺灣島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填“東部”或“西部”),主要原因是 。(4)根據上述圖文材料,推測鳳梨在臺灣島最適宜生長的地區并說明理由。【教材再開發·版本互鑒】14.讀圖認識臺灣經濟發展歷程和特點,回答下列問題。(1)從圖中可知,從20世紀50年代起,農產品的出口貿易比重不斷 (上升/下降);農產加工品的比重從 年開始也持續下降;而工業產品的出口貿易比重持續 (上升/下降)。(2)通過圖中觀察可知,臺灣經濟由過去以出口 為主轉變為以出口 為主,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其出口的產品特征和產業類型都在不斷變化,下圖為臺灣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歷程。(人教版教材八下P70活動)(3)請把下列時間點和產品特征、主導產業類型用線連起來。據圖可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臺灣的 水平不斷提高,其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也不斷 ,不斷促進臺灣經濟的發展。第二節 臺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基礎主干落實一、位置與范圍[填圖繪圖] 填圖:在圖中相應位置填寫臺北、高雄、臺灣海峽、東海、南海、太平洋、釣魚島、澎湖列島。 圈畫:描出北回歸線、濁水溪、臺灣山脈。1.地理位置:(1)緯度位置:北回歸線穿過南部,地跨亞熱帶和熱帶。(2)海陸位置: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北臨A東海,東臨I太平洋,南臨B南海,西隔C臺灣海峽與D福建省相望,是我國第一大島。2.地理范圍:主體是臺灣島,還包括周圍的澎湖列島、E釣魚島等200多個島嶼。二、自然地理環境1.地形:(1)以山地為主,山地集中分布在臺灣島的中部和東部,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2)地勢東高西低。2.氣候:以甲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乙熱帶季風氣候為主。3.河流:短小湍急;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4.自然資源:森林、礦產、水產資源豐富。5.自然災害:多地震、臺風。三、發展中的經濟經濟類型 特征農業 發達。近年來,農牧業生產專業化、企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 基本上建立了以加工制造業為主體、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支柱、部門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很高交通 鐵路(環島分布)、公路遍及各地,最大的機場是桃園國際機場,主要港口有高雄、基隆等旅游業 旅游業發達,現已成為其重要的經濟支柱四、人口與城市1.居民特征:以漢族為主,大多祖籍為福建省,少數民族主要是高山族。2.主要城市(連一連):圖解知識1.臺灣島地形對氣溫分布的影響:2.臺灣島樹種豐富的原因:教材再開發·P82“每年有大量工業制成品需要出口,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很高。”請說出臺灣工業的顯著特征。答:臺灣工業最顯著的特征是以出口加工工業為主,屬于“進口—加工—出口”型工業。立德樹人—家國情懷臺灣美稱臺灣省是“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臺灣除了寶島,還有東方甜島、亞洲天然植物園、東南鹽庫、森林之海、海上米倉等美稱。重點主題探究主題 臺灣島自然環境與經濟【探究情境】 “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 臺灣島是一個富饒的寶島,自然環境優越,森林、礦產、水產、水能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概念地圖】 綜合思維【探究式問題鏈】 1.(入門探究—分布特征)讀圖總結臺灣島的城市分布和地勢特征。答: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勢中、東部高,西部低。2.(能力探究—相互影響)據圖判斷臺灣島河流的大致流向,并分析臺灣省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答:臺灣島河流大致自東向西流。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降水豐沛,水量大;地形以山地為主,水流湍急。3.(高階探究—資源美稱)臺灣島上森林面積廣闊,被譽為“亞洲天然植物園”,請分析臺灣島植物種類豐富的原因。答:地形以山地為主;氣候屬于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圖解方法】素養分層評價【必備知識·基礎練】 (2024·云南學業考)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讀臺灣省示意圖,完成1、2題。1.臺灣島(D)A.地形起伏和緩,高差小B.東部人口和城市較集中C.河流多由四周流向中部D.熱帶、亞熱帶水果豐富2.下列能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固有領土的是(D)①臺灣山脈與武夷山脈走向一致②氣候類型與我國同緯度省區類似③居民絕大部分是漢族,祖籍多為福建省④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⑤臺灣海峽曾是陸地,臺灣島與祖國大陸相連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讀臺灣省及附近區域簡圖,完成3、4題。3.臺灣島上的鐵路線呈環狀分布,主要原因是(B)A.這樣設計更美觀B.中部為山地,平原主要分布在四周沿海地區C.人口分布均勻D.大城市多分布在臺灣島東部4.兩岸經貿往來中,距離臺灣省最近的省級行政區域是(B)A.浙江省 B.福建省 C.廣東省 D.江西省 (2024·江西學業考)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連。臺灣省大部分居民的祖籍為福建和廣東。如圖示意臺灣島人口分布。據此完成5、6題。5.臺灣島人口密度地區差異大,表現為(C)A.北部大,南部小 B.北部小,南部大C.西部大,東部小 D.西部小,東部大6.影響臺灣島人口分布的主導因素是(D)A.水源 B.氣候C.政策 D.地形 在2024年元宵節到來的前一日,我國東部戰區發布重磅海報《回家》,喊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讀臺灣島示意圖,完成7、8題。7.關于臺灣省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建設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C)①地形以山地為主 ②與福建省的閩南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③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 ④工業以出口加工工業為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臺灣省是我國的神圣領土,下列有關臺灣省的敘述正確的是(C)A.臺灣島沒有太陽直射現象B.釣魚島位于臺灣島的東南方C.森林資源豐富,有“森林之海”的美譽D.臺灣省旅游業不發達【關鍵能力·提升練】 (新考法·思維拓展)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港澳臺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實現更好發展明確定位、指引方向,臺灣是祖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讀臺灣省位置示意圖,完成9、10題。9.近三年臺灣省用電量持續增長,臺灣省大力發展“綠能”。其開發“綠能”的優勢是(D)A.全部位于熱帶,可開發太陽能B.主要通過鐵路運輸進口天然氣C.西部沿海平原煤炭資源豐富D.島嶼四面環海,風能資源豐富10.祖國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加強與祖國大陸的經濟聯系,有利于臺灣(A)A.擴大市場和發展空間B.保護和繁榮土著文化C.向大陸輸出富余勞動力D.高能耗產業向大陸轉移 (讀圖能力·分布圖)(2024·淄博模擬)讀臺灣島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完成11、12題。11.對臺灣島年平均氣溫分布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B)A.中高周低 B.周高中低C.西高東低 D.北高南低12.形成臺灣島氣溫分布特點的最主要因素是(C)A.緯度因素 B.海陸因素C.地形因素 D.城市因素13.(時事鏈接)2024年4月1日至11日,馬英九先生率領20位臺灣青年學子再次來到大陸尋根、參訪。這次旅程深度觸摸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脈絡。結合材料讀圖完成下列各題。材料 鳳梨(菠蘿)為熱帶水果,是我國臺灣省代表性農產品。鳳梨喜溫暖,年平均氣溫15℃以上地區可生長,23℃以上地區可終年生長,24~27℃地區生長最適宜。鳳梨較耐旱,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地區可生長,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地區生長良好。(1)臺灣島上的居民主要是明清以來從廣東、福建遷居臺灣的居民后代,以漢族為主。(2)北回歸線橫穿臺灣島中南部,表明臺灣島地處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熱量充足,物產豐富,被譽為祖國的“寶島”。(3)圖2所示臺灣島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填“東部”或“西部”),主要原因是該地區以平原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4)根據上述圖文材料,推測鳳梨在臺灣島最適宜生長的地區并說明理由。答:在臺灣島西南部(南部)平原地區。原因:臺灣島西南部(南部)平原地區在北回歸線以南,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較高;年降水量較多,最適宜鳳梨生長。【教材再開發·版本互鑒】14.讀圖認識臺灣經濟發展歷程和特點,回答下列問題。(1)從圖中可知,從20世紀50年代起,農產品的出口貿易比重不斷下降(上升/下降);農產加工品的比重從1965年開始也持續下降;而工業產品的出口貿易比重持續上升(上升/下降)。(2)通過圖中觀察可知,臺灣經濟由過去以出口農產品為主轉變為以出口工業產品為主,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其出口的產品特征和產業類型都在不斷變化,下圖為臺灣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歷程。(人教版教材八下P70活動)(3)請把下列時間點和產品特征、主導產業類型用線連起來。據圖可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臺灣的工業水平不斷提高,其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也不斷提高,不斷促進臺灣經濟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八章 第二節 臺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 - 學生版.docx 第八章 第二節 臺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