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模擬寫作:“進與退”寫作解析及范文展示【文題】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創作文章。材料一: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 公孫丑上》材料二:處世不退一步,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菜根譜》材料三:拳頭收回來,打出去才有力量。——毛澤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一生就是無數個進與退的選擇過程。對于進與退,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不少于800字。【文題解析】材料一:孟子的話強調的是,心中有“道”在,即使阻力重重也要勇往直前。材料二:強調的是,處世不宜鋒芒畢露,蠻干硬沖。材料三:毛主席的話強調的是,退是一種能量的凝聚,即避敵鋒芒、積聚力量,以求更有力地回擊。本題的寫作要求是圍繞“進與退”的關系來談自己的看法。該題目是一個典型的二元對立問題。兩面都有道理,材料沒有偏向任何一方。故而,創作文章必須要回答幾個問題:“進”的內涵是什么?“退”的內涵又是什么?“進”對于人生的意義,“退”對于人生的意義?“進”與“退”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聯?此外,任何作文觀點都要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誤區警示】在批閱學生作文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把“退”理解為“遇到問題時,退一步是智慧”,但對“退”的目的卻停留在“明哲保身”的層面上,這顯然曲解了命題意圖,同時也是片面把握材料內涵的典型表現。想強調一下的是,這種對“退”內涵的理解,還是認知膚淺的表現,認知的膚淺往往又導致思辨無力的主要罪魁禍首。綜合三則材料看,“拳頭收回來,打出去才有力量”涵蓋的面較廣,能全面概括“退”與“進”的邏輯關聯(厘清這種關聯,思辨是深度隨之而生),以此確定立意,并有所側重(“退”或“進”),當時考場之上較為明智 的選擇。【佳作展示】求進知退,方能行遠當時代的機遇行至眼前,當理想的光輝照進現實,我們知道,只有奮勇向前,才能把握良機;當時代的巨浪迎面打來,當個人的價值脫離時代,我們知道,只有急流勇退,才是存身智慧-----那么,在人生這個充滿著無限變數的旅程中,如何面對“進與退”的兩難抉擇呢? 求進是一種力爭上游的精神,唯有此,人生才能劈波斬浪,打開局面。 在以科技創新為主要競爭舞臺的今天,世界各主要發達經濟體已經開始了5G、人工智能、清潔能源、載人航天等尖端領域的賽跑。在這場充滿著機遇與挑戰的賽跑中,誰能拔得頭籌,誰就能在新一輪的國家較量中獲得全面勝利。故而,為了贏得這場勝利,每一個發達經濟體都在爭分奪秒的“前進”。國家發展如此,個人的成長亦如此,當時代的微波蕩漾起人生的波瀾,我們會發現,只有不斷的向前、向前、再向前,我們的認知才會被打開,我們的能力才會被提升,我們的價值的蛋糕才會被做大。知退是一種審時度勢的智慧,唯有此,人生才能認清局面,化解危機,放眼未來。在風云變換的封建王朝里,多少名將在輔佐帝王實現一統后,因為缺乏“退”的智慧,最終慘淡收場者比比皆是。戰國時的文仲是這樣,明朝初期的藍玉是這樣,不勝枚舉,他們的這種人生結局讓我們嘆惋不已。不知“退”而盲目“進”,受損的怕不止是個人的榮辱得失。當個體的木筏遭遇時代的急湍亂流時,知“退”是一種及時止損的技巧,更是高瞻遠矚開啟全新人生事業征程的智慧。新中國建國之初,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封鎖圍堵,沒有蠻干硬“進”,而是“退一步”,韜光養晦,自力更生,發展經濟,改革開放,看今日龍騰東方,引領世界發展,原因何在?答曰:不畏一時遮望眼,只緣放眼更遠方。“進”是氣魄,“退”是智慧,初心不改,進退得當,才能行穩致遠。兵法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我們的立身處世、干事創業,當如水,遇平川就奔流千里,勇往直行;遇山石巨礙就暫求避讓,積蓄力量,另辟蹊徑而飛流直下-----只有初心不改,“終歸大海作波濤”的夢想才能兌現。一味的追求“進”而不知“退”,往往就會陷入不計代價的執拗中,陷入蠻干莽干的死胡同里。反之,一味的想著“求退而安”,往往就會陷入明哲保身的圓滑中,陷入退而避險的逃避中。人生是一個多元的構成,世界是一個多彩的變局,在“進”與“退”這個大辯題中,只取一面的做法,不免有失偏頗。 人生事業,道阻且艱,怎么可能一帆風順?以“進”的心態為引擎,驅動我們攻堅克難向前進發;以“退”為減震器,遇難而屈,韜光養晦積蓄力量以求更進一步-----“進”與“退”相輔相成,聯袂起舞,如此立身處世,才能加持事業人生行穩致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