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與地壇(節選)課題:我與地壇(節選) 課時 1 授課年級 高一教材 分析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課文節選的是全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文章通過對地壇景色的描寫以及對與母親之間情感的抒寫,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哲思和母愛的深沉。本單元的課文體裁都是寫景抒情散文,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既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夠領會深厚的人文情懷。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學習文章描寫、抒情與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思維發展與提升:品味作品語言,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把握地壇和母親對作者生命求索的啟示,概括 “我、地壇、母親” 三者之間的關系,領會作者對生命獨到深入的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賞析文中運用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的相關語句,學習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體會文章在清明水的行文里表達真摯感情的藝術魅力,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并嘗試進行寫作實踐,創造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文化傳承與理解: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擊后的心路歷程,理解并體味作者關于生死抉擇的思考,對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難的感悟,學習作者面對充滿挫折人生的頑強精神;深刻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體會作者對于母親去世之后所感到的痛悔之情,培養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意識,從地壇這一具體的文化符號中,感悟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品味作品語言,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把握地壇和母親對作者生命求索的啟示,概括 “我、地壇、母親” 三者之間的關系。 賞析文中的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學習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和藝術魅力。 教學難點: 理解并體味作者關于生死抉擇的思考,對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難的感悟,學習作者面對充滿挫折人生的頑強精神。 深刻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體會作者對于母親去世之后所感到的痛悔之情,理解作者在文中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新課講解 課堂導入 教師活動: 展示圖片,引發興趣: 展示地壇的圖片,并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這是哪里,以及它在古代的作用。 引導學生簡單介紹地壇的歷史和背景。 設置懸念,引入主題: 提問:“這樣一個古老而神圣的地方,與一位名叫史鐵生的作家之間,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引出課題《我與地壇(節選)》,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圖片和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設置懸念,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期待和探究欲望。 知人論世,了解背景 教師活動: 介紹作者史鐵生: 簡要介紹史鐵生的生平經歷,包括他的出生年份、成長背景、插隊經歷、雙腿截癱的遭遇以及后來的文學創作成就。 強調史鐵生在面對人生困境時的堅韌和勇氣,以及他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介紹寫作背景: 講述《我與地壇》的創作背景,包括寫作時間、地點以及史鐵生在創作時的心理狀態。 強調這篇散文是史鐵生對自己人生前幾十年境遇的深刻反思和感悟。 設計意圖: 通過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情感。 引導學生認識到史鐵生的堅韌和勇氣,以及他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共鳴和敬佩之情。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明確閱讀要求: 要求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留意生字詞,并簡單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強調閱讀時要關注作者與地壇、作者與母親之間的關系。 檢查預習情況: 提問學生是否還有不認識的字詞,并引導學生一起解答。 抽查學生概括的課文主要內容,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和糾正。 設計意圖: 通過初讀課文,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作者與地壇、作者與母親之間的關系。 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確保學生能夠順利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研讀課文,深入探討 教師活動: 第一部分:我與地壇 分析“我”與“地壇”的關系: 提問學生:“在作者眼里,地壇是怎樣的?作者與地壇之間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體會作者與地壇之間的緣分和宿命。 品味景物描寫的語言特點: 提問學生:“課文中的景物描寫有哪些特點?這些景物描寫背后蘊含了怎樣的情感脈絡?”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景物描寫,“園子荒蕪冷落得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體會作者通過景物描寫傳達出的情感。 探討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提問學生:“地壇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作者在地壇中思考了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相關語句,“關于死”、“為什么出生”、“怎樣活”,體會作者在地壇中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部分:我與母親 分析“我”與“母親”的關系: 提問學生:“在作者眼里,母親是怎樣的?作者與母親之間有哪些細節描寫?”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相關語句,“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和痛悔之情。 探討作者對母親態度的變化: 提問學生:“作者在課文中對母親的態度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何體現的?”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相關語句,“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常發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里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話都不說”,體會作者對母親態度的變化過程。 感受作者與母親之間濃烈而復雜的愛: 提問學生:“作者與母親之間有哪些細節描寫讓你感動?你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愛?”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來走去,步幅放得那樣慢,她一向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體會作者與母親之間濃烈而復雜的愛。 設計意圖: 通過研讀課文,深入探討作者與地壇、作者與母親之間的關系,以及地壇對作者的影響和作者對母親態度的變化。 引導學生品味景物描寫的語言特點,感受作者通過景物描寫傳達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課文。 合作探討,深化理解 教師活動: 分組討論: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配一個討論話題,“地壇對作者生命態度的啟示”、“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與痛悔之情”。 要求學生圍繞話題進行討論,并準備匯報討論成果。 匯報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和提問。 教師對學生的匯報進行點評和指導,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討論和匯報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課文,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品味語言,學習寫法 教師活動: 品味語言特色: 提問學生:“課文中的語言有哪些特色?這些特色是何體現的?”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語言特色,沉靜、深沉、細膩,并舉例說明。 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提問學生:“課文中的景物描寫是何與作者的情感相結合的?這種寫法有什么效果?”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景物描寫與作者情感之間的關系,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及其效果。 仿寫練習: 要求學生仿寫一篇短文,運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仿寫作品,并進行交流和評價。 設計意圖: 通過品味語言特色和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培養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通過仿寫練習,鞏固學生對寫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拓展延伸,感悟生命 教師活動: 分享感悟: 提問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悟和收獲?你何看待生命和死亡?”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分享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和感悟。 拓展閱讀: 推薦學生課外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病隙碎筆》、《務虛筆記》,進一步了解史鐵生的思想和情感。 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動,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 設計意圖: 通過分享感悟和拓展閱讀,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相結合,加深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和感悟。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人文情懷。 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課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情感。 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和技巧,鼓勵學生將所學內容運用到實際閱讀和寫作中。 布置作業: 要求學生熟讀并背誦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和段落。 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與家鄉、與大自然的感悟文章,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以及對生命的理解。 設計意圖: 通過課堂總結,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方法技巧。 通過布置作業,鞏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文學素養。板書設計 內容具體要點地壇荒蕪但不衰敗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生命的本真、力量與永恒精神家園、靈魂棲息之所母親理解、擔憂、痛苦、驚恐送、憂、找堅忍、偉大、深沉的愛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我”頹廢、迷惘思考生死問題在地壇中獲得啟示對母親的愧疚、悔恨在痛苦中尋求希望和救贖關系地壇是 “我” 的精神寄托和生命啟示之地母親是 “我” 生命的支撐和情感的歸宿“我” 在地壇的感悟中理解了母親的愛和生命的意義寫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細節描寫展現人物形象和情感抒情與議論相結合表達深刻感悟教學 反思 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設計問題和組織討論,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挖掘文中的關鍵語句和細節,幫助他們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分析母親形象時,讓學生從原文中找出依據,使學生對母親的理解更加具體和深入。 注重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地壇的寧靜與生命的力量,以及母愛的深沉與偉大。讓學生朗讀描寫地壇和母親的段落,通過朗讀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中的情感。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朗讀、寫作等,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母親在史鐵生心目中的形象,讓學生各抒己見,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思維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