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一章 人口第三節 人口容量學習目標:1.結合實例,理解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響因素,并說出二者之間的區別。2.運用世界、國家或地區等圖文資料,理解消除貧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國須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可持續發展戰略。3.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利用資料,理解我國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數量龐大、與日俱增的人口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資源,產生更嚴峻的生態環境影響。近幾十年來,人們已充分感受到人口數量過快增長所帶來的種種困擾,日益關注人口數量與資源、環境的關系。什么是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資源、環境對人口數量的支撐能力是有限度的。這種限度可以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來表示。所謂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就是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受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人均消費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自然資源狀況短板效應?當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積確定后,木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資源狀況。一般來說,在既定的對外聯系、經濟技術水平、社會文化條件下,某區域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就如同木桶能夠容納多少水一樣,是由當地的自然資源“短板”所決定的。人類的生活和生產依賴自然資源,如耕地、水、礦產等。人口越多,對資源的需求量越大;而每個區域的資源量都是有限的,只能滿足一定數量的人口需求。資源豐富的區域能承載較多的人口。通常用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承載力作為估算某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依據。例如,水資源是算我國西北地區資源承載力的主要依據。(二)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還可能發現新的資源,從而擴大資源環境承載力。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交通運輸快速發展,從而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一些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貿易,獲取其他地方的資源,以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的需要。例如,日本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都不足,但通過大量利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提高了本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從而承載了大量的人口。(三)人均消費水平資源環境承載力總是相對于一定的消費水平而言的。相同的資源環境條件,相對于不同消費水平所供養的人口數量,顯然是不同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會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例如,如果按照美國人的消費水平來生活,印度所能容納的人口就要比現在少得多。這是因為美國人在吃、穿、住、行和娛樂等方面消耗的資源之多,與其人口數量是不成比例的。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呢?樂觀者認為,科學技術具有極大的潛力,可以幫助人類找到新的資源,解決種種難題,未來世界的人口不會達到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極限值;悲觀者認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經超過地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若進一步增長,勢必引起嚴重的后果;介于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一些學者認為,地球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在100億左右。二、人口合理容量所謂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在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其數值要小于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社會要持續發展,就應該追求達到“人口合理容量”這一長遠目標。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的“合理規模”。小到一個城市,大到整個地球,人口容量到底多大才是合理的?現代社會已經出現了人口過快增長,由此引發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和社會問題。人口數量越多,對于資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就越多。由于資源儲量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無法承載過量的人口消費,所以會對資源造成巨大的壓力,導致資源短缺問題。人口數量的增加還會造成區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從而導致環境問題。同時,過多的人口還會帶來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人類要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務十分艱巨。就整個世界來說,一方面,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另一方面,還要建立公平的國際秩序保證人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就各國、各地區來說,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衡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鞏固練習1.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的影響因素是( )A.資源的數量 B.人均消費水平C.區域開放程度 D.科技發展水平1.答案:B解析:資源的數量越多,環境人口容量越大,兩者呈正相關,A錯。人均消費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小,兩者呈負相關,B對。區域開放程度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兩者呈正相關,C錯。科技發展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兩者呈正相關,D錯。2.下列關于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A.環境承載力小于人口合理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建立在對物質的無限需求基礎上C.環境承載力是一個警戒值D.環境承載力是人口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最佳反映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地區在一定條件下所能供養的最大人口規模,是最大人口數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A錯。人口合理容量是最適宜人口數量,建立在對物質的有效、持續利用基礎上,B錯。環境承載力是一個警戒值,超過該數值,會導致環境惡化,C對。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最佳反映,D錯。3.有關人口合理容量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國土面積是制約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B.一定歷史階段,一定范圍內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對確定性C.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的變化不影響人口合理容量D.科技發展水平是制約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資源狀況,不是國土面積,A錯誤;一定歷史階段,一定范圍內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對確定性,B正確;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與人口合理容量呈負相關,C錯誤;科技發展水平是制約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不是首要因素,D錯誤。4.制約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資源 B.科技發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的生活消費水平 D.人口政策4.答案:A解析:由于人類的生存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狀況,因而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5.江蘇比西藏能承載更多人口,這說明江蘇比西藏( )A.資源利用條件更優越 B.生活消費水平更高C.交通運輸條件更便捷 D.人均生存空間更大5.答案:A解析:資源是決定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盡管江蘇省的自然資源不如西藏豐富,但江蘇省的科技水平、對外開放程度遠高于西藏,故資源的利用條件優越,則人口容量大,故選A。6.截至2017年末,我國總人數量達13億9008萬(不包括港、澳、臺),而清朝末期我國的人口數量只有4.3億。據此完成問題。兩時期環境人口容量差異很大,下列因素中,對此現象影響最小的是( )A.資源數量 B.科技發展水平C.人口的生活與文化消費水平 D.地區對外開放程度6.答案:C解析:人口的生活與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數量、科技發展水平、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與環境人口容量呈正相關關系。7.下圖為最佳人口規模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P為較低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環境人口容量B.P′為環境承載力C.P′為較高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D.P為環境承載力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生產力水平高,則人們的生活質量要求較高,且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口合理容量較高;故C項正確。8.讀“木桶效應”圖,回答下列各題。(1)若某地的四類要素測得的各自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分別為:8 000、10 000、6 000、4 500,則該地的環境人口容量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2)對于影響我國不同省區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當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資源B.山東——氣候資源C.黑龍江——礦產資源D.內蒙古——水資源8.答案:(1)D; (2)D解析:(1)根據短板理論, 一個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取決于該地最緊張的資源。(2)四川水力資源豐富,山東水熱充足,黑龍江礦產資源豐富。內蒙古水資源不足,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9.在“人類與環境關系協調發展示意圖”中,數碼①~④表示的含義依次是( )A.①社會不斷發展 ②人口增長速度適中③人口素質不斷提高④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B.①人口增長速度適中②人口素質不斷提高③社會不斷發展 ④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C.①人口增長速度適中②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③人口素質不斷提高④社會不斷發展D.①人口素質不斷提高②社會不斷發展③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④人口增長速度適中9.答案:B解析:人口增長速度適中,生產規模才適當。生產規模適當,才會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人們的生產活動符合自然規律的前提是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不斷提高,人類社會得以不斷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